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三峡库区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提供政策参考。[方法]以三峡库区重庆段为研究区域,基于脱钩模型对2006—2018年经济与生态环境"脱钩状态"(分为绝对脱钩、相对脱钩、临界状态、耦合状态)进行判定。结合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法,运用ArcGIS, OpenGeoDa软件对脱钩状态相关数据进行空间差异及格局演化特征分析。[结果]三峡库区重庆段整体的脱钩系数偏低,空间相关性较弱;在2006—2010年和2014—2018年脱钩系数主要表现出空间正相关,2010—2014年期间主要表现出空间负相关;从局部空间自相关(LISA)图分析得出,研究区各区县之间的脱钩状态显著性较弱;研究区在3个研究时间段的脱钩状态呈现出显著的倒"V"型发展趋势。[结论]2006—2018年来,三峡库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特征波动较大,亟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并制定相关整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以陕西省10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综合运用熵值法、耦合度协调模型、神经网络模型以及GIS技术对陕西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将耦合等级分为5个类型,并从总体特征、局域特征两个层面探讨了陕西省10个城市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的空间格局及其内部差异。结果表明:(1)陕西省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整体偏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亟待提高;(2)各类型区域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位趋同性,且相邻类别区域具有较强的地理邻近性。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区域性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焦点。以武威市为例,运用脱钩理论,构建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的指标体系,综合分析武威市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的脱钩关系及程度。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2年武威市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主要经历了扩张性耦合、弱脱钩和强脱钩3种状态,呈现出这3种状态的期数分别为2、10、1,分别占统计期数的15%、78%、7%。脱钩弹性总体曲线将研究期划分为3个阶段:2000~2005年、2006~2009年、2010~2012年,具体分析每个阶段的走势以及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福州市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福建省母亲河闽江下游.全市现有人口583.38万人.全境海岸线长1136km.辖区内水系发达,闽江自西北向东南流经福州,境内长150km,流域面积8000km2,其它主要水系还有安仁溪、梅溪、大樟溪、大目溪、新店溪、营前溪及鳌江、龙江等.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20℃左右,年平均降水量900~2100mm.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耕地占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为经济发展中的凉州区的耕地保护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建设占用耕地量、非农GDP产值两个指标作为主要指标,并对非农GDP进行重新界定,采用改进的脱钩分析方法。[结果](1)凉州区2001—2010年建设占用耕地与非农GDP的关系主要呈现出7种状态,即强负脱钩、扩张负脱钩、强脱钩、衰退脱钩、衰退连接、弱脱钩、扩张连接,表现为强脱钩和弱脱钩的状态期数合计占统计期数的40%,总体上有2个年期处于强脱钩状态;(2)脱钩弹性曲线总体上表现出M形变化,呈现出"非理想状态—畸形状态—理想状态"的周期性变化,且凉州区近年来都表现为脱钩的理想状态,经济发展摆脱了以牺牲耕地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结论]对非农GDP进行了重新界定,改进了脱钩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及产生脱钩的原因与凉州区的实际情况相吻合。  相似文献   

6.
利用2009~2013年相关数据,在城市生态环境与农村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上,运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同时引入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计算云南城市生态环境与农村生态环境的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并结合耦合度阶段与协调度类型划分标准对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定量评价。研究表明:从综合指数看,云南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指数波动较大,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变化比较平稳,且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增幅小于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增幅;从耦合度看,云南出现由农村生态环境滞后向城市生态环境滞后的转变,城市生态环境与农村生态环境耦合度经历了从磨合阶段到高水平耦合阶段的变化,两系统间的发展方向越趋有序,关系越趋稳定;从协调度看,云南城市生态环境与农村生态环境协调度呈上升趋势,耦合协调类型从低度协调转变为中度协调并最终呈现良好协调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淮河生态经济带新型城镇化、经济发展与水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及驱动因素进行研究,为该区水生态环境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以淮河生态经济带作为研究区域,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模型和面板数据模型,分析2010—2020年区域内三者间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 ① 2010—2020年淮河生态经济带新型城镇化、经济发展、水生态环境三系统综合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三系统耦合度处于高水平,耦合协调度等级不断提升,东部、北部、中西部的三系统变化趋势趋同,耦合协调度发展趋势与全域相似; ②对外开放、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用水效率、政府、科技、人口和教育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对全域与三地区的耦合协调度产生正负两方面作用。[结论] 在淮河生态经济带应该同时关注城镇化质量的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水生态环境保护,充分发挥正向因素作用,减少负向因素影响,实现三系统优质耦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安徽省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发展的脱钩情况进行分析,旨在为安徽省实行差别化土地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脱钩系数框架,以安徽省2002—2013年建设占用耕地变化情况为基础,采用省级时间序列开展。依据2013年各市脱钩系数差异对安徽省的16个地市进行区域划分,详细剖析不同区域的脱钩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结果]安徽省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发展脱钩状态在时间上呈现波动态势,其中农业经济发展与建设占用耕地偏强脱钩型,非农经济与建设占用耕地的脱钩态势仅仅在2005—2007年出现好转迹象,从2008年开始均出现反弹现象;2013年的脱钩情况在区域间存在明显差异性,且脱钩类型分布情况与区域产业分工情况之间存在较强对应关系。[结论]政府应加强对建设占用耕地的审批和监管力度,加大对现代农业的支持力度,提高耕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主体功能区建设,从而实现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发展的强脱钩。  相似文献   

9.
孙雯雯  梅昀  陈银蓉  张苗 《水土保持通报》2015,35(4):172-175,181
[目的]分析低碳经济发展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关系,为促进郑州市低碳经济发展及土地集约利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基于郑州市2002—2011年的数据,采用Tapio弹性分析法,选取了Tapio脱钩指标,构建了脱钩评价指标体系。[结果]2002—2004年综合碳耗度与土地集约利用处于强脱钩状态,2004—2005年为扩张负脱钩状态,2005—2010年处于弱脱钩状态,2010—2011年处于强脱钩状态。整体来说,2002—2011年郑州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综合碳耗度在强脱钩与弱脱钩之间波动。[结论]低碳经济和土地集约利用两者的发展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低碳经济的增长有效地促进了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陈菁 《水土保持研究》2010,17(6):163-168
根据福建省城市化和生态环境的特征,分别从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社会城市化、空间城市化和生态环境水平、生态环境压力、生态环境保护共7个方面进行福建省生态环境与城市化耦合指标体系的构建。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建立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福建省生态环境与城市化耦合关系进行定量分析,以地学信息图谱的方法进行图谱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福建省市辖区的耦合度优良,而下属的县区情况比较差,区域间的不平衡发展明显;(2)福建省的城市化和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时序基本处于颉颃时期,但耦合度明显存在着地域差异;(3)福建省生态环境与城市化耦合关系比较好,协调度比较高,以中强度中协调的地区居多,低强度低协调的地区比较少,生态环境和城市化的整体协同效应比较好。  相似文献   

11.
重庆市近十年耕地变化过程及其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重庆市自1997年直辖以来,经济社会加速发展,耕地面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根据1997-2004年耕地变更调查及其它统计数据,研究了重庆市耕地资源特征,分析了重庆市直辖以来耕地面积变化过程及区域差异,并定量分析了重庆市耕地变化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1)重庆市人多耕地少,耕地质量差,投入少,生产率不高.后备资源不足。(2)重庆市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先缓慢减少,后快速减少。人均耕地面积也有类似的变化趋势。(3)重庆市三大经济区人均GDP增加百元占用耕地面积随经济发展水平的增加而减少,表明人均GDP对耕地的驱动作用和集约用地水平存在区域差异。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区域,人均GDP对耕地的驱动作用小,集约用地水平高。  相似文献   

12.
周璐红    杨光绪   《水土保持研究》2023,30(3):440-447
[目的]探究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时空演变特征和障碍因素的识别,对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方法]以合肥市为研究对象,构建合肥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利用状态空间法模型、耦合模型、障碍度模型等方法,测算分析了合肥市2011—2020年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及演变过程并识别了制约两者的障碍因素。[结果]合肥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指数值均呈现上升趋势,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增强。2011—2020年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度数值在0.48~0.50之间,类型属拮抗状态,耦合协调度水平处于0.42~0.65之间,呈现上升趋势,经历了从轻度失调到低水平协调再到良好协调发展的过程。从障碍因素识别来看,制约合肥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障碍因素主要来自要素层环境容量要素,制约合肥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障碍因素主要来源于经济实力和经济结构要素,这三个要素也是制约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结论]通过对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的研究及其障碍因素的准确识别,增添了合肥市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3.
基于脱钩理论的城市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为中国城市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方法]基于脱钩理论,运用Tapio弹性分析法对中国4个直辖市2001—2014年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研究。[结果](1)中国4个直辖市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总体处于弱脱钩状态。(2)农业用水脱钩关系优于工业。农业用水方面,北京市、天津市与上海市总体处于强脱钩,重庆市为弱脱钩;工业用水方面,北京市与上海市主要处于强脱钩,其余则相反。(3)北京市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的脱钩状态最好,其次是上海市,重庆市的脱钩状态最差。[结论]各市水环境与经济尚未达到协调可持续发展,重庆市发展的压力最大,其次是天津市,北京市与上海市要避免向弱脱钩和负脱钩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为了加速发展黑龙江省绥化市农村经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使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以2000—2009年黑龙江省和绥化市统计数据为依据,利用熵值法、综合评价法和协调发展度模型对绥化市农业生态环境和农村经济协调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绥化市农业生态环境与农村经济的综合发展指数呈上升趋势,农村经济发展快于农业生态环境;二者总体协调发展曲线呈现上升趋势,属于优质协调发展类型;2007年以前农村经济滞后于农业生态环境,从2007年开始农业生态环境滞后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说明目前农业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障碍。因此,应加大治理"三废"污染的力度,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减小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使其与农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生态环境建设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丁琳霞 《水土保持研究》2002,9(3):241-242,248
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分析了西部地区水土流失现状,提出坡耕地水土流失是西部地区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为了保障西部大开发的顺利实施,必须以小流域为单元,逐步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改草生态与富民增收并举的措施,建立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  相似文献   

16.
东胜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地处鄂尔多斯高原中部隆起地带。畜牧业在农村产业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几百年来传统的畜牧业经营方式一直没有改变,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畜牧业的相对效益低下。东胜市采取全面禁牧政策,禁牧后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畜牧业建设协调发展,相得益彰,为半农牧区解决多年未决的林牧矛盾树立了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徐州市时空尺度下农业碳排放时空特征与脱钩效应,为江苏省徐州市及其周边资源型城市未来农业的绿色高质可持续发展以及农业经济的良性增长提供理论与数据参考。[方法] 采用排放系数法测算2000—2020年时空尺度下徐州市农业碳排放总量、强度和结构,而后基于Tapio脱钩模型分析其与农业经济发展间的脱钩关系。[结果] ①徐州市农业碳排放变化趋势总体呈“快速上升—波动上升—快速下降”3阶段,从2000年的1.61×106 t先增后减至2020年的1.69×106 t,形象地表现为“M”形。对农业碳排放贡献率大小依次是耕地利用(46.44%)、作物种植(31.90%)和牲畜养殖(21.66%),化肥是最主要碳源。②徐州市各区(县、市)农业碳排放量差异明显,经历了由升到降的长期演化进程,空间层面上总体呈现出“中部高,周边低”的分布格局,邳州市最为突出; ③徐州市农业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发展总体经历了“弱脱钩—强负脱钩—扩张负脱钩—强脱钩”的变化历程,且“十三五”以来主要表现为强脱钩。[结论] 徐州市农业碳排放随着低碳减排理念的不断深入而日趋合理,农业经济发展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18.
西安城市郊区化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俊莉  曹明明 《水土保持通报》2005,25(2):97-100,109
大城市郊区化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现象。城市郊区化在促进城市发展的同时也对城市生态环境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以西安市为例,分析了西安市人口与工业等郊区化的现状特点,揭示了郊区化对西安市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了为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所应采取的城市规划与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9.
结合克拉玛依市现状,构建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的指标体系,对原始数据予以归一化处理,确定权重,加权求和得到克拉玛依市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对两者进行了相关分析(相关系数R=0.732 1),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综合指数的关系相对密切.通过耦合协调模型分析发现,克拉玛依市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度C围绕其均值0.974 2上下波动.耦合协调度D总体也呈上升趋势,耦合协调度变化量△D值每年的增长幅度有一定的波动.2004年增加幅度最大,变化量△D为0.544 0,环比增长率r为13.01%.2009增加幅度最小,变化量△D为0.002 9.环比增长率r为0.56%,但是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某一增速的快慢直接影响着两者的协调度及耦合协调度.协调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二者的关系,实现二者的均衡发展,是克拉玛依市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