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小麦全蚀病又名根腐病,是一种根部病害,只侵染麦根和茎基部1~2节。该病在我国不少省份均有分布。小麦感病后分蘖减少,成穗率低,往往穗期成片枯死,千粒质量下降,一般发病区产量降低20%以上,严重者产量降低50%以上。一、症状特征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典型的根病。病菌侵染的部位只限于小麦根部和茎基部15 cm以下,地上部的症状是根部及茎基部受害所致。  相似文献   

2.
小麦全蚀病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 ,山东、河北、江苏、浙江、安徽和河南的部分地区发病较重。一般发病较轻的地块产量损失在 10 %~ 2 0 % ,严重地块损失达 5 0 %以上。小麦受害后 ,表现为分蘖减少 ,成穗率低 ,千粒重下降 ,有的后期形成枯孕穗、枯白穗。小麦全蚀病的寄主范围很广 ,除危害小麦外 ,还危害大麦、玉米、谷子等禾本科作物。1 主要症状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典型的根部病害 ,病菌侵染部位仅限于小麦根部和茎基部 1~ 2节 ,不向上延伸。地上部症状 ,比如“白穗”、“黑脚”等 ,主要是根与茎基部受害而引起的。小麦从苗期至成株期均可感病。…  相似文献   

3.
一、主要症状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根病。病菌仅侵染小麦根部和茎基部1~2节。病株地上部矮化,变黄。重者枯死。造成白穗。  相似文献   

4.
<正>1病症小麦全蚀病在小麦整个生育期中有2个侵染高峰,一是冬前小麦三叶期为主要侵染高峰期,二是春季拔节期为第二侵染高峰期。病菌侵染的部位只限于小麦根部和茎基部15厘米以下,地上部的症状是根和茎基部受害引起的,由于受土壤菌量和根部受害程度的影响,小麦抽穗前不显症状,至灌浆期略显成簇、早枯、白穗,重病地块于拔节后期即出现枯黄发  相似文献   

5.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根部病害,病菌以种子传播为主,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均可感染。小麦播种后,菌丝体从麦苗种子根处侵入,使根、次生根和地下茎变黑,表现为内部腐烂。冬前和小麦返青后,菌丝沿根扩展,向上侵害分蘖节和茎基部。分蘖前后基部老叶变黄,分蘖减少,生长衰弱,严重的枯死;拔节后根部和茎基部腐烂加重,植株矮化;抽穗灌浆期茎基部变黑腐烂愈益明显,形成典型的黑脚症状。由于根部和茎基腐烂,植株早枯,形成“白穗”,穗不实或秕粒。剥开染病植株基部叶鞘,可以看到“黑膏药”状物。近收获时,在潮湿条件下,根茎处可看到黑色点状突起的子囊壳。  相似文献   

6.
1999年 10月中旬至 11月中旬 ,洛阳市丘陵旱地麦田发生成片的麦苗枯黄死亡。经深入田间和农户调查了解 ,麦苗枯黄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前茬玉米田使用除草剂的残毒对小麦造成药害。1 症状及药害情况小麦药害主要发生在丘陵旱地麦田 ,顺垄或片状发生。未出土的麦苗发黄白 ,已出土的麦苗植株细弱 ,叶色黄、白 ,受害严重的似火烧状 ;茎基部呈黄褐色 ,严重的茎基部和根部腐烂 ,植株枯死。发生轻的麦田受害株率10 %~ 2 0 % ,严重的达 5 0 %~ 70 % ,个别特别严重的田块 ,毁种后的麦苗再次枯黄、死亡。据调查统计 ,全市受害面积 9.6万亩。2 小麦发…  相似文献   

7.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典型的根部病害,从小麦的播种到收获均可侵染。主要发病部位在小麦的根部及茎基部的1~2节。病菌侵染后引起根部变黑、腐烂,失去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能力,致使地上部分干枯死亡,造成"白穗"。  相似文献   

8.
线虫对小麦纹枯病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小麦成株期,调查植株茎基部线虫量,结果表明:茎基部0~5cm处存在大量线虫,感染纹枯病的植株线虫量高于健株,病株(茎鲜重)线虫量为93.9~102.7条·g~(-1),健株(茎鲜重)为15.8~43.4条·g~(-1)。以杀线虫剂克百威处理小麦根部土壤后,植株线虫量明显下降,病株(茎鲜重)降至57.5~84.6条·g~(-1),健株(茎鲜重)降至1.6~33.8条·g~(-1),但纹枯病随着植株线虫量的下降而明显加重,病株率较未施用杀线虫剂田块上升1.32倍。将线虫与小麦纹枯菌混合接种小麦植株,病株率无明显变化,但病斑平均长度降低34.80%,说明线虫对小麦纹枯菌的浸染、扩展有一定干扰作用。经初步识别,小麦茎基部的线虫中90%以上为腐生线虫,少数为植物寄生线虫和捕食线虫。  相似文献   

9.
<正>小麦茎基腐病是一种真菌性土传病害,主要危害小麦基部的1~2节叶鞘和茎秆,造成小麦倒伏或形成白穗,一般减产5%~10%,重发时可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一、症状特征小麦感染茎基腐病病菌后,茎基部叶鞘随病程发展,茎基部节间颜色由淡褐色变为深褐色,直至腐烂,植株容易拔出。田间小气候湿度大时,茎基部产生粉红色或白色霉层,  相似文献   

10.
李海锋 《吉林农业》2011,(12):63-63
又称小麦立枯病、黑脚病。全蚀病是一种根部病害,只侵染麦根和茎基部1-2节。苗期病株矮小,下部黄叶多,种子根和地中茎变成灰黑色,严重时造成麦苗连片枯死。拔节期冬麦病苗返青迟缓、分蘖少,病株根部大部分变黑,在茎基部及叶鞘内侧出现较明显灰黑色菌丝层。文章重点阐述洛南县四皓镇小麦全蚀病防效对比试验,对小麦大田生产,高产丰收等方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1症状识别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典型的根部病害,整个生育期均可染病。病菌侵染部位仅限于小麦根部和茎基部15cm以下,使种子根、次生根大部变黑腐烂,形成典型"黑脚"症状,极易从土中拔出;麦株矮化、稀疏,叶片自下而上变黄,似干旱缺肥状;抽穗灌浆期病株成簇或成片出现"枯白穗"。  相似文献   

12.
<正>一、小麦全蚀病的危害特征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典型根病,又名根腐病、黑脚。其病原菌为禾顶囊壳小麦变种。病菌只侵染小麦根部和茎基部15cm以下,而地上部分的表现症状是因根部受害引起。小麦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以快成熟时病株症状最为明显,表现点片麦芒回麦穗发白,地上部无明显症状,仅重病的显示稍矮,基部黄叶多。拔节期,病株返青迟缓,黄叶多,拔节后期重病株矮化、稀疏,叶片处由下向上变黄,  相似文献   

13.
<正>小麦根病主要有三种,即小麦全蚀病、小麦纹枯病和小麦根腐病。它们主要危害小麦根茎基部,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一般发病可使小麦减产10%20%,重者减产70%20%,重者减产70%80%。返青拔节期是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等根病的又一次侵染扩展高峰,所以此期做好小麦根部病害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小麦抗倒伏免疫反应的力学仿真及机理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麦镇压后麦秆基部弯曲及采用化控措施使麦秆基部变短变粗的抗倒伏免疫反应的作用机理,分析其对小麦抗倒伏能力的影响,为指导小麦抗倒伏栽培和育种提供参考。【方法】通过Fluent软件,在模拟群体小麦风载效应的基础上,建立底端固定、顶端自由的单株活体小麦在风雨自重荷载作用下的结构整体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模型,考虑风向及茎秆发育的随机性,沿360°方向逐个扫描施加风载,以未经任何处理的直秆小麦为基准进行小麦抗倒伏仿真计算,对比分析化控措施处理的直秆小麦、镇压或倒伏后基部弯曲小麦的临界弯距和最大位移,探讨弯扭组合、节间长度和茎秆变截面对圆柱壳临界弯矩的影响。【结果】与未经任何处理的直秆小麦相比,化控措施处理直秆小麦的屈曲临界荷载提高了27.9%,而基部弯曲小麦屈曲临界荷载提高了43.7%~98.9%;化控措施处理直秆小麦的最大位移减小了9.1%,基部弯曲小麦的最大位移减小了11.7%~21.3%。弯扭组合作用下的临界弯距是弯矩单独作用下的2.23~2.64倍,节间长度变短0.95 cm时小麦茎秆的临界弯距提高了9.8%。在单独轴力和纯弯距作用下,变截面茎秆的临界弯距较非变截面茎秆分别提高15.9%和13.1%。【结论】小麦抗倒伏免疫反应的机理是茎秆基部弯曲和变粗、变短提高了茎秆的局部稳定性,从而增强了小麦的整体稳定性即抗倒伏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施用锌肥对污染土壤中小麦Cd吸收转运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两种锌肥(常规锌肥、缓释锌肥)及其不同用量(13、26、66 mg·kg-1)对根际土壤Cd、Zn有效性和小麦Cd、Zn吸收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两种锌肥均可显著增加土壤有效态Zn含量,但施用缓释锌肥在小麦孕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对土壤有效态Zn的贡献显著高于常规锌肥,且不同生育期小麦根部和地上部Zn含量高于相应浓度常规锌肥处理。在拔节期,施用常规和缓释锌肥均能有效降低小麦根部Cd含量,Cd含量分别比对照(未施锌肥)降低了23%~33%和3%~48%,且中、高浓度锌肥同时显著降低了根部-地上部Cd转移系数。常规和缓释锌肥对灌浆期和成熟期小麦地上部Cd含量的降幅分别为21%~54%和13%~43%。虽然高浓度缓释锌肥在小麦拔节期、孕穗期和灌浆期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效态Cd含量,但却显著降低了小麦灌浆期和成熟期根部-地上部Cd转移系数。施用高浓度常规锌肥也能显著降低小麦成熟期根部-地上部Cd转移系数。所有处理中,仅施用高浓度常规和缓释锌肥显著降低了小麦籽粒中Cd含量,降幅分别为19%和29%。相关性分...  相似文献   

16.
<正>豇豆根腐病为豇豆主要病害之一,发病重,危害也大,一般发病率为25%~40%,严重的可在60%以上。1症状豇豆根腐病主要危害根部和茎基部。生长早期症状不明显,仅表现为幼苗生长缓慢。到了开花结荚期,病株下部叶片从叶缘开始变黄,病株  相似文献   

17.
<正>小麦全蚀病在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以近成熟时病株症状最为明显。幼苗期病原菌主要侵染种子根、茎基部,使之变黑腐烂,部分次生根也受害。病苗基部叶片黄化,心叶内卷,分蘖减少,生长衰弱,严重时死亡。病苗返青推迟,矮小稀疏,根部变黑加重。拔节后茎基部1~2节叶鞘内侧和茎秆表面在潮湿条件下形成肉眼可见的黑褐色菌丝层,称为"黑脚",这是全蚀病区别于  相似文献   

18.
施用锰肥对根际土壤锰有效性及小麦镉吸收转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究施用锰肥对重度污染土壤中小麦Cd吸收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施加不同浓度(13、26、66 mg·kg-1)和不同种类(常规锰肥、缓释锰肥)锰肥对根际土壤Cd、Mn有效性和小麦Cd、Mn吸收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锰肥可显著增加土壤有效态Mn含量,且缓释锰肥在小麦生长后期对土壤Mn的供给显著高于常规锰肥。与对照(不施锰肥)相比,常规锰肥在小麦生长前期使土壤有效态Mn含量增加了8%~61%;缓释锰肥在小麦生长后期使土壤中有效态Mn含量增加了6%~105%。施用常规锰肥显著增加了小麦拔节期根部Mn含量,而施用缓释锰肥在小麦灌浆期和成熟期显著增加了小麦根部Mn含量。施用锰肥处理显著降低了小麦拔节期和孕穗期根部Cd含量和成熟期地上部Cd含量。所有处理中,仅施用中、高浓度常规锰肥和中浓度缓释锰肥显著降低了小麦籽粒中Cd含量,降幅分别为14%、27%和17%。相关性分析显示,在小麦全生育期,小麦根部Mn含量与地上部Cd含量、小麦根部向地上部Cd转移系数均呈负相关关系。研究表明,施用锰肥可通过增加土壤有效态Mn含量,促进小麦根部Mn吸收,从而抑制小麦根部Cd吸收,减少小麦根部Cd向地上部的转运。在中、重度Cd污染土壤中,单施锰肥不能保证小麦的安全生产,需要同时采取更多有效措施或综合农艺技术,进一步降低Cd在小麦籽粒中的积累。  相似文献   

19.
正一、田间症状小麦茎基腐病是一种复合侵染性的土传病害,假禾谷镰刀菌、黄色镰刀菌、禾谷镰刀菌等多种镰刀菌均可侵染小麦茎基部引发该病的发生。病原菌一般从小麦植株根部及茎基部侵入,与不同田块土壤中病原菌的分布情况有直接关系。在免耕田中,病原菌存在于地面或土表,病原菌从茎基部或茎基部以下的位置侵入,在植株残体密集的地方,病原菌主要从根茎部侵入,一般在小麦基部第1节间或第2节间侵染。病原菌在田间主要靠整地、浇水、施肥、中耕等农事操作活动传播,  相似文献   

20.
危害症状小麦全蚀病又叫小麦立枯病、黑脚病.小麦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以近成熟时病株症状最为明显.主要侵染麦根和茎基部1~2节.苗期病株矮小,严重时造成麦苗连片枯死,拔节期病苗返青迟缓,病株根部大部分变黑.抽穗后田间病株成簇或点片死亡,病根变黑,易于拔起,茎部呈"黑脚"状,后颜色加深呈黑膏药状.病株多在灌浆期出现白穗,遇干热风,病株加速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