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研究了牙鲆仔鱼在轮虫、卤虫无节幼体混合饵料期的摄食能力及饵料选择性指标,结果表明,在开口后的第8天、第10天、第11天以轮虫为喜好性饵料,且最适的密度为10ind/mL,在开口后第10天对卤虫无节幼体开始有了一定的摄食能力;在开口后的第13天以后以卤虫无节幼体作为喜好性饵料;在开口后第15天开始放弃对轮虫的选择,可以以卤虫无节幼体作为唯一的食物来源;在轮虫、卤虫无节幼体混合饵料期,轮虫的最适密度是7~10ind/mL,卤虫无节幼体的最适密度是5~7ind/mL。 相似文献
2.
牙鲆仔鱼在混合饵料期的摄食能力及饵料选择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牙鲆仔鱼在轮虫、卤虫无节幼体混合饵料期的摄食能力及饵料选择性指标,结果表明,在开口后的第8天、第10天、第11天以轮虫为喜好性饵料,且最适的密度为10ind/mL,在开口后第10天对卤虫无节幼体开始有了一定的摄食能力;在开口后的第13天以后以卤虫无节幼体作为喜好性饵料;在开口后第15天开始放弃对轮虫的选择,可以以卤虫无节幼体作为唯一的食物来源;在轮虫、卤虫无节幼体混合饵料期,轮虫的最适密度是7~10ind/mL,卤虫无节幼体的最适密度是5~7ind/mL。 相似文献
3.
采用野生桡足类、经营养强化的卤虫无节幼体、未经营养强化的卤虫无节幼体以及人工配合饲料投喂15日龄牙鲆仔鱼,经30d培育,测定其生长、白化率、变态率和存活率。结果表明:野生桡足类和人工配合饲料试验组的牙鲆仔鱼牛长率、变态率和存活率均最高,白化率最低;营养强化试验组的牙鲆仔鱼生长及成活率等各项指标均较高,白化率较低;未强化试验组的牙鲆仔鱼生长及成活率等各项指标均最低,白化率最高。据此可认为:桡足类和经营养强化的卤虫无节幼体是牙鲆仔鱼的优质活饵料。 相似文献
4.
不同饵料对舟山牙鲆仔稚鱼生长发育及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野生桡足类、经营养强化的卤虫无节幼体、未经营养强化的卤虫无节幼体以及人工配合饲料投喂15日龄牙鲆仔鱼,经30d培育,测定其生长、白化率、变态率和存活率。结果表明:野生桡足类和人工配合饲料试验组的牙鲆仔鱼牛长率、变态率和存活率均最高,白化率最低;营养强化试验组的牙鲆仔鱼生长及成活率等各项指标均较高,白化率较低;未强化试验组的牙鲆仔鱼生长及成活率等各项指标均最低,白化率最高。据此可认为:桡足类和经营养强化的卤虫无节幼体是牙鲆仔鱼的优质活饵料。 相似文献
5.
饵料对卤虫生长和生殖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试验用盐藻、酵母、麸皮三种饵料培养卤虫。结果表明,卤虫生长速度的差异显著(p〈0.05)。其中,麸皮且最好,其次是盐藻组,最差的是酵母组。麸组的卤虫提高8d达到性成熟,其体长分别是盐藻组的1.23倍、酵母组的1.27倍。三种饵料对卤虫成活率的影响差异显著(p〈0.01)。在达到性成熟时成活率最高的为盐藻组,其次为麸皮组,最差的为酵母组,其均值分别为86%、67%、27%。三种饵料对卤虫生殖的影响差异也极显著(p〈0.01),麸皮组的生殖次数、生殖总量和平均每次生殖量均最高,分别为5、320、64;其次是酵母组,分别为1.5、63、42;盐藻组的卤虫在本实验中不生殖。故以麸皮培养卤虫量好,有利于卤虫的生长和种群增殖。 相似文献
6.
饵料对卤虫生长和生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用盐藻、酵母、麸皮三种饵料培养卤虫。结果表明,卤虫生长速度的差异显著(p〈0.05)。其中,麸皮且最好,其次是盐藻组,最差的是酵母组。麸组的卤虫提高8d达到性成熟,其体长分别是盐藻组的1.23倍、酵母组的1.27倍。三种饵料对卤虫成活率的影响差异显著(p〈0.01)。在达到性成熟时成活率最高的为盐藻组,其次为麸皮组,最差的为酵母组,其均值分别为86%、67%、27%。三种饵料对卤虫生殖的影响差异也极显著(p〈0.01),麸皮组的生殖次数、生殖总量和平均每次生殖量均最高,分别为5、320、64;其次是酵母组,分别为1.5、63、42;盐藻组的卤虫在本实验中不生殖。故以麸皮培养卤虫量好,有利于卤虫的生长和种群增殖。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光照对漠斑牙鲆仔鱼的摄食、生长及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漠斑牙鲆摄食的较适宜光照度范围为10-600lx.在该光照条件下,仔鱼生长最快,存活率最高,饵料转换期最短.过强或过弱的光照均不利于仔鱼的生长发育.黑暗条件下仔鱼在27日龄时大部分因饥饿而死亡.在生产上,夜间适当延长光照时间可缩短育苗周期. 相似文献
8.
饵料和日采收率对轮虫生长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10种饵料,不同日采收率进行试验,通过观察轮虫的密度和怀卵率变化,比较饵料,日采收率对轮虫生长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1)采用酵母,光合细菌和小球藻混合饵料,轮虫的密度和怀卵率比单独使用酵母高,轮虫的密度差异极显著(P<0.01),怀卵率差异显著(P<0.05)。投喂第6种饵料时轮虫达到的密度最高,最高密度达2123个/mL,怀卵率也最高,最高达59.9%,轮虫怀卵率高低提前反映轮虫密度的变化。(2)采用酵母,光合细菌和小球藻混合饵料,酵母的不同用量对轮虫密度有极显著影响(P<0.01),酵母最适投喂率为2.0。(3)日采收率20%对提高轮虫培养的密度和怀卵率有显著作用,明显高于10%(P<0.01)。 相似文献
9.
不同盐度下牙鲆幼鱼存活、生长和摄食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实验室玻璃水族箱和塑料桶中,观察了不同盐度条件下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幼鱼的存活率,生长和饵料转换效率,并测定了耗氧率,结果表明:将牙鲆幼鱼从盐度32的海水中直接移入低盐水中,在盐度8以上48h存活率均为100%,经驯化后盐度为2时才出现死亡,盐度为16,24,32时牙鲆幼鱼生长较快,盐度为24时生长最快,盐度为8时生长最慢,饵料转换效率在盐度24,16时最高,盐度32时次之,盐度8时最低,耗氧率在盐度24时最低,盐度8时最高。另外,实验表明低盐度有利于牙鲆白化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0.
采用10种饵料,不同日采收率进行试验,通过观察轮虫的密度和怀卵率变化,比较饵料,日采收率对轮虫生长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1)采用酵母,光合细菌和小球藻混合饵料,轮虫的密度和怀卵率比单独使用酵母高,轮虫的密度差异极显著(P<0.01),怀卵率差异显著(P<0.05)。投喂第6种饵料时轮虫达到的密度最高,最高密度达2123个/mL,怀卵率也最高,最高达59.9%,轮虫怀卵率高低提前反映轮虫密度的变化。(2)采用酵母,光合细菌和小球藻混合饵料,酵母的不同用量对轮虫密度有极显著影响(P<0.01),酵母最适投喂率为2.0。(3)日采收率20%对提高轮虫培养的密度和怀卵率有显著作用,明显高于10%(P<0.01)。 相似文献
11.
在水温为(20.0±0.5)℃的条件下,设3个投喂频率(1次/d、2次/d和3次/d),在饱食投喂的情况下进行牙鲆的生长和能量收支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牙鲆终末体质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摄食率均显著增加,但各组之间饲料转化率差异不显著。投喂频率对牙鲆鱼体生化组成的影响不显著。各投喂频率下牙鲆能量收支方程如下:1次/d,100.00C=35.55G+1.64F+5.87U+56.93R;2次/d,100.00C=30.73G+1.36F+5.16U+62.75R;3次/d,100.00C=27.28G+1.60F+5.96U+64.29R。 相似文献
12.
牙鲆幼鱼配合饲料中适宜能量蛋白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鱼粉和酪蛋白为蛋白源,添加豆油、鱼油、α-淀粉、纤维素以及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配制成实验饲料,蛋白质设置三水平:40%、46%、52%,能量设置三水平:1 256.1,1 465.5,1 674.8 kJ/100 g。经过62 d饲养牙鲆幼鱼,以增重率、饲料系数、蛋白质效率为评价指标,并分析比较不同能量蛋白比的饲料对牙鲆体内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能量蛋白比分别为34.12 kJ/g、33.90 kJ/g、32.33 kJ/g时,增重率、蛋白质效率达到极大值,饲料系数达到极小值;能量蛋白比在31.72~36.81 kJ/g范围内,胃、肠道的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活性较强。牙鲆幼鱼配合饲料适宜的能量蛋白比为32.33~33.90 kJ/g。 相似文献
13.
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对舟山牙鲆稚幼鱼摄食和生长有显著的影响。(1)全黑暗和全亮试验组增长率最小,仅为5.0%和5.9%,成活率最低;光照16h和12h组幼鱼的成活率最高,均为100%,光照12h时牙鲆幼鱼摄食强度最大,幼鱼体长及其增长率均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2)光照强度为500lx时,牙鲆幼鱼日摄食强度最大,体长及其增长率均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 相似文献
14.
以秦皇岛海域回捕牙鲆为材料,应用分子标记将其分成放流和非放流2组,采用形态学测量、鉴定方法并结合DNA条形码技术对比分析了2组牙鲆的生长和摄食状况。结果显示:(1)放流牙鲆的体长和体质量略大于非放流牙鲆,肥满度、脂肪含量和肠体比值略小,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各参数值的差异并不显著(P0.05);(2) 2组牙鲆的空胃率较高,摄食强度差异不显著(P0.05);(3)胃含物组成和种类基本一致,包括鱼类、软体动物、多毛类和虾类;(4)针对4种不可辨认的胃含物提取组织DNA,选用线粒体DNA COI基因片段作为分子标记,在Gen Bank中进行比对分析,并利用MEGA 4.0构建NJ系统进化树,结果鉴定出一种鰕虎鱼(Gobiidae sp.)、一种石首鱼(Sciaenidae sp.)、赤鼻绫鯷(Thryssa kammalensis)和火枪乌贼(Loliolus beka)。进而说明放流牙鲆经过禁渔期的适应,已经恢复了在增殖海域生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以初始平均体重(2.04±0.02)g的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 )为实验对象,进行为期70天的摄食生长实验,研究不同添加方式的非淀粉多糖酶对牙鲆生长和饲料利用率的影响.在5000.0 g豆粕中添加25.0 g非淀粉多糖酶,然后用产朊假丝酵母(Candida utilis)进行发酵预处理,得到非淀粉多糖酶预处理豆粕.共制作4种等氮等能饲料,其中以全鱼粉饲料为对照饲料,用豆柏蛋白替代45%的鱼粉蛋白配制成豆粕组饲料;在豆粕组饲料中添加0.2%非淀粉多糖酶配制成非淀粉多糖酶组饲料:用非淀粉多糖酶预处理豆粕蛋白替代45%的鱼粉蛋白配制成非淀粉多糖酶预处理豆粕组饲料.结果表明,用豆粕蛋白替代饲料中45%的鱼粉蛋白,若不添加非淀粉多糖酶则显著降低牙鲆的特定生长率(P<0.01)、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和氮贮积率(P<0.05);在含豆粕饲料中添加0.2%非淀粉多糖酶显著提高牙鲆的特定生长率(P<0.01)、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氮和磷贮积率,显著降低氮和磷排放率(P<0.05);在饲料中添加非淀粉多糖酶预处理豆粕显著提高牙鲆的特定生长率(P<0.01),但对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无显著的影响(P>0.05). 相似文献
16.
17.
18.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22,(4)
跟踪测定9个雌核发育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家系后裔150、240、360 d时的生长资料,对体重、体长、绝对增重率、绝对增长率和体型指数(头长/体长、尾柄长/尾柄高)进行方差分析,对体重和体型指数进行相关分析,并建立了体重-体长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家系C11847的体重、体长及头长/体长与尾柄长/尾柄高指标在各阶段均有明显的生长优势,可作为重点家系加强选育。不同生长阶段绝对增重率和绝对增长率最优家系不一致,且家系间的生长差异主要发生在240 d前。各日龄体型指数均与体重呈极显著负表型相关(P<0.01)。不同日龄体型指数间差异显著(P<0.05)。雌核发育牙鲆的体重与体长之间呈曲线相关关系,且该关系在不同日龄间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9.
雌核发育牙鲆家系的生长比较和形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跟踪测定9个雌核发育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家系后裔150、240、360 d时的生长资料,对体重、体长、绝对增重率、绝对增长率和体型指数(头长/体长、尾柄长/尾柄高)进行方差分析,对体重和体型指数进行相关分析,并建立了体重-体长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家系C11847的体重、体长及头长/体长与尾柄长/尾柄高指标在各阶段均有明显的生长优势,可作为重点家系加强选育。不同生长阶段绝对增重率和绝对增长率最优家系不一致,且家系间的生长差异主要发生在240 d前。各日龄体型指数均与体重呈极显著负表型相关(P〈0.01)。不同日龄体型指数间差异显著(P〈0.05)。雌核发育牙鲆的体重与体长之间呈曲线相关关系,且该关系在不同日龄间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