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6 毫秒
1.
滴灌是我国尤其是干旱区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的主要模式,随着滴灌技术规模化应用及提质增效的要求,大力发展应用滴灌自动化技术提升灌溉运行管理水平显得十分迫切。针对目前国内滴灌自动化灌溉系统关键技术之一的终端控制阀在田间应用过程中存在对灌溉水质和杂物处理运行能力不足等问题,研发出了基于互联网的新型节水灌溉自动化控制系统技术。本文利用这一新型自动化灌溉控制技术,在新疆博州灌溉试验站进行了为期2年的技术示范应用。结果表明,①新型节水灌溉自动化控制系统田间终端控制阀有明显的结构优势,对现有终端控制阀改进成为较大口径的过水通道,解决了灌溉水质含沙量较大难处理困境;②具有灌溉系统故障自动检测推送功能,保障了灌溉系统及时更换部件,提升了灌溉运行时效性;③对灌溉系统控制器模块断电、太阳能电池、存储器、电机及电缆等故障具有诊断检测推送功能,为自动化灌溉控制系统运行管护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2.
韩春雷 《农技服务》2013,(11):1233+1235-1233,1235
从水源、首部枢纽、供水管网、田间灌溉设备及自动控制设备五个部分,介绍了温室灌溉系统组成技术。  相似文献   

3.
针对地下灌溉中水分布的不可控和灌水器的易堵塞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地下灌溉技术。借鉴传统地上的雾化喷灌技术和地下渗灌技术,在地下灌溉系统中,采用水和空气混合灌溉,由埋于作物下方的灌水器输出水气两相流,通过气相流带动水分向根区土壤浸润、扩散,将水送达作物根部。一方面水气混合灌溉有效的解决了地下灌溉的堵塞问题,另一方面,用气相流带动水分分布,可使灌溉到土壤的水向上分布,这样通过调节水气混合比例,实现水分布的可调控。它为旱区节水灌溉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微灌系统堵塞原因和抗堵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灌是节水灌溉技术中效率最高的一种,但微灌系统的灌水器极易堵塞,严重影响该系统的正常工作。主要从灌溉水源、灌溉方式、灌水器构造3方面分析微灌系统堵塞的原因,并从灌水器构造、灌溉水化学处理、灌溉系统管理3方面探讨抗堵方法,以期解决微灌系统的堵塞问题,提高微灌系统的灌水效率。  相似文献   

5.
农业智能灌溉离不开对作物生长环境的监测。其中,土壤湿度因具有惯性和滞后性强的特点,使智能灌溉系统很难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基于此,针对传统农业灌溉中存在的问题和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利用模糊控制技术设计了一套智能灌溉系统,根据传感器获得的湿度信息进行模糊推理,分析作物灌水时间,以实现按需精准灌溉的目的,提高灌溉系统的控制精度。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西班牙节水灌溉发展的背景和节水灌溉技术的现状,以及西班牙节水灌溉示范区穆拉(MULA)节水灌溉系统的组成和技术特点。特别强调了系统自控中心和水利银行。通过对西班牙节水灌溉技术特点的分析,进一步阐明了宁夏引进西班牙节水灌溉技术建立试验示范区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我国城乡公共绿地面积增长快速,在公共绿地中草本花卉和低矮彩叶苗木所占比例愈来愈大,该类花木对水分需求量较大,养护要求高,但部分地区灌溉设施不很完善,在干旱季节,依靠洒水车和人工浇灌,既浪费人力、财力,又达不到良好的灌溉效果;用自来水为水源,更加大公共绿地的养护成本.因此,从长远利益出发,完善的灌溉系统对公共绿地的长效管理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当前农业灌溉保证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水资源紧缺、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提出农业灌溉的远景目标是“及时灌溉”,实现“及时灌溉”的基础是按照果树状网络建设灌溉系统,并进一步分析了建设果树状网络灌溉系统的效用。  相似文献   

9.
<正>1.节水灌溉技术含义及体系节水灌溉技术是比传统的灌溉技术明显节约用水和高效用水的灌水方法,措施和制度等的总称。灌溉用水从水源到田间,到被作物吸收、形成产量,主要包括水资源调配、输配水、田间灌水和作物吸收等四个环节。在各个环节采取相应的节水措施,组成一个完整的节水灌溉技术体系,包括水资源优化调配技术、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农艺及生物节水技术和节水管理技术。节水灌溉技术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农业灌溉水温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灌溉水温度是作物生长系统中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实践表明,微灌节水灌溉系统适宜的灌溉水温变化与调节对于促进作物正常生长具有重要作用。基于一种新的蓄流分离式灌溉技术和工作方式及特有灌溉运行特点,提出了微灌系统的灌溉水温提升的技术方法,并对蓄流分离灌溉方式的水升温机理、时间场、水温变化特点及升温效应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安徽省天长市二峰灌区经过多年农业灌溉用水计量摸索出的一些简单实用且符合一定精度的计量方法,及在实际计量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为其他灌区灌溉用水计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从容器苗苗圃的水源、水质要求出发,介绍了灌溉功能区域划分及灌溉设计苗木繁殖区灌溉设计要求,并提出了苗圃中的给水管道设计、灌溉泵站设计及灌溉控制系统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3.
谢磊  郭纯青  方荣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834-12837
玉林市农业灌溉用水占全市社会需水量的60%以上,灌溉用水管理在玉林市水资源优化配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对玉林市灌溉用水现状和农业产业结构,分析了灌溉用水量和渠系水利用系数;对典型灌区用水量进行测定,并根据不同作物的用水定额和渠系水利用系数,制定各种灌溉用水方案,实现灌溉用水总量控制;预测了玉林市今后一定时期内的灌溉用水供需关系。结果表明,玉林市灌溉用水基本达到供需平衡。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乌龙茶节水灌溉的需水规律及其水分利用效率。[方法]以2年生铁观音茶树为试验材料,研究微喷灌节水灌溉方式下乌龙茶的需水规律、灌溉水量、有效降雨量以及节水灌溉定额。[结果]5月、7~10月是乌龙茶的需水量高峰期,占全年需水量的59.15%。1983~2009年乌龙茶节水灌溉定额为551.4 mm,降雨有效利用率33%;其中大雨、中雨和小雨的有效利用率分别为17%、50%和77%。随着降雨量的增加,乌龙茶需水量下降,降雨有效利用量增加,而降雨有效利用率下降。[结论]乌龙茶的最佳灌溉量是40~50 cm土层的土壤湿度达到75%时的田间持水量。乌龙茶生长需水关键期7~10月,适宜的灌水定额21.0 mm,灌水次数10~15次,灌水周期8~12 d。  相似文献   

16.
从节水灌溉的基本原理着手,运用农田水量平衡原理,以板蓝根灌区为例、洪水河灌区益民灌溉试验站多年试验资料为依据,作出适合当地板蓝根的灌溉预报。结果表明,板蓝根的灌溉定额为2 580 m3/hm2,夏灌1次水的灌水时间为6月中旬,灌水定额为1 290m3/hm2;夏灌2次水灌水时间为8月下旬,灌水定额为1 290 m3/hm2;与常规灌溉模式相比,节水1 200 m3/hm2,增产值5 755元/hm2,节水增产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7.
不同灌水量对滴灌哈密大枣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宁  唐启勇 《农学学报》2014,4(1):57-59
为了研究不同滴灌灌水量对哈密成龄大枣生长的影响,在灌水次数相同的情况下,设置了5个灌水处理,观测了全生育期内大枣的生长指标(新稍长度、新稍茎粗等)。结果表明,在一定的范围内,各个生长指标都随着灌水的增加而增加。综合考虑在本试验条件下,滴灌哈密大枣的灌溉定额为720~780 mm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8.
以国内外常用的水量平衡法为基础,研究并掌握作物与水的关系及在不同生育过程中的作用,针对不同作物的需水特点及各生态类型区的供水条件,结合前人研究经验与农业灌溉设计人员的设计习惯,对制定灌溉制度的方法和所需参数进行研究。利用access建立数据库,通过Net Framework平台上的Visual Basic.NET编程语言进行程序化设计;通过更新、调用数据库,结合灌区蒸发、入渗等参数,利用程序按照不同生长期进行自动计算;将计算结果自动绘制整个生长期内的灌水图,简化运算过程,实现灌溉制度的自动化。  相似文献   

19.
高传昌  类维蒙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8):8619-8620
河南属缺水省份,农业用水量约占总用水量的80%,其他行业用水缺口大。农业灌溉用水的利用率较低,尚有较大节水潜力。从杨桥灌区的作物需水量出发,综合考虑有效降水、地下水补给、输水损失、田间损失等因素,计算出该灌区灌溉农业整体需水量,与2001-2003年实际灌溉用水量相比得出了该灌区此3年平均理论节水潜力为1972.88万m^3。继而利用现实调节因子,得出了灌区2001-2003年农业实际平均节水潜力为1815.05万m^3。为灌区乃至河南水资源宏观调控利用及节水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交替隔沟灌溉土壤水分时空分布与灌水均匀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以春玉米为试验材料 ,在甘肃河西民勤沙漠绿洲区进行大田试验 ,研究控制性交替隔沟灌溉水分的时空分布特性和灌水均匀性。试验结果表明 ,在玉米生长期内 ,对灌水沟进行交替干燥和湿润 ,可以使作物根系经受一定程度的干旱锻炼 ,提高根系的吸收补偿效应 ;交替隔沟灌溉中 ,由于在灌水沟和非灌水沟之间没有形成零通量面 ,其水分的侧向入渗明显增强 ,从而可减少土壤水分发生深层渗漏的机率 ;同常规灌溉相比 ,虽然交替灌溉的用水量有所减少 ,但其灌水均匀性与常规灌溉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