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农业景观分类探讨及其应用——以北京市峪口镇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发超 《土壤》2017,49(2):408-413
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建构和实施现代农业景观规划。农业景观规划与管理的基础工作是进行农业景观分类。本文在界定农业景观内涵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农业景观特征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需求,基于农业景观主导功能、土地利用类型、微地貌形态以及土壤条件等分类指标,构建了一种农业景观分类方法体系。以北京市峪口镇为案例区进行了实证研究,划分出4个农业景观类(农业生产、农业服务设施、农村聚落和农业生态景观)、15个农业景观亚类和46个农业景观单元。结果表明,该方法兼顾了农业景观的主导功能和空间形态特征,能够满足美丽乡村建设中农业景观规划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农业景观分类是开展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基础和进行农业景观评价、规划与设计的重要前提。针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和我国农业土地整理的特征,基于农业景观功能、区位和农户经济行为修正方法和地形位指数等,提出了一种乡村尺度的农业景观功能形态分类方法,即采用景观类和景观亚类的二级分类体系。以北京市峪口镇为例进行了农业景观分类的实证研究,共划分为农业生产景观、农业服务设施景观、农业旅游休闲景观和农业生态景观4个景观类以及13个景观亚类。并借助GIS空间分析功能编制了峪口镇农业景观分类图,探讨了分类成果在土地整理中的应用。该方法充分考虑到了农业景观的功能和形态特征,能够满足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农业土地整理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获得情景的关键就是辨识和归纳未来变化的方式、途径和关键要素,进而有的放矢地进行情景模拟。目前,一些研究开始通过增减某些关键景观要素来进行乡村景观情景可视化模拟,但还较少将基于生态学意义的可视景观指标运用到模拟的条件之中。本研究将基于生态学意义的可视景观指标应用到乡村景观情景可视化评价的情景设计之中。通过复杂性、自然性、开阔性、一致性和记忆表象5个可视景观指标的专家预期和基于GIS环境的客观分析,确定出不同情景的设计标准,并根据此标准生成原始现状景观、生态保护景观、集约生产景观和旅游休闲景观4个设计情景。通过当地居民、周边利益相关者以及在校学生对4个情景中的乡村景观进行评价,探讨了不同利益相关者对景观情景偏好的选择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参与者对集约生产景观情景普遍不感兴趣;越靠近当地的利益相关者对旅游休闲景观情景的偏好越强、对生态保护景观情景的偏好越弱;人们通过情景得到的感性认识和他们经过理性思考后的选择往往有差异,对景观主观判断上的差异很大程度来自于他们的个人生活背景。基于生态学意义的可视景观指标而构建的情景可视化对反映乡村景观变化、增强相关者决策与设计参与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快速的城镇化和工业化导致乡村景观多样性和本土性缺失,功能冲突问题日益严重。该文首先构建乡村景观功能竞争力强度评价系统,其次建立基于识别矩阵的闽南地区乡村景观功能冲突识别方法体系;最后探讨该识别方法在厦门市灌口镇的实际应用。结果表明:1)该方法符合乡村景观功能冲突的本质内涵,可识别出各类型乡村景观功能冲突区;2)灌口镇存在9种乡村景观功能冲突类型,生产功能优势区占全镇总面积的3.89%,位于城镇外围;生活功能优势区不明显,生态功能优势区占全镇总面积的22.46%,位于城镇外部西北部山区;在分析9种乡村景观冲突类型区域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其对应的优化策略;3)在优化乡村景观空间格局时,生产功能优势区、生产与生活功能冲突激烈区和3类功能激烈冲突区内的优质耕地应优先发展生态农业,引导农业生产向现代生态旅游方向发展。研究结果可为有效破解乡村景观功能冲突,进行乡村景观规划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5.
基于GIS的江苏省水土保持区划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苏省水土保持区划是为了弥补全国水土保持3级区划在江苏省水土保持上的不足,从而更有效地开展水土保持管理。结合江苏省的特点构建江苏省区划的指标体系,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指标体系的要素指标进行降维,结合GIS软件绘制江苏省指标体系中自然、社会经济、土地利用和水土流失4个要素分布图,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得到各个要素的权重,在GIS软件中使用有条件栅格图像叠置法完成4个要素层的叠置,对叠置成果层的栅格图像进行数据的重分类,初步完成了江苏省水土保持的定量区划。该方法可提高水土保持区划的效率和准确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水土保持区划主观定性的不足。  相似文献   

6.
模糊聚类分析法是运用模糊数学原理,进行类别划分的一种方法。在农业区划中,探讨农业气候分类,进而划分农业气候区,是了解当地气侯资源,进行科学评价的重要依据。也是农业区划的基础之一。临夏州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区,既有大陆性、也有季风和山地气候特征。全州气候类型复杂,其垂直变化非常显著。运用指标分级划类对客观地进行多因子综台气候分析困难很大。在气候类型的划分中,干与湿、冷与暖等的界限本来就是模糊概念;划分农业气候类型不单是考虑单个因子的相似,而是考虑两个(或多个)集合之间的贴近关系,使用择近原则进行地域性划分,所以,用模糊聚类进行农业气候分类就更为适宜。本文运用此法,探讨临夏州农业气候类型的客观划分。  相似文献   

7.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典型冻土区土壤制图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青藏高原大片连续多年冻土分布的东部边缘,青海省兴海县温泉地区的野外调查数据,通过对研究区遥感数据的分析,开展了土壤制图方法的探讨。以成土因素学说和土壤-景观模型理论为基础,筛选土壤分类潜在变量,在不同的变量组合下运用支持向量机(SVM)的方法建立土壤-景观模型,对整个研究区进行预测性分类。为了更好地检验该方法的有效性,采用五折交叉方式进行结果的验证。并通过对比不同变量组合的交叉验证结果和分布模拟结果图,确定了适合典型冻土区土壤分类的环境变量组合,以较少的样本知识较好地预测该区土壤类型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8.
基于要素配置功能识别的差异化乡村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乡村要素分析与功能识别是实现乡村发展科学决策与高效治理的理论基础,而要素是造成当下乡村主体功能不明确、同质化发展等问题的重要驱动力。为了解决乡村主体功能定位模糊问题,立足"要素-功能"耦合关系,因地制宜提出引导策略以期支撑乡村高效治理与高质量发展。该研究对江西省万年县域128个行政村的资金、劳动力、设施、资源、环境五类要素展开分析,采用多因子综合分析法测算乡村要素配置优势度指数,运用基于竞争学习规则的非监督算法——自组织竞争网络算法划分出乡村要素类型,通过"要素-功能"衔接矩阵识别出乡村功能类型,并明确差异化发展策略。结果表明:1)万年县乡村发展要素综合配置优势度空间分异性显著,表现为以梓埠-裴梅一线为界,东北侧总体高于西南侧,县域北部优于南部,并划定高优势度村、中高优势度村、中低优势度村、低优势度村;2)基于自组织竞争网络算法将万年县乡村发展要素组合类型划分为环境劳动力主导型等8种类型,同一类型乡村呈现"整体零散,局地集聚"的分布特征;3)基于"要素-功能"衔接矩阵识别出万年县生产功能主导型、生活功能主导型、生态功能主导型以及拆迁撤并型乡村,并建议分别以三产融合、转型升级为主要方向制定集聚式发展策略,以构建田园综合体、康养产业配置为主要抓手制定融合式发展策略,以打造生态乡旅、发展绿色经济为目标制定生态经济发展策略,以保障农民生计、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宗旨制定科学拆迁撤并策略。该研究可为开展乡村功能识别与科学分类提供新思路,有利于准确认知乡村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9.
以鞍山大麦科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例,对景观格局的景观指数描述方法进行了探讨。景观指数是指能够浓缩景观信息,反映其结构组成和空间配置某些方面特征的简单定量指标。景观格局特征可以在三个层次上分析,相应地景观格局指数亦可分为三个水平,即斑块水平指数、斑块类型水平指数以及景观水平指数。当前,用于描述景观格局的许多景观指数不满足相互独立的统计性质,因而说服力不强。选取了典型性的四种指数对景观格局进行了勾画。结果表明,实际应用中只用少量指数即可完全满足格局分析的需要,反映出研究区景观格局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乡村聚落用地适宜性研究不仅有利于揭示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之间的匹配程度,亦能为乡村聚落重构及国土空间优化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基于乡村地理学、景观生态学及生态位理论方法,以岷江上游典型县域理县为研究区,采用遥感影像、社会经济统计、土地利用现状等多源数据,通过景观格局分析、数理统计分析、GIS空间分析等技术手段,首先判识了理县乡村聚落用地适宜性研究的最佳空间尺度,然后借鉴生态位适宜度测算模型,对理县乡村聚落用地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根据8个乡村聚落景观指数对20种乡村聚落空间粒度的响应变化情况,综合8个景观指数的第一尺度域判识得到理县乡村聚落景观格局及适宜性研究的最佳空间尺度为60 m;2)在60 m最佳空间尺度下,利用GIS空间叠加分析得到理县乡村聚落适宜性土地面积占县域国土面积的4.58%,主要集中分布于东部、东北部乡镇及杂谷脑河下游、317国道沿线;3)理县乡村聚落低度适宜区主要位于水源保护区、生态保护区及地质灾害多发区,不适于人类长期生存发展;中度适宜区在自然资源、区位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特色产业突出,具备现代农业发展潜力;高度适宜区在区位、经济、自然与文化资源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乡村发展功能较齐全,应作为乡村人口和产业的主要聚集区;中、高度适宜区是理县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支撑空间。  相似文献   

11.
生态涵养发展区农业景观规划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合理的农业景观规划方法是新农村建设体系中的一项核心技术。该研究以北京远郊生态涵养发展区峪口镇为例,在农业景观主导功能分类基础上,基于适宜性评价与实地勘踏访谈等方法,进行农业生产景观、农村聚落景观、农业服务设施景观和农业生态景观专项规划设计,然后按照"农业生态优先、农业生产次之、农业服务设施再次和农业旅游休闲景观最后"的原则,利用景观生态学的"基质——斑块——廊道"组合原理和分区权衡的方法,优化农业景观空间组合,形成研究区农业景观总体布局。研究表明,在峪口镇农业景观规划布局中,农业景观基质为粮菜生产区、经济林果生产区、农业生态保护区等,斑块为农业旅游休闲和农村聚落景观等,廊道为道路、河流、生态缓冲廊道等。该研究结果为区域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手段和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2.
梁发超  刘黎明  双文元  邹利林 《土壤》2015,47(1):142-147
农业生产景观自然适宜性研究是新农村建设中农业景观规划和土地整治的基础。本文在界定农业景观内涵和提取出农业生产景观类型的基础上,构建农业生产景观自然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GIS栅格技术与自然适宜性综合评价模型进行农业生产景观自然适宜性评价,将湖南省金井镇农业生产景观类型划分为高度适宜类、中度适宜类和低度适宜3个等级。在此基础上,将金井镇农业生产景观划分为粮菜生产区、经济园林生产区、农业生产限制区,进而提出其相应的发展调控模式。研究结果为区域农业生产景观规划和农业土地综合整治提供有力的技术手段和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3.
村域尺度的不同乡村发展类型多功能特征与振兴方略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村域是中国农村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单元,科学划分乡村发展类型是分区分类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该研究在考虑规划约束的前提下,从经济条件、交通区位、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质量4个维度构建密云区乡村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SOFM网络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工具系统划分乡村发展类型。结果表明:1)在经济发展、交通区位等综合影响下,密云区乡村发展的空间分异特征明显,其发展水平总体呈现"水库南部水库北部"的特点。其中,密云镇、穆家峪镇和十里堡镇内的乡村发展最为突出,其乡村发展均处于较高级别以上;古北口镇和新城子镇的乡村发展弱。2)将密云区乡村划分为经济交通主导高水平区、交通生态主导高水平区、资源生态主导中高水平区等7大类,其中交通生态主导高水平区和经济生态主导中高水平区是主要的乡村发展类型,集中分布在不老屯、大城子、巨各庄、穆家峪、西田各庄、冯家峪和溪翁庄等镇。交通生态主导高水平区村庄生态环境质量较高,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叠加上较强的经济实力,乡村综合发展水平高。经济生态主导中高水平区村庄具有较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乡村综合发展水平也较高。3)基于多功能视角梳理各类型区的功能特征,遵循"重点发展优势功能、适度提升弱势功能"的思路提出村庄振兴建议,以期为制订差异化的乡村振兴策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李胜坤  张毅  闫欣  曹娟 《水土保持研究》2014,21(4):203-207,218
以水土流失趋于严重的湖北省竹溪县为研究区,以2009年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DEM数据为数据源,采用景观生态学理论、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对竹溪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同时借助GIS技术对影响竹溪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竹溪县属农村居民点较密集区;竹溪县农村居民点用地比重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农村居民点高值区形成两条明显的分布带:一条是县河镇—城关镇—蒋家堰镇,另一条是城关镇—龙坝镇;全县农村居民点形状比较规则;该县东部和北部农村居民点数量多,农村居民点用地比重高值区和核密度高值区在空间上并不重合;农村居民点分布受高程、坡度、坡向、耕种环境等因素影响明显,与耕地的空间分布关系非常密切;在拥有较多人口和较多农村居民点的区域,耕地的侵蚀面积也广。  相似文献   

15.
红河哈尼稻作梯田旅游资源价值空间差异评价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红河哈尼稻作梯田拥有丰富的自然与文化景观资源,是全球/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目前该地区旅游发展水平空间极不平衡,在对其资源进行科学评价的基础上,提出差异化发展的策略是现实需要,也具有示范意义。本研究以哈尼稻作梯田十大片区所在8个乡镇的旅游资源为评价对象,根据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特征的差异,从资源特征和影响力两个方面,分别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自然景观6个指标,人文景观7个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模糊数学分析方法对其资源价值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自然景观价值方面,马鞍底乡、阿得博乡和三猛乡依托国家级保护区资源具有较明显的优势,其中马鞍底乡因景观奇特、规模宏大而优势突出,甲寅镇则因其水域和植物等组合景观而具有自然景观优势;人文景观价值方面,攀枝花乡、新街镇、甲寅镇和宝华镇因梯田而知名度高,民族文化典型而优势明显,其他乡镇也因具有优美的梯田景观、古村落、传统文化等人文景观资源而得到较高评价。哈尼稻作梯田系统的人文景观价值高于自然景观价值,但自然景观资源尚未得到开发,旅游发展水平空间差异巨大。最后,本研究根据各乡镇的资源优势,提出了各有侧重的旅游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6.
农村居民点是农村社会经济活动的综合载体,其空间布局优化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为合理优化农牧交错带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该研究以武川县可可以力更镇(可镇)为例,以乡村发展要素为纽带,在界定乡村振兴、人口流动与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内在逻辑基础上,从产业、人才、文化、环境及组织5个维度构建农村居民点要素禀赋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居民点要素配置状况;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人口流动网络,以反映要素流动能力;综合要素禀赋及流动能力评价结果组合特征识别农村居民点优化类型,剖析各类型内生发展动力并提出各自优化路径。结果表明:1)乡村振兴的全面实现亟需乡村各要素的科学配置,人口流动作为要素流动的桥梁对于各类要素的合理配置起到关键作用,而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通过要素在布局优化动态过程中的调配流通可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2)可镇农村居民点要素禀赋得分中等及以上居民点占农村居民点总面积74.32%,评价结果呈现“南高北低,中间高边缘低”分布特征,两极化格局明显;3)可镇农村居民点程度中心度总体偏低,程度中心度等级低的居民点空间分布广泛,面积占比52.67%,可镇人口流动规模小,要素流动缺乏活力;4)可镇农村居民点优化类型划分为特色保护类(9个)、城郊融合类(20个)、集聚提升类(40个)、原地观察类(24个)、搬迁撤并类(87个)。研究结果可为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推进以质量为基础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改革和为集体建设用地基准价格评估提供依据,在分析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内涵及其与国有建设用地的差异性的基础上,选择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县余江县的4个乡镇为研究对象,借鉴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和农用地分等定级等的技术过程与主要方法,同时体现集体建设用地的特点和生态文明建设对土地质量的要求,构建了集体建设用地级别评价的技术思路和指标体系,在确定因素权重、划分评价单元、应用综合指数法计算单元总分后,采用总分频率直方图法和实地验证相结合得出了锦江镇、潢溪镇、马荃镇和洪湖乡等4个乡镇的集体建设用地质量级别,将锦江镇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划分为4个级别、潢溪镇和洪湖乡划分为3个级别、马荃镇划分为2个级别,每个乡镇面积占比最大的都是II级土地。建议尽快制定集体建设用地定级与估价的技术规范、加快推进集体建设用地的质量等级评价和基准地价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