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枸杞的采收药用枸杞果实在每年的6~11月陆续成熟,应适时采摘。当果实由青绿变成红色或桔红色,果蒂、果肉稍变松软时即可采摘。采摘过早,果不饱满,干后色泽不鲜;采摘过迟,糖分太足且易脱落,晒干或烘干后成为绛黑色(俗称油籽)而降低商品价值。采果宜在晴天上午10时后进行,切勿  相似文献   

2.
枸杞鲜果采收及制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枸杞春果、夏果和秋果的鲜果采收及注意事项,同时介绍枸杞鲜果制干技术,并对枸杞干果拣选分级、干果包装、安全储运进行了说明,对枸杞种植和枸杞新种植区的技术普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何军  李晓莺  叶力勤  曹有龙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3):16369-16370
研究了枸杞采收机不同振动强度采收对枸杞树光合系统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说明采收机采收对枸杞树叶片的光合系统参数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介绍枸杞主要采收制干包装存储,主要包括期采收、制干、包装、存储等。枸杞从五月中旬开始成熟,到初霜10月底结束,采果期有5个多月,果实成熟后每隔6~8天需要及时采摘一次。枸杞果实的适时采收、制干、包装和储存,是确保枸杞果实质量和提高果实商品性价比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采收机不同振动强度采收对枸杞树光合系统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别于2008年的6月22日、7月11日、8月5日、10月12日(其中6~8月为夏果期,10月为秋果期),按3个处理(采收机采收,T1、T2、仍振动强度依次增大)和对照(熟练工人工采摘)分别采收枸杞,研究枸杞采收机不同振动强度采收对枸杞树的光合系统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照和各处理的净光合速率(砌)变化规律为7月中旬以前逐渐降低,7月中旬达到最低点,此后开始上升,至8月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随后又开始下降,与枸杞树物候期分析结果一致。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的变化趋势与Pn一致。6~8月胞间CO,浓度(Ci)的变化趋势与Pn一致,但在10月明显升高。方差分析表明,各处理在各测定时期的Pn、Tr、Gs、Ci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说明采收机采收对枸杞树叶片的光合系统参数没有显著影响。光合系统参数的相关性分析表明,Pn和Cs、Tr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同时Gs和Pn、Tr也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说明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的高低受气孔影响很大。在6~8月,Pn和Gi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与气孔限制值Ls(Ls=1—Ci/Ca,Ca为空气中CO2浓度)有较强的负相关关系。夏果期(7月16日)光合速率的降低伴随着胞间CO2浓度的降低和气孔限制值的增大,光合速率的下降为气孔因素。秋果期(10月14日)光合速率降低,而胞间CO2浓度升高,表明光合速率降低为非气孔因素,是叶片的光合功能下降所致。  相似文献   

6.
随着黑果枸杞产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黑果枸杞价值认识的不断提高,黑果枸杞的人工栽植规模快速发展,进行黑果枸杞人工栽培与采收技术研究尤为重要。该试验通过系统的对人工栽培黑果枸杞与采收进行研究,确定出古浪县黑果枸杞人工栽植中最适宜的苗木定植、整形修剪和采收等各环节技术。  相似文献   

7.
枸杞农艺特性、育苗与栽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8.
枸杞农艺特性、育苗与栽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9.
灵芝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使用历史,是我国最著名的药用菌之一,现代医学研究显示灵芝有抗肿瘤、增强免疫力、安眠等功效,药用价值极高,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热衷。已有研究表明灵芝干燥加工是灵芝商品性与品质形成不可缺少的环节。文章从国内现行的地方标准等规范文件和知网数据库的现有文献研究2个方面出发,介绍了灵芝子实体的采收时间、采收方法、干燥及包装贮藏技术及灵芝采收加工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1.不宜摘生 枸杞果肉尚硬,不宜采摘.枸杞的采摘时机在8~9成熟的时候,果色鲜红,果身稍软,果蒂开始疏松,便于采摘.盛果期每6~7天采摘1次,过早或过迟采摘均影响枸杞子的质量和等级.  相似文献   

11.
马俊  吴祖河  唐劲天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0):4262-4263,4294
宁夏枸杞的转基因研究发展已有20多年,文中通过文献整理,对其方法和应用进行了分析总结。目前,转基因枸杞的系统研究只限于中国,应用领域包括抗性研究和植物疫苗制备。文中主要对以上不同应用的研究方法和发展现状进行了综述,提出转基因枸杞应用的广阔前景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学习研究植物工程在中药领域的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枸杞耐盐愈伤组织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同浓度NaCl对枸杞无菌苗下胚轴诱导产生耐盐愈伤组织的存活率、相对生长量及其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NaCl浓度为0.8%,继代筛选次数为6次时愈伤组织的存活率趋于稳定,且生长状态良好,耐盐性能保持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3.
格日勒 《湖北农业科学》2014,53(20):4960-4961,4965
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宁夏富锂枸杞样品中不同部位的锂含量,了解其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锂在0.2~3.2μg/mL范围内浓度与吸光度呈良好线性关系,回收率在93.65%~95.50%,方法检出限为4.6ng/mL.宁夏富锂枸杞样品中的锂含量高低依次为叶片、叶柄、果实、根系.  相似文献   

14.
张磊  任贤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0):4496-4498
宁夏枸杞是一种十分重要、普及的中药,其鉴别工作一直为学者所关注。传统的鉴别方法有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和化学成分分析鉴别等。随着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宁夏枸杞的鉴别在传统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光谱法鉴别和分子生物学鉴别等新兴的鉴别手段,这些鉴别方法提高了人们对宁夏枸杞的认识水平,并在宁夏枸杞的实际鉴别工作中增加了更科学的成分。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6个枸杞主栽品种的营养物质含量.[方法]采用高氯酸滴定法、分光光度法和折光法检测盛果期优质枸杞果实外观品质及内含糖类、维C、类胡萝卜素等成分含量,分析不同品种枸杞果实的化学营养成分含量.[结果]蒙杞1号外观品质最佳,宁杞7号次之,营养成分总量含量最大的为宁杞7号,其次为蒙杞1号、宁杞1号.[结论]该研究为枸杞品种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思彬彬  张靠稳  刘国迪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3):16094-16095
[目的]探索用ISSR分子标记方法在核酸分子水平上鉴别黑果枸杞与雄性不育枸杞。[方法]从100条ISSR引物中筛选合适的引物对黑果枸杞与雄性不育枸杞样品进行PCR扩增及电泳分析,寻找特征位点。[结果]有4条ISSR引物扩增出较为明显的多态性特征条带,可单独应用于黑果枸杞与雄性不育枸杞的鉴别。[结论]ISSR作为一种简便、可靠的分子标记方法,可用于黑果枸杞与雄性不育枸杞的鉴别。  相似文献   

17.
以宁夏枸杞(LyciumbarbarumL.)主要栽培品种宁杞一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土壤盐胁迫下宁夏枸杞渗透调节、光合作用、抗氧化保护系统和糖代谢等生理性状的变化,结果显示:Na鄄Cl胁迫下,宁夏枸杞渗透调节物质以无机离子为主,主要为Na 和Cl-,并随外界盐浓度的增加而增加,K 则呈现下降的趋势,叶部积累的无机离子总量高于根部,枸杞根系质膜和液泡膜H -ATPase活性逐渐增强,且液泡膜H -ATPase活性高于质膜H -ATPase活性;在等渗的PEG6000处理下,有机溶质(甜菜碱,氨基酸,可溶性糖,有机酸)含量明显增加。盐胁迫下枸杞叶片光合作用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在土壤盐浓度小于6g/kgNaCl胁迫范围时,光合作用PSⅡ的光化学活性保持较强的稳定性,Pn的下降主要受气孔限制,在盐分浓度大于6g/kgNaCl时,Pn的下降的原因是非气孔限制因素引起的。外源甜菜碱对盐胁迫下枸杞叶片膜质过氧化具有较好的缓解作用。通过钌红标记定位电镜观察发现盐胁迫下枸杞叶片细胞壁表面糖蛋白层明显增厚,并且随NaCl浓度增加而增厚、致密,当浓度超过9g/kgNaCl时,其细胞璧糖蛋白层开始疏松并大量的脱落。  相似文献   

18.
仇莹莹 《现代农业科技》2023,(4):188-191+212
宁夏枸杞作为药食兼用的植物资源备受人们的喜爱。本文从宁夏枸杞栽植历史、良种选育、营养成分与价值、食品开发及干燥技术5个方面总结了国内宁夏枸杞的研究开发现状,以期为促进宁夏枸杞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张锋锋  姜瑞  牛艳 《安徽农业科学》2014,(34):12104-12106
[目的]建立一套适合宁夏枸杞中农药残留的风险评估研究方法与模型.[方法]通过对宁夏全区枸杞主栽区的枸杞进行抽样监测,对宁夏枸杞中高效氯氰菊酯农药残留进行了风险评估.[结果]50%、90%、95%的人群人均每日通过食用枸杞摄入高效氯氰菊酯农药的量分别在6.63×10-6mg/kg(bw)或以下、2.17×10-5mg/kg(bw)或以下、2.83×10-5 mg/kg (bw)或以下,占ADI值的百分率分别不高于0.033 15%、0.108 50%、0.141 50%,安全系数在707 ~3 017,属于完全可以接受的水平,对消费者身体健康危害很小.[结论]为宁夏乃至我国枸杞安全监管和农药残留限量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