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韭菜提取物及其主要活性物质防控苹果轮纹病发生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韭菜提取液对苹果轮纹病菌菌丝生长及其形态的影响;以苹果枝条和果实为材料,研究了韭菜提取液对苹果轮纹病的抑制作用;并进一步探索了韭菜中4种主要活性成分对苹果轮纹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在离体条件下韭菜提取液对苹果轮纹病菌菌丝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在韭菜提取液为1:250(1 g韭菜/250 mL水)和1:100(1 g韭菜/100 mL水)的平板上生长5 d后,苹果轮纹病菌斑直径分别为对照的43.25%和4.62%;在提取液浓度为1:20(1 g韭菜/20 mL水)的平板上,苹果轮纹病菌的生长被100%抑制。韭菜提取液对菌丝形态有明显的破坏作用。韭菜提取液对苹果轮纹病的发生也存在显著的抑制作用,1:100的韭菜提取液处理的枝条和果实上病斑直径分别为相应对照菌斑直径的46.25%和42.35%;而浓度为1:20韭菜提取液处理则100%抑制了苹果轮纹病的发生。韭菜所含的4种主要活性成分中,二甲基三硫和甲基烯丙基三硫醚对苹果轮纹病菌生长具有最强的抑制效果,在浓度达1:4000(v/v)时即可100%抑制菌丝生长。以上结果表明韭菜提取液及其主要成分对苹果轮纹病菌丝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由该病原菌引起的苹果轮纹病的发生具有显著的防控效果,为苹果轮纹病的防控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得到防治苹果轮纹病的高效药剂,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9种三唑类杀菌剂对苹果轮纹病菌菌丝生长的毒力,评价其对苹果生长的安全性及对轮纹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和氟硅唑对苹果轮纹病菌的室内毒力较高,EC 50分别为0.107μg/mL和0.140μg/mL;其次为氟环唑、丙环唑和己唑醇,EC 50分别为0.220、0.238μg/mL和0.452μg/mL。在田间防效试验中,氟硅唑(57.1 mg/kg)、丙环唑(166.7 mg/kg)和苯醚甲环唑(66.7 mg/kg)对苹果轮纹病的防效最高。2018年果实采收前防效分别为84.75%、83.66%和82.05%,采后30 d分别为73.33%、73.33%和68.33%;2019年采收前防效分别为82.25%、87.66%和87.41%,采后30 d分别为75.41%、70.49%和73.77%。同时,各药剂对苹果生长均无不良影响,可用于苹果轮纹病防治。  相似文献   

3.
9种杀菌剂对苹果斑点落叶病菌和轮纹病菌的毒力比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室内比较测定了己唑醇等9种杀菌剂对苹果斑点落叶病菌和苹果轮纹病菌的抑菌毒力。结果表明:苹果斑点落叶病菌对三唑类杀菌剂己唑醇、戊唑醇、腈菌唑、氟硅唑和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依次下降,EC50值均在1μg/mL以下,EC90值均低于10μg/mL;上述药剂与异菌脲的毒力相当,高于多氧霉素。苹果轮纹病菌对供试5种三唑类杀菌剂的敏感性略低于斑点落叶病菌,其中仍以己唑醇毒力最高,其次是戊唑醇、氟硅唑、腈菌唑、苯醚甲环唑,异菌脲与苯醚甲环唑的毒力水平相当,表明上述药剂对轮纹病有兼治作用,而多氧霉素对该病菌的毒力相对较低。2种病菌对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醚菌酯敏感性均较低,而硫酸铜的抑菌毒力最低。  相似文献   

4.
梨黑斑病菌抗药性检测及其对啶酰菌胺的敏感性基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黑斑病是梨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不少地区反映多菌灵等传统常用杀菌剂对其防治效果已出现下降。作者从浙江、江苏和安徽3省分离了252株梨黑斑病菌Alternaria kikuchiana,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检测了其抗药性发生情况。结果发现:所检测的黑斑病菌群体(n=252)对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多菌灵的抗性频率为57.1%,且全部为高水平抗性(HR);对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异菌脲的抗性频率为46.8%,全部为低水平抗性(LR);对甾醇脱甲基抑制剂类杀菌剂苯醚甲环唑的抗性为低水平(LR)及中等水平(MR),抗性频率均为28.6%;表明梨黑斑病菌对常用杀菌剂已产生较为严重的抗性。供试252株梨黑斑病菌对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啶酰菌胺的EC50值分布在0.12~3.85μg/m L之间,平均EC50值为(1.21±0.12)μg/m L,且其分布呈近似正态的单峰曲线。研究表明,啶酰菌胺可作为潜在的梨黑斑病防治替代药剂,其平均EC50值(1.21±0.12)μg/m L可作为梨黑斑病菌对啶酰菌胺的敏感性基线。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栝蒌叶枯病菌对4种杀菌剂的敏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致病性链格孢引起的叶枯病是栝蒌生产上出现的一种新病害,在安徽大别山栝蒌生产区发生严重。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试了12个代表性栝蒌叶枯病菌菌株对4种常用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栝蒌叶枯病菌对咪鲜胺敏感性较高,其EC50为0.013 0~0.219μg/mL;代森锰锌和百菌清对栝蒌叶枯病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各菌株对代森锰锌和百菌清的敏感性差异较大,其EC50分别为0.997~95.64μg/mL和1.66~185.84μg/mL;多菌灵对栝蒌叶枯病菌的菌丝生长抑制作用较差。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对丙环唑、烯唑醇和咪鲜胺的敏感性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为明确玉米小斑病菌对丙环唑、烯唑醇和咪鲜胺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自福建省15个市、县分离的185株玉米小斑病菌对3种药剂的敏感性。结果显示:供试菌株对丙环唑、烯唑醇和咪鲜胺的EC50值分别在0.0186~7.779、0.0416~22.32和0.0053~7.930μg/mL之间。敏感性频率分布图显示,玉米小斑病菌群体中已出现对丙环唑、烯唑醇和咪鲜胺敏感性降低的亚群体。以连续单峰频次分布的大多数菌株群体的EC50平均值(0.5199±0.0284)、(0.4079±0.0204)和(0.3818±0.0202)μg/mL分别作为玉米小斑病菌对丙环唑、烯唑醇和咪鲜胺的相对敏感基线,发现各有15.14%、20.00%和17.30%的菌株对丙环唑、烯唑醇和咪鲜胺产生了抗性,抗性倍数最高分别为14.96、54.71和20.77。玉米小斑病菌对3种杀菌剂之间具有显著的交互抗性,而丙环唑和烯唑醇之间的交互抗性相关系数最高,为0.8662。本研究结果可为田间玉米小斑病防控杀菌剂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几种杀菌剂对玉米顶腐病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平板菌落法测定了杀菌剂对玉米顶腐病菌菌丝生长、产孢、孢子萌发及芽管伸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浓度为1000μg/mL的60%氟吗·锰锌可湿性粉剂、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47%腈菌·锰锌可湿性粉剂3种杀菌剂对菌丝生长抑制率为100%。1000μg/mL和500μg/mL供试各杀菌剂能抑制分生孢子萌发,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抑制孢子萌发EC50分别为0.2719μg/mL和762.8854μg/mL。供试杀菌剂抑制芽管伸长的EC50差异显著,47%腈菌·锰锌可湿性粉剂EC50为0.1268μg/mL,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EC50为383.9653μg/mL。杀菌剂对分生孢子产生抑制作用显著,产孢量显著小于对照,60%氟吗·锰锌可湿性粉剂能完全抑制孢子形成。  相似文献   

8.
范昆  付丽  李晓军  翟浩  刘璐  曲健禄 《植物保护》2017,43(1):140-147
为明确苹果轮纹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及其抗性突变体的致病力,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30株苹果轮纹病菌菌株对戊唑醇的敏感性,采用药剂驯化和紫外线诱导的方式获得抗性突变体,并研究其生存适合度。结果表明,戊唑醇对130个菌株的EC50分布在0.051 6~1.925 4μg/mL,均值为(0.799 6±0.039 1)μg/mL,表明苹果轮纹病菌开始出现敏感性下降的亚群体。供试苹果轮纹病菌菌株的抗性频率为71.54%,各省份均未出现高抗菌株。药剂驯化、紫外诱导共获得3株抗性倍数分别为58.82倍、41.60倍、38.19倍的高抗菌株。抗性突变体致病力、适合度指数与敏感菌株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无药培养9代后,各抗性突变体EC50逐渐下降,所获抗性可能不能稳定遗传。表明苹果轮纹病菌对戊唑醇的抗性在田间自然选择压力下可能会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内生放线菌A-1对苹果果实轮纹病的防效及防病机制,采用平板法和喷雾处理刺伤接种法,测定了其对苹果轮纹病菌的抑制作用及果实内防御性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A-1能显著抑制轮纹病菌菌丝生长,104 CFU/mL菌悬液的抑制率达90%以上;喷施107 CFU/mL A-1菌悬液后,间隔12 h以上接种的各处理,3 d和7 d时防效分别为91.79%~95.67%和77.41%~94.00%,均与对照农药苯醚甲环唑相当。喷施107 CFU/mL A-1菌悬液后接种或不接种轮纹病菌的处理,果实内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显著升高,且均高于只接种轮纹病菌的处理;喷施A-1菌悬液后接种病原菌的处理酶活性增加最显著,其峰值是对照的2.30~11.00倍。表明内生放线菌A-1可通过产生拮抗物质、提高寄主防御性酶活性等机制实现对苹果轮纹病的有效防治。  相似文献   

10.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7种杀菌剂对小麦赤霉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咪鲜胺的抑菌效果最好,EC50为0.062μg/mL;其次是氰烯菌酯、戊唑醇、多.酮.福、多菌灵、己唑醇,EC50分别是0.213、0.349、0.446、0.593、0.679μg/mL。戊.福的抑菌效果相对较差,EC50为1.684μg/mL。  相似文献   

11.
安徽省玉米小斑病菌对5种杀菌剂的敏感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安徽玉米小斑病菌对常用杀菌剂的敏感性现状,从安徽省的主要玉米产区分离到9个代表性玉米小斑病菌菌株,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常用5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玉米小斑病菌对百菌清、烯唑醇、腐霉利敏感性较高,其EC50分别为0.734 2~13.091 8、0.0106~4.2580μg/mL和0.1406~76.8063μg/mL,且不同菌株之间对同一种药剂的敏感性差异较大;甲基硫菌灵和多菌灵对玉米小斑病菌的抑制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李晓军  范昆  曲健禄  张勇  亓彬  王涛 《植物保护》2010,36(3):158-161
2007年8-10月从我国5个苹果主产省份轮纹病果上分离获得111个苹果轮纹病菌(Botryosphaeria beren-geriana f.sp.piricola)菌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了各菌株的抗性水平和抗性频率。结果表明:通过对多菌灵最敏感的泰山海棠菌系进行测定,将其EC50平均值0.0428μg/mL确定为苹果轮纹病菌对多菌灵的敏感基线;所测5个省份山西、河北、辽宁、陕西、河南都有抗多菌灵菌株出现,但大部分抗性菌株的抗药性表现为低抗水平,抗性频率分别为8.3%、18.2%、27.3%、11.1%、76.0%,均未发现中抗和高抗菌株。  相似文献   

13.
辛菌胺对15种植物病原菌的离体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吸光度法测定了辛菌胺对10种植物病原真菌和5种植物病原细菌的离体抗菌活性,结果表明辛菌胺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其中在真菌方面对番茄叶霉病菌的活性最高,EC50N4.3180μg/mL,对其他几种真菌的活性相对较低,但EC∞均〈100μg/mL;辛菌胺对细菌均表现出较高的抑制活性,其中对棉花角斑病菌的活性最高,EC50为0.1749μg/mL,对另外4种细菌的EC50值也均〈5μg/mL。  相似文献   

14.
戊唑醇对苹果斑点落叶病菌及轮纹病菌的毒力和药效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戊唑醇对苹果斑点落叶病菌Alternaria mali和苹果轮纹病菌Physalospora piricola的毒力并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室内测定结果表明:戊唑醇抑制苹果斑点落叶病菌菌丝生长的EC50和EC90值分别为0.034和0.587 μg/mL,抑制苹果轮纹病菌菌丝生长的EC50和EC90值分别为0.019 和0.394 μg/mL。43%戊唑醇悬浮剂61 ~86 mg/L(5 000 ~7 000倍液)对苹果斑点落叶病的防效为84.6% ~88.8%,108 ~143 mg/L(3 000 ~4 000倍液)对苹果轮纹病的防效为73.8% ~86.4%,且该药剂在本试验剂量范围内对苹果树安全。  相似文献   

15.
4种植物提取物对茶炭疽病菌的体外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亮  袁争  朱蔚  高旭晖 《植物保护》2012,38(4):137-140
以丙酮作溶剂对芦柑皮、艾蒿、香樟叶和侧柏叶进行浸提;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各提取物对茶炭疽病菌菌丝的抑制作用,采用水琼脂培养法测定提取物对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1 500μg/mL浓度下,各提取物对茶炭疽病菌菌丝均有抑制作用,其中芦柑皮96h的抑制率达到93.32%,艾蒿、香樟叶和侧柏叶96h的抑制率分别为61.10%、55.64%和48.20%,EC50分别为8.981、839.575、1 058.682μg/mL和1 429.094μg/mL;芦柑皮、艾蒿、香樟叶和侧柏叶提取物对分生孢子的抑制率分别为34.85%、85.54%、55.40%和59.68%,EC50分别为5 764.142、281.121、1 502.49μg/mL和969.369μg/mL。芦柑皮、艾蒿丙酮提取物具有开发植物源杀菌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16.
5种链格孢属植物病原真菌对10种杀菌剂的敏感性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离体条件下测定并比较了10种杀菌剂对番茄早疫病菌、苹果斑点落叶病菌、梨黑斑病菌、烟草赤星病菌和甘蓝黑斑病菌等5种链格孢属植物病原真菌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不同种的链格孢属病菌对同一药荆的敏感性相近;咪鲜胺、啶菌恶唑、苯醚甲环唑、异菌脲、腐霉利等5种杀菌剂对供试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最好,其EC50在0.01~1.28μg/mL之间;百菌清对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活性最高,其次是醚菌酯和嘧菌酯。  相似文献   

17.
辽宁省黄瓜靶斑病菌对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的敏感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2013年采集分离自辽宁省8个地区的101株黄瓜靶斑病病原菌群体对三唑类杀菌剂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对101株黄瓜靶斑病菌的EC50值范围为1.062~18.918μg/mL,相差16.814倍,平均EC50值为(7.109±4.578)μg/mL;戊唑醇对上述菌株的EC50值范围为1.624~21.708μg/mL,相差12.367倍,平均EC50值为(9.398±4.944)μg/mL。田间尚未出现对2种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菌株。不同地区间黄瓜靶斑病菌对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的敏感性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梨轮纹病和炭疽病是梨果贮运过程中常见的两个重要病害,危害严重。本研究采集江苏省淮阴区、淮安区、盱眙县三地梨园病叶、病果、健叶、健果和土壤样本75份,分离纯化后得到365个细菌分离物。采用对峙生长法,测定细菌分离物对梨轮纹病菌和炭疽病菌菌丝生长的皿内抑制作用。采用梨果表面刺伤后接种菌块的方法,测定拮抗细菌对梨果轮纹病和炭疽病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4株拮抗能力较强的细菌对轮纹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达73.45%~80.36%,对炭疽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达72.02%~76.79%。菌株N106-2对黄冠梨和砀山酥梨接种轮纹病菌块后5 d的防治效果达68.58%和56.98%;对黄冠梨接种炭疽病菌块后5 d的防治效果为56.71%。对4株拮抗细菌进行16S r DNA种属鉴定,其中3株为芽胞杆菌属Bacillus,1株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相似文献   

19.
两种新型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的抑菌活性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孢子萌发法和幼苗法比较了吡唑萘菌胺和氟吡菌酰胺对23种病原菌的毒力。结果表明,吡唑萘菌胺对黄瓜褐斑病菌、黄瓜炭疽病菌、辣椒炭疽病菌、番茄早疫病菌、苹果斑点病菌、辣椒疫霉病菌、马铃薯晚疫病菌、番茄灰霉病菌、番茄菌核病菌、水稻稻瘟病菌和苹果轮纹病菌菌丝生长均有较高的抑制活性,其EC50值为0.10~9.52μg/mL,EC90值为1.87~62.23μg/mL。吡唑萘菌胺对花生白绢病菌、苹果腐烂病菌、棉花黄萎病菌、棉花立枯病菌和镰刀菌属病原菌的抑制活性均高于氟吡菌酰胺,而氟吡菌酰胺却对黄瓜褐斑病菌、番茄早疫病菌、苹果斑点病菌、番茄灰霉病菌、番茄菌核病菌和苹果褐斑病菌具有较高的抑制活性,其EC50值为0.39~3.98μg/mL,与吡唑萘菌胺相当。吡唑萘菌胺对玉米丝黑穗、花生冠腐病菌和番茄灰霉病菌的孢子有较高的毒力,其EC50值分别为0.002 9、0.07和1.38μg/mL。氟吡菌酰胺仅对花生冠腐病菌、番茄灰霉病菌的孢子有较高的活性,且它与吡唑萘菌胺活性相当。吡唑萘菌胺和氟吡菌酰胺对黄瓜白粉病菌均有较高的毒力,EC50值分别为0.04、0.05μg/mL。因此,吡唑萘菌胺比氟吡菌酰胺更加广谱,且抑菌活性相当或更高。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能高效、安全防控采后贮藏期苹果轮纹病的方法,采用室内生测法测定韭菜挥发物对苹果轮纹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对采后苹果轮纹病的防控作用,并通过三重四极杆气质联用仪分析鉴定韭菜挥发物主要成分及其抑菌效应。结果表明,韭菜挥发物能显著抑制苹果轮纹病菌菌丝的生长,不同浓度挥发物的抑制率为85.57%~100.00%;韭菜挥发物能造成苹果轮纹病菌菌丝畸形。韭菜挥发物也能显著抑制采后苹果轮纹病的发生,其防控效果达53.42%~100.00%。韭菜挥发物的主要成分为有机硫化物,在离体情况下3种主要硫化物均能显著抑制苹果轮纹病菌菌丝的生长,500μL/L和250μL/L二甲基三硫醚、甲基烯丙基三硫醚、二烯丙基三硫醚在整个试验期间均能完全抑制苹果轮纹病菌菌丝的生长。其中二烯丙基三硫醚的抑制率最高,在62.5~500μL/L范围内其抑制率高达66.25%~100.00%。表明韭菜挥发物及其主要成分均能显著抑制苹果轮纹病菌的生长,这可能是韭菜防控苹果轮纹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