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鲍磊  杨军  王巍巍  刘端阳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8):13700-13701
2007年12月19—20日南京出现了一次浓雾天气,其中能见度小于50m的强浓雾持续了13h。结合自动气象站及能见度仪观测资料,利用美国DMT公司生产的FM-100型雾滴谱仪,分别连续观测了这一雾过程中雾滴谱分布、数密度、含水量等微物理参量。结果表明,此次雾过程具有爆发性发展特征,雾滴数密度、含水量及平均直径在40min内骤增,能见度急剧下降,浓雾转变成强浓雾。  相似文献   

2.
郗兴文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5):7971-7973
利用山东省84个气象站近几十年月大雾日数的历史资料,分析了山东年平均、秋冬季平均雾日数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大雾天气有较强局地区域性特征,山东内陆与沿海雾日次数明显不同。秋冬季是内陆大雾高发期,沿海地面大雾天气明显减少。以济南为例,重点分析了内陆自1952年以来秋冬季大雾日数的活动变化规律,以及大雾多发年、少发年的合成大气环流特征。  相似文献   

3.
2008年10月9日和11月6日辽宁东部山区分别出现了2次大雾天气,这2次大雾天气最低能见度均低于100 m,并出现在上班时间。通过对这2次典型浓雾产生时的气象要素、天气形势场和大气状态的分析,结果表明:辽宁东部山区这2次秋季浓雾均出现在夜间到第2天午前,为辐射雾,浓雾产生时,辽宁东部山区气象要素特征是湿度大、气压上升、气温2~10℃、NE风微风;主要天气形势是500 hPa高空弱脊或偏西气流配合地面鞍形场或均压场,850 hPa高空存在弱的降温,从6℃下降1~3℃,天气晴或少云;大气层结稳定,SI指数大于4,在低层有逆温存在;850 hPa层以下有明显的比湿平流,垂直方向上存在低层弱上升、中高层弱下沉的湍流作用;雾产生时的能见度与低层湿度、湿层厚度、适度湍流作用扩展的高度有关。  相似文献   

4.
利用绍兴地区5个国家观测站1972-2017年的地面观测雾日资料,结合地形特点、气候变化等角度对大雾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绍兴地区年雾日、季雾日空间分布相似,与地形关系密切,嵊州、诸暨盆地大雾出现最多,柯桥、上虞平原大雾出现较少。大雾日数年际间具有明显的三阶趋势变化,总体表现为在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有增多趋势,80年代中期之后有明显的减少趋势。大雾日集中在秋冬季节,秋冬大雾日数超过全年大雾日数的2/3;春季次之,夏季最少,仅占全年的10%。大雾对全球变暖有较好的响应,年平均气温与年大雾日数相关性较好。  相似文献   

5.
利用黔东南州16个县市气象站1961~2010年的地面气象资料,统计分析了黔东南地区雾天气的气候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由于复杂地形的影响,黔东南地区雾日分布不均,出现雾日较多的区域是北部的三穗至东部的锦屏一带和西部的雷山、丹寨,形成2个高值区;较小的是西北部地区和东南部地区,形成2个低值区;年雾日数为明显的下降趋势,平均以0.26 d/a的幅度下降;雾日季节变化明显,表现为上半年(春夏季)少、下半年(秋冬季)多,1月和7月为过渡阶段.经综合分析,雾天地面气象要素多表现为高湿、弱风(静风概率较高)、均压;有利于黔东南大雾天气形成的主要天气环流形势为移动性槽脊型、副热带高压型以及塞高压和横槽型等.  相似文献   

6.
利用1981~2010年的地面观测雾日资料分析了临清市的大雾气候特征,结果表明:临清市大雾年际变化明显,30年来大雾日数呈现波动下降趋势;秋冬季雾日多,春夏季雾日较少;大雾主要出现在10月至次年2月,占全年大雾总日数的76.2%;大雾多出现在夜间,占总数的89.1%,消散时间多集中在9~10时;分析了大雾的能见度强度及灾害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7.
王瑜 《现代农业科技》2009,(23):283-284,286
利用1971~2000年枣庄站大雾观测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枣庄地区的大雾气候特征,并研究气温对大雾日数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雾主要发生在秋冬季节,夏季出现的大雾日数最少;大雾的形成主要在夜间至次日9时,9~12时逐渐消散;30年来,枣庄的大雾日数呈现减少的趋势;年平均气温与雾日数的逐年变化呈反位相,年平均气温越高,大雾出现的次数就越少。分析1991~2000年116次大雾过程,得出大雾形成前地面形势基本分为3种天气形势典型场及单站要素预报指标,并于2006年进行了预报检验,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新宾县大雾分布规律及形成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新宾地区单站大雾气候特征及大雾天气低空风场、温度场、湿度场的研究,结合当地的气候和地形分布,得出新宾县多年雾日的平均分布规律,并分析雾日的形成条件,为大雾预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对2004—2013年抚顺市气象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抚顺市雾、霾天气均呈波动变化趋势。近10年,全年平均雾天气日数为152 d,其中以轻雾日数为主,占雾日的95%;大雾年总日数只占雾日的3%;2008年开始,抚顺市浓雾和强浓雾日数逐渐增多,特别是在2013年浓雾出现4次,强浓雾出现7次。轻雾天气夏季最多,秋冬次之,春季最少;而对于大雾、浓雾、强浓雾天气秋季最多,夏天次之。霾天气年平均出现日数为75 d,且以轻微霾天气为主,其占总霾天气日数的96%。但2012年开始轻度霾和中度霾的日数逐渐增加,2013年出现轻度霾和中度霾的日数分别为12、2 d。同时,冬季不仅轻微霾日数最多,且轻度霾、中度霾天气日数也最多,说明冬季是抚顺市霾天气的高影响季节。  相似文献   

10.
张梦远 《北京农业》2013,(21):160-161
大雾是吉林省秋、冬、春3季常见的灾害性天气。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迅猛发展,浓雾对高速公路运营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常军等用EOF方法分析了河南大雾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指出雾日主要集中在11月-次年1月;夏立新等指出逆温层的不断重建是大雾形成和维持的必要条件之一;康邵钧等指出商丘大雾的4种天气分型。即大陆高压型、冷锋前暖区型、均压场型、低压倒槽型;王丽荣等指出与稳定度有关的物理量对大雾天气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路爽  孙凤华  孟鹏  李大为  侯亚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339-12341
分析了2009年11月30日~12月2日沈阳地区持续性大雾天气的发生机理,揭示出沈阳地区平流雾的典型特征。结果表明,此次大雾天气发生于冬季高空槽前的暖湿气流中,雾区范围广、强度强、持续时间长,大雾随着高空槽所携带的冷空气过境逐渐消散;逆温层的高度变化可以作为大雾发生、发展、消散的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12.
准确预报大雾对机场减少航班大面积延误和旅客滞留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一种适用于机场的大雾短时预报方法。通过选取骆岗机场历史地面逐时观测气象资料,依据气温趋势不同类型,运用模糊隶属度与发生条件概率模型,分别建立短时大雾的预报方法。利用VC++程序开发了骆岗机场大雾短时预报软件,可扩展硬件构建实时预警系统。使用2011年地面资料检验结果显示:对未来3小时大雾预报准确率为91.3%,TS评分为0.84。因此,本文提出的大雾短时预报方法在骆岗机场附近3小时大雾预报中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王宪彬  辛艳辉  张建国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531-14534
利用实时资料和统计方法,结合彰武县特殊地形,探讨了彰武县大雾的气候特点及其与地形的关系,并对2009年12月10日彰武的一次大雾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偏东气流进入彰武西部后由于上坡作用,有利于大雾的生成和加强;当彰武出现大雾时,沈阳吹偏东风的频率为58.0%,而阜新县出现大雾时,偏东风仅为33.8%,可见偏东气流对彰武比对阜新县大雾的生成作用明显,这也是彰武出现大雾次数比阜新县出现大雾次数多的主要原因;500hPa的偏西气流、850hPa高压脊或脊后暖舌以及中低层的暖湿气流、地面为均压场是大雾形成的有利环流条件。  相似文献   

14.
重庆市雾水的离子组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2003年12月在主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3个点采集的雾水的离子组分分析结果,并与10a前的雾水离子组分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雾水pH值是远郊区>近郊区>自主城区;雾水的酸化类型以硫酸型为主,其次是盐酸型和硝酸型。雾水的碱化类型在主城区和远郊区以钙—铵型为主;在近郊区以钙型为主;雾水离子浓度是主城区>近郊区>远郊区;与10a前相比,雾水中离子组分浓度呈下降趋势,说明重庆市的大气质量有了一定的改善。  相似文献   

15.
新疆博州大雾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利用1961~2000年新疆博州4个气象站大雾天气的观测资料,对其气候变化规律和周期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博州大雾日数山区多平原少,主要出现在冬半年的11~3月,其中12月最多。年际变化具有6~9年的震荡周期,该周期在1963~1975年、1981~1992年强盛。自20世纪60~90年代,山区大雾日数先增后减,而平原地区先减后增。山区大雾多发时段较长,只有午间出现频率最低;平原地区在8:00~12:00有一个明显的高发时段。山区大雾的持续时间要长于平原地区,近半数以上的大雾持续时间大于2h。博州大雾属冬季雾型,其变化特征与地理位置、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滨州市大雾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山东省滨州市1971~2000年大雾资料,分析山东省滨州市大雾的空间分布以及年际变化、日变化特征和大雾的持续时间变化特征,分析近10年11月~次年2月的地面风场、相对湿度以及连续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大雾的年际变化较大,总体呈增多趋势;11月~次年2月为大雾多发期,多发期大雾覆盖范围大,持续大雾天气比较容易出现;6月大雾次数最少,出现于凌晨到上午9时,其持续时间也最短。在11、12、1月中,以6时~9时出现大雾的次数最多,5~6时是大雾形成的高峰期。1、2月份以局地性大雾为主,连续出现的几率较小;而11、12月出现持续性大雾天气的几率较大,最长连续出现日数达9d。绝大多数雾日08时的风速在3m/s或以下,雾日前1天20时相对湿度大多≥70%。  相似文献   

17.
雾水是森林生态系统中水平降水的重要组成之一,利用灵敏度高且可定量化测定的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雾水在森林生态系统水循环中的作用,是目前森林水文研究的热点。从林冠截留雾水、森林对雾水的利用情况以及雾水对森林土壤水、地下水的补给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运用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多雾山地生态系统和海滨生态系统中的森林生态水文效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根据无棣国家一般气象站1971-2015年近45年的日照数据资料,利用线性拟合、相关系数、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等方法分析了日照时数的年、季、月变化规律,并探讨了日照时数变化与雾日数、相对湿度、云量的关系.结果表明,①无棣县年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倾向率为-12.528 h/年.自2001年开始,年日照时数低于近30年平均值.②日照时数的季节变化规律与年变化规律一致.其中,春季日照时数最多,冬季日照时数最少,秋季日照时数的减少最显著.③日照时数的各月数值呈减少趋势,9月日照时数减少最明显.④年日照时数的突变时间为2000年.⑤总云量、雾日数与年日照时数、季日照时数的变化相关性较强.而相对湿度、低云量的相关性较弱.⑥无棣县日照时数的减少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高楼建筑增多、热岛效应增强、汽车、化工厂污染物排放量增加、大气气溶胶增加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近50年合肥地区大雾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魏文华  邓斌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9):3776-3777
[目的]分析合肥地区大雾的基本特征,为交通运输部门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利用合肥气象站的长年代资料序列(主要为1954~2006年),研究合肥地区大雾的年、月、日变化特征及其持续时间。[结果]合肥地区年平均大雾天数在16 d以上,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点。同时,该地区大雾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主要集中在冬季(12~2月),而夏季大雾天气较少。该地区大雾的出现时间基本集中在下半夜至凌晨日出前后。在不同持续时间内,合肥地区大雾出现频数的年变化不同。持续时间为2~6 h的大雾在1月出现次数最多,持续时间为6~12 h的大雾在12月出现次数最多,持续时间超过12 h的大雾仅出现在11~2月。[结论]合肥地区大雾基本属于辐射雾。  相似文献   

20.
李彦杰  马琳  闫勇  白学甫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147-15148,15207
通过乌苏1954~2009年的大雾实测资料,对其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乌苏地区大雾天气主要发生在秋末至翌年春初,以12月出现最多,1月最少,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征和季节分布特征,但年际间大雾日数呈不规律状,虽与全国近10年雾日呈减少的趋势一致,但表现却并不显著。高空均压场和地面气压场形势与大雾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