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艳南 《中国茶叶》2012,(11):43-43
近日,笔者引导太原电视台《万里茶路寻晋商》节目摄制组来到修水县漫江乡拍摄时,惊奇发现一乾隆三十四年始建茶亭,至今保存尚完好。茶亭位于古通往湖北要道佛坳岭山坳中,其基脚和下半部为45厘米X60厘米x150厘米左右长方体条石垒砌,上部至顶为古砖垒砌,亭顶为整齐划一杉木房梁和青瓦,房梁部分腐朽,青瓦部分破落,整个茶亭结构牢固。  相似文献   

2.
正南京栖霞山距市区20余公里,属栖霞区管辖,为宁镇山脉西段北支,周围约20公里,面积近4平方公里。栖霞山呈现"三山夹两涧"的地理特征:东峰形似卧龙,故名龙山,西峰状如伏虎,因称虎山,中峰秀挺,傲视诸山。中峰与东峰间是中峰涧,中峰与西峰间为桃花涧。中峰之巅是海拔286米的凤翔峰,一名最高峰,峰上有三茅宫,因此又名三茅峰。舍利石塔、千佛崖石窟、明征君碑、栖霞寺为栖霞山佛门胜地四大瑰宝。此山产茶历史悠久,茶圣陆羽曾到此考察茶事,留下了采茶试茶的足迹。后人为纪念陆羽造亭题刻"试茶亭白乳泉"。人们对这一题刻的产生时间看法不一。本人多年来也有疑问,经过再次实地考察,有了一些新的感悟。  相似文献   

3.
葛洪山名茶形成的生态环境与地质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葛洪山名茶形成的生态环境与地质背景。涵江茶场建成茶林结构的良性生态环境与名茶品质形成的关系,亦初步探明名茶品质与葛洪山地质环境的关系。葛洪山土壤富集多种矿质元素,其中Zn、Mn、B、Cu、Se等微量元素能被茶树大量吸收,形成含硒富锌茶,这是葛洪山名茶品质形成的地质背景。并提出发挥葛洪山资源优势,开发天然含硒富锌茶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几个主要栽培因素对甘蓝型杂交油菜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播期、密度、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对甘蓝型杂交油菜群体产量和群体中茎枝所形成产量的影响极为相似。茎枝所形成产量占群体产量的80%,是群体产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产量水平下茎枝所形成产量的比例变化很小,其产量高低取决于群体产量的高低,茎枝所形成产量与群体产量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江西棉花》2010,32(3):32-32
棉花中期旺苗疯长是造成棉花伏桃少的根本原因。因为此期间棉花在肥料较足的情况下,进入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两旺阶段。此时气温高,又正值梅雨季节,在土湿、温高、肥足的条件下,容易形成肥水碰头,导致营养生长过快,生殖生长就会受到抑制,形成棉株旺长,造成中下部蕾大量脱落,形成枝大叶茂,田间荫蔽大,光照不足,蕾脱桃少。  相似文献   

6.
正常的棉花应是主茎直立粗壮,株型紧凑,叶片伸展平坦,蕾、花、铃正常,根系发达,整个株型呈宝塔形的。但棉花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往往由于一些不明的原因,形成难以辩认的异型棉株,多头棉就是常见的现象。是由什么原因形成的棉农往往难以确诊。为此,笔者根据多年的观察结果,对棉花多头棉形成的原因及其诊断的方法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乌龙茶做青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做青工序是乌龙茶品质形成的关键过程,做青过程中的生化成分变化是乌龙茶独特品质形成的物质基础,与乌龙茶的品质密切相关。已有研究表明,做青过程中水浸出物、儿茶素、多酚类、氨基酸和可溶性糖总量均呈下降趋势,做青强度越大,这些生化成分减少也较多。同时,在做青过程中,L-EGCG、L-ECG、L-EGC减少,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不断形成,多酚类总量与水浸出物总量间的变化关系呈极显著正相关(r=0.736),茶多酚、茶黄素含量与乌龙茶品质呈显著正相关。此外,做青环境的温、湿度对做青的生化变化与乌龙茶的品质形成也有重要影响。可溶性糖是茶叶的主要滋味成分之一,目前对乌龙茶做青过程中做青强度与可溶性糖的变化关系研究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8.
应用改良石碳酸品红染色、压片,在显微镜下观察。甘蓝型油菜异核型雄性不育材料BC5减数分裂过程的各时期均出现异常现象,染色体配对不正常而形成单价体,染色体落后,染色体不均等分裂,三分体和多分体形成,最终不能发育为正常的小孢子。相应的保持材料F9的减数分裂过程正常,形成正常的四分孢子。  相似文献   

9.
茶红色素形成机理和制取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茶红色素(TRP)是一类天然食用色素,其主要组分是多酚类物质氧化聚合物茶红素(TRS)与茶黄素(TFS)。文中分析了TRP的组分、结构及其形成途径,提出了形成途径示意图,并阐明其形成机理和影响因子。同时,用不同方法制备了TRP系列产品,并对产品的化学组分、吸收光谱和分子量等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10.
赤霉素和脱落酸对马铃薯块茎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块茎形成期,脱落酸含量显著增加,赤霉素含量则显著降低,赤素与脱落酸比值下降到一定水平是块茎开始形成的重要条件,外加脱落酸喷施叶面,使块茎形成提早,但结薯数并未增加,外加赤霉素喷施叶面,使植株细高,匍匐茎细长,块茎形成显著延迟,块茎数显著减少,这一结果进一步证明了脱落酸和赤霉素在块茎形成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一些甘薯种植地区已经形成了科研单位+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或科研单位+农村经济联合社+农户种植等模式,以科研单位为依托,由科研单位负责科研攻关,培育新品种。农村经济联合社负责推广新品种,以企业为龙头,与农户签订订单农业,建立原料生产基地。形成“科研、推广、加工”一体化,“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甘薯产业化模式。这些模式极大地提高了种植甘薯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形成了甘薯产业化生产。现就甘薯的标准化生产技术与新品种利用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水稻裂纹米的成因与防止对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水稻裂纹米(Crackedrice-grain,也称稻谷的“热裂”,机米工艺上称“爆腰”)是稻米工过程中产生碎米的主要原因。据报道,裂纹米率(爆腰率)大于60%,碎米率则超过50%,严重影响稻米的商品性和经济价值。研究水稻裂纹米的形成原因,寻求其防止对策,对提高稻米整米率,增强稻米市场竞争力,具有现实的社会经济意义。(-)裂纹米的形成原因据调查分析,裂纹米的形成与品种、灌浆优劣、收获期和稻谷入库前机械作用有关。进一步研究发现,裂纹米的形成与温度、水分和太阳辐射等气候因子也有一定相关性。1.不同品种的裂纹米表现干水稻…  相似文献   

13.
大豆锈菌冬孢子形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大豆锈菌可在大豆植株上形成冬孢子和冬孢子堆,田间在10-11月初形成,但数量较少,冬孢子堆的形成与大豆品种,温度,湿度,光照等有关,日均温20度以下,日最低气温16度以下有利于冬孢子形成,昼夜温差大,形成冬孢子堆数量多,感病品种比抗病品种出现冬孢子的时间早,数量多,但体积小,冬孢子堆的大小与数量成负相关,在13-25度,200lux条件下,冬孢子堆体积较大,数量较多。  相似文献   

14.
小麦产量生理调节机理及应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小麦产量形成的生理学,研究了以产量形成为中心的源库形成、物质流的输配及源库流三者之间的关系.讨论了高产小麦源库协调栽培途径及关键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15.
分茶始见于唐而甚于宋,她既是品饮,又是极具观赏性的一门艺术,称茶百戏、汤戏、茶戏、水丹青等,其特点就是能使茶汤的纹脉形成文字和图像。“酒壮英雄胆,茶引文人思”,自古以来文人便与分茶结下不解之缘。文人游戏、品赏、论述和赞美分茶,对分茶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产业融合是在经济全球化、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产业提高生产率、增强竞争力的一种发展模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在茶业界,产业融合不仅促进了传统茶产业创新优化,而且也推动形成一个与时代特征相吻合的茶文化产业集群,这个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茶文化产业集群包括茶馆业、茶包装业、茶传媒业、茶旅游业、茶培训业、茶设计业、茶文化产品以及茶文化活动。本文对各种茶文化产业进行了分类论述。  相似文献   

17.
吨谷田再生稻物质和产量的形成观察蔡亚港,李凌,方各海,许续绵,甘兴旺,官祥责(武夷山市星村镇农技站)为揭示高产再生稻的生长发育、物质生产与分配及产量形成规律,为再生稻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进行本研究。栽培过程于1993年在武夷山市星村镇黄村试验基点,...  相似文献   

18.
以双低菜籽油为基料油,选用12-羟基硬脂酸、蜂蜡、葵花蜡、硬脂酰乳酸钠、单甘酯、豆甾醇、薯蓣皂素、肉桂酸作为凝胶剂,在不同浓度(2%,4%和6%,m/m)条件下制备菜籽油基凝胶油,通过持油率、流变特性测定、偏光显微镜、X-射线衍射和傅里叶红外等技术表征其物理特性及微观结构。经外观及持油率结果表明,除蜂蜡与肉桂酸以外,其余的凝胶剂均能在低浓度(2%)下形成稳定凝胶油,且当浓度为6%时,除薯蓣皂素与肉桂酸外,其他体系所形成的凝胶油持油率均能达到94%以上;经流变分析发现,12-羟基硬脂酸凝胶油G′值大且结构不易受外力而改变,豆甾醇形成的凝胶油热稳定性最好(相转变温度93.4°C);微观结构结合红外分析表明,12-羟基硬脂酸在菜籽油中形成致密纤维状的网络结构,豆甾醇、薯蓣皂素在油中形成棒状晶体,而肉桂酸呈稀疏片状晶体,其他凝胶内部为小颗粒结晶,且凝胶油的晶型及晶体之间的作用力主要取决于凝胶剂的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19.
白茶制作过程主要化学成分转化与品质形成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通过不同品种白茶制作过程中取不同萎凋阶段样品,分析茶多酚、氨基酸、水浸出物三种主要生化成分含量变化,及其与白茶品质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茶多酚含量由高到低,氨基酸含量由少到多,水浸出物含量亦表现降低的趋势,从而形成了白茶的品质特征。  相似文献   

20.
马铃薯块茎发育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徐欣  连勇 《马铃薯杂志》1997,11(2):115-119
匍匐茎发生、块茎膨大和淀粉积累是马铃薯块茎发育的三个重要过程,由腋芽发生形成匍匐茎,主要进行细胞的分裂和纵向伸长,匍匐茎纵向伸长停止后,其顶端细胞的膨大是块茎膨大的主要原因,块茎形成过程中,伴随着淀粉的积累,这些过程均受激素,矿质营养、环境条件等不同因素的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