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北京平原造林成效显著质量提升任重道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最近,我们考察了北京百万亩平原造林,对工程造林成效和今后工作提一些意见和建议。一、平原造林建设成效显著平原百万亩造林,进一步促进了北京从过去以山地林业为主向现代城市林业的战略转变,大大增加了城近郊区森林、湿地的面积,首都森林生态系统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城市绿化覆盖率等指标持续增加,森林生态格局不断优化,生物多样性不断  相似文献   

2.
北京平原造林的成效与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2年北京市实施了平原百万亩造林工程,对北京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和平原区森林景观风貌带来了重大影响,2015年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委托国家林业局城市森林研究中心开展《北京市平原造林工程成效综合评价研究》。文章从生态承载力、非首都功能疏解、宜居环境改善、水资源调控、生态意识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方面对北京平原造林工程进行了评价,得出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现实成效与潜在价值相结合的评价结果。在此基础上,针对北京平原森林建设存在的问题和未来需求,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北京平原绿化建设的差距、建设思路与战略布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市平原区是城市分布的核心区,人口密集,环境问题相对突出,而该地带以森林、湿地为主的生态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如何发挥森林、湿地的多种服务功能,就地就近为城市、市民提供更直接、更持续的生态服务,直接关系到广大市民的身心健康,关系到世界城市的建设水平。因此,在平原区造林增绿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1-2]。  相似文献   

4.
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的的生态功能,其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重建是改善宏观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积的不断向外扩展,大量对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有重要影响的林地和湿地等被开发,导致了城市景观的空间分布的不断改变,其景观格局的变化无疑对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和宏观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都市城市扩张对景观生态格局驱动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成都市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来自于城市的扩张。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与城市扩张安全格局在不断地进行着博弈,人为干扰对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产生了显著影响。土地利用面积的变化,城镇用地面积的不断增加,非农村人口比重的不断攀升以及城市化发展的模式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整个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基于地理信息技术,对重庆市涪陵区2011年马尾松松材线虫病数量和空间分布进行了对比分析,对其森林景观格局与松材线虫病发病程度的联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⑴涪陵区2011年松材线虫病以重度发病为主,其次是轻度发病,中部和西部山地是重度发病的主要区域,而轻度发病则在中部、南部和西部有广泛分布;⑵随着松材线虫病的发病程度增加,森林景观形状逐渐趋于规则化和简单化,斑块间的连通性和聚集度较低。⑶松线线虫病与森林景观格局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方面,松线材虫病影响着森林景观的格局分布。在涪陵区,随着松材线虫病发病程度增加,景观斑块形状更简单和规则化,表明区域的松材线虫病干扰较严重,对区域森林景观的影响巨大;另一方面,森林景观的格局差异影响松材线虫病空间分布。景观连通性和聚集度指数表明,连通性较好的景观斑块受虫害影响较小,而整个景观中,聚集度高、连通性好的森林景观受松材线虫病危害的程度也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武陵源区杉木林号观、松林景观、阔叶林蒂观、灌木林景观、未成林造林地景观、经济林景观、竹林景观、柏木景观、非林地景观等九种森林景观进行空间格局分析,并从森林景观的斑块形状结构、多样性与优势度、破碎度和分离度的角度,探讨森林景观空间格局与森林旅游价值的关系。分析表明:武陵源区的景观破碎化程度较低、多样性和优势度都比较高,森林景观整体观赏价值较高,极具开发潜力,并对部分地段的景观改造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绿化与生活》2013,(7):12-13
平原造林按照率先实践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全面落实北京市平原造林工程建设动员大会、市城乡环境建设动员大会的精神,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突出抓好废弃砂石坑、荒滩荒地、城乡结合部拆迁腾退地、废弃鱼塘藕地、废弃煤场和大型垃圾处理场周边等重点地区造林绿化,营造景观生态林、防风固沙林、湿地森林。通过多栽树、栽好树,不断改善空气质量,提升首都生态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8.
正12月30日,北京市平原造林工程建设总指挥部宣布:经过四年的努力,北京平原百万亩造林工程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共计造林105万亩、植树5400多万株,工程在建设规模、造林速度、质量水平、景观效果等方面均创造了北京植树造林的历史。工程完成后,北京平原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由之前的14.85%提高到了25%,全市森林覆盖率由37.6%提高到41%,营造了林海绵延、绿道纵横、公园镶嵌、林水相依的森林景观,全市形成了城市青  相似文献   

9.
大兴平原造林项目的价值思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结合大兴平原造林成果,对项目在大兴水资源环境的改善、北京整体生态格局的完善、促进大兴产业结构的调整、项目区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以及机场可视区植被景观框架构建、改善项目区小气候等方面作用和功能进行了总结和思考。  相似文献   

10.
北京作为国家首都,责任重、规模大、功能集聚,随着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人口、资源、环境、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在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背景下,北京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平原造林工程的战略决策。规划整合现有资源,统筹各方诉求,通过对平原地区生态格局、城市建设发展特点及森林资源建设情况等方面的分析,提出合理的森林建设布局规划和建设内容指导,并从标准政策研究方面提出保障规划实旋的措施和建议,为推动平原地区造林工程实施、落实百万亩森林建设任务、实现平原地区总体森林布局结构和森林建设的良性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本文通过对北京现状环境状况的阐述引出平原地区造林的原因与背景,详细介绍了《北京市平原地区造林工程总体规划》的策略思路与具体内容,并简述了该工程四年来的实施情况,最终对如此快速大规模的平原造林工程的规划工作所具有的创新性与复杂性,进行了总结与思考。  相似文献   

11.
以常山县平原绿化为例,阐述平原绿化在促进城乡绿化一体化、有效增加森林资源、改善平原区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建设成效,分析平原地区的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生态与景观功能不强等问题,提出提高平原绿化水平、发挥平原绿化效益、建立平原绿化长效机制、巩固平原绿化成果等搞好县级平原绿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深圳市森林景观格局分析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通过研究深圳市森林资源的历史演变趋势以及森林景观格局现状,探讨了景观格局演变的驱动因素与变化机制。结果表明,在快速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存在城市森林斑块由聚集分布逐渐转向破碎化、现有森林质量不高、纯林所占比例过大、森林景观效果不够优化、森林生态服务空间格局分布不均等问题。基于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力求构建健康完备的森林景观格局,建设世界级森林城市和花园城市。  相似文献   

13.
从2012年到2017年,北京市先后实施了百万亩平原造林工程和平原地区重点区域绿化建设工程,初步建成了以大面积森林为基底、大型生态廊道为骨架、九大楔形绿地为支撑的城市森林生态格局。2018年,北京市开启了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工程实施以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扩大绿色生态空间,在改善首都生态环境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对湖南靖州坳上镇2004和2007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进行处理,并将其划分为8个景观类型,运用AreGIS9.2和景观格局指数对其2004和2007年森林景观格局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景观要素之问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中未成林造林、杉木林面积增加十分显著。增幅分别为154.86%、13.83%;阔叶林、松木林面积减少十分明显,减幅分别为26.92%、42.24%;2004年森林景观以杉木林、阔叶林占主导优势,2007仅以杉木林占优势,阔叶林优势度降低了20.25%;通过对研究区景观格局分析发现,森林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大,森林景观的异质性降低,景观要素斑块在景观中的分布向着多样化和均匀化程度发展,斑块形状向着简单化和规则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城市森林景观格局既反映了城市化对城市森林的影响,也决定其在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中的功能,掌握城市整体森林景观格局有利于全面了解一个城市的森林特征。本文基于上海市森林资源调查数据,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利用景观指数法对2004年和2014年上海市城市森林的景观格局进行城乡梯度及其森林类型的动态分析。实验结果显示:上海市森林景观空间分布与城市地貌格局吻合,在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下,不管从景观构成还是景观指数方面看,森林景观生态质量均低下。在景观尺度上,虽然十年间城市森林面积显著增长,但城市森林从2004年到2014年呈现景观破碎化程度高、景观连接度较差、景观斑块边界整齐单一、斑块间生态过程联系较弱等问题。在森林类型景观尺度上,阔叶林占上海市森林类型的大部分且其面积有增长趋势,果树林呈减少趋势;相比其他类型,阔叶林空间聚集分布范围集中在近郊,且聚集效应相对明显。通过城乡梯度划分和分析,上海市城市森林景观呈现明显的梯度变化特征,且区域差异有进一步增大的趋势。研究结果从宏观水平上分析城市森林空间格局动态变化,以期为城市景观格局优化和管理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6.
正2014年以来,香河县根据《河北省京津保平原生态过渡带工程规划(2014—2020年)》要求,将植树造林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实现率先突破的核心抓手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有效载体,大规模推进县域造林绿化,两年植树11万余亩,森林覆盖率由26%提升至38%,建成潮白河大运河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万亩荷塘等多处景观,实现了植树推动生态保护、绿化促进县域美化两大目标。  相似文献   

17.
应用1955年、1974年、1981年、1994年、2005年和2011年6个时期的航测照片和卫星影像,通过遥感解译和景观生态统计等方法,分析了滇西北属都湖高原湿地过去56年的景观格局演变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人工筑坝导致属都湖水域面积在1955~1994年间增加了62.4 hm2(52.4%),之后趋于稳定;湖滨带沼泽和沼泽化草甸呈减少趋势;汇水面山有林地面积稳步增加,优势度增强;流域的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整体减少,景观趋于同质化;景观破碎度先减少后增加,总变幅不大;景观连通性增强,斑块空间分布更加聚集。故属都湖高原湿地自然景观保存良好,自然生境不断恢复,其景观格局的变化是道路和水坝建设等人为因素及森林演替等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景观格局演变的自然驱动因素主要是灌木林地、草甸、灌丛草地等植被向有林地的演替。  相似文献   

18.
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和动态模型,对从多期遥感影像提取的洞庭湖湿地保护区景观信息进行景观格局特征和变化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洞庭湖湿地保护区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的面积分别呈减少和增加趋势;湿地景观形态趋于复杂化,湿地景观的景观多样性逐渐上升,景观异质性逐渐增大;景观整体破碎度逐渐上升。分析认为:气候变化、泥沙淤积、围湖垦殖、退田还湖、人工植芦和滩地造林是影响景观格局变化主要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相似文献   

19.
通过平原与城市森林建设支撑北京生态文明社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原与城市森林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也是生态文明的有效载体。分析了森林对北京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根据平原与城市森林建设的理念,提出了北京市平原与城市森林可持续造林和经营的5个近自然森林建设模式,并给出建设效果的评价条件,以期能为北京市平原与城市森林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支撑北京生态文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正2012年——2015年,北京市通过实施平原地区百万亩造林工程,初步改善了平原缺林少绿的状况,奠定了平原地区绿色生态空间格局基础,基本形成了山区绿屏、平原绿海、城市绿景的生态景观。而在新一轮百万亩造林工程中,将更加突出集中连片、互连互通和生态系统质量、生物多样性,更加突出各类树种科学配置,构建更高质量的城市森林生态体系。2018年是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的启动之年,全年23万亩造林绿化任务正逐一落实,如何保障工程苗木的供应?生态功能好、高质量的苗木又是如何提供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