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介绍了苜蓿白粉病的发病症状,发生规律和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总结了苜蓿对白粉病的抗性机理以及防治策略,探索了我国苜蓿抗白粉病研究的方向,最后提出了我国牧草育种中亟待研究的问题,以期为进一步苜蓿抗病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根据2002~2005年对宁夏旱地苜蓿白粉病发生规律的系统调查和研究,结合日均温、降雨量、湿度等气候因子及天敌等因素,应用SPSS分析软件,采用相关因子分析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苜蓿白粉病进行分析,初步建立了苜蓿白粉病的预测模型:y=131.358-1.663x3,所建立的回归模型显著性检验极为显著,历史拟合率均为100%,说明建立预测预报的方法是准确的,精度高且简便易行,可在实际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4.
根据2002-2005年对宁夏旱地苜蓿白粉病发生规律的系统调查和研究,结合日均温、降雨量、湿度等气候因子及天敌等因素,应用SPSS分析软件,对苜蓿白粉病采用相关因子分析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初步建立了苜蓿白粉病的预测模型:y=131.358-1.663x3。所建立的回归模型显著性检验极为显著,历史拟合率均为100%,说明建立预测预报的方法是准确的,精度高且简单,在实际生产中应用性强。  相似文献   

5.
宁夏苜蓿白粉病预测预报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2~2005年对宁夏旱地苜蓿白粉病发生规律的系统调查和研究,结合日均温、降雨量、湿度等气候因子及天敌等因素,应用SPSS分析软件,采用相关因子分析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苜蓿白粉病进行分析,初步建立了苜蓿白粉病的预测模型:y=131.358—1.663x3,所建立的回归模型显著性检验极为显著,历史拟合率均为100%,说明建立预测预报的方法是准确的,精度高且简便易行,可在实际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6.
不同肥料及用量对苜蓿白粉病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9个紫花苜蓿品种施用撒可富复合肥、过磷酸钙和根瘤菌对白粉病抗病性的影响,以病情指数和发病率为指标统计发病情况.结果表明,施用撒可富肥料,苜蓿白粉病的发病最轻, 各品种的病情指数和发病率均比施用过磷酸钙和根瘤菌低;撒可富肥不同用量处理下,按75kg/hm2量施用各品种的病情指数和发病率显著低于45kg/hm2和105kg/hm2施用量的病情指数和发病率.因此,按75kg/hm2量施用撒可富复合肥可以有效减轻苜蓿白粉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苜蓿对白粉病的抗性与叶绿素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人工接种白粉菌Erysiphe polygoni 条件下,测定了8种不同抗病性的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不同抗病性的苜蓿品种间叶绿素含量差异不显著,接种白粉病菌后品种间的叶绿素含量有显著变化,感病品种叶绿素含量下降的幅度明显大于抗病品种,接菌后第27天,感病品种叶绿素含量平均下降38.26%,抗病品种的叶绿素含量下降13.6%.其叶绿素含量随发病程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8.
苜蓿是一种重要的牧草,其优良的特性,有"牧草之王"之称.它产草量高、品质优良、耐割持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成份,大面积种植能够改良土壤,提高肥力.尽管苜蓿是一种优质的牧草,但大面积广泛种植会导致病害发生,白粉病是苜蓿重要的病害之一,可造成植株生长缓慢,后期病叶大量脱落,对苜蓿的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9.
过氧化物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与苜蓿白粉病抗性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8个对白粉病有不同抗性的苜蓿品种(Medicgo sativa L.)为材料,研究人工接菌后叶片过氧化物酶(POD)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变化及其与抗病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未接菌的品种间PAL活性差异不显著,而POD活性则差异显著(P<0.05);感病品种POD活显著高于抗病品种;接种白粉病菌后,供试品种间叶片PAL活性和POD活性均升高,其中抗病品种间PAL活性升高幅度显著大于感病品种,其变化与病情指数呈负相关,而POD活性的变化则相反;POD活性和PAL活性与苜蓿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11.
桑褐斑病、桑里白粉病是云南蚕区的桑树主要病害。于2007、2008年调查以上2种病害在海拔由低到高的蒙自、保山、楚雄、陆良、祥云、鹤庆6县(市)坝区桑园的发生情况是:桑褐斑病的发生危害随调查地域的海拔升高呈逐渐加重的趋势,春末夏初、夏末初秋是桑褐斑病危害高峰期,重病区陆良、鹤庆点桑园9月份的病情指数最高可达71.18、68.80,其中病害对湖桑32号的危害重于农桑14号;桑里白粉病在各调查点桑园均呈零星分布危害,病情指数相对较低,夏末初秋是桑里白粉病危害主要时期。根据2种病害在各试验点的发生情况,建议正常年份陆良、保山、鹤庆坝区桑园重点防治桑褐斑病,兼治桑里白粉病,楚雄、祥云坝区桑园以防治桑褐斑病为主,2种病害在蒙自坝区桑园的发生危害较轻,不作为重点防治病害;当桑园田间调查病情指数为20时,应及时进行化学防治,并重视冬季、开春时节对病害的防治,以减少病原基数。  相似文献   

12.
以草莓白粉病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浓度的臭氧水以及臭氧水与枯草芽孢杆菌协同防治来评价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采用1.0-1.5 mg·L-1的臭氧水每 2 d喷雾 1 次,连续使用,对草莓白粉病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臭氧水与枯草芽孢杆菌1000倍液协同使用,对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效果与常规化防效果相当,第 2 次处理后 14 d的防效达139.44%,持效期明显延长。因此在草莓生产中白粉病预防可以间隔3-5d单独使用1.0-1.5mg·L-1浓度的臭氧水;治疗白粉病可以与枯草芽孢杆菌协同使用,间隔5-7d喷施1.0-1.5mg·L-1浓度的臭氧水,待臭氧水风干以后再喷1000倍液的枯草芽孢杆菌,此方法可有效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具有较高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究叶片表面结构和解剖结构与白粉病的抗性的关系,以3个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 L.)品种为试验材料,接种禾布氏白粉病菌(Erysiphe graminis DC.ex Merat)进行病情调查,采用扫描电镜法和石蜡切片法相结合,测定叶片的气孔、乳突、表面结构和解剖结构等指标.结果表明:不同草地早熟禾...  相似文献   

14.
孟季蒙  李卫军 《草地学报》2010,18(6):907-910
本试验为提高苜蓿(Medicago sativa L.)种子产量和效益,把地下滴灌引入苜蓿种子生产试验,通过对地下滴灌的水分布和种子产量的研究,探讨地下滴灌应用于苜蓿种子生产的可行性和效果。结果表明:在田间相对持水量为65%~80%(W1)时,湿润体的体积最大,表层(0~10 cm)和第4层(30~40 cm)的湿润半径均为40 cm,第2层(10~20 cm)和第3层(20~30 cm)的湿润半径均为50 cm。垂直方向,湿润峰向上可运动到地表(0 cm),向下达地面以下40 cm。水分能够到达宽行80 cm,窄行40 cm播种方式下苜蓿的根系位置。并且,在田间相对持水量的65%~80%的种子产量最高,为909.62 kg·hm-2,高于对照的种子产量(611.39 kg·hm-2)(P<0.01),差异极显著。说明地下滴灌应用于苜蓿种子生产,能够起到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5.
试验运用植物根尖压片法对51个苜蓿品种的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核型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苜蓿的染色体基数为X=8或X=7,核型公式为2n=4x=32m或2n=4x=28m;不同的苜蓿品种适合不同的冰处理时间,与染色体数目和核型之间没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16.
不同苜蓿品种生产性能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吕林有  何跃  赵立仁 《草地学报》2010,18(3):365-371
为筛选适宜辽西北风沙半干旱地区栽培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于2007年采用随机区组法设计,对30个国内外紫花苜蓿品种的生产性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苜蓿品种间返青期差异较大,最多相差22d,其中甘农3号(Gannong No.3)返青最早,其次为公农1号(Gongnong No.1)、敖汉(Aohan)和甘农1号(Gannong No.1),国内品种普遍返青早于国外品种;抗寒性方面,国内品种强于国外品种,具有较高的越冬率;5个入选生产性能因子中,分枝数和越冬率决定苜蓿的鲜草和青干草产量,在晾制青干草过程中,还受到主枝侧枝数的较大影响。综合评价参试品种的生产性能,以公农1号、保丰(Baofeng)、甘农3号、陇东(Longdong)、德福(Defy)、皇冠(Phabulous)、爱菲尼特(Affinity)7个品种表现最佳,具有较强的分枝能力和较高的株高,适宜该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7.
紫花苜蓿抗褐斑病ISSR分子标记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运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采用集群分离分析法,对四倍体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F1代进行抗褐斑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筛选,进而建立苜蓿褐斑病抗性遗传资源筛选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育种技术体系。结果表明:在93个随机引物中,有32个能够产生清晰稳定的扩增条带,其中6个在中抗杂交F1代高抗、高感各12个单株所组成的抗、感DNA池间产生差异性条带;在抗、感DNA池的各12个单株中,挑选出高抗×高抗杂交F1代3个组合中各25个单株,高感×高感杂交F1代2个组合各25个单株进行验证,结果9-R920、20-R750、21-R430、818-R680均与F1代苜蓿褐斑病抗病基因紧密连锁,866-S800与F1代苜蓿褐斑病感病基因紧密连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