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过Fisher判别法得到的混淆矩阵计算分类评价指标构建层次分类树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Fisher判别的遥感影像森林地类层次分类法。利用杭州市部分地区的森林资源清查样地数据和Landsat8遥感影像数据进行试验,并与最大似然分类、支持向量机和随机森林分类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基于Fisher判别的层次分类法总分类精度为79.45%,比最大似然分类、支持向量机和随机森林分别高了12.33%、21.00%和10.50%,kappa系数为0.756 8,比最大似然法、支持向量机和随机森林分别高了0.145 5、0.256 4和0.126 4;基于Fisher判别分析方法的层次分类法模型中,层次分类树的节点依次是建设用地—水体—农地—竹林—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基于Fisher判别的层次分类法中一个模型只能分出一个类别。 相似文献
2.
3.
4.
5.
[目的]寻找喀斯特地区土地最优分类方法。[方法]选取覆盖柳州市的美国陆地卫星的Landsat-5TM数字影像(2011年),采用最大似然、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SVM)3种分类方法,对研究区域的土地进行分类,比较分类后的混淆矩阵,分别求出3种分类结果的总体正确率和Kappa系数。[结果]3种分类方法的总体正确率都在90%以上,Kappa系数也较高;SVM分类方法的总体分类正确率和Kappa系数最高,优于神经网络、最大似然法分类。[结论]SVM分类方法可提高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信息遥感分类的精度,为后期有效地动态监测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的变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7.
8.
9.
基于TM遥感数据和林业二调数据,对云南省宜良县北古城镇进行土地监测和土地利用分类,利用ArcGIS和ENVI软件对原始影像数据进行裁剪,运用支持向量机(SVM)监督分类方法,将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分为农地、建筑用地、水域、针叶林、裸地6个类别,并且达到一定的分类精度,以图像的形式直观地展示研究区的土地覆盖类型,并以林业二调数据为ROI(感兴趣区域)来验证分类精度。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研究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生态结构的变化,并提出了调整对策。 相似文献
10.
基于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的方法,分别提取了1999和2009年内蒙古巴仁哲里木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的类型和数量,并通过迭加运算和统计获得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转移矩阵,对1999和2009年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结果、特点及驱动力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结果显示,草地大面积减少,耕地与沙地面积增加较多,同时河漫滩沙地、居民地、林地、裸地、建筑用地和其他用地类型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源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共同驱动。 相似文献
11.
康保县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遥感动态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康保全县及其3个自然分区为研究对象,依托3期TM遥感影像数据和DEM数据,在遥感图像处理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总体特征、分区特征、动态变化趋势3个方面,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明确了1993年以来康保县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数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6年来耕地大面积减少,但仍为景观基质,林地、草地面积持续增加。北部低山丘陵区以草地面积占优,南部波状平原区以耕地面积占优,东部缓坡丘陵区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大体相当。该研究为合理准确分析康保县退耕还林还草情况及环境变化趋势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持,同时为政府制定改善康保县生态环境的措施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铅山县土地、经济、环境基础数据的定性和定量分析,采用FAO提出的"生产性—安全性—保护性—经济性—社会性"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对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利用进行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研究我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14.
利用2000和2007年的TM数据,经过预处理与增强处理,通过解译,得到2个时期的土地利用专题数据。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对该区的耕地转化、居民地与工厂用地扩增等进行了分析,并做了面积统计。 相似文献
15.
16.
基于Landsat TM的2000、2005、2010年3期影像,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对安徽省铜陵县2000~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铜陵县耕地面积减少了4 883.29 hm2,其中2000~2005年、2005~2010年耕地动态度分别为-2.31%和-1.64%,减速下降;居民地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面积分别增加了4 077.60和672.40 hm2,2000~2005、2005~2010年居民地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动态度分别为5.80%、2.83%和13.41%、2.32%,增速放缓;研究时段内铜陵县耕地主要向居民地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转换,耕地、林地以及水域相互转换较为频繁;铜陵县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在2000、2005、2010年分别为254.46、258.31、260.34,整体呈逐步上升的趋势,表明铜陵县土地利用朝着集约化、高效化、合理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