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增强脱贫农户的生计资本状况不仅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现实需求,还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基础.从可持续生计视角出发,以山西省J乡为研究区,通过问卷调查法,对209户抽样脱贫农户的自然、人力、物质、金融、社会五大生计资本状况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实际情况出发,提出有利于改善脱贫农户生计资本的对策建议,以提高农户稳定脱贫的基础.结果表明,①J乡脱贫农户的人均耕地面积、家庭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人均纯收入、社交关系等情况均较好,生计资本总体上处于较好的水平.②J乡抽样脱贫农户接受技能培训,参与经济组织及清洁能源使用的比例均较低,对生计资本产生了较大的影响.③改善J乡脱贫农户生计资本情况的对策建议包括:开展高质量的技能培训,提升脱贫农户职业素质;发展多样化的经济组织,提高脱贫农户参与率;改善能源使用结构,提高清洁能源使用率.  相似文献   

2.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5):244-245
"十三五"期间是打好脱贫攻坚战,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扬中市围绕2020年消除年经营收入低于150万元的村和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1万元的农户目标,2016年开始参加镇江市关于开展脱贫攻坚"百村万户"达新标行动,取得了较好的阶段性成效。通过总结年度工作目标,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安康市及国内类似地区脱贫工作提供借鉴参考,采用电话问卷调查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2018年10月至2019年1月安康市九县一区22个贫困村660户贫困户的主要收入来源、致贫原因及"七个一批"政策的落实效果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结果表明:有效问卷610份,有效率为92.42%。受访农户中小学文化的共有390人,占比达63.93%,受教育程度不同其家庭年人均收入也不同;54.1%的45~60岁人群比较关注脱贫问题;贫困户致贫的主要原因为基本无农业外收入、缺乏技术、因病致贫、缺乏劳动力、赡养老人/抚养子女负担重和交通条件落后等6类;对"七个一批"政策的整体效果认为比较有效和非常有效的分别占45.14%和6.81%。脱贫攻坚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为重视实物资金扶贫,轻视精神扶贫;宣传难开展,后期难跟进;被传统思维模式禁锢,产业带动实施难;科技扶贫有待加强;扶贫村特色集体经济带动性不强等。提出应扶持贫困户走上自主脱贫路、最大程度发挥资金效应和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等对策。  相似文献   

4.
文中从农户收入结构的角度探寻丹凤县脱贫农户的防贫对策,将丹凤县贫困家庭的人均纯收入、人均种植收入、人均养殖收入、人均外出务工收入、人均政府补贴收入和人均财产性收入等6项人均收入进行分析,通过文献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来获取相关文献资料和实证部分数据,运用双重差分分析方法对丹凤县的扶贫户及未扶贫户扶贫前后各项收入指标进行数据对比分析,分析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对贫困农户人均各项收入增长的影响程度。并通过对影响因素及分析,提出现有的政策应当从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建立防贫可持续机制等方面发力以巩固前期脱贫效果。  相似文献   

5.
当前,巩固脱贫成果,解决脱贫人口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关键任务.该研究以百色市为例,从家庭收入结构、家庭人力资本水平、家庭支出型返贫风险、替代性生计方式、发展性生计资产、扶贫产业项目的时效性等维度对滇黔桂边革命老区脱贫农户的生计状况进行了调查,以期摸清脱贫农户的实际需求,为探索更加有效地提高农户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扶贫资金使用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基于对国家和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地调研、行业主管部门座谈及材料收集整理,研究巩固脱贫成果阶段脱贫人口工资性收入增长情况。结果表明,云南省通过动态监测巩固就业、多方协作转移就业、技能培训提升就业、公益岗位稳定就业、项目帮扶促进就业,有效实现了脱贫人口收入保持较高增长态势,工资性收入呈现占比高、增速快的特征,但脱贫人口内生动力不足、农业产业发展水平低、经营主体发展质量欠佳、就业稳定性质量不高、开发式帮扶未充分发挥效能等因素制约了云南脱贫人口工资性收入可持续增长。从构建教育扶贫长效机制、持续推进脱贫地区产业兴旺、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提升脱贫人口非农就业质量、调整完善开发式帮扶就业等方面提出促进脱贫人口工资性收入增长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黔东南州基于人均耕地少,林地多的实际,积极盘活林地资源,大力发展见效快的林下仿野生食用菌种植、中药材立体种植、培育珍稀绿化苗木等林下经济产业,推进建设林下特色产业基地,实现保护生态与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有机统一,分析了发展林下经济对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作用,并结合黔东南州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黔东南州林下经济带动贫困农户脱贫增收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精确衡量和评价贫困范围、稳定农户可持续发展能力已然成为中国现阶段脱贫攻坚的重要任务。综合国内现有评价体系,借鉴可持续生计框架思路,从人力资本、自然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认知资本等6个维度,运用AHP和EVM法构建脱贫农户稳定性指标评价体系,并以泰安市为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泰安市脱贫农户存在以下问题:生计能力较差,各方面资本相对匮乏;农户综合得分较低,稳定性不足,对比正常农户仍存在很大差距;完全脱贫型农户十分稀少,大量的农户存在较多的短板和弊端;不同贫困类型农户之间在各方面均有差异;因资金或因病致贫农户脱贫后实际情况不容乐观等。最后,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真脱贫少返贫提供了制度保障。以广东S村为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优势明显,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整体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明显,但也存在农村产业、集体经济发展基础偏弱,农村人才相对匮乏,农村饮水安全、污水排放有待解决等劣势。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应全力发展富民产业,推进产业振兴;培育发展农业人才,推动人才振兴;加强党建引领,实现组织振兴;夯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0.
【目的】面向中国扶贫战略转变的新发展阶段,如何实现脱贫农户长期有效帮扶、缩小收入不平等成为全面实现共同富裕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之一。【方法】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通过多维贫困脆弱性和相对剥夺指数测算脱贫农户的返贫风险和收入不平等,采用模糊断点回归的方法,实证检验脱贫不脱政策的“阻返效应”“分配效应”。【结果】研究发现,脱贫不脱政策显著降低了脱贫农户的多维贫困脆弱性和相对剥夺感,表明脱贫不脱政策在“后扶贫时代”有利于形成遏制返贫风险与收入分配改善的双赢局面。进一步研究发现,脱贫不脱政策会显著提高不依赖政府兜底保障脱贫农户的劳动参与和经营性收入,激发其通过劳动改变生活的精神状态,但会使得依赖政府兜底保障脱贫农户产生一定的福利依赖,从而削弱长期稳定脱贫的政策成效。【结论】政府应加强脱贫不脱政策的顶层设计,激发脱贫农户内生发展动力,以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