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木麻黄地理种源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木麻黄地理种源研究表明:种源间在种子品质、苗木生长、幼树生长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生长有着明显的早晚期相关和地点间相关并与种源原产地的地理位置有明显的关系。种源间在抗性(抗虫、抗风)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经遗传稳定性和适应性及综合评定,筛选出广谱优良种源C8、9、11、46、局部优良种源C7、13、14、15、23、38、47、49和部分抗虫、抗风等特殊用途的种源,可在沿海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木麻黄树种及种源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木麻黄科6个树种在广东饶平进行引种试验,结果表明:6种木麻黄胸径、树高、通直度、保存率等性状存在着极显著差异,并具较高的遗传力。由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可知,滨海木麻黄、肥木木麻黄、休格尔木麻黄表现较差,生长缓慢、干形差、保存率也低于50%;粗枝木麻黄表现中等;细枝木麻黄、山神木麻黄及对照(短枝木麻黄)生长较好,适应性较强,适宜在广东沿海地区利用和发展。对细枝木麻黄8个种源、粗枝木麻黄9个种源进一步分析对比,结果表明:细枝木麻黄种源间性状差异极显著,且遗传变异系数较大,遗传力较高,选择潜力大,其中15574、13521种源表现最佳,并能获得较高的遗传增益,而13508、15601种源表现较差;粗枝木麻黄种源在树高、胸径2个指标上存在极显著差异,遗传力较高,但在通直度与保存率指标上差异不显著,遗传力较低,其中15938、15941种源表现较好,具有较高的遗传增益,其余种源表现一般。  相似文献   

3.
景观型木麻黄优良品种选育研究小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主要利用木麻黄树种种源丰富的特点,调查筛选和新引进的景观型木麻黄种质资源,经过繁殖、育苗、修剪、管理研究,选育出具有景观型观赏价值的木麻黄优良品种,为城乡及沿海地区的园林绿化、四旁绿化、景观改造提供新的品种。  相似文献   

4.
针对福建沿海防护林木麻黄品种单一问题,从澳大利亚引进7个木麻黄树种30个种源种子进行造林试验,通过多目标决策法综合评估,筛选出适应能力较强且速生优质的细枝木麻黄(Casuarina cunninghamina)15002种源、山神木麻黄(C.collia)19111种源,粗枝木麻黄(C.glauca)15218种源、13128种源和13987种源,对这些种源进一步进行家系和单株选择,结合无性繁殖的途径,可推广应用于沿海沙地特别是后沿地段造林。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沿海防护林碳汇优势树种短枝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水培生根能力的遗传变异,以短枝木麻黄4个天然分布或引种区(澳洲天然分布区、亚洲天然分布区、亚洲引种区和非洲引种区)内10个国家的21个种源共70个家系的种子苗嫩枝为材料,开展生根能力差异的比较研究.结果 表明,短枝木麻黄嫩枝水培生根能力在区域间、国家间差异显著,在种源间、家系间差异极显著,其中生根能力最强的种源为肯尼亚次生种源18142,生根率高达95.2%,最弱的种源为中国次生种源18269,生根率仅为46.7%.生根率、生根数和根长之间无线性相关性,短枝木麻黄生根能力评价应以生根率为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对"惠安1号"、"千头"和"圆头"3种木麻黄无性系进行干旱胁迫,测定这3种木麻黄无性系的电导率、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等生理生化指标,研究干旱胁迫对3种木麻黄无性系膜保护系统的影响,为筛选出适合在沿海地区不同生境造林的木麻黄无性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不同的木麻黄种,对青枯病(Pseudomonas solanacearum)的抗性有所不同。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是感病种;细枝木麻黄(C.cunninghamiana)和粗枝木麻黄(C.glauca)的抗病性较强。我省“崇武”以北地区木麻黄林木枯死率高,气候不是主要限制因子,与树种的抗病性和所占面积比例有关。沿海沙地有粘土间层的林地,其保水、保肥力较好,二代更新的林木生长良好。不同种的木麻黄其结瘤特性有明显的差异。于8年生的幼林中,木麻黄的根瘤固氮酶活性低于其他二个种。不论是木麻黄或细枝木麻黄,施肥区林木的生长均超过对照不施肥区。  相似文献   

8.
福建沿海木麻黄枯死原因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福建沿海木麻黄枯死现象严重,经调查、镜检及致病性鉴定确认死亡原因是青枯病危害所致。地力及抚育管理可影响发病程度。木麻黄种间抗病性有显著差别。普通木麻黄发病最重,细枝木麻黄次之,粗枝木麻黄抗病。 福建省沿海地区木麻黄人工林面积约50万亩,目前立木枯死严重,在平潭、长乐县的林  相似文献   

9.
木麻黄树种和种源选择试验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参试木麻黄造林1年后的树高、地径、生物量、保存率、胸径、冠幅及枝条数等指标的分析可知,种间和种源间都有很大差异。其中约虎恩木麻黄23号神源最好,森林木麻黄(18、19号)及滨海木麻黄(20号)最差,其他种和种源表现居中。木麻黄属(Casuarina)好于异木麻黄属(Allocasuarina)。  相似文献   

10.
<正> 木麻黄青枯病是由青枯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E.F.Smith)升起的一种严重的木麻黄(Casuarina spp.)病害,广东、广西、福建等省(区)均有发生。广东省惠来和潮阳两县在1969年受害面积达4万亩以上。1985年4号台风过后,陆丰县沿海也发生木麻黄青枯病大流行,枯死达万亩以上。该病是一种维管束病害,早期诊断极为困难,当肉眼可见的植株外部症状表现时,药物防治为时已晚。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尚未找出一个经济有效的青枯病化学防治方法。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解决青枯病问题的重要途径是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木麻黄青枯病在我国沿海地区发生已有二十多年历史,在严重发病区经过自我筛选,遗留下一些健康的植株,这些植株是抗青枯病  相似文献   

11.
接种菌根菌的木麻黄种源/家系苗的变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苗圃和温室中分别研究了菌根菌接种对23个短枝木麻黄种源和10个山地木麻黄家系生长的影响,并筛选出优良菌根菌—木麻黄基因型组合体。试验表明,苗圃中接种菌根菌对短枝木麻黄种源苗高和地径的改善程度不同,效果与种源有密切关系,筛选出了一些优良"菌根菌—木麻黄种源"组合体,23个种源中18357种源的接种效果最好,其次为18143,18122和18121种源;在温室中,参试家系所有性状在接种处理间、家系间、家系×菌种互作间均有极显著差异。接种菌根菌明显改善了木麻黄苗对磷(P)的吸收量,幼苗枝叶的P吸收量都为相应对照值的1 3~2 7倍,且菌根菌 家系组合体对土壤中P的吸收能力不同,有利于P吸收的组合有C9216 家系7和家系8、E4100 家系6、7和8。用苗高、地径、地上生物量和P吸收量等因素对30个参试菌根菌 家系组合进行综合评价,选出13个优良组合:C9216 家系8、E4100 家系6、C9216 家系3、C9216 家系7、E4100 家系8、E4100 家系1、E4100 家系5、E9216 家系7、C9216 家系5、E4100 家系4、E4100 家系2、C9216 家系6和C9216 家系10,这些组合均好于未接种处理的家系3的综合评价值,其中家系5、6、7、8对2种菌根菌组合效果都比较理想,而家系3、1、2、10只与2种菌根菌中的一种构成良好的组合。试验证明外生菌根菌接种在木麻  相似文献   

12.
木麻黄国际种源无性苗的生长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以41个木麻黄种源为材料,对无性苗的高、地径生长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种源无性苗的高、地径生长差异达显著水平;种源原产地的经度、纬度和海拔高度对无性苗高生长无显著影响。木麻黄的速生种源有E_7、E_(13)、E_(21)、E_(31)、E_(33)、E_(39)等6个种源。  相似文献   

13.
我国木麻黄种质资源引种与保存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木麻黄科有4个属96个种,天然分布于澳大利亚、东南亚和太平洋群岛,垂直分布于海平面潮线开始至海拔3000m以上的高山。目前,我国引种木麻黄已有:107a的历史,但加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才开始系统地从事木麻黄种质资源引种工作,开展了木麻黄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优良种源、家系筛选,无性繁殖、共生菌等研究。到目前为止,在我国海南、广东、福建、浙江和广西等省区,引进了2个属(Gasuarina,Allocasuarina)、23个木麻黄种、200多个种源和260多个家系,通过试验筛选出了一些适合不同立地的优良树种、种源或家系,其中短枝木麻黄和山地木麻黄为全分布区种源。加世纪90年代以来,对异木麻黄属树种,进行了重点引进,共引进了10余种异木麻黄属植物,增加了我国木麻黄遗传资源,并对主要木麻黄种质资源进行了保存和利用。引进的木麻黄树种包括田野木麻黄、迪尔斯木麻黄、双针木麻黄、费雷泽木麻黄、休格尔木麻黄、矮木麻黄、滨海木麻黄、利曼氏木麻黄、纳纳木麻黄、沼泽木麻黄、小松木麻黄、多纹木麻黄、森林木麻黄、轮生木麻黄、山神木麻黄、鸡冠木麻黄、细枝木麻黄、短枝木麻黄、粗枝木麻黄、大木麻黄、山地木麻黄、肥木木麻黄、小齿木麻黄。论文着重介绍了我国木麻黄种质资源的引种驯化历史、研究、保存现状等。  相似文献   

14.
樟子松种源区的初步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东北林业大学凉水实验林场10生樟子松种源试验的材料,采用方差分析、主分量分析等方法,将10个樟子松地理种源归并为子代遗传性状相似的3个地理种源组。以划分的种源组为依据,参考气候因子的自然划分和阻隔基因交流的自然条件,把樟子松的天然分布区划分成3个种源区。即大兴安岭北部山地种源区(No、Ⅰ);呼伦贝尔沙地种源区(No、Ⅱ);黑龙江沿岸冲积沙地种源区(No、Ⅲ)。  相似文献   

15.
为改变沿海地区造林树种单一状况,确保防护林生态系统稳定性,1992年在福建东山县赤山林场开展木麻黄大叶相思混交林和木麻黄纯林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混交林中木麻黄保存率、树高、胸径生长量均大大超过木麻黄纯林;混交林防护效益明显大于木麻黄纯林;混交林林地土壤肥力高,改土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不同地理种源杉木α纤维素中的稳定碳同位素(δ^13C)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筛选出影响杉木树轮δ^13C的主导气候因子,解释不同种源差异性响应,为种源层面上区域杉木的培育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广西柳州的杉木试验林场的30个种源为研究材料,提取并测量α纤维素中δ^13C,利用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杉木树轮δ^13C与当年、前1年、前2年的降水、平均温度、最低气温、最高气温、平均相对湿度、最小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及湿润度指数进行分析。[结果]不同种源杉木(1987-2013)树轮δ^13C值的变幅为-20.997‰^-25.910‰,表现出较强的一阶自相关,相关系数为0.181~0.866。大部分种源杉木树轮的δ^13C与平均温度、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日照时数呈不显著正相关,与平均相对湿度、最小相对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而与降水及湿润度指数的相关性不统一。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发现,30个杉木种源中有26个种源与当年最小相对湿度呈线性关系。[结论]最小相对湿度是影响不同种源杉木树轮α纤维素中δ^13C的主导气候因子,而对降水的依赖性很小。杉木不同种源树轮δ^13C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研究有效的填补了种源层面上树轮稳定碳同位素对气候响应研究的不足,也为杉木培育及经营管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沙质海岸木麻黄混交林防护效能和改土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木麻黄分别与厚荚相思、刚果 12桉、湿地松混交造林研究表明 :木麻黄混交林与木麻黄纯林相比能有效提高防风固沙效能和改善土壤的肥力状况 ,其中以木麻黄与厚荚相思混交表现得最明显 ;木麻黄与刚果 12桉混交次之 ;木麻黄与湿地松混交第三。木麻黄厚荚相思混交林是沿海地区沙质海岸理想的防护林类型  相似文献   

18.
通过长白落叶松种源试验的结果,揭示了长白落叶松的地理变异规律与模式。主要特点是:呈现纬向为主,经向为辅,经纬双重正向的渐变模式。影响长白落叶松地理变异的主导气候因子是温度,其次为水份。利用长白落叶松种源生长与其环境因子线性相关显著的性状,采用主分量分析方法,将长白落叶松划分成四大种源区,即白刀山种源区(编号Ⅰ)、小北湖种源区(编号Ⅱ)大石头种源区编号(Ⅲ)、和白河种源区(编号Ⅳ)。  相似文献   

19.
海南岛沿海地区木麻黄的采伐方式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前言木麻黄(Casuarina spp.)是我国南方沿海沙滩造林优良的先锋树种。海南岛木麻黄种植面积达135万亩,其中大部分植于沿海沙地。近几年,对早期种植的木麻黄已逐步采伐利用。但是,用什么采伐方式尚缺乏经验,有待进一步试验研究。现根据几年来沿海地区木麻黄的采伐情况谈谈个人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20.
粗枝木麻黄在海南的种源试验与早期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木麻黄科(Casuarinaceae)植物有4属96个种,天然分布于东南亚、大洋洲和太平洋群岛,具有速生、抗风、固沙、耐盐碱和瘠薄等特点,其中,木麻黄属(Casuarina Adans.)中的短枝木麻黄(C.equisetifolia Forst.)、粗枝木麻黄(C.glauca Sieber.ex Spreng.)和细枝木麻黄(C.cunninghamiana Miq.)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