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超高茬麦田套稻高产配套栽培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高茬麦田套稻基本苗的合理配置是获得高产的基础,扬州地区中籼杂交稻亩套播基本苗3-4万,中粳稻亩套播6-8万,有利于个体、群体兼顾协调,获得较高产量。合理的肥料运筹是获得高产的调节手段,中籼杂交稻亩施纯氮15kg左右,中粳稻亩施纯氮19.5kg,有利获得高产。麦田套稻分蘖肥:穗粒肥以6:4或7:3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2.
超高茬麦田套稻,就是在麦子灌浆中后期,将处理过的稻种直接撒播到麦田,与麦子形成一定的共生期,麦收时超高茬30厘米左右自然竖立,收获多余麦秸就地撒开或就近埋入麦田的套沟,任其在稻作期间自然腐解还田。这种新型栽培方式不育秧、不栽秧、不耕地、不焚烧秸秆,实现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3.
超高茬麦田套稻栽培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继水稻抛秧、旱育秧、旱直播、水直播等技术之后,一种更为轻型、高效、环保的水稻耕作栽培技术———超高茬麦田套稻耕作栽培技术逐步得到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重视。一、超高茬麦田套稻的研究演进1.20世纪30年代初至80年代末种植制度的研究和有机农业特别是自然农法研究的兴起,为超高茬麦田套稻的研究贮备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有益的探索性试验经验。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农业的长盛不衰一直引起中外农学家的广泛兴趣,英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家Howard在深入研究中国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在20世纪30年代初倡导并推广了有机农业。随着…  相似文献   

4.
5.
超高茬麦田套稻高产高效实用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超高茬麦田套稻栽培技术是一项新的轻简高效节本水稻栽培技术,介绍了其应用效果、技术要点,以期促进其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稻套麦田块连作超高茬套稻技术具有不育秧,不栽秧,不耕翻整地,减轻了劳动强度、秸秆全量还田,减少了废弃与焚烧秸秆而造成的环境污染等特点,确为一个省工节本高效农业栽培新模式。该技术应重点抓好四大关键:一是成苗关;二是化除兰;三是肥水管理关;四是病虫防治关。使用该技术平均化倾8250-9000kg,与邗江县常规稻持平略增产,并使土壤有机含量明显增加,适宜在邗江县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8.
《现代农业科技》2015,(16):73-74
介绍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的起源与技术特点、麦田套稻稻米生产技术,分析超高茬麦田套稻稻米生产优势和效益,总结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的创新集成,以指导超高茬麦田套稻稻米生产。  相似文献   

9.
10.
超高茬麦田套稻是指:在三麦灌浆中后期套播水稻,麦收时留茬20.30cm,脱粒后的秸秆就地散开或就近埋人墒沟.任其在稻作期间自然腐解还田的可持续农业新技术。  相似文献   

11.
以武运粳7号为材料,研究超高茬麦田套稻与常规育秧不同带蘖秧苗的素质。结果表明,超高茬麦田套稻秧苗分蘖发生快、成穗数多、干物质积累量大,产量比常规育秧单茎苗高,与带3蘖的壮苗产量无明显差异,且具旱育秧及免耕田条件下秧苗根系活力强的优势,表明超高茬麦田套稻小麦让茬时黄瘦的单茎苗不是弱苗,是增产潜力大的秧苗。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超高茬麦田套稻麦秸全量自然覆盖还田后对耕层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和水稻产量、品质的影响,比较研究了超高茬麦田套稻麦秸全量自然覆盖还田(简称麦秸覆盖还田)、麦秸全量翻埋还田栽稻(简称麦秸翻埋还田)和留5 cm根茬翻埋还田栽稻(简称根茬翻埋还田)3种处理下耕层土壤物理性状、养分含量和水稻生长。结果表明:在正常施氮量(纯氮195 kg/hm2)下,麦秸覆盖还田后85 d可自然腐解69%,无需增施氮肥。与根茬翻埋还田处理相比,麦秸覆盖还田3年后耕层土壤有机质提高2.1 g/kg,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分别增加7.8%、12.2%和52.3%;水稻生长后期耕层土壤含水量下降11.1%。同时麦秸覆盖还田可改善稻米品质。  相似文献   

13.
超高茬麦田套稻的生理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超高茬麦田套稻[1]方式无需耕整地和育秧栽插,与现行推广的其它轻型栽培技术相比,具有更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2,3].为探索其高产高效的机理,本研究拟进一步测定超高茬麦田套稻的根系活力、灌浆速度及叶绿素含量等,以探明其生长发育的生理生态特性,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麦茬直播水稻农业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8,他引:1  
结合涟水县近10年温度、日照、降水量资料,对水稻生育期的温、光、水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10年6月中旬至10月下旬的平均积温为3 327.5℃,平均日照时数为915.3h,平均降水量为756.5mm,满足麦茬直播水稻全生育期需求。  相似文献   

15.
[目的]确定合适的留桩高度,以便指导再生稻的生产。[方法]采用目前生产上推广的3个中稻品种(深两优5814、两优6326、新两优223),开展50、35和15 cm 3种不同留桩高度试验,分析再生穗的出苗速度、生育期、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和产量等性状的变化规律。[结果]50、35 cm留桩高度处理再生穗的出苗速度、生育期、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和产量等性状都优于15 cm低留桩高度处理。[结论]该研究进一步印证生产实践中留桩高度分别为50、35 cm为农民所接受。  相似文献   

16.
再生稻不同留桩高度和收割方式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新两优223、两优6326、黄华占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留桩高度和收割方式对再生稻的产量效应及产量构成。结果表明,再生稻最适留桩高度因品种而异,新两优223、两优6326以留桩50 cm产量最高,黄华占以留桩35 cm产量最高;随着留桩高度的增加,3个品种均表现出有效穗增加,穗粒数减少,结实率提高。不同收割方式间再生稻产量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17.
超高茬麦套稻是一项新型稻作方式,不仅省工节本,而且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状,减少了空气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通过示范,初步探讨其高产栽培技术为:适期播种,保一播全苗;及时防除草害;肥料管理以平衡促进、少吃多餐为主;水浆管理以浅湿灌溉为主;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等。  相似文献   

18.
稻茬高度对谷林套播油菜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在晚稻-油菜套种模式下,稻茬高度对套种油菜田土壤蓄水保墒、套种油菜出苗及生长发育均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旨在探求适宜套播油菜出苗、生长发育及高产的晚稻机收留茬高度,为实现农艺、农机高效有机结合提供参考。【方法】试验于2014—2016年在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江西省红壤研究所进行,以丰油730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4个稻茬高度(20、30、40、50 cm)。通过测定套播油菜成苗率、成株率、越冬期和盛花期农艺性状、叶片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产量及构成因素,比较分析晚稻不同留茬高度对套播油菜生长发育、产量的影响。【结果】(1)在20—50 cm范围内,留茬高度增加有利于提高套播油菜出苗期密度,且成苗率和成株率随着留茬高度增加先增加后下降,以留茬40 cm处理最大,成熟期密度也相对较大。与留茬20 cm、30 cm处理相比,留茬40 cm处理成苗率和成株率分别提高了13.73%、7.09%和13.18%、7.23%,与留茬50 cm处理差异不大;(2)留茬高度显著影响套播油菜生长发育。油菜总叶数、绿叶数、最大叶宽、根颈粗、单株干重等个体指标及顶部3片全展叶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随留茬高度增加而下降,最大叶长随留茬高度增加而增加,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干重等群体指标随着留茬高度增加先增加后下降;(3)套播油菜单株产量随着留茬高度增加而下降,单位面积产量随着留茬高度增加先增加后下降,以留茬高度40 cm产量最高;相比产量最低的留茬20 cm处理,增产18.92%,增产效果显著。留茬高度与套播油菜成熟期的一次分枝数、单株角果数、主序角果数、千粒重、单株干重、单株产量等产量相关性状关系密切,均达到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结论】留茬过低,成苗率和成株率低,尽管个体生长发育较好,但成熟期密度不足不利于高产群体构建;留茬过高,成苗率和成株率显著提高,但个体生长发育偏弱,不能发挥群体生长优势,最终影响产量形成。在4个稻茬高度下,留茬高度以40 cm为宜,套播油菜群体生长和产量表现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9.
为确保沿淮流域稻茬麦高产高效生产,以期指导广大农民科学种植管理,进而提高小麦种植效益。根据沿淮稻茬小麦生产实际,从品种选择、种子处理、精细整地、开沟做厢、科学施肥、适时播种、田间管理、病虫草害综合防控、适时收获等栽培技术环节进行探究。提出了沿淮稻茬小麦耐湿抗病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0.
刘苏闽  王奎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20078-20080
[目的]采用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田间杂草危害严重,是其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主要障碍之一,通过不同药剂的防效试验筛选最佳除草剂。[方法]选用35.5%丁.恶乳油等除草剂在水稻套播后和小麦收割后,用毒土法先后2次处理麦田套播水稻田,调查防效。[结果]除草效果以35.5%丁.恶乳油2 250 ml/hm2最佳,其后依次为30%丁.苄1 500 ml/hm2、50%杀草丹3 000 ml/hm2+10%苄磺隆225 ml/hm2、50%苯噻草胺750 ml/hm2+10%苄磺隆225 ml/hm2,而36%二氯.苄750 ml/hm2效果最差;用药时间越早,对禾本科杂草防效越好,供试药剂持效期均为45 d左右;中、后期可根据田间杂草发生情况辅以茎叶处理,效果更佳。[结论]以稗草和阔叶杂草为主的田块,5种药剂均可使用;以千金子和阔叶杂草为主的田块,除36%二氯.苄750 ml/hm2外,其他4种药剂均可使用;以莎草科和阔叶杂草为主的田块,可用含有苄磺隆的复配除草剂,或单用10%苄磺隆225~300 ml/hm2进行防除。供试药剂均对水稻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