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重庆市涪陵区撑绿杂交竹栽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从广西引进的撑绿杂交竹在重庆市涪陵区栽培试验林为研究对象,观测分析了该竹种是否适宜在重庆市涪陵区引种栽培和最佳管理措施。[方法]从广西引进的撑绿杂交竹在重庆市涪陵区栽培试验林中采用4种追肥方式:对比(常规管理,不施肥)、农家肥、三元复合肥、氮、磷、钾肥分施,每种追肥方式重复3次,每次观测100株,每隔5 d观测记录1次,分别对其出笋时间、出笋量,出(退)笋、成竹等生长情况进行观测。[结果]①该竹种在涪陵地区可正常生长,3年成竹平均高4.6 m,平均地径3.5 cm,平均成竹数4.5条/丛,有望在重庆市涪陵区大力推广发展;②该竹种在涪陵地区造林初植密度为1 110株/hm2,当年发笋,第3年就能郁闭成林,可达12210株/hm2;③该竹种在幼林生长阶段,通过间种可促进竹林生长,提高其生长量和萌芽能力;④该竹种通过不同肥料的追施对比试验表明,氮、磷、钾肥分施产笋量最高。[结论]撑绿杂交竹适宜在重庆市涪陵区引种栽培,且生长良好,采用该研究栽培管理技术措施,能够达到最佳的笋、竹产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能够更好地估算丛生竹的生物量。【方法】以撑绿杂交竹为研究对象,通过查询已有文献和实地调查,对不同径级、不同年龄和不同地域的撑绿杂交竹分株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结果表明,2~3a生竹秆生物量分配比例极显著(P<0.01)高于4a生竹秆生物量分配。其中,2~3a生竹秆生物量占分株地上生物量的63.74%~79.99%,竹枝占8.63%~27.16%,竹叶占4.04%~11.38%。竹秆生物量占分株地上生物量的比例随着径级的增加而升高,竹枝生物量所占比例随着径级的升高而降低,但是不同研究地点生物量分配格局的变化趋势不尽相同。四川长宁撑绿杂交竹竹枝生物量分配比例高于四川雅安的竹枝生物量分配比例,叶生物量比例则低于四川雅安的。撑绿杂交竹分株生物量可以通过模型进行较好的拟合,地上部分生物量和竹秆生物量用多项式(y=a0+a1x+a2x2+a3x3)拟合较好,竹枝生物量用线性模型(y=a+bx)拟合较好,竹叶生物量用指数模型(y=axb)拟合较好。通过对实测数据与不同地点撑绿杂交竹分株生物量模型模拟值的比较,四川长宁县两个数据点模拟值和实测值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而与云南水富县的模拟值差异达到极显著(P<0.01)水平。【结论】撑绿杂交竹分株年龄和径级对分株生物量分配格局有重要的影响,且不同地域间的生物量分配格局也存在差异,反映了撑绿杂交竹具有较强的形态可塑性。应用生物量模型模拟的方法对不同地域撑绿杂交竹分株生物量进行预测时,要首先进行模型的选择和回归系数的校正。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慈竹Neosinocalamus affinis耐寒机制,分析了慈竹与撑绿杂交竹Bambusa pervariab ilis×De ndroc alamopsis grandis在夏季常温(22~30℃)和冬季低温(-2~4℃)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气温的降低,慈竹和撑绿杂交竹叶片叶绿素质量分数降低;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丙二醛质量分数以及电解质渗漏率显著升高(P<0.01);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上升(P<0.01).在相同低温下,慈竹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叶绿素、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撑绿杂交竹;而丙二醛以及电解质渗漏率显著低于撑绿杂交竹.慈竹在自然低温条件下通过生理机能的改变主动适应低温环境,提高其耐寒性.慈竹抗寒性强于撑绿杂交竹. 相似文献
4.
一株撑绿杂交竹内生菌的分离鉴定及主要培养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天全撑绿杂交竹秆中分离到一株对植物病原真菌具有拮抗作用的内生真菌。形态特征表明,该菌株为毛壳菌属中的一员,但与目前查阅范围内的记载种均存在差异,且国内该菌在竹类植物内生菌分离上尚未曾见有报道,故暂定名为竹毛壳菌(Chaetomium sp.)。竹秆组织分离表明内生真菌的生态分布存在季节、组织部位与年龄差异。此外,对其培养特性进行了初步摸索,结果表明:(1)竹秆煎汁对该毛壳菌生长、产孢速度及产孢量均有促进作用,且同等条件下含蔗糖的培养基对菌的生长和繁殖都优于含葡萄糖的培养基;(2)该毛壳菌生长对低温和高温敏感;(3)该毛壳菌生长对pH值的适宜范围较宽;(4)该毛壳菌对光照敏感,对通气状况要求不严格。 相似文献
5.
6.
龙竹主要解剖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显微图像分析方法,对龙竹主要解剖特征进行了研究,为提高建筑用丛生竹资源高附加值加工利用水平提供理论.结果发现,龙竹薄壁细胞、纤维、导管和筛管比量分别为60.9%、34.6%、4.0%和2.1%.纤维直径、双壁厚、腔径和长度分别为19.043、9.518、9.525和2 546.235 μm,纤维长宽比、壁腔比和腔径比分别为134.053、1.214和0.487.维管束径向直径和弦向直径分别为862.803和702.743 μm,维管束密度为1.133个·mm-2. 相似文献
7.
杞柳秆茎主要解剖特征的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体视显微测量技术对杞柳秆茎主要解剖构造进行研究,为杞柳材其他性能的研究及应用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指导。结果表明,杞柳纤维、导管和射线比量分别为71.04%、21.48%和7.48%,沿径向变异均不显著。导管弦向直径、径向直径和导管密度分别为37.41μm、46.02μm和155.86个·mm-2,沿径向和纵向变异均显著;导管径弦比为1.26,在径向,差异不显著而纵向差异显著。纤维长度、宽度、双壁厚、壁腔比和长宽比分别为406.80μm、19.53μm、7.66μm、0.64和21.45,径向变异均显著,而纵向变异不显著;纤维腔径比和腔径分别为0.59和11.73μm,沿径向和纵向差异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通过固定标准地分季节采样,采用稀释平板分离,借助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了撑×绿杂交竹叶片附生细菌和内生细菌数量及种类的季节性动态变化、群落组成及叶部细菌和微环境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将以上4个指标从病叶和健康叶上着重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杂交竹病叶附生和内生细菌数量的年平均值都大于健康叶;夏、秋两季细菌的类群最多,其中以Bacillus cereus和Lysinibacillus fusiformi s的分离频率较高;无论是健康叶还是病叶,其附生和内生细菌的物种丰富度随季节变化较大,而且季节变化对内生细菌物种的丰富度影响显著;叶片生理指标表明健康叶附生细菌的数量随pH值的升高而增加,健康叶内生细菌和病叶附生细菌的数量与蛋白质质量分数相关性显著。 相似文献
9.
不同海拔高度白桦木材解剖特征径向变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3种不同海拔高度白桦木材解剖特征径向谱异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3种不同海拔高度白桦木材解剖材性指标的径向变异模式为y=α+blnx,此模型具有典型的生物学意义。②单管孔径、弦向直径,复管孔平均直径平均值相比460m〉650m〉610m。差异显著。③海拔高度对复管孔平均壁厚、胞壁率、壁腔比有显著影响。白桦作为纸浆材培育时,选择高海拔地区最佳。 相似文献
10.
红松人工林木材解剖特征的径向变异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郭明辉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1,29(4):12-15
以采自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老山生态站的红松人工林内的试材为例 ,分析和探索了红松人工林木材解剖特征的径向变异模式。结果表明 :①管胞长度、长宽比、胞壁率的径向变异模式为 y =a +blnx ,该模型具有典型的生物学意义。②管胞径、弦向直径和壁厚的径向变异为略呈增加趋势 ,径向直径是早材大于晚材 ,弦向直径是晚材大于早材 ;管胞径、弦向壁厚均为晚材大于早材。③管胞径、弦向壁腔比的径向变化规律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从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对杂交竹的危害特点、传播扩散情况、分布与发病规律等方面,对杂交竹枯萎病的发生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分析了该病在我国西南地区扩散蔓延的可能性和风险性,提出了对杂交竹枯萎病的控制技术.结果表明,尖孢镰刀菌在我国西南适生区引起杂交竹枯萎病的风险较大,建议加强我国西南杂交竹林区的病情监测,防止人为传播. 相似文献
12.
以安徽岳西的大别山五针松为试材,通过显微观察测定株内不同高度的纤维长度、纤维宽度以及树脂道径向直径、树脂道弦向直径、管胞弦向直径、管胞胞壁厚度等解剖特征,研究大别山五针松木材解剖特征的变异规律.结果表明:(1)大别山五针松木材纤维长度、纤维宽度的变异趋势自髓心向外呈现陡增和陡降之后,逐渐趋于稳定;(2)大别山五针松木材树脂道平均径向直径为98.7μm,树脂道平均弦向直径为94.7μm,树脂道在横切面上的形状大致为弦向稍凹、径向略鼓凸的椭圆;(3)大别山五针松木材管胞平均弦向直径为26.1μm,管胞平均胞壁厚度为3.2μm,属于细中等级木材解剖分子. 相似文献
13.
郭明辉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1,29(4):12-15
以采自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老山生态站的红松人工林内的试材为例,分析和探索了红松人工林木材解剖特征的径向变异模式。结果表明:①管胞长度、长宽比、胞壁率的径向变异模式为y=a blnx,该模型具有典型的生物学意义。②管胞径、弦向直径和壁厚的径向变异为略呈增加趋势,径向直径是早材大于晚材,弦向直径是晚材大于早材;管胞径、弦向壁厚均为晚材大于早材。③管胞径、弦向壁腔比的径向变化规律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不同初植密度兴安落叶松人工林木材解剖特征的径向变异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老山实验站的落叶松人工林为例.对3种初植密度(1.5m ×2.0m、2.5m×2.5m、3.0m×3.0m)林分的落叶松人工林木材解剖特征的径向变异模式进行研究。结 果表明:①微纤丝角、管胞壁厚与种植密度呈负相关;胞壁率与种植密度呈正相关。②管胞长度、管胞直径、微 纤丝角、管胞壁厚、胞壁率等指标均表现为差异显著。作为纸浆材培育宜选择 3. 0 m × 3. 0 m的初植密度.有利 于提高纸张质量。 相似文献
15.
探究冀北山区天然林黑桦木材材质,为天然林黑桦木材的培育与加工利用提供理论依据。选取阴坡和半阴坡长势良好的林木作为研究对象,借助光学显微镜和计算机显微图像分析系统,通过离析法、拉线法和切片法对冀北山区2种坡向50年生天然林黑桦木材胸径处圆盘解剖特性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1)阴坡黑桦纤维长度、宽度、长宽比、壁腔比均值分别为1607.86、24.74μm和64.87、0.69,半阴坡黑桦纤维长度、宽度、长宽比、壁腔比均值分别为1782.69、25.91μm和68.75、0.70;不同坡向天然林黑桦木材纤维长度、宽度和长宽比由髓心向树皮方向的径向变异趋势为初始迅速增大,随后趋于稳定;纤维壁腔比自髓心向树皮方向呈波浪式变化,且略有增大的趋势。2)阴坡黑桦木射线比量、导管比量、纤维比量均值分别为16.80%、18.93%、64.27%,半阴坡木射线比量、导管比量、纤维比量均值分别为15.37%、18.96%、68.72%;由髓心向外,组织比量等指标基本在一条水平线上波动,变异规律较差。3)黑桦木材2种坡向间纤维长度和纤维长宽比差异显著,其他指标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以广西桂林市阳朔县和湖南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道县3个种源的青冈栎天然林群落为样本,分析青冈栎木材的解剖构造特征、基本密度和纤维形态,探讨木材材性的径向变异规律和种源差异性。结果表明:3个种源青冈栎木材的平均基本密度为0.754~0.763 g/cm3,纤维长度为1 113.9~1 180.8 μm,纤维宽度为17.4~18.2 μm,壁厚为7.0~7.4 μm,壁腔比为4.4~4.9,长宽比为61.7~64.8;沿髓心至树皮方向,木材基本密度和纤维长宽比无显著性变化,纤维长度、宽度、厚度和壁腔比均显著增大后趋于稳定;3个种源间的木材解剖构造无明显差别,在α=0.05检验水平下木材基本密度、纤维长度、壁腔比及长宽比均无显著性差异,阳朔与江华、道县的纤维宽度以及阳朔与江华的壁厚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7.
对冀北山区50年生天然林白桦木材解剖特性进行测定,分析不同坡向对白桦纤维形态、组织比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阴坡白桦木材的纤维长度、纤维长宽比、纤维壁腔比、纤维比量等指标平均值大于半阴坡,而半阴坡纤维宽度、导管比量、木射线比量等指标平均值大于阴坡;不同坡向天然林白桦木材纤维长度、宽度和长宽比由髓心向树皮方向的径向变异趋势为初始增大随后趋于稳定增加,壁腔比在径向上呈递增或递减波浪式变异,导管比量、木射线比量、纤维比量由髓心向外基本在一条水平线上波动;坡向对白桦木材纤维长度影响显著、对长宽比影响极显著,对宽度、壁腔比、组织比量等影响不显著,多项式方程对白桦木材纤维性状和生长轮拟合效果好;白桦幼龄材和成熟材的界限为第20年。从解剖特性看,阴坡、半阴坡天然林白桦木材适宜制浆造纸。 相似文献
18.
为了更好的对棕榈藤材进行开发和加工利用,以粉藤为研究对象,采用显微图像分析方法对其组织比量、纤维、维管束及导管形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粉藤薄壁组织、导管、纤维筛管比量值分别为34.7%、32.3%、26.9%和6.1%;纤维长度、直径、双壁厚、腔径和长宽比分别为1 425.0μm、16.4μm、11.0μm、5μm和87.9;维管束的径向、弦向尺寸和密度分别为556.1μm、519.4μm和3.6个·mm~(-2);后生木质部大导管分子长度、直径和密度分别为2 089.7μm、296.2μm和3.8个·mm~(-2)。粉藤材质与玛瑙省藤相当,是一种优良的藤种。 相似文献
19.
主要造林树种解剖特征与天牛成虫食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观测了53种主要造林树种对部和嫩枝的内部组织解剖特征量,用回归法分析了各特征量与杨树天半成虫取食量的关系。得出在叶的内部组织解剖特征量中与天牛成虫取食量有显著关系的因素为4个。其中上表皮角质层越厚、栅栏组织越发达均不利于天牛取食;而海绵组织则相反。在嫩枝的内部解剖特征量中与天牛取食量间有显著关系的因素是:表皮细胞排列状况、皮层石细胞量、木栓层细胞层数与取食量呈负相关;皮层薄壁细胞层厚度与取食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采用显微图像分析方法,对硬头黄竹主要解剖特征进行研究,为提高建筑用丛生竹资源高附加值加工利用水平提供依据。结果发现,硬头黄竹薄壁细胞、纤维、导管及筛管比量分别为45.5%、32.3%、7.0%和2.2%;纤维直径、双壁厚、腔径、长度、长宽比、壁腔比和腔径比分别为20.271 μm、16.178 μm、4.092 μm、1 901.775 μm、103.913、5.715和0.193;硬头黄竹维管束径向直径、弦向直径及密度分别为762.978 μm、640.210 μm和1.686个·mm-2。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