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依托农村资源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实现了"农村"、"农民"和旅游的有机结合,是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从解析乡村旅游和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入手,研究乡村旅游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带动作用,并结合目前遇到的困境,试图找出乡村旅游和新型城镇化之间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该文介绍了乡村旅游、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分析了乡村旅游与乡村经济的关系,总结了美、法、日乡村旅游与城镇化的关系发展历程,以及国内外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关系的研究现状。认为今后我国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关系研究考虑重点应在: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下带给乡村居民的"虚假城市化"和"再贫困";政府引导的乡村旅游发展形成的自上而下的城市化模式产生的新问题;丘陵山地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对新型城镇化推进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就地就近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及表现形式,其产业培育对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起到了动力支撑作用。本文基于"亚核心"理论,对新时代就地就近城镇化产业培育与"亚核心"理论逻辑关系进行分析,认为新时代就地就近城镇化产业培育为县域经济"亚核心"建设提供动力支撑,县域经济"亚核心"的形成为新时代就地就近城镇化产业培育提供空间平台,二者关系紧密。在此基础上,对新时代就地就近城镇化产业培育的形成机制以及实现路径进行具体分析,旨在为新时代就地就近城镇化产业培育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0):172-173
党的十八大确立了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和短板是"三农"问题,中国的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将成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更是撬动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概念,习近平主席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分析了城镇化发展形势,明确了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代表着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城镇化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过程,一方面,县域经济的发展可以加快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另一方面,城镇化进程又可以促使县域经济进一步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阐述了新型城镇化建设概念的提出和其原因,并且论述了以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为例的新型城镇化进程及其特点,分析了当代我国新型城镇化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为加快我国城镇化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利用综合指数评价模型、区域重心模型、耦合协调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模型和方法,分析安徽2011—2018年各市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系统的重心时空演化和空间层级演化,定量识别两个系统的耦合协调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安徽旅游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系统的重心整体上处于合肥市区域内,重心移动轨迹向西北迁移;安徽旅游产业呈现双极领先(黄山市、合肥市)的演化格局,新型城镇化呈现单极独强(合肥)的空间格局;安徽旅游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进程的耦合协调呈现"积聚性"与"两极化"的时空特征;人口集聚、投资水平、财政水平、第三产业发展及消费能力,对于安徽旅游发展和城镇化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载体,新型城镇化要以服务在此居住和生活的人为中心,以产业吸引人才居住。党的十八大提出开创"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的指导思想,对于破解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具有推动作用。新型城镇化的建立必然给乡村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也给中国农村如何更好、更快、更健康地发展提供了极具创新价值的新的思路。因此,研究分析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发展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性是非常必要的,这对我国乡村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人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此分析了"人的城镇化"的内涵、中国在"人的城镇化"中面临的问题,并结合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庆市的现状,探寻"人的城镇化"问题的根源。基于重庆市南岸区参与新型城镇化工作试点的实践基础,提出在"人的城镇化"进程中,图书馆全方位知识服务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等三个方面,分析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时空演变特征,对于推进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天津农业科学》2016,(1):42-46
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和三门峡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出发,指出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成因,针对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发展新型城镇化需要"城市品牌、县域纽带、特色城镇和美丽乡村"四种发展战略,并给出切实可行的战略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赵瑞雪 《农业展望》2013,9(7):40-44
概述了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及其与传统城镇化的重要区别,在阐述新型城镇化和产业集聚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在"两不牺牲"前提下,产业集聚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并给出了3种具体的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12.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3):194-196
"新型城镇化"为新型城乡形态的形成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增长极,有助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土地、产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在产业和城乡间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从新型城镇化发展机制和问题入手,在国内外城镇化发展借鉴基础上,首先提出了四川省新型城镇化创新驱动战略构想,进一步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土地、产业、农村劳动力转移耦合机制路径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3.
产业结构变迁与新型城镇化表现高度契合性。采用熵值法和Moore值法分别测算全国30个省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变迁,在此基础上,分析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变迁程度和新型城镇化水平,并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全面FGLS估计模型对"产业结构变迁对新型城镇化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变迁呈现区域差异性;(2)产业结构变迁对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作用显著。加快产业结构变迁能有效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增长点。  相似文献   

14.
综述了德州市"两区同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历程,探索出一条传统农区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协同发展的新路子,并通过总结经验,分析启示,以期为其他地区探索新型城镇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新农村》2016,(2)
正自2010年浙江省杭州市委提出"以新型城镇化为主导进一步加强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战略决策以来,临安市确立了"以新型城镇化为主导,坚持三大统筹,抓好四大圈层,加快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总体思路,集中力量,克难攻坚,强势推进,特点鲜明。总结临安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实践,剖析发展中的问题和启示,对于"十三五"期间及今后经济社会持续  相似文献   

16.
新型城镇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结构调整的重要一环,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本文从全域协调发展的视角深入阐述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和内涵,详细梳理了国外城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和教训。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全域协调发展视角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建立市场主导的土地流转全域流通机制,制订新型城镇化全域协调发展的空间布局规划,以产城联动建设推动新型城镇化全域协调发展,建立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全域协调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7.
传统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所带来的"城市病"日益凸显,在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下,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应运而生。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生态文明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核心理念。现如今,在自然资源日益枯竭,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严峻形势下,坚持生态文明理念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已势在必行。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融入到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通过科学的调研和合理的规划,以实现生产发展与生态环保良性互动的新型城镇化。  相似文献   

18.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程。在这一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农村土地的非农使用问题,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相配套,新型城镇化建设难以取得成功。基于新型城镇化视角,通过对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及问题的分析,提出促进农村土地流转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对策措施,为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以红河州"美丽家园"建设为例,从介绍新型城镇化理论出发,分析了滇越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加快滇越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国外经验和模式及中国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从新型城镇化的“新”着手,全面阐述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和内涵;从政府调控与市场主导并重的城镇化、以市场为主导的低密度蔓延式的城镇化和缺乏产业支撑的过度城镇化等方面,提出了国外城镇化发展的几种主要模式,并总结分析了国外城镇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遵循市场的理念,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改变增长方式,进行产业内涵和产城联动建设;进行制度探索,提供保障措施,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分区域组团式发展,构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具体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