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石漠化综合治理与植被恢复技术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介绍我国岩溶石漠化的基本情况以及石漠化的治理与植被恢复技术体系发展现状,结合其在西南地区特别是重庆的实际,指出我国岩溶石漠化治理成效不明显的关键原因是缺乏真正实质性的喀斯特生态系统综合管理。认为只有把喀斯特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科学地进行综合开发治理,方能最终达成石漠化生态系统正向演替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中国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是中国严重的生态脆弱区之一,开展对石漠化的治理是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环境保护的当务之急。试验以重庆市岩溶石漠化山地为研究对象,依据石漠化生态环境脆弱的特点,结合石漠化生态恢复治理中环境造林的原则与要求,选择生物学特性表现为适应性强、阳性速生、耐旱、耐贫瘠、适合在喀斯特石漠化山地生态恢复治理中种植的先锋植物山桐子为造林树种,具体介绍了山桐子在石漠化治理中的造林技术,从而为岩溶石漠化山地的植被恢复及生态重建提供造林经验及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南方喀斯特是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石漠化问题是该区域突出的环境问题。从喀斯特脆弱生态系统恢复的角度,以地理-生态过程为主线,从石漠化治理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2个方面总结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研究进展,指出基础理论研究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系统结构与过程空间尺度耦合研究中的不足,须要进一步发掘技术集成与模式提炼方面的应用研究,工程实施中存在工程落地难、成果巩固难、产业形成难的问题。最后对未来的石漠化治理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石漠化"是喀斯特山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遵义市是贵州省第二大城市,全市岩溶面积20236.21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65%,由于岩溶地质环境的特殊性,"石漠化"成为了制约遵义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如何有效治理遵义地区"石漠化"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本文从遵义岩溶地区的基本情况、治理现状以及治理的必要性,最后从通过发展喀斯特生态旅游替代第一产业,由此影响第二、第三产业来实现遵义"石漠化"的有效治理试图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西南岩溶喀斯特山地是石漠化综合治理的重点区域,当前石漠化趋势依然严峻,治理难度大。当前西南岩溶喀斯特山地综合治理的关键环节在于恢复植被,鉴于此,本文浅析金银花与青脆李混交栽培治理技术,以期可以带来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6.
喀斯特地区退化植被生态系统修复技术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喀斯特岩溶地区是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之一.森林植被生态系统是喀斯特地区防治石漠化、水土流失、涵养水源的最重要屏障,但其自身生产力、生物质保有量明显低于同纬度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易受到干扰破坏而发生退化.在深刻理解退化生态系统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喀斯特森林植被生态系统退化的一般特征,并对典型退化森林植被生态系统修复技术进行了总结概括.  相似文献   

7.
对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是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农业生产活动、石漠化治理、土地利用方式等,共同构成了影响喀斯特小流域生态系统退化和恢复的人为干扰因素。在前人对喀斯特石漠化小流域生态治理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生态系统组成要素和生态恢复动态过程为出发点,分析并探讨人为干扰对于植被、土壤、凋落物、土壤生物结构、功能和多样性的扰动。提出生态治理和生态建设应注意对生态系统要素的维持和丰富,并加强对生态系统整体恢复和生态过程的研究,从而更好地促进喀斯特石漠化小流域生态系统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石漠化是我国贵州喀斯特生态脆弱区所面临的最主要的生态问题之一。参考贵州省已进行的生态系统恢复和石漠化治理经验,综述了近年来该省所建立的石漠化3S监测体系,基于不同喀斯特生态环境所构建的综合治理的模式,所采取的林草、农业、工程等治理技术措施以及所取得的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9.
为了加快石漠化的综合治理,以喀斯特石漠化发育典型的重庆中梁山国家"AAA"级景区海石公园为例,详细阐述了已经取得了较好经济效益的一些典型喀斯特石漠化区生态经济治理的优化模式,如石山绿化生态重建模式、喀斯特园林观光生态重建模式、特色种植生态重建模式等,并对这些生态经济治理模式的生态经济效益、发展潜力、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对比研究,为今后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尤其是在石漠化区退化生态系统的全面治理,恢复和重建自然生态环境提供参考性依据。  相似文献   

10.
贵州省是我国较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区,因喀斯特植被遭遇重大破坏,土壤过度侵蚀,基岩裸露,造成土地石漠化现象严重。在当前国家大力建设生态文明的同时,贵州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的生态治理备受关注。本文以兴仁县为例,结合石漠化现状,阐述生态经济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1.
西南喀斯特典型生态系统土壤特征与植被适应性恢复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西南喀斯特区域是特殊地质背景制约的脆弱生态带。论文以西南喀斯特地区典型生态系统不同退化/恢复阶段物质循环与植被恢复响应为主线,研究生态系统中的水分和养分过程,包括坡面降雨-入渗-产流-土壤水分再分布过程、土壤水分养分空间分异特征、微生物种群结构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初步揭示了"地下过程为主、地表过程为辅"的水土物质迁移规律与峰丛坡地土壤水分养分状况高于洼地的趋势;通过不同演替阶段、石漠化程度植被生态系统监测,初步揭示植被生态适应性与植物多样性的时空格局,提出发展草食畜牧业、构建农牧复合生态系统的替代型喀斯特区域生态重建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岩溶地区属于典型的生态脆弱带,极易受到影响和破坏,其生态退化特征为森林生态系统退化、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等。生态退化的原因在自然环境方面主要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和植被基础,在人类活动方面包括人口剧增、资源不合理利用和生活贫困等。针对这些问题,建议采取控制人口、恢复植被、加强能源建设和发展生态农业等一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13.
重庆岩溶地区石漠化问题日益严重。为更好地认识石漠化发生的成因、演替模式、驱动力因子及相应的生态重建技术、模式,根据岩溶生态系统的特点,通过研究重庆岩溶地区地质背景和分析土壤类型,对重庆岩溶地区的石漠化类型和等级进行了简单划分,依据重庆岩溶地区自身特点,借鉴近年来贵州省岩溶地区石漠化问题的治理成果,提出了重庆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对中国西南岩溶石山区地表岩溶形态进行研究,一般分为凸起的正地形和凹下的负地形。以西南石山区正地形的山体和负地形的深洼地(尤其有代表性的岩溶天坑)作为研究对象,对比正负地形生态系统现状表明:岩溶石山区正地形生态系统具有脆弱性,植被覆盖少、承载力低,出现石漠化现象;而负地形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岩溶天坑坑内生态环境相对封闭,受外界影响小,植被覆盖较好,承载能力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5.
张远瞩  李勇  谢世友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0):5238-5240
我国西南岩溶区石漠化问题日益加剧,同时石漠化治理的技术和模式也逐渐丰富,但这些方法与技术专属性较强,难以移植。针对重庆石漠化地区的具体情况,选择引种岩垂草作为一种先锋植物,通过在重庆南川区和巫山县石漠化地区的引种栽培试验,对岩垂草的物候期、生长速度、抗逆性进行观测。结果表明,岩垂草生长迅速,抗旱力强,死亡率低,对钙有适应性,适宜在石漠化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16.
佟思纯    李卫正    严陶韬    薛建辉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0,35(5):159-165
通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和离散型Hopfield神经网络系统(discrete hopfield neural network,DHNN)探讨喀斯特地区宜林地的快速识别方法。以贵州省普定县典型喀斯特石漠化区域为研究区,根据当地生态环境特征,选取土壤保持和石漠化控制这2个比较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多因子综合评价法,建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体系。通过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空间分布规律的定量分析,获得适宜的人工造林区域,结合DHNN系统,构建宜林地快速识别模型,为喀斯特困难立地人工植被恢复和景观修复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西南岩溶地区虽然降水充沛,但因具有二元水文结构,地表水大量渗漏、地下水深埋,加上土层浅薄且分布不连续、土壤储水能力低,岩溶干旱严重,水分亏缺仍然是植被恢复重建的关键限制因子.如何有效地进行植被的恢复重建和实现水土资源的协调利用,是该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面临的主要难题.由于地质背景的特殊性、地形地貌的复杂性和生境的高度异质性,岩溶山区水分运移过程与其他类型区显著不同,亟需综合考虑岩性、地形地貌、土壤与岩石分布、植被等因素的影响.在简要介绍岩溶山区土壤-岩石环境特征的基础上,综述了降雨入渗产流规律、水分时空异质性、植物水分来源及适应机理等几个方面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今后应以大气-植被-土壤-岩石系统为研究对象,将水分运移过程与植物的水分利用方式有机结合,综合运用土壤物理学、生态水文学、植物生理学、岩溶地质学等多学科研究手段,探讨表层岩溶带的水文调节功能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揭示坡面、小流域尺度植被与水文过程的相互作用机理,为西南岩溶山区水源涵养型植物群落的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以重庆中梁山为例,通过野外埋放标准溶蚀试片、土壤CO2收集装置和进行亮蓝染色示踪试验,测试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不同土层碳酸盐岩溶蚀速率、土壤CO2浓度、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及土壤含水量、土壤pH值和孔L隙度等性质,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下溶蚀速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产生影响,形成特定的岩溶微环境,进而影响土下不同层次的岩溶作用:土壤CO2浓度是影响林地和草地旱季土下溶蚀速率的重要驱动力;土壤含水量和供水能力是影响旱季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溶蚀速率的关键因素;菜地产生的酸性物质较多,土壤pH值最低,其平均溶蚀速率高于林地;土壤DOC随水下渗迁移性强,是林地土下50 cm处溶蚀速率高于土下20 cm处的原因之一.该文为西南岩溶区土下岩溶机理、岩溶碳汇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9.
石漠化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脲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不同恢复年限、不同植被类型、不同坡向等角度对桂西北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的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试图用土壤脲酶活性来说明石漠化地区土壤生态恢复的状况。结果表明:土壤脲酶活性与植被恢复年限、植被类型、坡向有密切的关系,土壤脲酶活性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增大,混交模式的土壤脲酶活性明显高于单一植被的土壤,同一采样地点南坡土壤脲酶活性明显高于北坡。  相似文献   

20.
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遥感监测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比较应用多种植被指数方法增强石漠化信息的不同效果试验,采用增强植被指数(EVI)提取石漠化信息,并利用mapgis6.x平台上开发的国产遥感解译软件进行人-机交互分类解译,野外验证表明,准确率达到89%。石漠化提取结果表明,石漠化易发生在相对高差大的峰林洼地、峰丛洼地和岩溶断陷盆地中,其发生率分别达42%、35%和4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