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明确上海市金山区不同时期褐飞虱虫源地分布,并为其精细化预测预报提供科学依据,根据金山区1991—2016年褐飞虱灯诱虫情资料,利用HYSPLIT轨迹分析平台进行了褐飞虱虫源地分析。结果表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山区水稻种植一直以单季稻为主,主要害虫褐飞虱在8月中旬以前,随西南气流从两广、湖南、江西和福建等双季稻区和早熟中稻区迁至金山区,而在8月下旬以后,虫源地以金山区本地和周边地区为主。  相似文献   

2.
外界环境对褐飞虱翅型分化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在室内、室外条件下从光照、虫口密度及不同抗性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翅型分化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室内条件下,在短光照、密度为20头/株以下时,雌虫褐飞虱短翅率在87.22%以上,利于短翅型雌虫褐飞虱形成;在长光照、密度在10头/株以上时,雌虫褐飞虱短翅率在46.67%以下,利于长翅型雌虫褐飞虱形成.室外条件下,不同抗性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翅型分化影响不一样,感虫水稻品种上短翅型雌虫褐飞虱比例较高.同时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雄虫褐飞虱的短翅率都不是很高,即外界环境条件对雄虫褐飞虱翅型分化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盛夏褐飞虱北迁大发生的气象背景:个例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中国多年褐飞虱虫情资料进行普查分析后,筛选出两个典型的盛夏北迁大发生过程,引进中尺度动力数值预报模式MM4, 结合天气背景对这些过程的实测气象要素场进行了客观分析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 (1) 对褐飞虱迁飞有影响的四维气象要素有23 个, 其中起关键作用的为气流场、温场和位势高度场; (2) 有利的天气背景是造成褐飞虱大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 气流场、温场、位势高度场等要素在时空分布上的有效配合对起飞、迁移和降落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3) 当大气处于强对流不稳定状态时, 如果褐飞虱生理上的主动迁飞需求与气象背景的推动作用呈正向迭加时, 迁飞大发生的条件就成熟了。  相似文献   

4.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等对2011年6月18日龙州县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得出:中高纬两槽一脊型、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稳定少变以及高压脊线位于23°N附近是此次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大尺度环流影响系统;暴雨发生时,该地区水汽明显增强,边界层抬升运动明显,存在强垂直上升运动,而且龙州县等降雨区位于高能区,层结极不稳定,这些均是导致暴雨发生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5.
镇江稻区前两年褐飞虱危害很轻,尤其是1984年第四代发生量小,大部分稻田达不到防治标准。而1985年四代褐飞虱则突然暴发,使部分中晚稻受到较重的危害。其发生危害的特点是:一二代迁入虫量少,三代田间虫量也不多,第四代虫量猛增,达中等偏重和局部大发生程度;单季晚稻受害程度重干杂交稻。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地面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等,对2016年8月1—3日出现在扎兰屯市的极端高温天气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扎兰屯市极端高温天气主要由大陆高压和副热带高压共同影响造成的;暖高压脊发展强盛阶段,200 hPa高空以下主要是下沉运动,其中在500~850 hPa区域内是下沉运动最强区,暖高压控制区盛行下沉气流,大气下沉增温的过程中,近地层出现了热低压;蒙古暖脊继续发展加强,高空锋区位置偏北,接近北纬60°,整个扎兰屯市处于锋区下弱辐合区内,下沉气流控制全市,为极端高温天气的出现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7.
晚稻后期进入到防治稻飞虱的关键时期。此期晚稻对稻飞虱等病虫危害已失去了补偿能力,故稻飞虱的危害易造成较大的损失。晚稻后期稻飞虱世代重叠,又常由长江以北中稻区随气流和降雨回迁到长江以南晚稻区,因而危害晚稻的稻飞虱往往是。多代同堂”,防不胜防。特别是晚稻后期,以褐飞虱危害为主,而褐飞虱短翅型成虫,食量大,繁殖快(甚至可行孤雌生殖),素有害虫中的繁殖“冠军”之称。  相似文献   

8.
褐飞虱是一种常见的水稻害虫,其具有远距迁飞性、群居性、爆发突发性的特点。褐飞虱分布广泛,东南亚国家中南半岛是我国的稻飞虱迁入的主要虫源地。通过从褐飞虱的迁飞规律和路径、影响褐飞虱灾变性迁入的大气动力背景等方面,分析热带气旋对褐飞虱迁飞过程的影响,为防治其对水稻的影响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褐飞虱属同翅目、飞虱科,主要危害水稻。江苏省洪泽农场发生有3种:褐飞虱、伪褐飞虱、拟褐飞虱;拟褐飞虱、伪褐飞虱在灯下和游草上可见,但不危害水稻。2005年夏季不热,秋季不冷,多阴雨天气,导致褐飞虱暴发。1发生世代江苏1a发生5代,我场9月下旬至10月初发现4代若虫,10月6日发现5代若虫回迁代。2虫源初次虫源由远距离迁飞。3危害特点褐飞虱有趋光性,喜阴性,闷热夜晚趋光更强,每晚8∶00~11∶00扑灯量为全晚的90%(双色灯,200W黑、白日光灯)。成、若虫怕阳光直射,喜阴性。一般栖息于稻丛下部的叶鞘上取食产卵,很少到叶片上活动。当虫口密度大…  相似文献   

10.
水稻褐飞虱抗性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褐飞虱是危害水稻生产最重要的虫害之一。利用寄主抗性培育抗褐飞虱品种被认为是最经济、有效的方法。自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鉴定褐飞虱水稻材料以来,我国在栽培品种中陆续发现并鉴定了大量抗褐飞虱材料,为抗褐飞虱基因的定位与克隆奠定了基础。截至目前共鉴定了19个褐飞虱主效抗性基因,其中大部分已经定位。针对目前水稻抗褐飞虱育种存在的问题,应结合稻褐飞虱生物型、水稻品种的遗传背景及生态适应性等考虑,不断提高已鉴定抗源及基因的利用率,注意防止或延缓新的褐飞虱生物型的产生,以提高选择效率,缩短育种年限。  相似文献   

11.
烯啶虫胺属新烟碱类杀虫剂。为明确烯啶虫胺对麦田灰飞虱和稻田褐飞虱的防治效果,今年5月份.江苏省植保站委托本省的常熟市、姜堰市植保站和广西区的合浦县植保站.分别开展了麦田灰飞虱和稻田褐飞虱防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烯啶虫胺对麦田灰飞虱防治效果与氟虫腈、醚菊酯相当,比吡蚜酮差,对稻田褐飞虱防治效果较好、控制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12.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分蘖期施杀虫剂后稻飞虱虫量变化不大,高氮区虫口减退率仅为17.3%,低氮区为39.4%;而在乳熟期应用杀虫剂后,稻飞虱虫量的变化较大,高氮区虫口减退率为59.5%,低氮区虫口减退率为88.1%,其中褐飞虱的虫口减退率明显高于白背稻虱。通过试验认为,气候条件的影响,杀虫剂的不合理使用间接影响了蜘蛛等稻飞虱天敌的数量。生态失衡严重降低了天敌对褐飞虱的自然控制能力,防治技术不到位影响了防治效果,导致2005年褐飞虱暴发成灾。  相似文献   

13.
云南稻飞虱冬季虫源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96年1月23日至2月28日,“中日东亚季风区水稻迁飞性害虫大范围迁移动态共同研究”课题组,再次组织在云南境内沿顷甸、老挝、越南边境一线考察了褐飞虱、白背飞虱在云南的冬季虫源情况,通过考察认为:在滇西南,滇南的思茅、西双版纳海拔800m以下稻区,冬早春季白背飞虱、褐飞虱在秧田、本田上能正常繁殖,存在大量冬季虫源,在滇西南海拔800~1300m稻区,有白背飞虱、褐飞虱越冬,其中以白背飞虱为主,褐飞虱零星存在,该稻区稻飞虱冬季虫量不能构成早春虫源,在滇东南文山、滇南红河海拔800m以下双季稻区,虽有冬早春秧及再生稻苗和落粒自身苗,因越冬场所狭小,故白背飞虱、褐飞虱虫量偏少,为非冬季虫源区,提出将云南稻飞虱分为东西两大片发生区及开展防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褐飞虱对同类昆虫遭遇草间小黑蛛捕食时产生的挥发性物质的行为反应,目的验证褐飞虱在遭遇危险时是否产生向同类报警的化学信号。结果表明,褐飞虱若虫对草间小黑蛛释放的挥发性物质无逃避反应,对同类昆虫遭遇草间小黑蛛捕食时释放的挥发性物质的反应因虫龄而异,其中2~3龄若虫有极显著的逃避反应,1龄和4~5龄若虫无明显反应。该结果说明褐飞虱2~3龄若虫在遭遇天敌捕食时会释放挥发性化学物质,产生报警行为,向同类昆虫发出危险警示信号,但褐飞虱1龄或4~5龄若虫的报警行为不明显,其原因可能是褐飞虱4~5龄若虫不易被草间小黑蛛捕食或者褐飞虱1龄若虫虽易被捕食,但其产生的报警信号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文旨在阐明褐飞虱迁入后不同时期种群的密度、水稻冠层光谱反射率和穗粒质量三者间的相互关系,以期为建立监测褐飞虱发展动态及危害损失的高光谱遥感方法提供指导。[方法]对笼罩内处于孕穗期的水稻,每桶水稻接入0、2、4、6、8、10和12对的褐飞虱雌、雄成虫,形成不同的危害程度。在接虫后5、11、20、26、36、41和48 d测定水稻冠层光谱反射率和调查褐飞虱种群密度。水稻黄熟后,测定水稻的穗数、穗质量和千粒质量。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获得不同时期褐飞虱虫量、水稻光谱反射率和水稻穗质量、千粒质量间的关系。[结果]接虫后26 d,笼罩内褐飞虱种群数量达到高峰;接虫后36 d内的种群数量均与起始接虫量显著相关,但41 d后的虫量与起始接虫量相关不显著。接虫后5~20 d的水稻冠层光谱反射率与褐飞虱种群数量均无显著的相关性,但26 d及以后的反射率在近红外光(700~925 nm)和绿光(550nm左右)处与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接虫后41 d内的褐飞虱种群数量与穗质量、千粒质量呈显著的负相关,且相关系数在接虫后26 d时最大。接虫后20~48 d内的水稻反射率在近红外波段均与水稻穗质量和千粒质量显著正相关。[结论]连续测定水稻冠层反射光谱不仅可表征褐飞虱种群的密度大小,而且具有提前预测水稻产量的能力。水稻在绿光区和近红外光区的光谱反射率有望用于反演褐飞虱种群的密度和受害后水稻的穗粒质量。  相似文献   

16.
综述了水稻抗褐飞虱基因资源的鉴定、分布特点及遗传分析检测,分析了抗褐飞虱遗传的"基因对基因"关系,以及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的抗虫机制与褐飞虱对抗虫品种的适应,揭示了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育种利用现状及其展望.  相似文献   

17.
三都县1996~2006年稻飞虱灯光诱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定点在稻区采用灯光诱测法,每天对监测点的飞虱进行收集,分类鉴定,统计稻飞虱种类和数量。结果表明:三都县稻飞虱主要有白背飞虱和褐飞虱2种,白背飞虱为优势种,褐飞虱相对较少,白背飞虱占总飞虱量93.84%,褐飞虱占6.16%,不同年度虫量变化大,当年发生前期以白背飞虱为主,后期以褐飞虱为主,5月份为全年主迁入峰期,峰期虫量占全年总虫量70.94%,始见期为3月、4月,白背飞虱早见于褐飞虱,终见期2种飞虱基本一致,均为10~11月份。  相似文献   

18.
转cry1Ab抗虫水稻对褐飞虱取食及产卵选择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褐飞虱在转cry1Ab抗虫水稻(mf-MH3301-1)和非转基因水稻(MH3301)上的取食和产卵选择行为,并通过Y型嗅觉仪研究了褐飞虱对2种水稻的趋性反应.结果表明:转基因水稻mf-MH3301-1对褐飞虱成虫的取食选择行为有一定的影响,在接虫后2、4、8 h,雄成虫在Bt水稻上的着虫率显著低于对照MH3301,而雌成虫在接虫后4、8 h在Bt水稻上的着虫率显著低于对照MH3301.然而,Bt水稻对于褐飞虱的产卵选择性和趋性反应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褐飞虱在中国东部秋季回迁的雷达观察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1988和1990年秋季,在南京市郊江浦县用超高频雷达、气球拖带空中捕虫网及田间笼罩,对褐飞虱秋季回迁进行了研究。江浦县位于中国东部江淮稻区,以种植单季中、晚稻为主(中稻占70%),随着水稻的灌浆,成熟,褐飞虱长翅型成虫迁出从8月末到9月末逐渐增多。9月中旬,季风转为东北风占优势时,正待迁飞的虫群数量达到高峰,东北风被台风加强时,回迁尤为加快。9月间季风风向的这一转变,对褐飞虱后代的存续是重要的,它保证了迁飞虫群大部分被带到适宜冬春季繁衍的地方。  相似文献   

20.
利用近30年NCEP/NCAR 逐日气象再分析资料及中国褐飞虱逐候灯诱数据,分析季风指数与褐飞虱迁入量的时空关系,以探明季风进退和转换对我国褐飞虱迁入的影响。研究表明:(1)常年3月中、下旬是我国偏北季风转换为西南季风的时期,西南季风开始后的4月上旬是褐飞虱第1次大规模北迁的时期,第1次大规模北迁的主降区为华南稻区和西南稻区,随后迁向其北的其他稻区。(2)6月中旬-8月中旬是偏南季风指数达最大值的时期,也是各稻区褐飞虱北迁峰次最多、迁入量最集中的时期。(3)8月下旬至9月中旬为偏南季风向偏北季风的转换时期,也是褐飞虱北迁的终见期、南迁的始见期,第1次大规模南迁发生在这一时期内,主降区为江淮稻区和江岭稻区。(4)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是偏北季风的快速增强期、偏南季风的快速衰退期,也是褐飞虱南迁的高峰期。(5)10月下旬开始偏南季风撤出我国大陆,而偏北季风控制我国大陆,由北到南各稻区依次开始出现褐飞虱迁入的终见期。(6)褐飞虱异常发生年份中西南季风北上的早迟决定了褐飞虱在我国迁入始见期的早晚,而偏北季风南下的早迟则决定了我国褐飞虱迁入终见期的早晚。(7)迁入始见期滞后于西南季风的变化,迁入终见期滞后于偏北季风的变化,它们滞后的时间都为1-3候(即5-15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