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巨峰葡萄是日本葡萄育种家大井上康氏用石原早生 (大粒康拜尔 )和森田尼杂交育成的四倍体欧美杂交种 ,几十年来 ,一直是日本鲜食葡萄的主栽品种。引进我国后 ,也成为东部、包括我省的主栽品种。但巨峰品种幼树阶段树势不稳定 ,落花落果较普遍 ,成熟期遇高温转色差 ,果粒偏软不耐贮运。为解决此问题 ,日本近年培育推广了一批巨峰系品种 ,其综合或单项性状优于巨峰 ,我市已引进下列品种 ,现介绍如下。1 高妻 欧美杂交种 ,是日本长野县山越幸男氏从先锋×森田尼的杂交后代中选育的新品种 ,比先锋更易栽培 ,品质更好。改变了巨峰品种容易落花…  相似文献   

2.
巨峰葡萄是用美洲种品种石原早生与欧亚种品种森田尼杂交育成的四倍体鲜食品种,具有穗大、粒大、适应性、抗病性强的特点,成花易、产量高、综合性状优良.巨峰及巨峰系品种的栽培面积约占葡萄栽培面积的一半,巨峰葡萄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仍是葡萄栽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生产经营中,不少巨峰种植户重产量、轻质量、滥用激素、超前早采,导致巨峰葡萄品质下降,落果、烂果严重,价格低,效益差.近几年来,我们在全市巨峰葡萄产区大力推广提质增效栽培技术,取得了明显成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为了筛选出适宜湖南省武陵山区栽培的鲜食葡萄优良品种,我院自1992年以来先后引入巨峰、黑丰、峰后等20个巨峰系优良品种,建立引种栽培试验园,鉴定引入品种在我市的表现和适应性。  相似文献   

4.
巨峰葡萄是用美洲种品种石原早生与欧亚种品种森田尼杂交育成的四倍体鲜食品种,具有穗大、粒大、适应性强、抗病性强的特点,成花易,产量高,综合性状优良。巨峰及巨峰系品种的栽培面积约占葡萄栽培面积的一半,巨峰葡萄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仍是葡萄栽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生产经营中,  相似文献   

5.
巨峰系葡萄品种演化及分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李怀福 《园艺学报》2003,30(2):131-134
 通过对巨峰系葡萄品种引种和性状观察记载以及选育途径和亲子代资料的分析,研究了它们的演化过程和分类方法,绘制了巨峰系葡萄品种演化图。巨峰系葡萄品种选育的最主要途径为杂交育种、其次为芽变选种和实生选种。巨峰系葡萄品种可按其来源、成熟期、成熟时果皮的色泽和种子有无进行分类。  相似文献   

6.
欧亚种葡萄早熟品种引种及设施避雨栽培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福建省福安市现有葡萄栽培面积 2 3 0 0hm2 ,全部为欧美杂交种 ,其中巨峰葡萄栽培面积占福安市葡萄栽培总面积的 95%以上。为了丰富当地葡萄栽培品种资源 ,提高葡萄品质 ,同时利用南方温热气候条件 ,发展早熟、优质葡萄生产 ,2 0 0 0年我们引进 6个欧亚种葡萄早熟品种进行试种 ,旨在探索欧亚种葡萄早熟品种在福建省福安市的适应性及配套栽培技术。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试验园概况葡萄早熟品种引种、避雨栽培试验在福安市城阳乡化郊村进行 ,当地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 1 9.8℃ ,1月平均气温 9.6℃ ,7月平…  相似文献   

7.
周军 《烟台果树》2001,(2):33-33
巨峰葡萄是我国北方葡萄产区的主栽鲜食品种之一,栽培面积和产量迅速增长。现将我们近几年来进行的巨峰葡萄优质高效的栽培实践加以总结。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巨峰系葡萄具有果粒大、色泽艳、果肉肥厚、味多汁甜、早果、丰产等综合性状,深受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欢迎,目前已成为烟台地区同熟期鲜食葡萄的主栽品系。巨峰系葡萄品种也较多,如月光无核、黑奥林、京亚、藤稔等,虽栽培时间较长,但由于气候条件和管理等原因,烟台地区各品种仍存在栽培效益不高的问题。经过调查研究,现将发现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9.
<正>目前,随着葡萄产业发展迅速,化学控制技术作为葡萄现代集约化栽培管理中一项必不可少的技术正在逐步推广,解决了一些仅靠传统措施难以处理的问题,如形成无籽葡萄、促进着色、增大果粒、防止脱粒等等,给葡萄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现将巨峰及巨峰系葡萄化控技术要点介绍如下。1打破种子休眠,促进发芽,提早播种  相似文献   

10.
南方巨峰葡萄避雨栽培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南方巨峰葡萄避雨栽培研究吴力军赖圣聪陈海潮(浙江省泰顺县茶叶特产局325500)巨峰葡萄是80年代以来南方广为栽培的品种,因其粒大、形美、质优,具有“一年种,二年结果,三年丰产”的特点,因此很快成为南方葡萄的主栽品种。但南方多雨地区巨峰葡萄栽后四五年...  相似文献   

11.
巨峰葡萄品质下降原因及对策贺和初(湖南省科技信息研究所长沙410001)80年代以来,我国葡萄栽培面积增加了5倍。其中,巨峰葡萄发展最快,全国种植面积已逾30000hm2(公顷).成为我国栽培的主要鲜食葡萄品种,栽培良好的巨峰葡萄颗粒大,粒重10~1...  相似文献   

12.
陈俊 《山西果树》1991,(1):18-19
自1984年以来,受“巨峰热”的影响,我省从南到北大量栽植巨峰,使巨峰品种一跃成为我省的主栽品种之一。经几年的栽培,大部分幼树已进入盛果期,但是由于不了解巨峰栽培特性和栽培管理技术不当,致使在一些巨峰葡萄园盛果期的植株早衰,产量锐减,果粒变小,着色不良,新梢抽生无力,下部光秃,更新困难,有的植株大有枯死的危险。这一问题不能不引起巨峰栽培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13.
刘国俊 《果农之友》2013,(12):19-19,34
葡萄品种巨峰属欧美杂交种,原产日本.大井上康于1937年用大粒康拜尔早生为母本,森田尼为父本杂交培育而成,为四倍体品种,我国1959年引进,并在全国各地大面积推广,成为深受果农欢迎的主栽品种.该品种果实成熟后果粒大小一致,粒重10~14克,紫黑色,果粉多,汁多有肉囊,味甜多酸少,有草莓香味,深受消费者喜爱.但是,近年来巨峰葡萄的品质却出现了下降的趋势,有的果实成熟不良,果粒大小参差不齐,着色较差,果肉硬而酸涩;有的烂果难控制,严重影响了鲜食巨峰葡萄的市场竞争力,给广大果农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笔者在桃城区指导试验了双篱架栽培模式,取得亩收入8000元的较好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四个欧亚种葡萄品种在苏南避雨栽培下的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南地区热量充足 ,雨水较多 ,春季光照不足 ,夏季气温较高、昼夜温差小 ,自然状况下适合栽培巨峰等欧美杂交种葡萄 ,不宜栽培欧亚种葡萄品种[1] 。苏南地区限制欧亚种葡萄栽培最关键的因子是雨水 ,生产上通过避雨措施可予以克服。 1999— 2 0 0 1年我们选择晚红等 4个欧亚种葡萄进行试种 ,观察它们在避雨栽培条件下的表现 ,结果表明 ,这 4个品种均适合在苏南丘陵地区进行避雨栽培。1 引种概况   1999年春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引进京秀、87 1、晚红、秋黑等 4个欧亚种葡萄品种各 2 4株 ,定植于江苏句容 ,丘陵岗地 ,行距 3m ,株距 …  相似文献   

15.
葡萄品种黑蜜属于欧美杂交种,四倍体,是日本农林水产省果树试验场安艺津支场从巨峰自交实生苗中选育的.  相似文献   

16.
巨峰玫瑰是河北农业大学以二倍体欧亚种玫瑰香葡萄为试材,采用秋水仙素人工诱变获得四倍体优系,再以此为父本,以四倍体欧美  相似文献   

17.
巨峰葡萄是日本葡萄专家大井上康1936年用石原早生和森田尼杂交出的四倍体的欧美杂交种。日本1946~1956年为试种时期,1954~1969年为开发时期,1965年后达到产业化时期。巨峰葡萄现已成为日本葡萄中居第三位的主栽品种,栽培面积约5000公顷,年产5.2万吨。通过巨峰葡萄的实生变异、芽变、杂交后又出现了一批称之为“巨峰群”的葡萄。  相似文献   

18.
巨峰葡萄套袋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巨峰是我省主栽葡萄品种,栽培面积约25万亩,约占葡萄总面积的80%左右。该品种以其果粒巨大,颜色鲜艳,品质优良,市场上颇受青睐。但是,其果实的病虫及裂果危害较重,用药剂防治常遭致污染,降低了果实外观品质。为此,我们于1990年春在辽宁省食品进出口总公司的协助下,用该公司提供的葡萄袋,在盖县熊岳地区做了巨峰葡萄套袋试验,现将结果简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十二个鲜食葡萄品种在武汉的初步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葡萄生产上经历了“巨峰热”、“藤稔热” ,现在又刮起了“提子热”。为选择出我国南方适栽的优良品种 ,笔者自 1998年春开始先后从山东、郑州等地引进了 2 0余个热门品种 ,定植在本所内 (株行距 2m×3 3m ,篱架 )进行试验栽培。目前只有 12个品种进入结果期。这 12个品种可分为美洲种 (胜宝 ) ,欧美杂交种 (巨峰、藤稔、黑元帅、高妻、京亚、8611、8612、红瑞宝 ) ,欧亚种 (绯红、黑大粒、瑞必尔 )。现将 3年来的观察结果介绍如下。1 物候期 据 2 0 0 0年观察 ,萌动最早是欧美杂交种类 ,其次是美洲种 ,欧亚种物候期要比欧美杂交种晚5~…  相似文献   

20.
<正>我国大部分地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通常夏季降雨量大,是我国葡萄发展的主要限制因子。‘巨峰’群葡萄抗性强,适应范围广,在我国大江南北都可栽培,推广面积之大是其他任何鲜食葡萄品种所无法比拟的。鉴于‘巨峰’群葡萄的适应性与国人的消费习惯,‘巨峰’群葡萄所处的主导地位长时间很难改变。研究‘巨峰’群葡萄的演变特点对于新品种选育及栽培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