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过试验,研究比较了室温浸种法、低温浸种法及对照(种子未做任何处理)在温室条件下(25℃)和自然条件下(常温)的发芽出苗状况、植株生长习性与果实性状表现。结果显示:(1)栝楼种子催芽预处理是否浸种或浸种温度对栝楼种子发芽出苗有一定的影响,而后处理的温度才是决定栝楼种子发芽出苗的最主要因素;(2)从栝楼植株后期生长和产量性状形成情况来看,低温浸种预处理和温室后处理催芽模式效果最佳;(3)方便实用的栝楼种子理想催芽技术指标为:低温(-3~5℃)浸种5d,后播种于3:1的草炭与河沙混合基质中,25℃温室中培养约2个月,发芽出苗率可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2.
试验分别采用不同播种方法,对辣椒出苗速度、出苗率和幼苗期长势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浸种12h,催芽96h后播种,种子出苗速度最快,出苗率最高,幼苗长势最好;浸种12h,催芽48h后播种,种子出苗速度较快,出苗率较高,幼苗长势较好。  相似文献   

3.
汪智军  张东亚  卓立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084-14085
[目的]研究不同处理方式对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aBunge)发芽及出苗的影响。[方法]探讨混沙层积处理、干藏处理和低温处理3种不同贮藏方式及不同浸种温度对文冠果种子发芽率、发芽势的影响,并研究了不同播种时间对文冠果出苗率的影响。[结果]3种贮藏方式对文冠果种子的发芽势有影响,但对发芽率基本没有影响。浸种温度在20~50℃时文冠果种子均可萌动发芽,且随着浸种温度的升高,发芽率没有显著差异,但发芽势却有随之加快和提高的趋势。春季种子催芽浸种时50℃为最佳浸种温度,发芽率可以达到100%,发芽势也处于最佳状态。春季和秋季播种对文冠果出苗率没有明显影响。[结论]该研究可以为文冠果种子的冬季贮藏方式、发芽浸种温度及播种时间的确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外源赤霉素对杜梨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不同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对杜梨种子进行浸种催芽,结果表明,在50~300 mg/L的浓度范围内,外源赤霉素对杜梨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等萌发特性,以及幼苗株高、单株鲜重、胚根长,侧根数目和长度等生长指标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以200 mg/L赤霉素溶液浸种处理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除甘肃鸢尾种子休眠,实现种子均匀播种繁殖,研究了机械破损、低温层积、药剂浸种和高温浸种4种不同处理方法对种子发芽能力、胚根生长量和种子内含物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中高温浸种处理的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胚根长、胚根鲜重、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最高,分别为83.26%、46.41%、17.33、...  相似文献   

6.
瓜类种子种皮一般较硬,发芽缓慢,播种前需进行处理,促使其发芽快而齐,以做到适时播种。现将瓜类种子发芽的方法介绍如下: 黄瓜。播前种子消毒,以50℃恒温水浸种15分钟,并不断搅拌,然后加:冷水到常温再浸种2—5小时,捞起沥干后,放于25—28℃处催芽,经1—2天,胚根初露即可播种。  相似文献   

7.
<正> 核果类果树的果实种仁外面包有一层很厚的硬壳,播种后影响种子的吸水发芽。为促进种子发芽,多采用前一年冬季将种果核进行混沙贮藏处理的方法。对层积处理后仍未萌发的种子,可用冷水浸种和赤霉素处理的方法快速催芽,效果良好,播后出苗率达85%。  相似文献   

8.
1、播种 (1)浸种:用45%温开水浸种48小时. (2)催芽:当气温低或播种时间较晚时,以25℃恒温催芽,等种子胚根露出即可进行种播.当土壤条件好、温度高、湿度合适、时间充足时,不用催芽.  相似文献   

9.
<正>瓜类种子的种皮一般较硬,发芽缓慢,为促使其发芽快而齐,播种前可按以下方法进行处理:1.黄瓜。播前种子消毒,在50℃恒温水中浸种15分钟,并不断搅拌,然后加冷水到常温再浸种2~5小时,捞起沥干后,放在25~28℃环境下催芽,经1.5~2天,胚根初露即可播种。  相似文献   

10.
正一、人工播种方法1、播前种子处理。为加速种子发芽,缩短留土时间,保证出苗整齐,预防动物及病虫害的危害,播种前需要对种子进行处理。主要措施:冲洗、消毒、拌种、浸种、催芽。春播时对深休眠种子要进行浸种,促进其发芽。但是如果造林地块比较干旱、晚霜与低温危害严重时不宜浸种。雨季一般播种干种子,如果能准确掌握雨情时也可浸种。秋季播种时一般都不需要浸种、催芽。对于病虫害危害严重的地方应使用消毒液浸种、闷  相似文献   

11.
以兴蔬215为试材,研究漂浮育苗对辣椒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漂浮育苗能促进辣椒种子萌发和出苗,秧苗长势整齐、健壮,发病率低,且省工省力。与床土育苗相比出苗率提高了13个百分点,出苗期缩短7 d,壮苗指数提高28.6%,根系活力提高157.8%,白粉虱发病率降低了77.3%。漂浮育苗是一种优质高效的新型集约化育苗方式。  相似文献   

12.
试验表明播种时喷施适量浓度的液态水稻壮秧剂能够促进水稻幼苗地上茎叶生长和地下根系的分生,其中喷施100 mL·m^-2浓度的处理,在离乳期和离乳后7 d的两次测量结果幼苗的高度均最高(16.38 cm),生长速度最快(0.65 cm·d^-1),并且分生根最多,相对对照每株多生成2-4条。  相似文献   

13.
多花黄精苗播种育苗难度大,实生苗生物质积累规律尚待研究。笔者对其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以及1~2年生苗进行跟踪观测。结果表明,多花黄精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均达80%以上,种子生活力强。该种子萌发周期长,部分植株于次年春季长叶。1年生苗属于先长根茎根系、再长叶片的生长发育类型;2年生苗叶片增长明显,其次是根系,再次是块茎,且2年生苗大多为单叶,仅有极少数为双叶或三叶。从第2年开始,地上叶片生长速度加快,但地下部分所占比例仍然较大,为全株的69%。表明随着叶片光合作用增强,黄精地下块茎生长优势越发明显。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旱育秧、常规水育秧和软盘育秧3种不同育秧方式对水稻秧苗的影响。结果表明:旱育秧出苗率高、秧苗素质好、分蘖数多、抗逆性强,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育秧方式。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通径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两种方法对两个辣椒品种的壮苗指数与苗期性状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除胚轴长,根/茎比外,其余性状呈高度正相关,且各性状对状苗指数的相关系数均达极显著正相关;全株干重、鲜重、茎粗对壮苗指数具有决定性的正向直接作用,茎高则具有负向直接作用;全株鲜重、干重与壮苗指数的关联度最大,辣椒壮苗应具备干质含量高、茎粗壮、茎高适宜等持点。另外,本文还对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在研究蔬菜作物性状间的相互关系等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乌桕育苗及幼苗生长节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乌桕种子育苗的方法及不同外界环境对幼苗年生长节律的影响。结果表明:乌桕幼苗苗高增长呈"S"型增长模式,苗木增长出现缓慢期、速生期和停滞期3个时期;苗高速生期起点为5月下旬,持续至9月中旬,在5月下旬出现苗高速生点;在种子的处理中,用洗衣粉加温水处理的比不加任何处理的发芽率要高;在不同施肥处理中,施尿素的植株长势最好,不施肥的植株长势最差;在不同光照处理中,光照强的植株比光照弱的长势好。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壮秧营养睦软盘旱育秧和苗床旱育秧的壮秧效果及机理,以水稻品种中-100,湘早籼28号和中优早81为供试材料,比较研究了4种壮秧营养剂对水稻软盘旱育和苗床旱育秧苗的生理影响,结果表明:壮秧营养剂T1,T2和T4对苗床旱育秧苗的根为九和茎数和茎基宽比对照显著提高;壮秧营养剂T1,T2和T3对软盘早育秧苗的生理影响主要表现为根干重、根系α-萘胺氧化力、根系总吸收表面积和活跃表面积、叶片含氮量及叶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高效而稳定的洋桔梗组培苗炼苗技术。[方法]以洋桔梗带芽茎段离体培养的组培苗为供试材料,在不同基质、温度和幼苗根长条件下开展组培苗的成活率、根系和茎叶生长研究。[结果]洋桔梗组培苗炼苗的最适基质为草炭土∶蛭石∶珍珠岩=2∶2∶1(V∶V),最适温度为25℃,最适的根长为4.0 cm。[结论]该研究为建立高效而稳定的洋桔梗组培苗的炼苗和移栽技术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9.
设置T1(60 d)、T2(55 d)、T3(50 d)、T4(45 d)和T5(40 d)5个苗龄处理,研究其对甜椒穴盘苗老化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甜椒穴盘苗老化程度与苗龄大小呈现明显的相关性,T1、T2木质素含量、MDA含量明显高于T3、T4、T5。木质素和MDA决定着植株老化程度的严重性。因此,T1、T2老化程度加重。T1、T2抗寒性电解质渗透率分别较T3、T4、T5下降了21.03%、16.65%,10.53%、5.57%,6.45%、1.25%。说明老化的甜椒幼苗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下降。但是T4、T5由于甜椒幼苗各个器官发育不健全,壮苗指标低于T3,并且达到显著差异性水平。试验研究得出,在50孔穴盘育苗的情况下,甜椒最佳育苗时间为50 d。  相似文献   

20.
水稻壮秧营养剂对秧苗的生理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壮秧营养剂对软盘旱育秧和苗床旱育秧的壮秧效果及机理,以水稻品种中-100,湘早籼28号和中优早81为供试材料,比较研究了4种壮秧营养剂对水稻软盘旱育和苗床旱育秧苗的生理影响.结果表明:壮秧营养剂T1, T2和T4对苗床旱育秧苗的根数和茎基宽比对照显著提高;壮秧营养剂T1, T2和T3对软盘旱育秧苗的生理影响主要表现为根干重、根系α-萘胺氧化力、根系总吸收表面积和活跃表面积、叶片含氮量及叶绿素含量提高的幅度较大,T1和T2所表现出的效应差异不大,而T3表现出较大的优势.生产上应用时,早稻软盘旱育秧壮秧营养剂每盘的施用量以8~12 g(434孔型,直径2. 2 cm)为佳,苗床旱育秧的施用量则采用75 g/m2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