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3 毫秒
1.
徐敏  张翔  何雷  邱岭军  李亮  毛家伟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5):147-150,184
[目的]探究不同有机肥对豫中烟区连作植烟土壤的改良效果.[方法]通过田间对比试验,研究了不同有机肥种类对烟株农艺性状、土壤理化性质及烟叶产质量的影响.[结果]施用不同有机肥可明显改善连作植烟土壤物理特性,有效降低了土壤容重,下降幅度为0.01~0.09 g/cm3;施用有机肥的T3、T4、T5、T6处理的土壤含水率比T1处理分别提高了32.94%、48.24%、67.29、41.18%;不同有机肥材料来源不同,改良效果也存在差异,其中以炭基型有机肥的T5处理烟叶品质最佳且经济性状好,较T1处理产量提升30.09%,产值增加39.45%,中上等烟比例均提升34.91%,T5处理产量、产值、均价和中上等烟比例显著优于其他有机肥处理.[结论]施用炭基型有机肥能有效改善烟田土壤特性,促进植株生长,显著提高烟叶产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有机肥对酸性土壤的改良效果和对果树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方法]通过小区试验研究有机肥对“红富士”苹果产量和品质及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酸性土壤施用有机肥均能获得增产,其中生物有机肥处理下的产量较高,比对照增产8.92%;在化肥的基础上施用生物有机肥,促进了苹果树的生长发育,成熟期果实中可溶固形物、Vc、固酸比均有所提高;施用有机肥能明显降低土壤酸性,与对照相比,生物有机肥处理的土壤pH上升了8.33%,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15.10%,土壤碱解氮含量增加了30.80%.[结论]使用生物有机肥可使酸化土壤实现苹果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不同土壤改良措施对植烟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施用不同土壤改良措施(施用河砂、沸石、水稻秸秆、中草药药渣、腐熟有机肥)对植烟土壤理化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①不同土壤改良措施中除施用河砂外,均使土壤容重降低,孔隙度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施用沸石、水稻秸秆和中草药药渣对改善土壤通透性的作用较好,相比改良前土壤客重降低0.06g/cm3,孔隙度增加2.21%~2.86%;②不同土壤改良措施能有效降低土壤粘粒含量,同时增加砂粒含量,施用沸石和有机肥改善土壤质地粘重的效果优于其它处理;③不同土壤改良措施对土壤pH的影响较小,土壤有机质、全氟、速效磷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④施用有机肥后显著增加土壤碱解氮含量,其余处理土壤碱解氮含量相比改良前土壤均降低;⑤施用沸石和中草药药渣处理后,土壤速效钾含量相比改良前减少,其余处理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烤烟合理施用有机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广东南雄紫色土烟田施用不同有机肥对烟株根际土壤酶活性、速效氮含量的影响。[结果]600 kg/hm2有机肥可在不同程度提高大田期烟株根际土壤转化酶、过氧化氢酶、蛋白酶、碱性磷酸酶及脲酶活性,以施用生物有机肥效果最为显著;烟株根际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也随有机肥种类的不同而在烟株大田期呈不同的变化,但其与烟株根际土壤转化酶、过氧化氢酶、蛋白酶、碱性磷酸酶及脲酶活性极显著相关;以生物有机肥处理烟株根际土壤速效氮含量变化最符合生产优质烟叶烟株的吸氮规律,且显著提高成熟期烟株根系活力,提高烟叶的田间耐熟性。[结论]施用生物有机肥对延缓烟株衰老、确保烟叶的田间耐熟性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不同生物有机肥施用量对稻田土壤Cd形态和糙米Cd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有机肥增施量对水稻主要生育期内土壤pH、有机质和Cd赋存形态的动态变化以及糙米中Cd含量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相比,25~45 g/kg有机肥增施量条件下,水稻分蘖期土壤pH显著提高0.40~0.42,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1.74~3.1 mg/kg,有效态Cd下降15.7%~40.7%;孕穗期土壤pH显著提高1.08~1.14,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7.48~9.68 mg/kg,有效态Cd下降13.6%~38.8%;扬花期土壤pH显著提高1.30~1.53,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8.38~9.19 mg/kg,有效态Cd下降10.0%~36.7%;成熟期土壤pH显著提高0.97~1.13,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6.54~8.81 mg/kg,有效态Cd下降9.2%~36.8%;水稻成熟后的糙米中Cd含量显著下降67.7%~72.3%.随着有机肥施用量增加,土壤pH、有机质含量以及糙米中Cd含量并无明显的变化.[结论]水稻种植过程中增施生物有机肥能有效提高酸性土壤的pH,增强土壤的酸碱缓冲能力,并显著提升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促使土壤中Cd由生物活性较强的弱酸提取态向可还原态转化,从而达到抑制水稻对Cd的吸收,显著减少糙米中Cd积累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秸秆还田和客土技术对植烟酸性白沙泥田的改良效果,为烟叶产质量提升提供有效技术措施。【方法】通过田间试验,设置不施用秸秆和紫色土(T1,CK)、仅秸秆还田(T2,3 000 kg·hm-2)、仅掺紫色土(T3,225 m3·hm-2)和秸秆还田(3 000 kg·hm-2)+掺紫色土(225 m3·hm-2)(T4)4个处理,研究水稻秸秆还田和客土对植烟土壤理化性状、烟叶产质量等方面的影响。【结果】秸秆还田和客土方式均能改善土壤物理性状,T2和T4处理,土壤容重分别比对照降低了6.38%和2.12%;土壤质地由黏壤土(CK)转变为壤土(T2)和粉砂壤土(T3、T4)。与T1处理相比,T2处理显著提升了土壤pH值、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T3处理的pH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比T1处理增加了1.43和19.98 mg·kg-1;对土壤化学性状的改良效果以T4处理最好,其植烟土壤pH值、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是T1处理的1.21、1.26和1.28倍(p0.05)。秸秆还田和客土方式都促进了烟草生长,提高了烤烟经济效益和品质,以秸秆还田+掺紫色土处理(T4)烟叶的经济性状、C3F等级烟叶的化学成分协调性和感官评价质量最优,烤烟产量、产值和上等烟比例分别比T1处理提高了35.04%、20.64%和38.59%。【结论】秸秆还田+掺紫色土协同处理改良酸性植烟土壤效果最好,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显著提高土壤pH值、有机质及速效钾含量,从而实现酸性白沙泥田的改良和烟草的提质增效效果。  相似文献   

7.
不同有机肥对烤烟云烟87生长发育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豫南烟区有机肥合理施用技术,利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有机肥对烤烟云烟87生长发育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移栽后30 d,与对照(只施用化肥)相比,施用有机肥+化肥处理烟株的株高、茎围、叶片数和叶面积均有一定提高;移栽后60 d,以芝麻饼肥+化肥处理各项农艺性状指标最好。与对照相比,施用有机肥处理产量和产值均显著增加,各施用有机肥+化肥处理间相比,以芝麻饼肥+化肥处理经济性状最佳,产量、产值、均价和上等烟比例分别为2 682 kg/hm2、69 677元/hm2、25.98元/kg和54.34%。施用有机肥+化肥处理烟叶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较对照显著提高。施用有机肥+化肥处理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在整个生育期均高于对照;不同有机肥+化肥处理间相比,以芝麻饼肥+化肥处理土壤碱解氮含量在移栽后45 d后较高,60 d之后下降较快;另外,芝麻饼肥+化肥处理的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在整个生育期均较高。综合分析,对于豫南烟区主栽品种云烟87来讲,施用的有机肥以芝麻饼肥最佳。  相似文献   

8.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3种生物质炭(烟叶、烟杆和玉米秸秆)对烤烟农艺性状、经济效益和植烟土壤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添加生物质炭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pH值和CEC值明显提高;烤烟的株高、有效叶、最大叶长、最大叶宽和茎围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烟叶产量明显增加,烟叶生物炭处理产量最高达到2 517.61 kg/hm~2,显著高于对照;烟叶生物炭、烟杆生物炭和玉米秸秆生物炭处理分别比对照增产9.62%、7.92%和6.94%;上等烟比例分别比对照处理增加了6.76、4.05和1.69个百分点;产值分别比对照增加0.74万、0.63万和0.53万元/hm~2。添加生物质炭能够改善植烟土壤和烤烟农艺性状,增加烟叶产量和上等烟比例,提高烤烟经济效益,添加烟叶生物炭效果明显优于烟杆和玉米秸秆生物炭。  相似文献   

9.
为了筛选适合修文植烟土壤的微生物菌剂。以云烟87为材料,通过在修文烟区施用微生物菌剂,研究了其对土壤生态和烤烟品质的影响。研究表明:与对照相比,施用菌肥能增强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提高土壤碱解氮、速效钾、速效磷及有机质含量;施用生物有机肥的烟株农艺性状表现出较高的水平;施用益生源健康肥的烤后烟中性致香物质含量高,比对照高了37.0%;施用生物菌肥的烟株根际土壤理化性质较强,同时经济效益好。综合而言,生物菌肥在改良土壤的同时,提高了烟叶产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针对南方土壤酸化问题,探讨不同施用量土壤改良剂对酸性土壤的改良效果及对白三叶生长的影响。[方法]以白三叶惠亚(Huia)为材料,选用脱硫石膏和生石灰组合作为土壤改良剂,通过大棚盆栽试验,研究其对白三叶生长特性及酸性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施用脱硫石膏和生石灰组合改良剂能够显著增加酸性土壤的p H,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团粒结构和孔隙度;同时可以不同程度地增加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氮、速效钾等指标含量。[结论]脱硫石膏和生石灰组合改良剂能够显著改良酸性土壤,从而促进白三叶生长。  相似文献   

11.
何伟静  江洪  原焕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4983-14985
在介绍土壤酶的来源与环境因子对土壤酶影响的基础上,探讨了土壤呼吸的酶促作用,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土壤生态学及其内容的阐述,综述了烟草土壤不同生态因子对土壤环境的不同作用,以期对今后的烟草土壤生态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2种土壤分类体系的比较及其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分类是土壤学研究的一项基础工作,笔者就土壤发生分类和土壤系统分类进行了详细比较,并对土壤分类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免耕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实用技术,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作用甚大。在此,阐述了免耕定义、原理、作用及免耕的历史与发展,归纳了免耕对土壤水分、温度、土壤物理、土壤化学、土壤生物学和作物生长发育及最终产量、经济效益方面等的影响:免耕由于减少了土壤蒸发,有利于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促进作物生长;但免耕降低土壤温度,特别是春季,不利于作物的生长,同时,免耕土壤结构、土壤微生物数量与活性相对稳定有利于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和作物生长。在产量和效益方面,免耕有利于提高产量,更有利于提高效益。  相似文献   

15.
对海南省乐东县胶园土馕生物学特征与土壤类型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同一土层不同土壤类型的pH值、速效磷和胡敏酸C含量、细菌和放线菌个数差异不显著。真菌个数、过氧化氢酶、蔗糖转化酶、脲酶、多酚氧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在0~20cm土层中不同土壤类型间有差异,而在20—40、40—60cm土层中不同土壤类型无差异。有机质、全氮、速效钾、总腐殖酸、富里酸含量不同土壤类型间差异极显著。土壤中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含量都偏低。有机质、全氮含量分别与速效养分含量、腐殖酸及其组分含量、部分微生物个数、大部分土壤酶之间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土壤温湿度对土壤呼吸的影响。[方法]利用LI-cor8100土壤呼吸观测系统,连续观测2012年6月18~30日张掖绿洲农田的土壤呼吸速率和土壤温湿度;分析了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变化规律及土壤呼吸与土壤温湿度之间的关系;评价了现有的土壤呼吸模型。[结果]张掖绿洲农田的土壤呼吸具有明显的日变化规律,该区域土壤呼吸速率与4 cm深度土壤温湿度的相关性最好;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之间的相关性要远远好于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水分之间的相关性。[结论]在土壤呼吸模型中,同时考虑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的土壤呼吸模型的模拟结果要好于只考虑土壤温度或土壤水分的土壤呼吸模型。  相似文献   

17.
以扎龙自然湿地典型的芦苇沼泽生境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养分与土壤微生物特性在不同土层(0~15 cm,15~30 cm)中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大,土壤有机质、全N、全P、水解性氮、速效钾、细菌、真菌、放线菌以及微生物量碳和氮质量分数、脲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均显著...  相似文献   

18.
土壤变化研究现状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地分析了土壤变化概念、类型及其变化因素 ,重点论述了当代农业利用的特点及其对土壤环境和土壤性质的影响 ,阐述了当前土壤变化的定量化评价方法 ,揭示了土壤变化研究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土壤变化研究的重点应放在中尺度和大尺度上 ,为区域持续农业的高效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综述了土壤调理剂的研究概况、主要原料及分类标准,系统地分析和讨论了土壤调理剂在土壤改良、植物生理以及生态环境中的功能和作用,并针对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土壤呼吸随环境因素变化较大,为了探讨不同林分对土壤呼吸的影响,以典型林分国槐(Sophora japonica)林和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林为研究对象,于2018年11月在太原市区利用LI-8100土壤碳通量自动测量系统对2种林分土壤呼吸速率、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及大气温度(温度计测定)的日变化动态进行连续监测,并统计分析冬季土壤呼吸速率对温度和水分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国槐林和油松林冬季土壤呼吸日变化明显,均呈不对称“钟形”单峰曲线。整体来看,国槐林土壤呼吸速率显著高于油松林(P<0.05)。(2)国槐林和油松林土壤呼吸速率与大气温度存在极显著的线性和指数关系,与土壤温度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土壤温度敏感性指数Q 10值表明,油松林土壤呼吸速率对土壤温度变化更为敏感。(3)国槐林和油松林土壤呼吸速率均随土壤水分(5 cm)增加而减小,且2个林分的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水分(5 cm)之间均呈极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