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泸县是四川盆地双季稻主要栽培区域之一,杂交晚稻历来以水田多蘖秧为主。近年,部分农民从节约秧田出发开始自发地搞旱地多蘖秧。1992年,县农技部门在调查总结农户的“晚杂”旱育多蘖秧经验的基础上,在四川省水稻高粱研究所指导下,借鉴日本水稻专家原正市先生早稻旱育秧技术,大面积示范推广了杂交晚稻旱育多蘖秧技术。据统计,1992年全县示范杂交晚稻旱育多蘖秧3.32万亩,旱秧栽插面积占晚稻的17%;其中,在通滩镇、胡市镇设置的同田对比试验结果,旱育多蘖秧平均亩产313kg,比水育多蘖秧亩增产23kg,约增产7.9%;取得了较好的示范效果。1 杂交晚稻…  相似文献   

2.
杂交晚稻不同基本苗对分蘖成穗和穗粒结构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严梦来 《作物研究》1998,12(3):9-12
1993年汕优桂99设置了每公顷60万,90万,120万,150万,180万两种不同基本苗处理。结果表明:群体成穗率随基本苗增加逐渐降低,且相关显著;群体平均每穗总粒数,实粒数随基本苗增加逐渐减少,并存在显著负相关,在生产上以每穴1 ̄2粒谷带蘖苗,通过提高移栽质量,加强肥水管理,适度控制中后期群体,能提高成穗率,降低成本,最终达到高产低耗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杂交晚稻新组合汕优397王乌齐,江文清,陈美容(南平地区农科所)一、品种来源汕优397是用珍汕97A与恢复系397配组的晚稻中熟杂优新组合。、恢复系397是.桂33与明快63的杂交后代中,经不同生态条件培育选择、重稻瘟病区多点筛选育成的。二、大员余项...  相似文献   

4.
5.
1 亲本选育1984年秋,我们选用强优恢复系明恢63作母本,26窄早作父本杂交,同年冬在海南三亚种植F1。1985年夏,将(明恢63×26窄早)F1所收种子用60COγ射线(D=177R/min,D=2.2×104γad)辐射处理,通过多代定向选育,所获早熟突变体与不育系配组,测交筛选,其中V20A×晚3经几年的小区及多点试验,表现突出。1994年1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 特征特性2.1 主要农艺、经济性状 威优晚3株高94.8cm,生长整齐,植株繁茂,分蘖力较强,成穗率高,穗大粒多,每亩有效穗22~24万,穗长约23cm,每穗总粒数107.7粒,实粒数87.7粒,结实率81.4%…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纹枯病对杂交晚稻的危害损失、发生规律及防治策略。指出杂交晚稻因 纹枯病造成产量损失可达40%以上,纹枯病的初发期为分蘖盛期和幼穗分化始期,孕穗期是纹枯 病的激增期。于孕穗期和齐德期使用井岗霉素水剂防治两次,能经济有效地控制纹枯病危害、适 当增加用药次数能提高防效和增加产量。  相似文献   

7.
春玉米—晚稻秧田—晚稻栽培制度及配套技术刘晓理1贺忠南2(1湖南省株洲市农业局,株洲,412000)(2湖南省茶陵县农业局,茶陵,412400)株洲市常年晚稻种植面积11.9万公顷,每年约需晚稻专用秧田1.47万公顷。历年来,全市晚稻专用秧田只有0....  相似文献   

8.
9.
西瓜—晚杂—草莓复种栽培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对安徽省繁昌县新港、中沟等乡镇的调查,每亩年均纯收入达2198元。同时,还可改良土壤结构,培肥地力,减轻病虫草害。其栽培技术如下:1 西 瓜宜选用郑杂5号、新澄1号、新红宝等熟期较早,优质高产,抗性强的杂交组合。地膜覆盖栽培。宜在3月中旬育苗,4月中旬移栽,移栽前先把地膜平铺垄上,以后按株距30~40cm,用移钵器打洞移栽,亩栽600~700株,栽后遮阴浇水,缩短缓苗期。在移栽前先在预留行中穴施腐熟厩肥或沤熟的饼肥。活棵后施入薄人粪,放藤时培土壅根,追肥促长。主蔓上有10片叶时第一次压蔓以后,…  相似文献   

10.
杂交晚稻“协优2374”,是我所承担国家杂交水稻新组合选育的“七五”攻关成果,1990年3月通过了江西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该组合是利用矮败新质源协青早不育系与新恢复系2374配组而成。恢复系2374是1981年冬繁采用汕优 2号H 2/鉴30(恢复系改造株系)杂交,于1984年冬选第六代单株,与协青早A测交育成。1985年秋在南昌正季种植测交一代,表现穗大粒多,优势旺盛, 1986年秋进行优势比较试验和大区试验示范。1987年以来,连续4年参加江西省级及全国杂交晚稻新组合地区适应性试验鉴定,先后在省内各地市及南方各省进行试验,几乎在所有试点都表现增产…  相似文献   

11.
杂交晚稻旱育秧秧苗素质及增产途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旱育秧和水育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旱育秧较水育秧增产4.9%,增产显著,增产途径是多穗;(2)形态上,旱育秧苗移栽叶龄小,叶片小,分蘖少,叶鞘长,植株高;(3)生理上,旱育秧苗叶鞘积累的干物质多,叶片比叶重大,根系氧化能力强,束缚水和脯氨酸含量高,而叶绿素和丙二醛含量低  相似文献   

12.
两系粳杂作双晚栽培,高温是抑制分蘖发生,造成穗数不足的主要因素。本研究结果表明,只要采取超稀播育壮秧,大田促分蘖等适应两系粳杂特点的栽培措施,则可以减轻高温影响,显著提高大田分蘖,进而极显著增加单株分蘖、穴穗数和单株产量,且穴穗数每增加1个,增产469.65kg/hm ̄2  相似文献   

13.
采用沙培方法,对10个杂交稻组合苗期发根性状与生育后期根系SOD活性、TTC还原力及穗部性状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苗期发根数、发根鲜重和发根力与孕穗期根系TTC还原力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结实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发根数还与乳熟期SOD活性极显著正相关,与齐穗期TTC还原力显著负相关;发根鲜重和发根干重分别与大部分穗部性状密切相关。回归分析表明,用“发根数×平均发根长”表示发根力能全面地评价杂交水稻苗期发根性状。  相似文献   

14.
对湘南油菜茬杂交早稻的几种育秧方式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适合于湘南油菜茬杂交早稻的育秧技术为温室(场地)两段培育带蘖或多蘖大秧技术。  相似文献   

15.
稀植条件下杂交稻分蘖成穗规律和穗粒结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研究了19.5,13.5和7.5穴/m2 3个种植密度下杂交稻组合中优6号和两优培九不同时期的分蘖成穗规律和穗粒结构.结果表明,稀植促进分蘖发生,并导致最高分蘖期和有效分蘖期延迟,13.5和7.5穴/m2比19.5穴/m2的最高分蘖期分别推迟7和14 d;随种植密度下降,中后期发生的分蘖在茎蘖数中的比例提高,相应成穗率也提高;早期分蘖所成的穗与后期分蘖所成穗的每穗粒数差异较大,结实率差异较小,两者的产量差异主要由穗粒数差异引起;随种植密度下降,分蘖力较弱的组合产量显著下降,而分蘖力较强的组合产量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16.
以杂交中籼迟熟组合宜香优300和川谷优642为材料,在海南陵水旱季大田条件下,研究了分蘖期干旱处理对中籼迟熟杂交稻产量的影响及其缓解技术。结果表明,干旱会造成水稻减产,主要原因是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显著降低;干旱期间平均田间持水量可作为预测产量损失度的依据;分蘖期干旱处理下,稻谷产量随着施氮量和移栽密度的增加而增加,适当提高本田施氮水平和移栽密度,可显著降低分蘖期干旱的产量损失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喷施多效唑来达到高产所需的足穗,解决南方晚粳稻有效穗数不足的问题。【方法】设计以品种为主区、多效唑浓度为副区的裂区试验。以镇稻11和甬优2640为晚粳稻材料,以晚籼稻H优518为对照;多效唑浓度(以有效成分计)分别设A1(0 mg/L)、A2(84 mg/L)、A3(120 mg/L)、A4(156 mg/L)和A5(192mg/L)共5种施用水平。2014—2015年评估了不同浓度多效唑对南方晚粳稻秧苗素质、茎蘖动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随多效唑浓度增加,2年各品种秧苗苗高均逐渐降低;H优518及甬优2640秧苗叶龄及SPAD值逐渐增加,而镇稻11却先增后降;三品种秧苗单株根长、根数、分蘖数以及有效穗数、结实率、籽粒充实度和产量均随苗期喷施多效唑浓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后降趋势,其中H优518及甬优2640两品种的上述指标均在A4时最高,镇稻11在A3表现最佳。【结论】喷施适宜浓度多效唑可显著提高水稻秧苗素质、有效穗数及产量。其中,H优518及甬优2640以A4(156 mg/L)时产量表现最好,而镇稻11却在A3(120 mg/L)时产量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18.
测定了籼粳稻亚种间重穗型组合Ⅱ优6078和对照汕优63生育后期剑叶中叶绿素含量与净光合速率(Pn)、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与硝酸还原酶(NR)活性、内源激素(ZT、GA3、IZZ)含量。结果表明,Ⅱ优6078生育后期叶绿素含量高,光合能力强,且叶片衰老缓慢,内源激素含量高,是Ⅱ优6078获得高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杂交晚稻穗粒结构观察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多个两系和三系杂交晚稻新组合的穗总粒、一次枝梗、二次枝梗、结实率和空秕率等穗粒性状进行了观察分析,指出了穗粒主要性状差异主要来源于组合本身,一次枝梗性状较稳定,二次枝梗受营养和环境条件影响较明显。从而为新组合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在杂交稻制种时,为了调节不育系的生长,促进异交结实,提高制种产量,喷施九二①是一项重要措施。近年来,九二①的单位面积施用量有逐年增大的趋势。由此引发出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即大剂量(明显超过每667m’8~12g的正常用量)的施用九二①会不会引起F;代幼苗产生类似恶菌病的徒长苗?因为近些年来,有些地方的杂交稻中恶苗病徒长苗明显增多,甚至造成严重损失。然而对其产生的原因看法却不一致,一种观点认为”-”,这与杂交稻制种时过量使用九二0有关;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制种田使用九IO后,种子中有赤霉素残留,但不会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