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冬季耕翻既是棉花增产的重要措施,也是消灭越冬棉铃虫的有效方法。根据研究,棉铃虫一般在距地面2.5~6cm(深的可达9cm)处化蛹越冬,冬耕对越冬棉铃虫具有多种杀灭作用:一是破坏蛹室,改变蛹体的自然状态,降低翌春羽化率;二是将部分虫蛹翻至地表而被干死、冻死或被天敌啄食;三是将部分虫蛹翻入土壤深层,使其不能正常羽化出土而被闷死,从而减少越冬虫  相似文献   

2.
<正>秋冬季节深耕既是棉花增产的重要措施,也是消灭越冬棉铃虫的有效方法。根据研究,棉铃虫一般在距地面2.5~6cm(深的可达9cm)处化蛹越冬,秋冬耕对棉铃虫具有多种杀灭作用:破坏蛹室,改变蛹体的自然状态,降低翌春羽化率;将部分虫蛹翻至地表,使其干死、冻死或被天敌啄食;将部分虫蛹翻入土壤深层,使其不能正常羽化出  相似文献   

3.
1.冬季深耕。棉铃虫在距地面2.5~6厘米(深的可达9厘米)处化蛹越冬。冬耕可以破坏蛹室,降低翌春羽化率;可以将部分虫蛹翻至地表,使其干死、冻死或被天敌啄食;还能将部分虫蛹翻入土壤深层,使其不能正常羽化出土而被闷  相似文献   

4.
冬季耕翻既是棉花增产的重要措施,也是消灭越冬棉铃虫的有效方法.根据研究,棉铃虫一般在距地面2.5~6厘米(深的可达9厘米)处化蛹越冬,冬耕对棉铃虫具有多种杀灭作用:①破坏蛹室,改变蛹体的自然状态,降低翌春羽化率;②将部分虫蛹翻至地表,使其干死、冻死或被天敌啄食;③将部分虫蛹翻入土壤深层,使其不能正常羽化出土而被闷死,从而减少越冬虫源,其技术要求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 冬季耕翻既是棉花增产的重要措施,也是消灭越冬棉铃虫的有效方法。根据研究,棉铃虫一般在距地面2.5—6厘米(深的可达9厘米)处化蛹越冬,冬耕对越冬棉铃虫具有多种杀灭作用:①破坏蛹室,改变蛹体的自然状态,降低翌春羽化率;②将部分虫蛹翻至地表而被干死、冻死或被天敌啄食;③将部分虫蛹翻入土壤深层,使其不能正常羽化出土而被闷死,从而减少越冬虫源。其技术要求是:  相似文献   

6.
冬耕可灭棉铃虫冬季耕翻既是棉花增产的重要措施,也是消灭越冬棉铃虫的有效方法。棉铃虫一般在距地面2.5厘米~6厘米(深的可达9厘米)处化蛹越冬,冬耕可破坏蛹室、改变蛹体的自然状态,降低翌春羽化率;将部分虫蛹翻至地表可使其干死、冻死或被天敌啄食;部分虫蛹...  相似文献   

7.
王玉堂 《农家科技》1998,(10):16-16
<正> 冬季耕翻既是棉花增产的重要措施,也是消灭越冬棉铃虫的有效方法。根据研究,棉铃虫一般在距地面2.5~6厘米(深的可达9厘米)处化蛹越冬,冬耕对越冬棉铃虫具有多种杀灭作用:①破坏蛹室,改变蛹体的自然状态,降低翌春羽化率;②将部分虫蛹翻至地表而被干死、冻死或被天敌啄食,③将部分蛹  相似文献   

8.
棉田冬季耕翻既是棉花增产的重要措施,也是消灭越冬棉铃虫的有效方法。根据研究,棉铃虫一般在距地面2.5厘米~6厘米(深的可达9厘米)处化蛹越冬。冬耕对棉铃虫具有多种杀灭作用:①破坏蛹室,改变蛹体的自然状态,降低翌春羽化率。②将部分虫蛹翻至地表,使其干死、冻死或被天敌啄食  相似文献   

9.
棉田冬季耕翻既是棉花增产的重要措施,也是消灭越冬棉铃虫的有效方法。根据研究,棉铃虫一般在距地面2.5厘米~6厘米(深的可达9厘米)处化蛹越冬。冬耕对棉铃虫具有多种杀灭作用:①破坏蛹室,改变蛹体的自然状态,降低翌春羽化率。②将部分虫蛹翻至地表,  相似文献   

10.
杨树橙斑白条天牛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橙斑白条天牛(Batocera davidia Deyrolle)是福建省杨树的新害虫,该虫在福建省2a发生1代,以幼虫和成虫越冬,一般成虫于秋季羽化,停留于蛹室越冬,次年春夏陆续自蛹室向外作椭圆形的羽化孔而飞出。成虫5月上旬开始产卵,5月下旬初孵幼虫开始取食危害,次年7月下旬开始化蛹,8月中下旬成虫羽化。少部分成虫在8月下旬爬出羽化孔,补充营养后交配产卵,大部分成虫在蛹室内越冬。在幼龄林,雌虫主要产卵于树干基部,随着树龄的增加和树皮的增厚,多产卵于2m以下的树干上。每雌产卵38-52粒,平均46.2粒。林间卵的孵化率为53%-76%。  相似文献   

11.
<正>一、生活习性小麦吸浆虫1年发生1代或多年完成1代,以老熟幼虫结圆茧(休眠体)在土壤中越夏越冬。吸浆虫发生与降水、湿度、温度关系密切。春季3—4月间雨水充足,有利于越冬幼虫破茧上升土表,继之化蛹、羽化、产卵及孵化。吸浆虫遵循卵一幼虫一蛹一成虫发育规律,并且具有喜温、喜湿生活习性。在清丰县一般3月中旬越冬幼虫破茧变成活动幼虫,上升到地表,4月初化蛹,4月下旬出土羽化,成虫在麦穗上产卵,一般3~5d孵化,幼虫从颖壳缝隙钻入麦粒吸食浆液。  相似文献   

12.
检疫害虫美国白蛾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唐燕平  衡学敏 《安徽农业科学》2004,32(2):250-251,257
美国白蛾是世界性检疫害虫 ,1998年后传入安徽省芜湖市 ,通过几年的适应而发生化性的变化 ,由每年发生 2代发展到现在以 3代为主 ;均以蛹在树洞、干基皮缝、落叶石块、土中及附近建筑物缝角等处越冬 ,翌年 4月下旬 1、2代蛹同步相继羽化。第 1代成虫 6月下旬羽化 ,第 2代蛹大部分于 8月下旬羽化进入 3代 ,一部分滞育越冬。此虫无论何种虫态 ,均可随人为活动传播扩散 ,繁殖快 ,可危害多种农、林植物 ,必须严防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决生产中大麦虫(Zophobas atratus Fab.)化蛹时间不集中以及化蛹率低等问题,测定了3种蜕皮激素添加方式对不同体型大麦虫幼虫的化蛹时间、化蛹数量、预蛹率、化蛹率、平均蛹质量、羽化率和成虫体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合使用昆虫蜕皮激素原粉与每天喷洒蜕皮激素稀释液相结合的方法(试验III)效果最好,可以显著缩短集中化蛹时间,大麦虫幼虫的预蛹率、化蛹数量、化蛹率、最大蛹质量、最小蛹质量、平均蛹质量以及成虫羽化时间、羽化率均高于其他2种蜕皮激素的添加方法(P0.05)。方法 III中分组3的预蛹率最高,均值87.4%;化蛹数量最多,均值78.7头;化蛹率87%;最大蛹质量、最小蛹质量和平均蛹质量均最大,均值分别为856.7、606.7、693.3 mg。因此,在人工饲养大麦虫作为替代寄主化蛹时,选择体质量在0.65~0.80 g的幼虫按照方法III添加蜕皮激素,能显著缩短集中化蛹时间,提高化蛹率和蛹质量。  相似文献   

14.
八角尺蠖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八角尺蠖属鳞翅目尺蛾科。在桂西北的凤山县境内 1年发生 4代 ,多以蛹在土中越冬 ,以危害八角树为主。该虫具有暴食性 ,大发生时 ,能在短时间将整株树叶片食光。在高温干旱年份 ,1年可 2 - 3次将叶片食光 ,造成树木枯死。为控制危害 ,对其生活习性 ,种群变化进行了观察调查。1 生活习性八角尺蠖在凤山县境内 1年可发生 4代 ,世代整齐 ,以蛹在树干周围 1 5m ,深 3- 5cm土层内越冬 ,越冬蛹 3月初羽化 ,成虫产卵于叶片上 ,呈块状。每只雌虫产卵 30 0 - 5 0 0粒 ,越冬代成虫产卵期较长 ,最长可达 10天。一般为 8天左右 ,幼虫孵化后 ,取食叶片 ,…  相似文献   

15.
苹果蠹蛾越冬生物学及有效积温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调查、黑光灯,性信息素诱集,结果表明苹果蠹蛾(Laspeyresia pomonolla (L))幼虫越冬主要在树干30~90 cm处的树皮下,裂缝中;越冬幼虫化蛹,成虫羽化始期分别在4月下旬和5月中下旬,羽化高峰在5月底6月初,越冬蛹的发育起点温度为9.4℃,有效积温为216.42日度.  相似文献   

16.
双条杉天牛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双条杉天牛是柏类树种的重要害虫之一。该虫在安徽1a发生1代,以成虫在树枝干蛹室内蛰伏越冬。翌年2月中旬后,越冬成虫陆续咬破树皮爬出羽化孔相继交尾、产卵。3月中、下旬为幼虫孵化盛期,幼虫于9月中旬后化蛹,9月下旬至10月上、中旬成虫陆续羽化,就此蛰伏越冬,该虫不需补充营养,可多次交尾,平均每雌产卵(68.84±32.75)粒,幼虫在寄主皮下取食韧皮部及边材,从而切断寄主输导组织,引起死亡。  相似文献   

17.
黄芪根瘤象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对发生于甘肃省黄芪种植区域的黄芪根瘤象(Sitona ophthalmicus Desbrochers)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报道。通过室内观测详细描述该虫的成虫、卵、幼虫和蛹的形态特征,通过野外调查研究该虫的越冬虫态、生活习性、产卵和为害规律等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黄芪根瘤象1年发生1代,产卵盛期出现在5月、幼虫为害高峰出现在7月中旬;化蛹盛期出现在7月下旬、羽化盛期出现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10月后开始越冬。并且产卵成虫为越冬成虫,越冬虫态为成虫和幼虫。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了落叶松绶尺蠖(ZetheniarufescentariaMotschulsky)的生物学特性及生活史。此虫在黑龙江省1年一代,以蛹在枯枝落叶层下越冬,多危害郁闭度较大的落叶松人工林,尤以中龄林受害最重,成虫子5月下旬为羽化始盛期,6月3日左右为羽化盛期,7月13日左右羽化结束。雌雄比为1:1.1。成虫羽化后即交尾,交尾时间一般在23时以后,卵多产在落叶松枝条上,少数产在针叶及树皮缝里。雌蛾平均产卵量为58.6粒。雄虫寿命平均3.9d,雌虫平均寿命5.6d。幼虫共6龄,子8月上旬开始化蛹,8月下旬化蛹结束。  相似文献   

19.
1991~1992年在小港农场进行了席草螟发生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席草螟在湖北省每年发生6代,以高龄幼虫在本田席草茎内越冬;全年以第二代多发,总为害率达24.1%~30.9%;该虫化蛹部位低,羽化孔平均高度为2.93±1.47cm;其蚁螟在茎外的寻游时间仅20~30min。  相似文献   

20.
棉铃虫江西种群化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养虫室自然条件下系统观察了棉铃虫的化性。越冬蛹春季羽化的早批种群一年能繁殖5代,少量不完全的6个代;尺批种群只繁殖4代。影响化性波动(第4代和第5代的发生比率)的主要因素是越冬后成虫的羽化时间和秋季越冬蛹滞育诱导的时间,越冬后成虫羽化的早晚与4月份的温度密切相关;秋季越冬蛹滞育诱导的早晚取决于9月下旬至10月份的温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