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马铃薯地上垄体栽培模式中不同垄距栽培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黑龙江省马铃薯传统栽培方式块茎产量低、商品率低、易烂薯等问题,采用地上垄体栽培模式,应用不同垄距对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块茎产量、块茎商品率及畸形薯率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垄距在80 cm及以上时,晚疫病发生较轻且病情蔓延速度慢;80 cm垄距单位面积块茎产量最高;垄距在85 cm时薯块的商品率最高,绿皮薯率最低,垄距在90 cm时畸形薯率最低,烂薯率最低的处理是垄距80 cm,因此建议生产上应用80 cm垄距,以达到最大的单产水平及最低的烂薯率.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马铃薯最佳的栽培模式,进行了不同垄宽栽培试验。结果表明,1.0 m起垄2行植株田间群体生长合理,产量最高;商品薯生产采用0.5 m起垄1行或1.0 m起垄2行;种薯生产可采用1.5 m起垄3行,齐苗后应加强晚疫病防治。  相似文献   

3.
由于马铃薯大垄密植栽培技术具备标准化程度较高、种植地块墒情较高以及作物产量大、质量高等特点,在规模化农业大力发展的今天能够得到广泛的推广。这一种植技术的具体方法主要是在马铃薯种植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中融入新理念,包括选地整地、品种选择、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以及收获等环节。  相似文献   

4.
宜都市马铃薯常年种植面积5000hm~2左右,并呈逐年扩大趋势。种植品种以费乌瑞它为主,该品种在我市表现为薯块表皮光滑,皮淡黄,肉鲜黄,芽眼少而浅,口感较好,市场认可度较高,同时生育期短,生长势强,结薯集中,茎大而整齐。略显不足的是,费乌瑞它的浅表层结薯特性易形成绿皮(头)薯,导致该品种难以在本地大面积推广。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笔者在宜都市马铃薯主产区梁山村、杉木坑村等地连续几年实施了深沟高垄膜上覆土栽培方法试种费乌瑞它,试验结果是该品种商品产量每hm~2平均增加了2197.5kg,产值增加了16050元,纯收益增加了13425元。试验证明,深沟高垄膜上覆土栽培方法是解决费乌瑞它绿皮、商品率下降最轻简、最高效的新方法,且适于在本地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5.
马铃薯高垄双行栽培是指实行宽窄行种植,把宽行的土培到窄行上,使窄行形成墒,且墒高出25cm以上的种植方式。试验证实,垄畦栽培的马铃薯具有出苗早、大中薯比例高、产量高等优点,垄畦栽培比平畦栽培增产19.1%。其具体栽培技术如下:马铃薯是浅根作物,在块茎播种后出一、精细整地  相似文献   

6.
探索马铃薯单垄双行、高墒、高产综合栽培技术,重点对此项技术中的氮、磷、钾用量和种植密度进行研究,建立氮、磷、钾、密度与产量的二次回归模型,模型优化后,经微机模拟得出三种肥料的最佳用量,最高产量用量及合理的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7.
以马铃薯晚熟品种青薯9号为指示材料,2013—2014年在会宁县半干旱地区进行了马铃薯不同播期试验。结果表明,在会宁县半干旱地区,晚熟马铃薯品种地膜覆盖种植播期宜早,宜于4月22—28日播种,以4月26日播种的鲜薯产量最高,达49 599.8 kg/hm~2;产值最大,为54 245.2元/hm~2。  相似文献   

8.
为确定薯片专用型马铃薯品种大西洋在高垄膜上覆土栽培条件下的最佳播种深度,设10、15、20、25 cm 4个播种深度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高垄膜上覆土栽培条件下,马铃薯品种大西洋适宜播种深度为10~20 cm,以15 cm最佳,播种深度不宜大于25 cm。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作物高产栽培模式,增加作物单产和总产,提高农民收入,对马铃薯单双行起垄栽培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单行起垄栽培与双行起垄栽培相比,总结薯数多20.3个/21m2,结薯率多3.0%;增产2281.5kg/hm2,增产率10.37%。  相似文献   

10.
在耕地面积日益紧张的今天,为保证粮食安全,提高复种指数是农业的必然选择。云南陆良县平均海拔高,太阳短波辐射总量大,年日照时间长,光照资源丰富,发展冬季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近年来,陆良县推广了在玉米地或烤烟地收获后期,套种秋马铃薯的种植模式,为充分利用冬闲农田做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现代农业科技》2015,(20):53-54
以双孢蘑菇品种w192为试验材料,选用稻草为主的培养料为对照,设置了稻草、麦秸加不同比例的兔粪共4个处理,研究各处理双孢菇栽培过程中菌丝生长情况、鲜菇产量和品质情况。结果表明:处理2(配方:稻草52.5%、麦秸秆30%、兔粪17.5%、尿素0.15%、过磷酸钙1%、石灰1%、石膏1%,C/N为32.85/1)菌丝生长速度快,出菇期集中,初产量和总产量高,蘑菇品质极佳,为最佳处理配方。  相似文献   

12.
棉花麦垅移栽优化栽培技术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棉花麦垅移栽优化技术组合的纵向比较及其与不同种植方式效益质量的横向比较和复硝钠缩短缓苗期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实现小麦产量6000kg/hm^2,皮棉产量1200kg/hm^2的技术组合为:带型80 ̄70cm,苗龄35 ̄40d,移栽日期5月20 ̄25日,密度75000 ̄80000株/hm^2。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起垄栽培对珍珠番石榴的地温变化、含水量、根系分布、生长量、花期、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探讨了贵州旱坡地珍珠番石榴栽培模式,结果表明:起垄栽培能促进树体周围土层地温升高,含水量提高;促进吸收根大量发生,使垂直根分布浅、水平根分布多而广;能促进树体生长量的增加,使开花结果提前,有利于提高果实的产量和品质,旱坡地起垄栽培技术是贵州珍珠番石榴产业发展有效栽培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14.
玉米大垄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改变传统种植方式,建立玉米抗旱节水栽培新模式,配套相应机具设备而进行本试验。研究比较了大垄垄上双行直播、小垄直播两种栽培方式。通过对土壤含水量、生物产量、籽实产量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垄栽培方式比直播能显著提高玉米籽实产量与生物产量,籽实产量大垄较对照增产6.3%,保持土壤湿度。  相似文献   

15.
木薯花生间作的品种筛选及高效栽培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6.
1试验材料与方法 试验设在黑龙江省庆丰农场老稻田地,秋翻黑色越冬.供试水稻品种垦95-295.  相似文献   

17.
田间试验表明,高畦栽培西甜瓜对增产和防治德雷疫霉、辣椒疫霉有显著效果:畦作比平作出苗率增加147.9%,植株P_2O_5含量高5.11%,座瓜率增加96.3%,产量增加36.0%~88.4%,烂秧防效达89.2%~92.0%,烂瓜防效达100%。  相似文献   

18.
垄作稻鱼鸡共生对水稻群体生长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水稻垄作栽培和稻鱼鸡共生模式的结合对水稻群体生长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在总结前人垄作栽培、稻鱼和稻鸡共生模式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水稻垄作栽培养鸡养鱼的种养结合技术,通过设计常规水稻垄作栽培(CK)、水稻垄作养鱼(RF)、水稻垄作养鸡(RC)和水稻垄作养鸡养鱼(RFC)的田间对比试验,研究了不同垄作稻鱼鸡共生模式下的水稻群体生长特性和产量形成。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2年中RFC和RC处理的水稻平均产量能够维持稳定,平均有效穗、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虽有差异,但均未达到显著性差异;RF处理水稻产量、有效穗、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平均降幅分别为29.98%、19.70%、484%、3.99%和5.74%,且均达到显著性水平。2年中RFC、RC处理的茎、叶和穗的干物质平均积累量与CK处理整体不存在显著差异,但较RF处理均显著增加。RFC、RC和CK处理水稻茎和叶在齐穗前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RF处理,平均增幅分别为56.23%、50.66%和54.15%,齐穗后干物质积累量的降幅慢于RF处理,并且维持叶面积指数在较高水平,平均增幅为41.38%、38.35%和38.23%。2年中RFC、RC和CK处理较RF处理均具有较高的群体生长速率、净同化率和光合势,其中群体生长速率增幅分别为77.94%、70.29%和7669%,净同化率为40.07%、39.47%和38.87%,光合势为38.39%、35.49%和35.94%,进而为稻穗积累更多的干物质量和产量的形成奠定基础。综上可知,垄作稻鱼鸡共生和垄作稻鸡共生利于水稻的干物质积累及叶面积指数、群体生长速率、净同化率和光合势的提高,进而保证水稻产量稳定。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究水稻垄作栽培和稻鱼鸡共生模式的结合对水稻群体生长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在总结前人垄作栽培、稻鱼和稻鸡共生模式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水稻垄作栽培养鸡养鱼的种养结合技术,通过设计常规水稻垄作栽培(CK)、水稻垄作养鱼(RF)、水稻垄作养鸡(RC)和水稻垄作养鸡养鱼(RFC)的田间对比试验,研究了不同垄作稻鱼鸡共生模式下的水稻群体生长特性和产量形成。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2年中RFC和RC处理的水稻平均产量能够维持稳定,平均有效穗、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虽有差异,但均未达到显著性差异;RF处理水稻产量、有效穗、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平均降幅分别为29.98%、19.70%、484%、3.99%和5.74%,且均达到显著性水平。2年中RFC、RC处理的茎、叶和穗的干物质平均积累量与CK处理整体不存在显著差异,但较RF处理均显著增加。RFC、RC和CK处理水稻茎和叶在齐穗前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RF处理,平均增幅分别为56.23%、50.66%和54.15%,齐穗后干物质积累量的降幅慢于RF处理,并且维持叶面积指数在较高水平,平均增幅为41.38%、38.35%和38.23%。2年中RFC、RC和CK处理较RF处理均具有较高的群体生长速率、净同化率和光合势,其中群体生长速率增幅分别为77.94%、70.29%和7669%,净同化率为40.07%、39.47%和38.87%,光合势为38.39%、35.49%和35.94%,进而为稻穗积累更多的干物质量和产量的形成奠定基础。综上可知,垄作稻鱼鸡共生和垄作稻鸡共生利于水稻的干物质积累及叶面积指数、群体生长速率、净同化率和光合势的提高,进而保证水稻产量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