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土壤通报》2019,(6):1352-1360
为因地制宜鉴选适宜的秸秆腐熟剂,在西辽河平原灌区选择秸秆还田的中壤土和砂壤土连作玉米地,分别配施中农绿康腐熟剂、人元腐熟剂和农富康腐熟剂,以秸秆还田不施腐熟剂为对照,在玉米吐丝期取0~15 cm、15~30 cm、30~45 cm土层样品,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不同质地土壤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下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结果表明,中壤土和砂壤土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后均增加了0~45 cm土层细菌特有OTU数。其中,中壤土、砂壤土配施农富康腐熟剂以及中壤土配施人元腐熟剂和砂壤土配施中农绿康腐熟剂效果更为明显。土壤优势菌种均由α-变形菌(Alphaproteobacteria)转变为δ-变形菌(Deltaproteobacteria)纲,均增加β-变形菌纲相对丰度。中壤土配施农富康腐熟剂使0~15 cm土层芽单胞菌(Gemmatimonadetes)、Subgroup_6和亚硝化单胞菌(Nitrosomonadaceae)相对丰度减少,但增加了鞘氨醇单胞菌丰度;而在砂壤土0~15 cm中增加了Nitrosomonadaceae相对丰度。中壤土施用中农绿康和农富康腐熟剂土壤细菌多样性差异显著;中壤土和砂壤土配施中农绿康腐熟剂细菌多样性差异显著;砂壤土配施中农绿康和人元腐熟剂土壤细菌多样性差异显著;砂壤土配施中农绿康腐熟剂显著改变土壤细菌多样性。对各组土壤细菌多样性差异发挥显著性作用细菌有Alphaproteobacteria,Subgroup_6,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monas),蓝细菌(Cyanobacteria),c-chloroplast,Gemmatimonadetes,酸杆菌(Acidobacteria)和Blastocatellia。中壤土秸秆还田表层和深层土壤细菌群落功能基因在代谢途径上存在差异;表层土壤常规营养物质代谢活性与微量物质代谢活性均要强于深层。中壤土配施三种腐熟剂的表层土壤功能基因丰度不同;砂壤土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改变15~30 cm土层细菌功能,显著提高代谢途径基因数量,尤以中农绿康腐熟剂较为明显。不同质地土壤细菌多样性对玉米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存在较大的差异,秸秆腐熟剂配施应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2.
勉有明  李荣  侯贤清  李培富  王西娜 《核农学报》2020,34(10):2343-2351
为探究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对宁夏扬黄灌区土壤改良和玉米增产的效应,在秸秆还田条件下施用3种不同腐熟剂[生物秸秆速腐剂(SR+BS)、EM菌秸秆腐熟剂(SR+RJ)、有机废物发酵菌曲(SR+OW)],以秸秆还田不施腐熟剂处理为对照(CK),研究其对秸秆生物失重率、砂性土壤理化性状和滴灌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腐熟剂均能有效促进玉米秸秆腐解,其中SR+RJ的秸秆腐解程度最佳,翻埋130 d后其秸秆生物失重率为49.9%,SR+OW和SR+BS次之,3种处理分别较CK显著提高7.1、5.7、5.2个百分点。SR+RJ对改善0~40 cm土层土壤容重效果最佳,较CK显著降低4.2%,同时显著提高了耕层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及生育中后期土壤贮水量,SR+OW和SR+BS次之。施用秸秆腐熟剂能明显促进玉米生育中后期植株生长,其中SR+RJ最佳。SR+RJ和SR+OW对玉米增产增收效果最明显,分别较CK显著增产26.9%、23.4%,显著增收28.8%、23.4%。可见,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可有效促进玉米秸秆腐解,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促进玉米生长发育,显著提高作物产量与经济效益,以EM菌秸秆...  相似文献   

3.
秸秆还田条件下腐熟剂对不同质地土壤真菌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因地制宜鉴选适宜的秸秆腐熟剂,在西辽河平原灌区选择秸秆还田的砂壤土和中壤土连作玉米地,分别配施中农绿康腐熟剂、人元腐熟剂和农富康腐熟剂(简称中农、人元、农富康),以秸秆还田不施腐熟剂为对照,在玉米吐丝期取0~15 cm、15~30 cm、30~45 cm土层样品,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不同质地土壤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情况下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多样性。结果表明,砂壤土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处理特有OTU(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数均比对照多,中壤土则相反。所有处理土壤中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相对丰度较高;优势属均为被孢霉属(Mortierella)和低温酵母(Guehomyces)。不同腐熟剂对土壤质地产生不同影响,中壤土秸秆还田配施中农和农富康对土壤真菌组成及丰度无显著影响,而配施人元显著改变中壤土真菌组成及丰度;砂壤土秸秆还田配施中农和人元显著增加土壤真菌组成及丰度。LEfSe分析可知,砂壤土秸秆还田配施中农、中壤土秸秆还田配施人元和农富康3个处理土壤真菌多样性存在差异,对真菌多样性差异发挥显著性作用的门为担子菌门、子囊菌门,纲为伞菌纲(Agaricomycetes),目为腔菌目(Pleosporales)和伞菌目(Agaricales),种为Mortierella fimbricystis。这种响应差异也体现在同一腐熟剂对中壤土和砂壤土不同土层真菌的影响;随土层的下移,砂壤土和中壤土对照中被孢霉属相对丰度先增加后下降,低温酵母相对丰度下降;施用腐熟剂后(中壤土农富康除外),深层土壤低温酵母相对丰度比表层土壤高。砂壤土秸秆还田配施中农后0~15 cm土层中上述2个优势菌属相对丰度显著提高;而中壤土秸秆还田配施人元增加0~15 cm土层低温酵母相对丰度和15~30 cm、30~45 cm土层被孢霉属相对丰度。由此可见,秸秆还田条件下腐熟剂与土壤质地间响应不同,所以秸秆腐熟剂配施应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4.
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对低产黄泥田的改良作用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目的】低产黄泥田是一种发育程度低的水稻土,土壤贫瘠,作物产量低。本文研究探讨了小麦、 水稻、 油菜秸秆还田及配施秸秆腐熟剂后秸秆还田对低产黄泥田的土壤改良效果。【方法】在荆门市双季稻区设置了单施化肥(对照),化肥配施小麦、 水稻、 油菜秸秆,化肥配施小麦、 水稻、 油菜秸秆同时添加秸秆腐熟剂等七个处理的田间试验。取样分析了这些处理对双季稻产量、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团聚体组成、 土壤腐殖质组成及结合形态的影响。【结果】1)在早、 晚稻上秸秆还田配施秸秆腐熟剂增加了稻谷的产量,比单施化肥最多增产1423.2 kg/hm2,增幅为23.5%; 添加秸秆腐熟剂也能够增加稻谷的产量,比单独秸秆还田最多增产653.8 kg/hm2,增幅为9.6%。与对照比较,油菜秸秆+腐熟剂处理晚稻显著增产。2)土壤有机质、 全氮、 碱解氮、 有效磷、 速效钾含量、 阳离子交换量秸杆+腐熟剂处理高于对应的秸秆还田处理,而土壤容重则下降。3)与对照比较,秸秆处理5 mm土壤风干团聚体含量增加3.78%~8.62%,0.25 mm土壤风干团聚体含量也都增加,0.25 mm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下降。秸秆还田有利于>0.25 mm水稳定性大团聚体总量的增加,减少了土壤团聚体破坏率。4)与对照比较,秸秆处理的土壤水溶性物质、 土壤胡敏酸、 富里酸、 可提取腐殖物质总量、 胡敏素含量增加。添加腐熟剂后,胡敏酸与富里酸比值低于相对应的秸秆还田处理; 土壤松结合态腐殖质、 稳结合态腐殖质、 紧结合态腐殖质含量及结合态腐殖质总含量都有所增加。结合态腐殖质中松结合态腐殖质含量最高,所有的处理都在60%以上。【结论】秸秆还田配施秸秆腐熟剂不仅能够增加早稻和晚稻的稻谷产量,还提高了土壤有机质、 全氮、 碱解氮、 有效磷、 速效钾含量及阳离子交换量,降低了土壤容重。秸秆还田主要提高了>0.25 mm风干团聚体、 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减少了土壤团聚体破坏率。秸秆还田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松结合态腐殖质含量和结合态腐殖质总含量。秸秆还田配施秸秆腐熟剂可以提高作物产量、 提高土壤肥力、 改善土壤结构、 增加土壤腐殖质含量与活性,能够改良低产黄泥田。化肥+油菜秸秆+秸杆腐熟剂处理是一种良好的低产黄泥田改良措施。  相似文献   

5.
以玉米品种先玉335为指示品种,以基础田(不施肥)为对照,采用秸秆直接还田、秸秆腐熟还田、农家肥、短期绿肥、当地常规施肥处理等措施,研究不同培肥措施对土壤养分、含水量、耕作层温度、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施腐熟秸秆15 000 kg/hm2+不施肥的处理效果最好,玉米折合产量最高,为 13 006.7 kg/hm2,较对照基础田(不施肥)增产43.88%;纯收益增量最高,为7 342元/hm2,纯收益增长率为79.05%。施农家肥15 000 kg/hm2的处理和施腐熟秸秆7 500 kg/hm2+农家肥7 500 kg/hm2 的处理玉米折合产量较高,分别较基础田增产41.00%、40.78%,纯收益增长率分别为76.75%、72.86%。秸秆腐熟还田可以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含量及土壤含水量,对土壤耕作层温度也有显著的提升作用。农家肥和秸秆还田可以促进后茬玉米的生长发育, 促使玉米提前达到旺盛生长期。在玉米整个生育阶段,秸秆腐熟还田处理能显著提高玉米出苗率和单株叶面积、棒三叶叶面积的增加速率,优化玉米干物质的积累与分配特性, 提高玉米叶、茎、鞘对籽粒的贡献率,增加玉米籽粒产量。建议在农业生产上加大秸秆腐熟还田的推广力度。  相似文献   

6.
秸秆配施腐熟剂对土壤细菌群落及养分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通报》2019,(6):1361-1369
利用Illumina平台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盆钵培养条件下土壤添加秸秆和配施腐熟剂在不同时间节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变化规律及与土壤环境因子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与无秸秆无腐熟剂(CK)组相比,添加秸秆无腐熟剂(S)组可显著提高土壤中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及降低pH水平,添加秸秆和腐熟剂(SI)组可快速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和速效磷含量且显著高于S组。细菌多样性Chao指数、ACE指数及门、纲水平的物种丰度在腐熟期内均呈现S CK SI。SI的细菌门水平下的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纲水平下的α-变形菌纲和芽孢杆菌纲及γ-变形菌属丰度相对最大;其中土壤细菌物种丰度在培养第15 d和30 d时与速效钾含量显著相关,在第45~75 d与碱解氮和有机质含量关系更密切。添加秸秆和腐熟剂的土壤在前期以优势度高的微生物物种促进秸秆快速腐解,随着秸秆腐解时间的延长、微生物种类持续增加至秸秆腐熟中后期,土壤微生物种群分布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7.
廖群英 《南方农业》2012,(8):31-32,34
为了搞好秀山县清溪场镇秸秆还田技术推广工作,同时比较不同秸秆腐熟剂的腐熟效果,于2010年进行了油菜秸秆还田试验。结果初步表明:油菜秸秆直接还田种植水稻具有增产增收的效果,增产率为0.5%~11.5%,667m2净增产值4.8~105.8元。宝地生KS100生物菌扩培剂腐熟剂对油菜秸秆的腐熟效果最好,京圃园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有机腐物发酵菌曲腐熟剂对水稻的增产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对水稻产量及钾素利用率的影响,提高秸秆还田利用效率。通过田间试验,对比分析了4个处理[配方施肥无钾肥对照(N-P_2O_5-K_2O=270-90-0 kg·hm~(-2))+秸秆不还田+不施用腐熟剂(T1)、配方施肥(N-P_2O_5-K_2O=270-90-135 kg·hm~(-2))+秸秆不还田+不施用腐熟剂(T2)、配方施肥(N-P_2O_5-K_2O=270-90-135 kg·hm~(-2))+秸秆还田+不施用腐熟剂(T3)和配方施肥(N-P_2O_5-K_2O=270-90-135 kg·hm~(-2))+秸秆还田+腐熟剂(T4)]的水稻钾素吸收累积量、水稻产量及钾素利用效率。结果表明:(1)与配方施肥相比,秸秆还田处理使水稻抽穗期钾素总累积量和净吸收量分别提高了15.3%和13.9%(P0.05);水稻成熟期钾素含量提高了5.5%,钾素总累积量和净吸收量分别提高了21.5%和50%;(2)在相同的施钾水平下,秸秆还田与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处理对水稻均有显著的增产效果,产量增量分别为649.7和1 110.5kg·hm~(-2),增幅分别为6.4%和10.4%;(3)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处理的钾肥贡献率、农学利用率、偏生产力和吸收利用率较配方施肥分别比对照提高了9.2%、45.5%、10.4%和39.0%(P0.05)。可见,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可增加水稻钾素吸收量,提高钾肥利用效率,实现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9.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春玉米产量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为了探明秸秆还田配施氮肥耕层构造对春玉米产量及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2014-2015年在辽宁铁岭设置了秸秆0 kg/hm~2+纯N 0 kg/hm~2(S0F0),秸秆9 000 kg/hm~2+纯N 0 kg/hm~2(SN0),秸秆9 000 kg/hm~2+纯N 112.5 kg/hm~2(SN1),秸秆0 kg/hm~2+纯N 225 kg/hm~2(S0N2)(当地传统种植方式,CK),秸秆9 000 kg/hm~2+纯N 225 kg/hm~2(SN2),秸秆9 000 kg/hm~2+纯N 337.5 kg/hm~2(SN3)6个处理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配施氮肥耕层构造对春玉米产量、土壤物理性状、根系形态等指标影响显著(P0.05)。全量还田9 000 kg/hm~2和配施纯氮225 kg/hm~2产量最高,比秸秆不还田2 a增产1.10%~11.56%,但产量并未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持续增加;群体生物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收获指数在0.46~0.59之间。秸秆还田配施氮肥耕层构造可显著提高土壤含水量,降低土壤容重,调节土壤三相比;秸秆还田配施氮肥耕层构造春玉米根数、根长、根体积、根干质量等根系形态指标均优于秸秆不还田,且随着氮肥施入量的增加,各项指标均表现越好。因此,综合分析认为,秸秆还田量9 000 kg/hm~2和配施氮肥225 kg/hm~2是辽北棕壤区比较理想的耕层构造模式和秸秆还田技术,在该区域农业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试验以未进行秸秆还田(H0,对照)、连续3年秸秆还田(H3,2007—2010年)、连续6年秸秆还田(H6,2005—2010年)及连续9年秸秆还田(H9,2002—2010年)的连作玉米农田为对象,通过测定土壤理化性状及玉米根系发育和地上产量性状的变化,探索不同秸秆还田年限对不同层次土壤改良效应及作物生长响应机理。结果表明:随着玉米全量秸秆连续还田,耕层0~3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大幅增加,速效氮、速效钾显著增加,而速效磷养分变化幅度较小,表明秸秆还田能够有效改善土壤养分状况;20~50 cm土层土壤容重随着秸秆还田年限增加较对照显著下降,表现H9相似文献   

11.
刘艳  叶鑫  包红静  王晓晖  隽英华 《土壤》2023,55(2):254-261
通过连续3 a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秸秆还田方式配施化肥对春玉米耕层土壤理化性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能显著提高各土层的田间持水量8.6%~18.0%,降低土壤紧实度6.3%~27.5%,且以秸秆深翻和深旋还田方式效果较好,同时这两种方式还能显著降低20~40 cm土层容重。连续秸秆还田后耕层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较无还田处理平均提高21.2%、8.6%、15.0%和17.2%。此外,在秸秆还田时配合适量氮肥施用更利于土壤养分的提高,其中秸秆深翻和秸秆深旋配施210 kg/hm2氮肥和90~120 kg/hm2钾肥可显著提升土壤养分状况,促进春玉米穗长、穗粗和百粒重的增加,进而提高春玉米产量,是辽宁棕壤区春玉米生产中比较理想的一种农艺措施,在农业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以秸秆焚烧后覆盖的耕层土壤为对象,研究秸秆焚烧对不同耕层土壤酶(过氧化氢酶,磷酸酶,脲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并探讨土壤有机质含量、含水量、速效养分、微生物数量的增减程度与土壤酶活性增减程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过氧化氢酶、磷酸酶、脲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在焚烧秸秆后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耕层0-2cm,2-5cm土壤酶活性在焚烧前后都形成极显著性差异,5-13cm耕层的酶活性变化较小,13-20cm耕层的酶活性没变化。在微生物数量方面,焚烧秸秆导致0-2cm耕层的微生物数量大幅度减少,减少程度在80%左右,2-5cm耕层的微生物数量也有43%~52%的减少,5-13cm和13-20cm耕层的微生物数量没有变化。相关性分析表明,只有脲酶活性的降低程度与速效磷含量的增加程度达到显著相关,相关系数是0.959*。多酚氧化酶活性的降低程度与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的降低程度均呈极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是0.998**,0.999**,0.998**。同时脲酶活性的降低程度与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的降低程度均呈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是0.977*,0.974*,0.954*。  相似文献   

13.
稻草还田配施腐解菌剂对水稻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稻草还田配施腐解菌剂对水稻土壤微生物的影响,通过田间设置稻草还田(CK)和稻草还田配施腐解菌剂(SM)试验,结合常规的分析手段和基于16Sr DNA的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TRFLP)技术研究了复合腐解菌剂促腐稻草全量还田后水稻产量、土壤矿质成分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与CK相比,SM的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含量和水稻产量分别提高了15.0%、31.0%、98.0%和5.9%;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分别增加了14.66倍、1.50倍、2.78倍;亚硝化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好气性自生固氮菌、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无机磷细菌、有机磷细菌、铁细菌和硅酸盐细菌数量分别提高了119.8%、55.6%、51.9%、40.5%、107.4%、70.8%、145.2%、140.1%、70.0%。T-RFLP分析表明,在SM中,与碳、硫循环相关的微生物、抗致病菌、有益菌数量增加,病原菌数量减少,群落结构变化显著。综上,在稻草全量还田机插栽培条件下,与单一稻草还田相比,添加促腐菌剂能更有效提高土壤矿质养分和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多样性,从而增加水稻产量。本研究结果为合理利用稻草还田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春玉米产量、土壤水肥及根系分布的影响,通过连续两年设置耕作方式(旋耕、翻耕)与秸秆还田方式(秸秆还田、秸秆不还田)两因素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根系及土壤水肥分布的特性。结果表明:旋耕和翻耕处理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差异不显著,但前者显著增加了干旱年份(2015年)0—30cm土层的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和根干重密度,而后者显著降低了10—30cm土层的土壤容重和紧实度,降低了0—40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提高了干旱年份30—60cm和湿润年份(2016年)0—60cm土层的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和根干重密度;秸秆还田较秸秆不还田处理显著增加了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增加幅度分别为9.5%和7.3%,促进了干旱年份0—60cm土层的根长密度和湿润年份30—60cm土层的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和根干重密度的增加,还提高了0—60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硝态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因此,实施旋耕秸秆还田和翻耕秸秆还田可以改善土壤水肥分布,促进深层根系发育,提高春玉米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5.
为揭示西辽河平原玉米秸秆还田的效应,在2014—2015年设秸秆深翻还田(DR)和秸秆旋耕还田(RR)2个处理,以旋耕不还田(CK)为对照,研究了不同耕作措施下秸秆还田当年和次年对土壤速效养分和微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DR和RR均能不同程度的提高土壤碱解氮、速效钾的含量和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且DR较RR的效果更为明显,RR对土壤有效磷含量影响不大。秸秆还田次年完熟期,3个土层(0—10,10—20,20—30cm)的平均值,土壤碱解氮含量DR和RR分别较CK增加了26.60%,16.34%,有效磷含量分别增加了19.81%,0.92%,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了23.95%,12.53%,3个土层的总计,细菌数量分别增加36.46%,9.80%,真菌数量分别增加了22.10%,21.90%,放线菌数量分别增加23.55%,17.38%。秸秆还田当年与次年相比,土壤速效养分除拔节期当年增长幅度低于次年外,其他各时期均表现为当年增长幅度高于次年,微生物量表现为次年增长幅度高于当年;秸秆还田与对照相比,土壤速效养分和微生物量的增加,主要表现在0—10cm土层;不同生育时期相比,土壤速效养分还田当年以完熟期最大,次年以拔节期最大。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保护性耕作和秸秆还田有机结合对春玉米休闲期蓄水保墒效果、生育期土壤水分时空变化、贮水量季节变化、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设置不同耕作方式(免耕、深松、翻耕)结合秸秆还田(100%秸秆还田、秸秆不还田)6个处理组合,2016-2018年在山西晋中连续2年进行定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春玉米冬闲期不同耕作处理下土壤贮水量差异显著,且随着时间推移贮水量都有降低趋势,免耕和深松处理分别较翻耕土壤贮水量平均增加10.4,9.3 mm。在玉米的整个生育时期,免耕和深松处理土壤贮水量分别比翻耕提高4.8%,1.2%。(2)平均2年土壤含水量大小顺序为免耕>深松>翻耕,各处理平均土壤含水量分别为23.0%,21.8%,21.5%。丰水年不同耕作方式土壤含水量垂直变化在各生育时期差异较大,干旱年其变化的差异较小。(3)免耕与100%秸秆还田组合下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2年平均产量和WUE(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12 679.9 kg/hm2和25.8 kg/(hm2·mm),翻耕与100%秸秆还田处理组合最低。无论是否秸秆还田,免耕和深松处理在春玉米冬闲期土壤蓄水保墒效果、生育期土壤水分状况、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均优于翻耕处理;在秸秆还田下免耕和深松耕作方式对玉米田水分的集蓄保用有良好的效果,以免耕秸秆还田效果最佳,可在晋中地区春玉米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两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冀东地区玉米秸秆连续直接还田对土壤氮素和磷素养分时空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可明显提高土壤氮素和磷素供应水平。在调节秸秆C/N15∶1~35∶1范围内,调节秸秆不同C/N未改变秸秆还田后的转化进程,其转化对土壤氮素和磷素时空动态变化的影响亦无明显差异。在调节秸秆C/N的前提下配施促腐剂,使秸秆还田后的转化进程明显加快。  相似文献   

18.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小麦秸秆还田量(0、1500、3000、4500、6000kg.hm-2)对水稻生长、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后,水稻分蘖数、株高、SPAD及干物质积累量均高于秸秆不还田(对照),但是未全部达到显著性差异;50%秸秆还田处理增产效果最显著(P〈0.05),与对照相比,理论增产10.2%,实际增产9.0%;秸秆还田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全氮和速效氮含量,对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影响不显著;50%秸秆还田处理对微生物量碳、氮的提高作用最明显(P〈0.05),分别较对照提高46.0%和90.0%;25%和50%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土壤脲酶活性(P〈0.05);25%、50%和75%秸秆还田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较对照提高9.3%、12.1%和8.5%(P〈0.05);与对照相比,50%秸秆还田土壤蔗糖酶活性提高20.3%(P〈0.05)。鉴于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长期效应以及对土壤微生物生理代谢影响的复杂性,合理秸秆还田量的选择还需进行长期定位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9.
半湿润区秸秆还田对土壤水分、温度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索半湿润区玉米高产和水分高效利用的栽培技术模式,采用秸秆还田和土壤耕作相结合的方法,设置秸秆离田旋耕垄作(CK)、秸秆深翻还田(SP)、秸秆覆盖还田免耕(SC)、秸秆覆盖还田深松(SS)4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土壤水分、土壤温度、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2018年和2019年的土壤贮水量分别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