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市场化是驱动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经济动能,环境管制是提高农业生产效能的环境动能,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进着中国农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在遵循一定环境规制的前提下,基于不同程度的市场化发展阶段,必然会对农业经济的增长产生影响.因此,为深入探究三者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在基于DEA-Malmquist方法测度出省域农业生产效率的前提...  相似文献   

2.
化肥不合理施用中负外部性产生的原因、表现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化肥不合理施用中负外部性产生的原因及表现形式,并提出消除负外部性的对策建议。负外部性主要表现有:农业生产中化肥的不合理施用,影响农业效益的提高;化肥施用结构不合理,破坏土壤结构,加剧土壤污染;施肥方法粗放,化肥养分吸收率低,造成农业生产的大气污染;部分区域化肥的过量施用,加剧农业面源污染。消除化肥施用负外部性的对策有发展生态农业,平衡施肥、合理施肥;以市场需求引导企业生产,优化化肥供应结构;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引导农户科学施肥等等。  相似文献   

3.
为分析中国30个省份(不含香港、澳门、台湾、西藏)1995—2018年耕地多功能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格局演变,揭示耕地多功能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互动机制,本文采用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示法、超效率SBM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得出以下结果:(1)1995—2018年,中国耕地多功能程度总体上呈现增长,其中中部地区增长、东部地区下降、西部地区相对稳定,中部地区的耕地多功能程度高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最低;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3.46%,东部地区的年均增速大于西部地区,中部地区最慢。(2)1995—2018年,中国耕地多功能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耦合协调度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西北部上升、东南部下降的时空分异规律,东部沿海发达省份耦合协调程度下降尤其明显,失调省份均呈现耕地多功能程度滞后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3)1995—2018年,耕地多功能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耦合协调度呈空间正相关分布,但省域间耦合协调度空间差异逐渐增大,集聚特征逐渐减弱,空间分异越加明显。研究结论表明,实现耕地多功能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协调发展,需要实施...  相似文献   

4.
绿色发展背景下农业生态补偿理论内涵与定价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颖  梅旭荣  杨鹏  刘静 《中国农业科学》2021,54(20):4358-4369
【目的】绿色发展背景下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已成为我国农业功能区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项极为迫切的战略任务。生态补偿标准直接影响政策内部化外部效应的实际效果,重新界定农业生态补偿的理论内涵,确定补偿定价的思路及依据,是提高补贴政策准确性和指向性有效途径。【方法】综合运用规范分析及归纳和演绎法,重新定位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农业生态补偿政策边界,系统划分农业生态补偿的类型与内容,尝试构建以外部效应测度为重点的定价机制,科学回答农业生态补偿“为什么补”及“补什么”等核心问题。【结果】一是科学解析农业绿色发展生态补偿的内涵:农业生态补偿是在对农业资源和环境保护中产生外溢效益(成本)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手段,补偿核心内容包含对农业资源资产保护补偿和对于农业绿色生产行为补偿两大部分。二是重建绿色生产技术产生的外溢效益与外溢成本价值,根据技术作用于生态系统的环境影响,将补偿内容划分为4种类型:①资源开发建设补偿,针对环境正外部性减少和私人利益损失进行补偿;②资源保护利用补偿,针对生态资本保值和增殖行为进行合理回报;③环境污染治理补偿,针对降低环境负外部性的成本投入及损失给予报酬;④环境质量提升补偿,针对提升环境正外部性的投入及收益损失给予补偿。三是探明4种补偿类型的补偿标准核算依据,其中:资源开发建设补偿应以资源生产或维护的重置成本、资源资产预期收益及发展机会成本为依据;资源保护利用补偿应以资源保护者直接投入、发展机会成本及资源保护的生态服务价值为依据;环境污染治理与质量提升都属于绿色技术应用补偿,其补偿定价主要考虑额外生产成本、环境成本、发展机会成本及技术外溢效益价值等指标因素。【结论】我国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农业生态补偿制度创新,一要从绿色生产的环境贡献视角,划分农业生态补偿政策边界:针对降低环境负外部性和提升环境正外部性生产行为的成本投入及个人利益损失进行补偿;二要从外部性双边界视角,确立补偿定价思路及原则:从理论研究的纵向边界和实践应用的横向边界两个方向,并结合政府财政支付能力确定补偿标准。  相似文献   

5.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目标是优化农产品供给,运用陈述偏好法和揭示偏好法等环境经济学价值评估方法,以水稻主产区湖南省为研究对象,从经济学和农业生产导致的间接环境价值为综合创新视角,对2010—2015年湖南省农业生产的外部性环境价值进行评估,探讨供给侧视角下湖南省农业发展藏粮于田的策略。结果表明,湖南省农业生产外部性环境净价值由2010年的146.76亿元下降到2015年的134.10亿元,此期间下降了12.66亿元,正外部性间接惠益价值中,固碳释氧惠益价值年均达78.32亿元,占比为29.13%,且有较大的提升潜力;负外部性间接损失价值中农用地膜和农药负外部性价值从2010年的30.86亿元增加到2015年45.65亿元,是造成外部性环境净价值变化的主因。因此,农业生产必须践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由资源驱动型农业向创新驱动型农业转变,使农业生产正外部性功能发挥至最大、负外部性功能减至最少,以改善农业面源污染,达到藏粮于田之目的。农田生产带来的外部性净价值揭示了忽视间接价值导致农业全面价值被低估,进而为国家农业补贴和农业支持政策提供经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西部地区农业教育与农业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西部地区12个省市区的农业教育与农业及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为研究对象,借鉴生产与生产力要素、区域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和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等基本观点,分析西部地区农业与农业经济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西部地区农业教育的现状、西部地区农业教育与农业经济的协调性、实现协调发展的思路与途径,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农业绿色生产意愿,引导农户从事农业绿色生产,结合对外部性理论、农户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等相关理论的分析,基于对黑龙江省13市47村698个种植户的调查数据,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检验农户认知对农业绿色生产意愿的影响机制,并将环境规制作为调节变量,探究环境规制对农户认知—农业绿色生产意愿关系的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8.
立足京津冀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实际需求,围绕环境、社会、经济和空间4个维度阐明了生态休闲农业的功能定位体系,从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产业集聚和品牌创建等方面透视了生态休闲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发展生态休闲农业,促进区域分工合作,推进城乡统筹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环境规制直接影响农产品生产的成本和品质,进而对农业增长产生作用。借助环境规制理论分析,选取1990-2013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联立方程模型检验农业增长与环境规制的关系。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对农业增长的作用由"促进"向"制约"转化,环境规制促进农业增长的机制还存在障碍。并从农业产业认识、农业发展政策、农业环境治理及生态农业补贴等方面提出完善环境规制促进农业增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31个省市区1997—2018年面板数据的空间杜宾模型分析表明:就全国而言,环境规制对农业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直接影响效应呈现"U"型,环境规制与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协同性,农业科技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为正;我国非粮食主产区环境规制政策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高于全国水平;粮食主产区的环境规制和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效应为正,但农业科技创新的间接影响效应为负,环境规制与农业科技创新协同溢出效应显著为正。基于此,提出完善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强化环境规制力度、实施差异化发展、加强人力资本积累等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11—2020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探究了数字经济对农业绿色转型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通过提升绿色技术创新能力,显著促进了我国农业绿色转型,且促进作用存在异质性,作用大小表现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对农业绿色转型的促进作用还受到环境规制的影响,存在单一门槛效应,跨越规制门槛值的数字经济对农业绿色转型的促进作用有所加强。因此,现阶段应持续推进数字经济的发展,提高绿色技术创新能力,设置合理的环境规制强度以及降低农业数字化的成本和风险。应对不同地区实施差异化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地制定农业绿色转型战略,稳步推进建设农业强国。  相似文献   

12.
中国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0—2012年中国西部的面板数据,运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理论建立EKC模型对二者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农业化肥的排放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U"形关系,而农药和农膜的排放与经济呈现线性递增关系。可见农业经济增长加剧了污染物的排放,对环境负面影响明显。西部环境保护面临经济快速增长的压力,应尽早改善和缓解农业生产带来的上行压力,从农业化肥、农药和塑料薄膜的使用上将农业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政府应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民众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双方齐力打造"和谐农业"。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的进程与农业生产具有密切相关。城镇化通过影响农业劳动力的迁移、耕地资源的整合与科技要素对农业生产的带动,对农业生产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本论文基于相关文献研究成果和理论基础,对中国的城镇化与农业生产发展的关系进行归纳总结,定性分析城镇化可能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影响。接下来通过DEA—Malmquist指数方法计算2004—2016年中国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分别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对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演变和贡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中国农业产值增长的贡献达到53.7%,并且发现不同省份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与所在省份的城镇化发展水平表现出协调性。基于研究结论,本文从促进新型城镇化道路与农业生产协调发展,增加农业科研与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建立耕地动态监管评估机制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高丽  沈镭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0):6148-6149,6152
西部地区矿业和能源开发已经成为其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但受到自然、经济、社会及环境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为此,应加强资源管理,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实施绿色矿业和能源开发模式,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加强环境监管,建立完善生态环境与资源补偿机制,减小资源开发负外部性,明晰资源产权,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加强资源环境领域国际交流等,以增强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5.
广西是一个传统的西部农业大省,农业经济却始终处于欠发达状况.通过建立模型分析了农业机械化程度、城镇化程度对农民增收的影响,结果显示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文章还分析了广西农业机械化和城镇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促进农业机械化、城镇化发展使农民增收的对策,提出通过农业机械化实现农民增收,通过城镇化发展促使农民收入实现稳定性、持续性增长.  相似文献   

16.
农业绿色生产过程就是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绿色生产技术就是使环境、投入品使用、管理有害生物三大关键点处于受控状态,协调影响质量安全的三要素的技术措施。考察山地农业特点和产业结构,提出山地农业绿色生产技术要素:产地环境选择、耕地污染治理、培育健康土壤、绿色生产资料、病虫害防治等五个基本要点。  相似文献   

17.
农业生产环节外包可有效解决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及土地撂荒等问题.通过构建二元Logit模型,以内蒙古为例,对影响农户农业生产环节外包行为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农户自身特征显著影响农户农业生产环节外包行为,具体表现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性别显著正向影响其外包行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健康状况及户主年龄显著负向影响其外包行为;家庭及生产经营特征显著影响外包行为,具体表现为:土地质量促进农户外包行为,农业劳动力数量、兼业化程度、耕地细碎化程度则抑制农户外包行为,土地规模对外包行为先为促进作用,达到20000m2后,则变为抑制作用;农业生产环境特征对农户外包产生显著影响,如加入农业合作社的农户外包的可能性更大.据此,提出相应地促进农业生产环节外包,进而实现规模经营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对于乡村旅游开发征用农用地产生的负外部性只进行了经济补偿,而并未补偿因征地而造成的生态损失和社会保障损失。从农用地本身的价值、农用地的保护、环境的保护以及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等来考虑,就必须对其负外部性进行适当补偿。运用政府的强制性,设立乡村旅游开发公益保障金,来预防和惩治对环境的破坏;设立利民价值可以保障当地居民的就业;设立监督仲裁机构保障各类政策的实施并保障各方利益。这些办法的目的都是较大程度地补偿农用地转变为乡村旅游用地产生的负外部性。  相似文献   

19.
为厘清耕地绿色利用状况,采用IPCC碳排放系数法测算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129个地级市耕地碳排放,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揭示耕地碳排放时空特征演化,运用LMDI模型分解各影响因素的贡献。结果表明,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耕地碳排放量在时间上呈下降趋势,呈“保持稳定—快速增长—缓慢增长—缓慢下降”四个阶段;在空间上呈中、东部高,西部低的态势,存在显著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局部高-高聚集区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低-高聚集区分布于中游地区,低-低聚集区则主要分布于上游地区;区域内农业碳排放的促进因素是农业经济水平,抑制因素主要是农业生产效率,其次是农业生产结构,最后是农业劳动力规模。为此,长江经济带耕地碳排放的时空差异显著,各地区应因地制宜制定碳减排策略和土地利用管制规划,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加强区域联动,推进低碳农业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井莉 《南方农业学报》2021,52(8):2311-2318
【目的】研究环境规制对我国粮食生产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为我国粮食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利用超越对数函数测算2011—2019年我国粮食全要素绿色生产率及分解值,采用Tobit模型探究粮食生产经济发展、人力资本水平和粮食生产财政支出对粮食生产绿色全要素的影响。【结果】从整体上看,我国31个省份(除港澳台)粮食生产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从2011年的1.002增长至2019年的1.080,呈波动变化趋势;未考虑环境规制因素的粮食全要素生产率从2011年的1.032增长至2019年的1.035,也呈现波动的增长趋势,各年平均值高于考虑环境规制因素。在考虑环境规制因素的粮食生产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中,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通过技术进步增长而增长,技术效率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抑制趋势。从不同地区来看,粮食生产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东高西低趋势。粮食生产经济发展水平对全国和东部地区粮食生产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呈先弱后逐步增强的变化趋势,中部和西部地区粮食生产经济发展水平对粮食生产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先增强后逐步减弱的发展趋势。从不同影响因素对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来看,人力资本对全国及东部地区粮食生产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对西部地区呈显著负向影响;粮食生产财政支出对全国和中部地区粮食生产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建议】政府应充分发挥粮食主产区的功能性优势,大力推进专业化生产与要素资源配置,转变不同地区粮食生产发展方式;相关部门应加大粮食生产人力资本投入,加强对人才扶持力度;相关决策机构应加强规范粮食生产环境立法机制,发挥发挥政府差异化粮食生产环境规制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