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淳安县积极探索多批次养蚕技术,以增加蚕种饲养量、提高蚕农收入,但在开展多批次养蚕后,在桑叶采收、桑园病虫害防治、蚕室蚕具消毒等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在介绍开展多批次养蚕的基本情况,分析多批次养蚕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选择合理的养蚕布局、大蚕与小蚕分开饲养、确保优质桑叶的足量供应、加强桑园病虫害防治、全力预防蚕病发生等一系列对策措施,以保障多批次养蚕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巩固淳安县优质原料茧生产基地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1 血液型脓病发生原因分析 1.1 消毒不彻底 由于南方习惯多批次连续养蚕,蚕期批次间隙时间短,蚕前彻底消毒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有些养蚕数量少的农户根本不重视养蚕前的消毒,消毒工作马虎,给蚕病的暴发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石泉县多批次养蚕蚕病发生的原因,从养蚕生产布局、环境整治、清毒防病、饲育技术、桑园管理、品种优化几方面提出蚕病的综合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4.
莫云霞 《广西蚕业》2005,42(4):68-68
近两年来,由于广西鲜茧价格的不断上扬,蚕农养蚕的积极性很高,不断地扩种桑树,增加养蚕批次,以期达到增收的目的,但事与愿违。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养蚕批次太密,大、中、小蚕同室饲养,大蚕工作忙时易忽视小蚕的管理,造成小蚕饲养不好、体质弱,抵抗力下降,就很容易感染蚕病,造成养蚕失败,产量不高;另一方面,由于养蚕批次过密,前批蚕刚刚上蔟结束,还没有来得及清理和消毒蚕室,下一批蚕就到时间要放地下饲养了,蚕农没时间进行蚕室消毒,只能随便消毒一下地面甚至扫一下地就直接下地养大蚕,如果上批蚕发生了蚕病,很容易引起蚕病的垂直传播,轻则减产,重则导致连续多批养蚕失败,颗粒无收。  相似文献   

5.
近两年来,由于广西鲜茧价格的不断上扬,蚕农养蚕的积极性很高,不断地扩种桑树,增加养蚕批次,以期达到增收的目的,但事与愿违。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养蚕批次太密,大、中、小蚕同室饲养,大蚕工作忙时易忽视小蚕的管理,造成小蚕饲养不好、体质弱,抵抗力下降,就很容易感染蚕病,造成养蚕失败,产量不高;另一方面,由于养蚕批次过密,前批蚕刚刚上蔟结束,还没有来得及清理和消毒蚕室,下一批蚕就到时间要放地下饲养了,蚕农没时间进行蚕室消毒,只能随便消毒一下地面甚至扫一下地就直接下地养大蚕,如果上批蚕发生了蚕病,很容易引起蚕病的垂直传播,轻则减…  相似文献   

6.
(一)广东蚕病发生的特点广东省属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雨水充沛,桑叶收获期长,从三月至十一月份是养蚕时期,蚕造连续不断,养蚕批次错综交叉,再加上蚕区集中,养蚕种桑密度大,蚕粪喂鱼,塘泥作桑肥,桑叶养蚕,为病蚕病源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7.
谢寿泳 《广西蚕业》2003,40(4):34-37
广西地处亚热带,炎热时间长,一年可养蚕十多批次,是其它省区无法相比的,但也正因为广西的高温多湿的气候条件及养蚕批次密等原因,蚕病较容易发生,对此新老蚕农束手无策,有的血本无归。从2002年贵港市覃塘区调查统计结果来看,自育小蚕的农户产茧量低,平均张产量不到20公斤;为了解决当地蚕农的养蚕问题,我们在贵港市黄练镇建立了科宝小蚕共育室,现在已发展到每批共育蚕种200张的规模。采用了小蚕共育和大蚕饲养跟踪服务的办法,基本上控制了蚕病的发生,大幅度地提高了蚕茧产量和质量,平均张产量达到了40公斤,高产的达到50多公斤。本人根据一年…  相似文献   

8.
石泉县蚕桑产业结构的调整,打破了过去二十余年推行的"三三制"的养蚕布局模式,主张推行全年5~6批次简易省力化多批次养蚕生产布局.伴随着年养蚕次数的增多,小蚕期采用集中共育或小蚕饲育箱育,成为养好小蚕、实现蚕期无病高产、节本增效的一条主要途径.就此浅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钟兴权  郑琳 《蚕学通讯》2009,29(2):14-16
多批次滚动养蚕的实施,增加了年养蚕批次数,批次间不仅时间间隔短,而且还会在夏秋高温多湿气候中养蚕。为了能获得高产,需从现行的蚕品种中筛选出适合多批次养蚕布局需要的蚕品种。通过蚕品种的引进、繁育、饲养、试缫等试验,初步筛选出适宜多批次滚动养蚕布局的蚕品种,即在春2批、夏季、秋1批宜用“两广2号”代替“洞庭×碧波”。  相似文献   

10.
为了加快多批次养蚕技术的推广,对陕南多批次养蚕技术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调查与分析。陕南采用大、小蚕循环套养模式,年养蚕次数由2~3次增加到5~6次,解决了养蚕大户蚕室蚕具紧张和劳力不足的问题,减少了桑叶浪费,节省了成本,提高了效益,为促进蚕桑强村大户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养蚕批次的安排是养蚕上重要的技术措施之一.对养蚕批次安排得当,既能做到充分利用桑叶,提高桑叶的利用率,又能稳定蚕造,减少蚕病的发生,提高蚕茧产量和质量,增加经济收入;相反,如果安排不当,不是浪费桑叶,就是不能稳定蚕造,影响蚕茧产量和质量.从近年来我县的养蚕情况来看,无论是生产队集体,或者是私人养蚕户,都以每月饲养一批的好,以每月饲养两批的较差.每月饲养一批的蚕造比较安全比  相似文献   

12.
目前农村养蚕中 ,蚕病的发生是造成减产的主要原因 ,而蚕病发生中 ,危害较严重的是传染性蚕病 ,如病毒病、僵病等 ,引起这些传染性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养蚕环境中存在着病原微生物 ,其中带病批次的蚕沙、簇草、簇具是重要的传染源。因此 ,采取得力措施 ,控制蚕病的发生和蔓延 ,是稳定发展蚕桑生产 ,提高蚕茧产质量 ,维护蚕农利益的重要环节。现就谈谈造成家蚕发病的原因和控制蚕病发生和蔓延的防治对策。1 造成蚕病发生的原因家蚕发生蚕病的原因很多 ,但生产上一般主要有如下方面 :1 1 思想麻痹 ,消毒不彻底养过蚕的人 ,都有这样的体会 ,当在某一新区 ,首次养蚕时 ,开始几期蚕 ,蚕病很少 ,或者有时甚至不消毒 ,也很少发病 ,随着养蚕次数增多 ,蚕病也逐渐多了起来。这主要是从没有养过蚕的地方 ,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 ,逐年积累增多之故。还有老养蚕区 ,为什么年年消毒、期期消 ,而蚕病还是不断发生 ,而且总发生原来几种病 ?这主要是消毒不彻底原因 ,即消毒药剂质量问题 ,消毒方法等问题。 1998年春秋二期原蚕生产中 ,我场饲养量最大的坝头村 ,其中一组有二户分别饲养 2 0g蚁量 ,由于往年蚕茧产质量都好 ,思想上...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养蚕量的增加和多批次养蚕的推广,微粒子病大有发展蔓延之趋势,特别是秦巴山区独特的自然和地理环境,山高树多,野外昆虫较多,空气湿度较大,在原蚕区蚕种生产中,不但给微粒子病的防治增加了难度,同时易发生僵病。通过几年来对石泉蚕种场生产成绩的分析来看,有时僵病带来的损失甚至大于微粒子病的危害。因此,在从事原蚕区蚕种生产工作中,不但要重点抓好防微,也要搞好防僵。  相似文献   

14.
夏秋季高温多湿,叶质差,桑虫多,加之蚕农养蚕规模小,养蚕收入偏低,蚕农对养蚕重视不够,因而蚕病防治技术不能到位.夏秋季蚕病严重发生,尤其是病毒病(NPV病、CPV和DNV病)、细菌病的发生,导致夏秋蚕蚕茧产量和质量显著降低.另外,现又处于蚕丝业  相似文献   

15.
重点分析四季多批次养蚕的优点和可行性,提出了四季多批次养蚕的关键措施,可以解决农村养蚕劳动力缺乏及蚕具设施、设备利用率不高的问题,能利用蚕季间隔时间有效地对桑树进行综合管理,提高桑叶产量、质量、单位桑园面积养蚕量,同时提高单位面积饲养量、产茧量,总体上提高养蚕的综合经济效益,适应现代蚕业生产模式化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广西属华南亚热带气候,桑树生长旺盛、生长期长,年中养蚕批次多而且密、连续不断,形成亩产桑叶和蚕茧特别高的独特优势。但高温多湿和闷热时间长又易导致蚕病发生,给养蚕生产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要能选育适应这种气候的抗高温、多湿的抗逆性强和茧丝质、量兼优的蚕品种,才能适应广西蚕桑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石泉蚕桑经历了由传统养蚕生产布局,到“三三制”养蚕布局,再到现在的多批次养蚕布局发展过程。推行全年多批次养蚕布局,能够充分利用桑树资源,发挥桑园经济效益,同时缓解劳动力和蚕室蚕具不足的矛盾。科学调控多批次养蚕的各批次发种养蚕量之比和时间等关键环节,可有效促进蚕桑产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8.
简要介绍了多层吊挂式循环大蚕饲养机械设备的结构和装置组成,进行了全年多品种多批次养蚕模式的大蚕机械育与大蚕地蚕育2种饲养方式的饲养效果试验。结果显示,多层吊挂式循环大蚕饲养机械育的养蚕劳动工效是常规大蚕地蚕育的4倍左右,且对蚕茧产量及蚕茧质量、缫丝成绩无明显不良影响,在家蚕规模化饲养上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正2016年,宁南县改变传统的全年4批次养蚕模式,全面推行5批次养蚕布局。经过4年实践,全年5批次养蚕模式在劳动力均衡使用、桑叶使用率等方面成效显著。但由于生产时间紧凑、管理与技术要求较高,导致部分蚕农回归4批次。两种模式一直在对比试验,对于宁南养蚕布局产生了不小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文阐述了养蚕生产中蚕病发生及危害的特点,分析了老蚕区养蚕中蚕病发生的原因,提出了加强蚕病防治、提高农村养蚕经济效益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