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同糯玉米品种对土壤硒和外源硒的富集能力,为富硒糯玉米的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8个糯玉米品种同时作2种处理,一种是不作任何处理,一种是叶面喷施外源硒肥处理,每个品种随机套袋3株,混合授粉,授粉后23 d采收鲜穗检测硒含量和养分含量。[结果]8个参试的糯玉米品种中,聚硒系数在2.4%~43.7%,以桂甜糯525、桂甜糯218、佳甜糯858 3个品种聚硒系数最高(为16.3%以上),但总体上玉米籽粒含硒量较低。在叶面喷洒外源硒肥的处理中,玉米籽粒含硒量大幅度提高,各品种硒含量在0.205~0.451 mg/kg,与对照相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增幅为5.89~78.55倍,各糯玉米品种硒含量均达到富硒食品的标准且在安全范围内。硒肥处理后各糯玉米品种的可溶性糖、淀粉、脂肪、蛋白质等品质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结论]糯玉米在较低硒含量的土壤中聚硒能力低,在不添加外源硒的情况下,很难生产出含硒量较稳定的富硒糯玉米。叶面喷施外源硒肥,可以大幅度提高糯玉米品种籽粒硒含量,是生产富硒糯玉米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马铃薯聚硒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马铃薯对硒元素的聚集特性,为富硒马铃薯的生产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分别测定不同土壤硒水平和叶面喷施不同硒水平条件下的马铃薯块茎含硒量,并比较不同品种在相同土壤硒水平条件下和相同叶面喷施硒水平条件下聚硒能力的差异。[结果]在总硒含量较高的土壤中种植的马铃薯的含硒量不一定较高;叶面喷施亚硒酸钠可以大幅度提高马铃薯块茎的含硒量,其马铃薯块茎含硒量是不喷施硒肥的5.3~37.6倍;不论是在相同土壤硒水平条件下还是在相同叶面喷施硒水平条件下,马铃薯品种间硒的聚集量都有很大差别,品种间含硒量最大相差20倍以上。[结论]在富硒土壤上不一定能够生产出富硒马铃薯;生产富硒马铃薯产品首先应筛选聚硒能力强的马铃薯品种,其次是应选择适宜的富硒土壤。叶面喷施亚硒酸钠可以作为生产富硒马铃薯的辅助措施,喷施浓度以20~50 mg/kg为宜。  相似文献   

3.
[目的]促进绿色优质富硒小麦生产技术应用与推广.[方法]以7个优质小麦品种和2种外源硒肥为研究对象,选择河南省环境质量较好的优质小麦生产区域开展大田富硒技术应用试验.[结果]在绿色、少硒或足硒土壤地区,未喷施外源硒的小麦籽粒硒含量偏低,均值为0.025~0.054 mg/kg;在小麦始花第10~15天,叶面喷施亚硒酸钠30 g/hm21次,可获得小麦籽粒硒含量0.16~0.34 mg/kg的富硒小麦.[结论]该研究可为绿色优质富硒小麦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富硒营养液对不同冬小麦品种籽粒硒含量及产量的影响.[方法]以高产小麦品种矮抗58、周麦22和郑麦7698为材料,设3个喷施富硒营养液浓度处理和一个空白对照,小区面积14 m2,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结果]叶面喷施富硒营养液均显著提高3个小麦品种籽粒的硒含量,硒含量增幅达126.0%~423.7%,浓度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0.01),但品种间差异不显著;同时,有效提高了小麦产量,产量增幅达0.3%~3.3%.[结论]在小麦的关键时期叶面喷施富硒营养液能显著提高小麦籽粒硒含量,生产富硒小麦是可行的,冬小麦籽粒吸收累积硒元素特性受小麦品种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外源施硒对鲜食甜玉米籽粒硒含量、重金属含量、品质及产量的影响,为鲜食甜玉米生产中合理使用硒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甜玉米品种桂甜612和硒肥"锌硒葆"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设3个叶面喷施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雄期)主处理和6个硒肥浓度[0(CK)、0.66、0.80、1.00、1.33和2.00 g/L]副处理,在甜玉米吐丝授粉23 d后测量籽粒中硒、镉、砷含量和籽粒糖度及鲜穗产量.[结果]不同时期喷施硒肥,鲜食甜玉米籽粒硒含量均随硒肥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其中大喇叭口期和抽雄期叶面喷施硒肥可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提高甜玉米籽粒硒含量.不同时期喷施不同浓度硒肥均能提高甜玉米籽粒糖度,其中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喷施0.80~1.00 g/L硒肥的增甜效果较佳.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喷施不同浓度硒肥处理的籽粒镉含量和砷含量均高于或等于CK,抽雄期的镉含量低于CK.随硒肥浓度的增加,拔节期的鲜穗产量呈逐渐下降趋势,大喇叭口期和抽雄期的鲜穗产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其中大喇叭口期叶面喷施0.80~1.00 g/L硒肥的增产效果最佳,高浓度(2.00 g/L)硒肥则引起叶面灼伤而造成减产.[结论]适宜生育期叶面喷施适当浓度的硒肥不仅可提高甜玉米的籽粒硒含量、改善甜度口感,还可提高其鲜穗产量,其中以甜玉米大喇叭口期叶面喷施硒肥"锌硒葆"0.80~1.00 g/L的效果最佳.硒肥是否对甜玉米重金属含量产生影响与硒肥喷施时期有关.  相似文献   

6.
叶面喷施硒肥对鲜食玉米硒富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索叶面硒肥不同喷施方法对鲜食玉米硒富集量的影响,在不同硒肥浓度、喷施次数、喷施时期、喷施时间条件下,测定了鲜食玉米中总硒和有机硒含量。结果显明:硒肥浓度与鲜食玉米中总硒和有机硒含量均呈正相关关系;在抽雄期和采收前7 d叶面喷施硒肥的鲜食玉米中总硒和有机硒含量高于大喇叭口期(P<0.05);鲜食玉米中硒的富集量随着叶面喷施硒肥次数的增加而增加;晴天下午叶面喷施硒肥比早上喷施的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不同种类硒肥对小麦富硒能力的影响,本研究以山西中部大面积推广的优质小麦品种‘中麦175’为材料,在开花期叶面喷施3种不同种类硒肥(无机硒肥、有机硒肥、纳米硒肥),对小麦农艺性状、产量形成、籽粒硒积累、硒强化指数等进行测定计算。结果表明:小麦开花期叶面喷施硒肥较不喷硒植株干物质量显著增加,千粒重显著提高,产量显著提高,达5.7%~10%,且以喷施有机硒肥最高;成熟期各器官硒含量及其累积量显著提高,籽粒中硒含量达236~275μg/kg,均达到富硒稻谷标准。喷施有机硒肥较纳米硒肥和无机硒肥成熟期茎、颖壳+穗轴及籽粒硒含量及其积累量显著提高,叶硒含量及其积累量显著降低;籽粒中硒代蛋氨酸、甲基硒代半胱氨酸含量显著提高,硒酸盐降低。此外,喷施纳米硒肥和有机硒肥植株和籽粒硒强化指数均显著高于喷施无机硒肥,且籽粒及籽粒有机态硒强化指数均以喷施有机硒肥显著最高。综上所述,小麦开花期喷施有机硒肥有利于通过提高千粒重提高产量,有利于促进植株中硒素向到籽粒中运转,有利于减少籽粒中无机态硒积累,促进有机态硒积累。  相似文献   

8.
生产富硒稻谷的硒肥施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三系杂交水稻Ⅱ优7号和川香9838为试材,在大田栽培条件下,设置不同的硒肥叶面喷施时期以及硒肥施用量和施用方式试验,研究生产富硒稻谷的硒肥施用技术.结果表明:二次枝梗原基分化期和齐穗后6~12 d是籽粒吸收硒元素的关键时期,在这两个时期叶面喷施硒肥可以显著的提高水稻的产量和籽粒中的硒含量,增产的主要原因是促进了结实率的提高,同时千粒重也略有增加;在二次枝梗原基分化期和齐穗后10 d左右两次喷施长沙隆兴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有机富硒液体肥各3000 mL/hm2,稻米产品中硒含量稳定且符合富硒稻米国家标准( GB/T22499-2008).  相似文献   

9.
硒肥对谷子产量因子及其籽粒富硒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指导富硒谷子生产中硒肥的合理使用,探究硒肥对谷子生长及其籽粒硒吸收的影响,对谷子叶面喷施不同浓度(15、30、60、120 g·hm-2)的有机硒肥(生物富硒增效剂)和无机硒肥(亚硒酸钠),分析不同硒肥对谷子穗部性状、籽粒硒含量、硒存在形态及叶黄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施两种硒肥均可增加谷子的出谷率和籽粒硒含量,无机硒肥效果优于有机硒肥,喷施60 g·hm-2的无机硒肥出谷率达9280%,硒含量达1.09 mg·kg-1。硒形态分析显示,籽粒中的硒主要以硒代胱氨酸和硒代蛋氨酸两种有机形态存在,无机硒肥处理组中两种有机硒的含量均高于有机硒肥处理组。进一步研究发现,两种硒肥对籽粒的叶黄素含量无显著影响。综上认为,无机硒肥亚硒酸钠可作为生产富硒谷子的硒肥,其效果优于有机硒肥。  相似文献   

10.
外源施硒措施对水稻产量品质及植株硒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究土壤和叶面施硒肥对水稻产量品质及硒在稻株中分布的影响,为富硒水稻栽培提供参考.[方法]以博Ⅲ优、三香628为试验材料,采用土壤和叶面施用亚硒酸钠的不同施肥方式,分别测定两个水稻品种的产量、品质及植株中硒的含量分布特征.[结果]通过土壤和叶面施用亚硒酸钠对水稻生物量、产量及收获指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可提高水稻籽粒蛋白质含量,平均增幅分别为1.57%和2.36%,存在品种差异.经土壤和叶面施用硒肥均能显著提高水稻籽粒中的硒含量(P<0.05),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5.48和10.84倍,且采用叶面施硒时博Ⅲ优、三香628籽粒的硒含量均高于土壤施硒的方式和对照.从水稻植株各部位硒的分配比例看,采用土壤施硒,三香628中硒滞留在根中的比例高于博Ⅲ优,但三香628中硒在茎、叶、籽粒的分布比例低于博Ⅲ优;采用叶面喷施,三香628中硒滞留在叶片的比例高于博Ⅲ优,但三香628中硒在根、茎、籽粒的分布比例低于博Ⅲ优.硒在两种水稻品种的籽粒和其他部位分配比例的不同是造成籽粒硒含量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结论]通过土壤和叶面施硒肥的农艺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调控水稻籽粒硒积累,改善稻米主食区居民的硒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1.
基质施硒对生菜富硒效果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我国北方常见的生菜为材料,采用无土基质栽培方式,进行不同梯度水平的施硒试验,研究生菜富硒效果以及硒对生菜体内叶绿素、Vc含量的影响,为富硒蔬菜无土基质栽培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基质施硒可以有效地提高生菜中有机硒的含量,改善生菜的品质。  相似文献   

12.
硒的生理功能及富硒水果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硒是生态环境中一种十分重要的微量元素,它在植物、动物、人体中有重要的生理功能。本文综述了硒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果实品质的影响,它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抗氧化功能、参与蛋白质代谢及提高抗逆性的作用;硒在人体中的抗癌、防癌、预防心血管疾病、抗衰老及提高免疫力等方面的作用;水果中硒的含量、成分和赋存形态,果树累积硒的动态分布及与土壤的关系,提高水果含硒量的研究等。根据富硒水果开发的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土壤施硒对魔芋含硒量与吸硒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在本试验设定的土壤施硒范围内,魔芋叶含硒量为2.648-343.946μg/g,球茎含硒量为1.560~101.906〉g/g,呈现叶大于球茎的规律,均与土壤施硒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魔芋叶、球茎的吸硒量分别为0.012~1.906mg/pot、0.142~9.731mg/pot,呈现球茎大于叶的规律,亦均与土壤施硒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魔芋叶、球茎的吸硒量占每株魔芋总吸硒量的比例分别为7.89%~16.38%、92.11%~83.62%,这表明球茎的吸硒能力大于叶;魔芋对土壤施硒的利用率为7.26%~15.47%,与某些条件下植物对磷肥的利用率相当。  相似文献   

14.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喷施不同浓度的外源硒肥对澳洲坚果果仁硒含量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施适宜的种植用有机硒素可提高澳洲坚果果仁中硒含量和产量,硒含量随施硒浓度减少而降低,产量随施硒浓度的减少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吴得峰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24):108-110
[目的]研究喷施硒肥对产量及硒含量的影响。[方法]以新丰2号水稻为材料,通过布设大田试验,研究喷施硒肥对水稻农艺性状、产量及硒含量的影响。[结果]3个处理的株高依次为WT(103.3 cm)、OT(97.6 cm)、CK(91.3 cm),与CK相比,OT、WT处理的株高分别增加了6.3、12.0 cm,增幅分别为6.9%、13.1%。CK、OT、WT处理的千粒重分别为27.3、28.3、29.5 g,与CK相比,OT、WT处理千粒重分别增加了1.0、2.2 g,其增幅分别为3.7%、8.1%。喷施硒肥对CK、OT、WT处理的穗长没有显著影响。喷施硒肥能显著增加水稻的产量(P0.05)。与CK相比,OT、WT处理的小区产量增幅分别为8.3%、16.7%。喷施硒肥对水稻籽粒中硒含量具有显著影响(P0.05),CK、OT、WT处理的水稻籽粒中硒含量为0.04、0.12、0.18 mg/kg,与CK相比,OT、WT处理的水稻籽粒中硒含量分别增加了0.08、0.14 mg/kg,增幅分别为200%、350%。[结论]在二次枝梗原基分化期和齐穗期后6 d,喷施硒肥对于水稻产量提升及硒含量的增加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6.
根施硒肥对黄瓜产量和硒富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5种不同富硒肥料对津优1号黄瓜种苗生长发育、结果质量及果实富硒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硒矿物有机肥能显著提高果实质量和果实硒含量,并使果实中的硒含量达到了0.086 3 mg·kg-1。天然矿物质富硒肥、竹荪富硒肥、亚硒酸钠3种硒肥对黄瓜苗生长发育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中,施用特效螯合硒肥的果实中硒含量达到了0.168 5 mg·kg-1,但是综合生长情况不是最优。本试验为将来探索施用富硒肥料种类及用量、有效的提高果蔬类植物产量及使植物合理富硒做了铺垫。  相似文献   

17.
以小白菜为试验材料,采用基质栽培方式,进行不同处理水平的施硒试验,研究外源硒对小白菜富硒效果及产量的影响,为富硒蔬菜无土栽培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在一定施硒浓度范围内,小白菜对硒的吸收随外源硒添加量的增加而提高;外源硒对其产量的影响表现在:较低含量硒对小白菜的生长没有明显影响,较高含量硒对小白菜的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小白菜对硒具有较强的生物富集能力,可为人体提供有效的生物有机硒。  相似文献   

18.
日粮高硒对奶牛生产性能和乳中硒含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30头经产2~4胎,产期相近,产奶量相似的中国黑白花奶牛,随机分成3组,每组各10头。分别在试验组日粮精料中添加1.0 mg/kg和1.5 mg/kg的微量元素硒。试验结果表明,高硒对奶牛产奶量和牛奶中乳脂、乳糖、乳蛋白、SNF均不产生显著影响(P>0.05);对血硒、乳硒含量的分析结果表明:日粮加硒可以使血硒和乳硒得到相应的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乳硒的变化与血硒的提高并不一致,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乳硒的变化和血硒的变化之间不存在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19.
Selenium biochemistry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The toxicity of selenium to animals and plants has been known and extensively documented since the 1930's, but it is only during the past 15 years that selenium has also been shown to be an essential micronutrient for animals and bacteria. Very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specific role or roles of selenium and, to date, there are only three enzyme-catalyzed reactions that have been shown to require the participation of a selenium-containing protein. These are the reactions catalyzed by (i) formate dehydrogenase of bacteria, (ii) glycine reductase of clostridia, and (iii) glutathione peroxidase of erythrocytes. The common denominator of these selenium-dependent processes is that they are all oxidation-reduction reactions. A fourth selenoprotein has been isolated from skeletal muscle of sheep but its catalytic function has not been identified. The form in which selenium occurs in these selenoproteins is unknown. The selenoprotein of clostridial glycine reductase contains selenium in a covalently bound form. Studies in progress indicate that this may be an organoselenium compound not previously detected in nature. Identification of the chemical nature of selenium in proteins participating in electron transport processes should enable us to determine its specific role and to understand the basic defects in certain cardiac and skeletal muscle degenerative diseases which are selenium-deficiency syndromes. The greater availability and ease of isolation of the selenoprotein of the bacterial glycine reductase system makes this the biological material of choice for studies on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of selenium. An added attractive feature of this system is that it can conserve the energy made available by the reductive deamination of glycine in a biologically useful form by synthesizing AT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