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几年,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新型变异株在我国广泛流行,主要发生于肉鸡,其致病力弱、隐蔽性强但能造成法氏囊严重萎缩。本研究从山东济宁地区临床出现法氏囊萎缩的发病麻鸡中采集法氏囊病料,接种SPF鸡胚进行病毒分离,通过RT-PCR方法进行病毒鉴定,将分离毒株回归SPF鸡进行致病性试验,同时对其主要抗原基因VP2进行进化分析。结果发现,该毒株能致死鸡胚;对其VP2基因进行测序比对和进化树分析发现,其与近几年的新型变异株基因序列的进化关系较近,同源性为96.1%~99.2%;人工感染SPF鸡第7 d法氏囊即出现较为明显的萎缩,第14 d萎缩更为明显,囊体比显著小于对照组(P<0.01)。本研究分离到的麻鸡源传染性法氏囊病毒JN22株属于新型变异株,能导致SPF鸡法氏囊显著萎缩。  相似文献   

2.
为调查我国部分地区规模化养鸡场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新型变异株流行现状,参考IBDV VP2蛋白高变区序列设计Taqman-MGB探针和引物,建立IBDV快速检测方法,利用其检测来自河北邯郸、江西宜春、重庆7家大型育雏场送检法氏囊病料,并对阳性病料进行病毒分离、测序和进化分析。成功建立了一种兼顾IBDV鉴定和测序分型的荧光定量PCR方法,该方法在101~108拷贝/μL范围内具有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63),扩增效率良好(扩增效率为109%),对其他常见病毒无扩增,最低检测限为1.25×101拷贝/μL;利用该方法检测邯郸地区4家育雏场送检样品均为阳性,测序均为IBDV新型变异株,采用鸡胚自阳性样品中分离到3株IBDV(T2021与T2022、J2021);对分离株A节段测序发现,3株IBDV分离株均属国内新型变异株,与国内新型变异株SHG19氨基酸同源性为100%,核苷酸同源性为98.0%~98.6%,T2021与T2022、J2021分属两个进化分支。建立了一种IBDV快速检测方法,发现IBDV国内...  相似文献   

3.
1.1病料 新疆巴州轮台县个体专业养鸡户送检6周龄病鸡10只。  相似文献   

4.
将秦皇岛某养鸡场疑似为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病死鸡进行剖检,为了对该疑似病例进行确诊,并进行流行病学研究,经对流免疫电泳,对采集的病料进行病毒的分离,阳性法氏囊病料进行病毒RNA的提取,采用套式RT-PCR对病毒的VP2高变区进行扩增,分析氨基酸序列。结果表明,该分离株为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被检毒株与GenBank报道的标准超强毒株OKYM、UK661、DV86同源性高达100%,与V3、V2亲缘关系较近。动物回归试验可使健康鸡100%发病,病死率80%。表该分离株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强毒株。  相似文献   

5.
浙江地区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变异株分离及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7株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法氏囊组织直接在鸡胚成纤维细胞盲传2-15代后,均能不同程度产生细胞病变效应,并通过病毒血清中和试验,动物回归试验,电镜观察,琼脂免疫扩散试验,理化特性测定等试验证实七株病原为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在此基础上将7个浙江地芡的IBDV野毒株,1个四川地区的IBDV野毒株和2个疫苗毒株经病毒-血清交叉中和试验获得了抗原性不同的五个亚型毒株或变异株。  相似文献   

6.
从天津地区免疫失败的鸡群中分离一株IBDV(命名TJ-hg),应用血清学AGP试验结果可见明显的白色沉淀线;应用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扩增的 IBDV VP2 基因高变区(vVP2)及其序列分析的结果表明,TJ-hg株与超强毒株的核苷酸同源性均在90%以上,氨基酸同源性达98.8%~99.3%,且高变区中特征性氨基酸的变化与超强毒株完全一致,TJ-hg株在第一亲水区氨基酸Q219P发生突变。研究结果表明,TJ-hg株属于超强毒株,但又与标准毒株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新型变异株正在成为养禽业健康发展新的重要威胁。目前报道的IBDV新型变异株均来自肉鸡群的感染。为了解IBDV新型变异株感染蛋鸡的情况,通过对黑龙江省一个疑似非典型IBD发病蛋鸡群样品进行RT-PCR检测及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引起该鸡群非典型IBD的病原是IBDV新型变异株。这是蛋鸡感染IBDV新型变异株的首次报道,对于更全面了解IBDV新型变异株的流行态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变异株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辽宁省沈阳地区某鸡场发生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剖人变化疑似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病例,无菌采集肾脏、肺脏、气管等组织,接种SPF鸡胚,经病毒形态观察、血凝特性试验、动物回归试验证实,我们分离到一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经病毒中和试验及核甘酸序列分析表明。该病毒为一株变异株。  相似文献   

9.
10.
11.
用 2例疑似IBD鸡群的病料通过绒毛尿囊膜接种 9日龄IBD阴性鸡胚 ,鸡胚出现死亡和特征性病理变化 ,敏感雏鸡回归试验表现IBD典型症状和病理变化 ,应用琼脂扩散试验检测病料和血清 ,均有IBD特异性反应 ,从而确诊是IBD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2018年生产鸡群中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遗传变异情况,对分离自山东、四川的7株IBV的S1基因进行了克隆、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QX型是目前山东省鸡群中IBV流行的主要基因型;而四川分离株与QX基因型中的BJY株同源性最高,核苷酸同源性为86.6%,氨基酸同源性为85.2%;且7株分离株与常用疫苗株H120、H52、M41、W93、491等同源性普遍较低,变异较大,可能原因是在长期使用活疫苗免疫的背景下,这种免疫选择压造成了生产现场野毒株的主要基因变异。此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的结果对指导临床防疫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为确定引起吉林省某鸡场死亡的病原,剖检送检病死鸡,采集法氏囊、肝脏、脾脏等样品,经研磨无菌处理后接种SPF鸡胚传代,再经CEF细胞盲传进行病毒分离、PCR检测、动物回归、电镜观察、间接免疫荧光鉴定。研究结果表明鸡胚出现水肿出血、电镜可见病毒粒子,间接免疫荧光可见阳性绿色荧光,成功分离鉴定病原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nfectious Bursa Disease Virus,IBDV),命名为JL-01/2007,为IBDV流行分布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4.
2株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强毒株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分离的疑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IBDV)超强毒株 (vv IBDV) He B- lf和 He B- bd接种 SPF鸡 ,36 h后接种鸡开始发病 ,发病率为 10 0 %,死亡率为 5 0 %以上。剖检可见与野外病例相同的病理变化 ,如肌肉、心脏、腺胃出血 ,法氏囊水肿或呈“紫葡萄”样外观。经血清学试验、毒力试验、鸡胚接种试验、分子生物学和电镜形态学观察均证明该两分离物为超强毒株 ,从而证明河北省鸡群中存在不同于经典 IBDV的超强毒株。  相似文献   

15.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新型变异株正在我国广泛蔓延,给商品肉鸡群和蛋鸡群带来了新的威胁.本研究对一个疑似发生非典型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地方品种雪山草鸡群进行了RT-PCR检测,并对分离的3株毒株进行了基因测序及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引起该鸡群发病的病原是I...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山西省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流行毒株的遗传变异规律,将近5年来采集自山西不同地区发病鸡群的法氏囊组织病料,通过接种易感雏鸡分离出15株IBDV。用绒毛尿囊膜接种法测定鸡胚半数致死量,其ELD50在10~(-2.18)~10~(-2.91);测定所有分离株对非免疫鸡的致死率,结果为63.3%~86.7%,属于超强毒株;利用RT-PCR扩增病毒VP2基因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所分离的15株病毒均具有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强毒株的主要分子特征,即222A(WS2为S)、249Q、254G、256I、279D、284A、294I、299S及七肽区SWSASGS,综合其对非免疫鸡的致死率,确认所有分离毒株属于超强毒病毒株。说明在山西省境内存在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强毒株。  相似文献   

17.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强毒株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广州市郊区某鸡群送检的6周龄曾经IBDV免疫的病鸡法氏囊中分离到1株IBDV强毒。该毒株能使鸡胚于接种后36~72小时内死亡,易感鸡100%发病,50%死亡。电镜观察,该病毒颗粒直径60nm左右,无囊膜。经SDS-PAGE检测,病毒核酸有二条RNA带。  相似文献   

18.
用接种鸡胚法从南京地区某发病鸡群中分离出一株病毒.通过血清学试验和致病性试验等研究确定该病毒为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该分离株可人工感染鸡,接种20日龄鸡后第2 d即开始发病,于第4 d出现死亡高峰,病死率达70%.免疫原性研究结果表明,用该病毒制成的灭活苗对鸡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力.  相似文献   

19.
产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变异株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相似文献   

20.
哈尔滨市区某鸡厂发生大批鸡只急性死亡,经临床剖检、病理组织学、琼脂扩散试验及电镜检查诊断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并进行了病毒的分离鉴定。此野毒株回归易感鸡后表现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典型的临床症状和特征性病理变化,发病率100%,死亡率4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