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时冬莲 《四川蚕业》2007,35(1):51-52,54
嘉陵区文峰镇7、8、9、10四个村有农户1600余户,近5000人,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1990以来,该镇开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7、8、9、10四个村把蚕桑业作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10余年来,面对国际国内丝绸市场出现的大幅波动,四个村始终坚持一村一品,突出蚕桑业的主导地位,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蚕桑产业化、蚕桑综合利用、蚕桑旅游开发等产业互动、城乡共融的发展路子,延伸了蚕桑产业链条,提升了蚕桑发展的水平和档次。2005年这四个村发种1.5万张,产茧60万公斤,人平茧款收入2160元,人平蚕业附产物收益1500余元,蚕桑总收入达1800万元。四个村每年助农增收达1000万元。近年来已接待了来自美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印度的专家学者50多人次,接待来自省内外8万人次前来参观学习。我们的基本做法是:  相似文献   

2.
蒲小东 《四川蚕业》2002,30(1):47-48
<正> 嘉陵区是个栽桑养蚕大县,每年发种均在8万张左右。近年来,嘉陵区紧紧抓住蚕业经济面临的大好机遇,充分发挥蚕桑产业优势,进一步转变观念,调整思路,从“公司+基地+农户”入手,创新蚕业生产经营模式,着力培养了一大批蚕桑业主,加快了蚕业产业化进程,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和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3.
发展“一村一品”是促进高效农业规模化的重要抓手和重要载体,是破解农民增收缓慢难题的有效途径,亭湖区青墩镇才坝村立足自身优势,选准发展蚕桑作为“一村一品”的主导产品,全村辖10个村民小组,2 600人口,耕地面积4 100亩,其中桑园面积2 490亩,占耕地面积61%,07年饲养蚕种9 89  相似文献   

4.
鹤壁市淇县将禽业生产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切入点,以人为本育龙头,创新机制带基地,不断推进禽业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逐步实现禽产品的优质安全化。2005年,以禽业为主的畜牧  相似文献   

5.
《四川蚕业》2008,36(2)
隆昌县胡家镇双龙村距县城15公里.全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414户,1378人;总耕地1430亩,其中,田880亩,土550亩.该村过去以水稻、小麦、油菜等农作物种植为主,经济效益差,人均收人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该村大力调整种养结构,按照"一村一品"、产业强村的思路,大力发展蚕桑产业,始终坚持"热不赶、冷不砍,一心一意谋发展",把发展蚕桑作为该村脱贫致富的主要门路,实现产业发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走出一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