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苎麻花叶病症状有花叶、绉缩、畸形等3种类型,其中以花叶型为主.经测定,病株比健株矮25.09%~36.27%,茎粗减少23.26%~25.26%;叶面积减少36.15%~70%,原麻重减少28.50%.系统观察表明,苎麻出土即可出现症状,发病盛期头麻为4月中旬至5月上旬;二麻为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三麻为8月中旬.气温15~26℃时证状最明显,35℃以上基本不表现症状.品种间抗性差异显著,钾肥有减轻病害的作用,加强培育可减轻发病.该病不能通过汁液摩擦,桃蚜(Myzuspersicae)、棉蚜(Aphisgossypii)、种子、病叶及土壤传病,只能通过种根、腋芽及粉虱传播.  相似文献   

2.
3.
苎麻花叶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5.
苎麻花叶病综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通过对苎麻花叶病进行多年系统研究,其结果如下:此病头麻、二麻发生重,三麻轻;气温15~26℃症状明显,28℃上开始隐症;现有品种资源中20%以上的品种表现高抗(病指0~5);此病主要由无性繁殖材料(包括嫁接)传播;从电镜观察病毒、细胞内含体检测、病毒外壳蛋白体组分测定和病毒提纯液紫外光吸收光谱分析诸方面初步证实苎麻花叶病病原为线状病毒,大小约(1326~1411)nmX(13.04~13.18)nm,并排除了类病毒、寄生真菌和细菌病原;病、健叶的同工酶亦有差异;选育推广抗病品种和增施钾肥是目前防治此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烟草黄瓜花叶病(CMV)发生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结果表明,用高灵敏度的聚丙烯酰胺凝胶双向电泳银染法,在感病植株叶片中检测不到环状小分子RNA;用常规方法对患病植株的根、茎、叶进行分离培养,未发现细菌或真菌,因此,基本上排除了类病毒、细菌、真菌作为苎麻花叶病病原的可能性,用植物病毒提纯方法,在感染植株叶片分离物中发现一种长约1000nm,宽约11 nm的线状病毒,而在健康植株叶片中,未发现这种病毒粒子,这种病毒粒子经超离心浓缩后,可感染指示植物苋色藜,表现感病症状,在感病苎麻叶片的超薄切片中,可观察到大量内含体,该病毒是否即为苎麻花叶病的唯一病原,尚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苎麻炭疽病初侵染源及发生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苎麻炭(广且)病的初侵染源主要是病残体。此病的发生有如下几个特点:(1)病害的田间消长与气象因子关系甚为密切,日均气温20~30℃和相对湿度大于80%的气候条件有利于该病的发生;(2)品种间的抗性存在明显的差异,芦竹青和宜杂2号较抗病,宜苎1号较感病;(3)麻田施用尿素处理,炭疽病发生重于有机肥处理,并且发生的严重度与无机氮的施用量呈正相关,与钾肥无显著相关性;(4)水稻土和沙质壤土病情重于丘陵红壤土麻田;(5)低洼积水和连作均加重该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烟草花叶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烟草花叶病的发生与环境因子呈正相关。提出了以选用抗病品种为主 ,减少人为传播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1985年用四环素、青霉素处理苎麻花叶病病株,症状并未减轻。用4%PTA负染方法对病叶汁液进行电镜观察,在C2-14、芦竹青、细叶绿品种中均见到线状病毒粒子.3次嫁接试验表明可使健康接穗产生相同症状,进一步证实此病由线状病毒引起.  相似文献   

11.
玉米矮花叶病是玉米生产上重要病害。经过多年研究,摸清了该病在咸阳地区的发生规律及发病原因,采取综合治理技术,主要是推广地膜栽培、种植抗病品种,适期播种,治蚜防病等措施,控制该病发生流行。  相似文献   

12.
玉米矮花叶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3.
1、症状。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感染,但以幼苗至抽雄前为主。最初在心叶基部出现许多椭圆形褪绿小点,并断断续续地沿叶脉发展排列成虚线状,以后向叶尖扩展。随着病情的发展,叶脉间叶肉逐渐失绿、  相似文献   

14.
<正>玉米矮花叶病又称条纹花叶病。近几年来在龙口市制种玉米田发生危害严重,被害玉米病叶退色失绿呈斑驳花叶状,植株不同程度矮化,重者比正常植株矮50%,无果穗,严重威胁着制种玉米的生产。为控制该病的发生,1993~1995年结合田间调查,进行了田间防治试验,并提出了综合防治对策,收到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16.
陈涛  郭利  张华 《现代农业科技》2009,(15):166-166,170
介绍了南漳县烟草普通花叶病发生规律,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技术,以期为有效防治烟草普通花叶病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杨十斑吉丁虫Melanophila decastigma Fabricius幼虫在树干上的分布、被害与树种、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研究,阐明其发生规律。利用两种真菌(轮枝镰刀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sacc)Nirenberg-Mitt和球孢白僵菌Beauveriabassiana(Bals)Vuill)野外防治试验,死亡率达50—76%;在初孵幼虫期用50%杀螟松10倍、20倍液喷干试验,杀虫率分别达92.15%、90.75%。  相似文献   

18.
大豆花叶病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病害,控制大豆花叶病的发生,首先要摸清发病原因及发生规律,结合当地生产实际,实行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方能有效控制大豆花叶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玉米矮花叶病于20世纪60年代初由美国首次报导,我国于1968年在河南新乡、安阳等地大发生[1],其后便逐步扩展至全国各地,已成为玉米生产上一个主要病害.我省自1972年在局部地区发现和1991年在天水市暴发以来,其发生范围逐年扩大,为害程度加重,现已波及全省所有玉米生产区,其中以陇东、陇南发病最重.我们通过多年对发病情况的调查和防治研究,基本摸清了该病发生特点和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0.
甘蔗花叶病的发生及甘蔗品种的抗性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