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水分入渗是土壤水分循环的重要环节。为探明毛乌素沙地生物结皮覆盖沙区水分入渗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采用双环法测定不同类型地表(裸沙、浅灰色藻类结皮、黑褐色藻类结皮和藓类结皮,依次用BS、LC、DC和MC表示)水分入渗速率及其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1与BS相比,LC、DC和MC样地初始入渗率分别减少了37.7%、59.2%和73.6%,稳定前平均入渗率分别减少了37.5%、62.2%和81.3%,稳定入渗率分别减少了13.6%、67.4%和78.9%,累计入渗量分别减少了25.8%、61.3%和78.6%。2不同类型地表达到稳定入渗所需的时间在3~8 mi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水分入渗速率与砂粒和土壤容重呈正相关关系,与粉粒、黏粒、结皮厚度、结皮抗剪强度、结皮层容重和有机碳含量呈负相关关系。3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黏粒、结皮抗剪强度和土壤容重是影响该地区水分入渗速率的主要因子。因此,生物结皮在沙丘表面的形成和发育过程中,通过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减缓了该地区水分入渗速率,增加了降水的径流流失风险。  相似文献   

2.
过度放牧导致干旱半干旱区毛乌素沙地草地严重退化。通过禁牧措施排除放牧干扰,使草地自然恢复,作为一种低投入的措施在世界各国退化草地生态系统恢复中得到广泛采用。文中对毛乌素沙地三种不同管理类型(持续放牧、围栏5年和围栏16年)土壤理化性状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围栏禁牧5年对0~30cm土壤颗粒组成和容重没有显著影响;围栏禁牧16年0~10cm土壤容重显著小于持续放牧区,而极细沙、粉粒和粘粒含量显著高于持续放牧区;围栏5年显著增加了0~5cm土壤有机碳,而0~30cm的全氮均没有显著增加。围栏16年土壤有机碳较放牧区在0~5cm、5~10cm、10~30cm分别显著增加了231%、81%、55%;全氮含量的变化趋势与之相同。结果表明,围栏5年对土壤粘粉粒、全氮含量的恢复基本没有效果;围栏16年能显著增加表层土壤粘粉粒含量和有机碳、全氮,但土壤碳、氮水平还是在比较低的水平(有机碳:4.30g.kg-1;全氮:0.74g.kg-1),即长期禁牧可以逐渐改善土壤质地和提高土壤肥力。研究结果为半干旱退化沙质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及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毛乌素沙地南缘沙丘水分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在2003年4~10月,通过对毛乌素沙地南缘沙丘0~100 cm沙层水分含量的定点观测,结果表明:不同季节水分含量为秋季>春季>夏季,春、秋季节为沙丘水分的积累期,夏季为水分亏缺期;沙丘水分垂直变化小,近地表水分含量低,普遍存在一层干沙层,厚度约为10~20 cm.沙丘各部位水分由高到低依次为丘间>背风坡>迎风坡>丘顶,夏季由于地表出现干沙层,故迎风坡水分高于背风坡.  相似文献   

4.
毛乌素沙地沙丘干沙层水分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17,自引:7,他引:17  
干沙层对抑制蒸发保护沙漠地区的生态水具有重要作用.在毛乌素沙地进行水分实验观测表明,当地干沙层的厚度在12~20 cm,干沙层内部的平均含水量在0.42%~0.54%,且水分由地表向下边界呈指数增加,R2在0.88~0.99之间.干沙层的厚度变化与所处沙丘的位置、沙面活动程度以及有无植被覆盖等有关.降雨对近地表干沙层的消失和产生有重要影响,近地表干沙层的发育是水分下渗、蒸发和水汽凝结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毛乌素沙地南缘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在毛乌素沙地南缘的区域适应性,从2004开始,以靖边县北部风沙区农田为研究对象,选用了免耕、秸秆覆盖、覆膜和传统翻耕(CK)4种措施,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进行了田间定位试验研究。比较分析了4种措施下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和免耕地的地温在春播初期略比传统翻耕低0.1℃,但随后迅速回升,覆膜在玉米生长期都高于其他措施。耕作措施对播种前土壤容重没有显著影响,而对收获后土壤容重影响显著,与传统翻耕相比,免耕降低了表层土壤容重2.3%,但次层20~40 cm容重增加了1.8%。3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均增加了土壤含水量,顺序依次为秸秆覆盖>覆膜>免耕>翻耕,且在作物需水关键期免耕和秸秆覆盖下的土壤含水量相对稳定。免耕和秸秆覆盖措施下初始入渗率和稳定入渗率都高于翻耕,而覆膜低于翻耕。保护性耕作措施改善了土壤物理性质,适于在该风沙区推广。  相似文献   

6.
毛乌素沙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粒度及有机质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毛乌素沙地选择半固定沙丘地、留茬地、翻耕地及草地4种土地利用类型,采集土壤表层(0~5 cm)和亚表层(5~10 cm)实验样品,测试并分析粒度和有机质的含量变化及其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留茬地、翻耕地和草地的优势粒级为粉粒(0.002~0.05 mm)。表层土壤粉粒含量草地(61.06%)>留茬地(53.09%)>翻耕地(48.28%);亚表层为草地(61.25%)>翻耕地(49.43%)>留茬地(48.42%)。半固定沙丘地的优势粒级为细砂(0.1~0.25 mm)。其表层含量52.69%,亚表层含量54.53%。② 土壤有机质含量,表层草地(18.75 g·kg-1)>翻耕地(12.53 g·kg-1)>留茬地(11.25 g·kg-1)>半固定沙丘地(8.13g·kg-1);亚表层草地(13.36 g·kg-1)>留茬地(13.05 g·kg-1)>翻耕地(12.67 g·kg-1)>半固定沙丘地(7.73g·kg-1)。③ 土壤粒度与有机质的相关性表现为留茬地、半固定沙丘地的有机质与粉粒呈显著正相关,翻耕地有机质与中砂、细砂呈正相关,反映了翻耕地土壤有机质不稳定且易受其他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7.
毛乌素沙地的脆弱性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 ,分析研究毛乌素沙地的脆弱性特征 ,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措施。该区气候暖干化 ,气候灾害频繁 ,水资源短缺 ,沙漠化严重 ,粮食生产波动性大 ,经济发展也呈波动性变化。通过实施生态脱贫战略 ,因地制宜地对防治沙漠化 ,改善生态环境和发展生态经济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使生态建设与脱贫致富和经济开发同步进行 ,逐步实现该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毛乌素沙地南缘不同林龄人工柠条林土壤渗透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不同林龄人工柠条林对土壤渗透性能的影响,以天然草地为对照,以土壤初渗速率,稳渗速率,平均渗透速率和渗透总量表征土壤渗透性,运用主成分分析及散点聚类法对毛乌素沙地南缘不同林龄人工柠条(Caragana korshinkii)林地土壤渗透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龄人工柠条林地土壤渗透性能大小依次为:15a>24a>36a>天然草地(CK)。即随着人工柠条林林龄的增加,其土壤渗透性能力逐渐减弱,对照天然草地的土壤渗透能力最小。不同林龄人工柠条林地土壤入渗过程回归模拟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符合Kostiakov模型,相关系数在0.8003~0.9535之间,且F检验均达到极显著水平。Kostiakov模型是比较适用于干旱、半干旱区的人工柠条林地土壤入渗特征的模型。。  相似文献   

9.
毛乌素沙地17年间植被覆盖度变化的遥感监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揭示毛乌素沙地植被变化规律,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像元分解模型,建立了TM影像尺度下的毛乌素沙地植被覆盖度遥感定量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毛乌素沙地1990年和2007年2个时期植被覆盖的进行了等级的划分。采用转移矩阵的方法,分析了该区17年来植被覆盖度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植被覆盖类型的主体为低盖度植被(NDVI,<0.3),其面积由1990年的33176.7369km2下降为2007年的30671.6454km2,年变化率为-0.048%;中盖度(NDVI,0.3-0.6)、高盖度(NDVI,>0.6)的总面积由1990年的1313.5023km2变为2007年的3818.5938km2,年变化率分别为3.91%和3.48%。整个研究区17年间发生正向转移的面积为3209.5153km2,占总面积的9.31%;负向转移的面积为633.0195km2,占总面积的1.84%。毛乌素沙地植被覆盖状况总体呈良性转移趋势,但局部退化的问题也应该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毛乌素沙地不同水分梯度根系垂直分布的研究表明:不同水分梯度根系分布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指数形式下降,不同梯度由于土壤水分、植被根系类型的差异,不同水分梯度植被根系的空间分布也有差异,不同梯度根量随土壤垂直深度的模拟方程分别为:y=9.5736e-0.1341x,R2=0.8859(I);y=16.246e-0.2037x,R2=0.9301(II);y=32.001e-0.1904x,R2=0.9544(III);y=28.336e-0.1993x,R2=0.9484(IV)。不同水分梯度土壤含水率变化程度不同,同一水分梯度各层土壤含水率变化幅度亦有差异,0.1m土壤含水率变异系数最大,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变异系数减小,根据土壤含水率变异系数分析我们将各层土壤水分垂直变化划分为活跃层(0-0.1m)、次活跃层(0.2-0.6m)、相对稳定层(1m)(I、II、III);而对IV梯度划为活跃层(0-0.1m、1m)、相对稳定层(0.3m)。根系生物量垂直分布与其对应土壤含水率有明显相反的关系,土壤含水率的变化与根系生物量的变化趋于相反,当土壤含水率增大时相应区域根系生物量减小;反之则增加。随水分梯度的增加各梯度最高水分利用层逐渐向表层发展,从第I梯度0.4m的6.84到第IV梯度0.1m的14.33。  相似文献   

11.
毛乌素沙地的气候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本文利用毛乌素沙地 8个气象站近 30年的气候资料 ,运用Excel分析了该区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气候变化特点及其时空分布特征。近 30年来毛乌素沙地气候呈现暖干化趋势 ,气温升高且其波动性增大 ,降水量减少且其稳定性增强。该区的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增温更显著 ,干旱化趋势不太明显 ,且其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内差异。  相似文献   

12.
基于毛乌素沙地的野外观测资料,对毛乌素沙地典型地形断面土壤水分动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季节变化可划分为土壤水积聚期、消耗期和稳定期;根据土壤水分垂直变化可把土壤剖面划分为土壤水分易变层、利用层和调节层;沿着坡度减小的方向,各地形断面对应层次的土壤水分含量逐渐升高,丘间地土壤水分含量明显高于该断面上其余各点。  相似文献   

13.
Soft rock efficiently retains water because it is hard when dry but expands rapidly when wet, thus it can be used as a natural water retention agent. Therefore, soft rock can be blended with sandy soil to enhance the water-holding capacity of sandy land. Understanding how soft rock content in sandy soil affects corn growth (Zea mays L.) is essential for enhancing loca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the Mu Us Desert. The Root Zone Water Quality Model 2 was calibrated and validated based on 2-years of experimental data for composite soils prepared at three ratios of soft rock to sand (1:1, 1:2, and 1:5 v/v), and then used to estimate the water non-limiting potential yield (Yp) and the potential yield of a rainfed crop [Yp(r)], along with yield gap [YG(r)] of corn using the weather data from 1990 to 2013 in the Mu Us Desert. The mean simulated Yp(r) of corn in the compound soil at a ratio of 1:2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mpound soil at 1:1 and 1:5 ratios, respectively. The mean simulated Yp(r)s of corn were 2.551, 3.527, and 2.924?Mg ha?1 and the YG(r)s were 6.071, 5.096, and 5.698?Mg ha?1 for 1:1, 1:2, and 1:5 ratios, respectively. The crop yield depends on the amount of soft rock added to the sandy soils.  相似文献   

14.
毛乌素沙地中几种植物水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用LI-1600稳态气孔计研究了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毛乌素沙地恢复重建生态系统中几种主要植物的蒸腾作用及产量比较。结果表明:羊柴平荐处理后,生长旺盛,蒸腾速率加快,提高;日本大粒莉麦可利用较深层地下水分,维持旺盛的生长活动,  相似文献   

15.
毛乌素沙地东南缘不同植被盖度下土壤水分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年利用EC-5土壤水分探头对毛乌素沙地东南缘土壤水分进行了定位观测,分析了不同植被盖度下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土壤蓄水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在时间尺度上,固定沙地土壤水分含量表现为:秋季>春季>夏季,半固定沙地和流动沙地土壤水分含量为:夏季>秋季>春季。在垂直方向上,固定沙地整个剖面土壤水分变化成"S"型曲线变化,半固定沙地和流动沙地土壤水分成反"S"型曲线变化。0~200cm沙层中,流动沙地土壤蓄水量最大,半固定沙地次之,固定沙地最差。  相似文献   

16.
毛乌素沙地凝结水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2002年5~10月间运用直接称重法对毛乌素沙地臭柏(Sabina vulgaris Ant.)群落林间空地的0-1.5cm表层土壤凝结水连续观测资料,分析讨论了凝结水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以及影响凝结水形成的环境因子。结果表明:毛乌素沙地天然臭柏群落内各月均有凝结水发生,并且可从午后持续至翌日清晨,但各月间凝结水量和凝结持续时间有所不同。5月份凝结水持续时间最短,凝结水量也最少;而9月份凝结水持续时间最长,凝结水量也最多。影响毛乌素沙地凝结水形成的主要环境因子有风速、大气相对湿度、气-地温差及其相互作用。其中,风速与凝结量间存在较高相关性,而气温能否趋近或降至露点产生土壤凝结水是决定夜间水分凝结量的一个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7.
毛乌素沙地生物结皮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温度对作物生长发育、土壤水盐运移、生物的数量与活性、土壤碳平衡等均有较大的影响。为了研究毛乌素沙地生物结皮区和裸沙区土壤温度的差异,于2010年9~11月在陕北毛乌素沙地东南缘神木县圪丑沟地区,选择晴朗天气进行定位观测试验。结果表明:①同一剖面深度,生物结皮样地土壤温度的日变化趋势同裸沙样地一致;且从6:00~21:00时每隔3 h,土壤垂直剖面的温度沿着"/"型、微"("型、明显"("型、"/"型、微")"型、"/"型进行周期性变化。②生物结皮的覆盖极显著降低了地表的土壤温度(P〈0.01)。③生物结皮样地和裸沙样地表层土壤温度变幅最大,随剖面深度的增加土壤温度变化趋缓。当气温和土壤含水量较低时,生物结皮对同一深度土壤温度变化幅度的影响更明显。从垂直剖面角度看,生物结皮降低了土壤温度及其变幅。④生物结皮提高了0~25 cm深度土壤温度对气温的敏感程度。表明土壤温度的变化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前人仅根据生物结皮的颜色来判断其对土壤温度的影响是不够的。生物结皮对土壤温度造成影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其改变了土壤表层结构及土壤水分状况。在今后相关研究中如水分蒸发、土壤化学性状的改变等,要特别注意生物结皮的温度效应对这些过程的影响,从而使分析更加客观深入。  相似文献   

18.
毛乌素沙地农业生态系统优化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分析毛乌素沙地环境背景与系统结构缺陷和功能缺陷的基础上,按照沙地农业生态系统模式优化必须从产业结构调整出发进行系统功能整合的思路,以沙地生态恢复、生态工程、资源高效利用及农业产业互补理论为指导,提出毛乌素沙地农业生态系统功能的有效化,必须协调处理好系统内的农业与畜牧业、农业与林业、农业与能源开发工业等的关系,构建防护型生态结构、节水型种植结构、稳定型畜牧结构和效益型农业产业结构为中心内容的沙地脆弱性农业生态系统优化模式体系.并指出注重系统模式之间互补、协调与整合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毛乌素沙地南缘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免耕(NT)、秸秆覆盖(SM)、覆膜(PM)和翻耕(CT)4种耕作措施,研究保护性耕作对毛乌素沙地南缘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和秸秆覆盖措施下表层0~20 cm土壤pH值低于覆膜、翻耕。免耕和秸秆覆盖措施下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和速效磷有明显的表层富集现象。随着耕作时间的变化,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都有所增加,免耕、秸秆覆盖、覆膜和翻耕有机质相对于试验开始前分别增加了33.0%、32.3%、31.1%和6.5%,而碱解氮和速效磷有下降的趋势,但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其下降率低于翻耕。保护性耕作不利于全氮的积累,经过3年试验后,免耕、秸秆覆盖和覆膜措施下的土壤全氮含量都低于翻耕。耕作措施对全磷的影响不大。说明保护性耕作是实现沙区农田生产力持续发展、保持土壤养分和防治土壤退化行之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