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3 毫秒
1.
为确定在我国流行的一株蓝舌病病毒(BTV-10)的基因型和血清型背景,对该毒株及来自美国的5 株不同血清型(BTV-2,BTV-10,BTV-11,BTV-13,BTV-17),来自澳大利亚的BTV-15,来自南非的BTV-1 型毒株进行了核酸同源性比较和系统树分析。结果表明:这8 株病毒分属于3 种不同的病毒型,中国分离株与来自美国的BTV-10 同源性最高,与美国分离株BTV-2,BTV-10,BTV-11,BTV-17 同属于一个型。据分析结果推测中国分离株BTV-10 很可能是美国BTV-10 型与BTV-17 型基因重组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我们对蒙古栎橡子营养成分进行比较全面的测试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中又对其维生素含量和脂肪酸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蒙古栎橡子每100g含VB10.0725mg、VB20.0950mg、Vc14.15mg、VA1.039mg;脂肪酸主要以亚油酸(10.98%)、油酸(29.41%)为主。  相似文献   

3.
我们对蒙古栎橡子营养成分进行比较全面的测试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中又对其维生素含量和脂肪酸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蒙古栎橡子每100g含VB10.0725mg、VB20.0950mg、VC14.15mg、VA1.039mg;脂肪酸主要以亚油酸(50.98%)、油酸(29.41%)为主。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BV)与戊型肝炎病毒(HEV)重叠感染对HBV复制的影响。方法:以血清HBsAg和抗HEV均阳性患者36例作为重叠组,以单纯HBV感染患者36例作为对照组。两组病例抗HAV-IgM和抗HCV均为阴性。采用ELISA法测定两组的HBV-M。结果:重叠组血清HBeAg的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抗HBe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HBV与HEV重叠感染后,HBV的复制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相似文献   

5.
以不同浓度VB6、VE、VB12及Vc对刚破膜斑点叉尾鮰仔鱼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各种维生素处理斑点叉尾 仔鱼均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斑点叉尾 对卵黄囊的吸收,其中以20mg/LVB6效果最佳,不仅促进斑点叉尾 仔鱼卵黄囊的吸收,且具有很强保护力,使斑点叉尾 仔鱼成活率达95%,其次为VE、VB12。和Vc。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 ,中学数学、高等数学和其它一些学科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数理逻辑能力 ,同时也注重训练学生的空间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本应用方法主要针对于此 ,从一些比较简单的语言着手培养学生对数理逻辑的兴趣 (本例中使用VB) ,并通过三维制图软件辅助对学生空间能力的培养 (本例中通过VB辅助AutoCAD绘图实现 ,并且配合目前方兴未艾的局域网技术和VRML技术实现共享 )。该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借用AutoCAD中ActiveXAutomation与VB结合 ,绘制出所需的平面和空间图形。另外 ,通过VRML等网页技术…  相似文献   

7.
竹醋4种分馏物的抑菌试验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用竹醋4种分馏物BV-F,BV-M,BV-U,BV-S分别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桔青霉菌和黑曲霉菌进行抑菌试验,结果表明,竹醋4种分馏物对4种菌都有较强的拮抗作用,BV-F原液和体积分数1/2-1/16的混合液可杀死培养基表面的全部桔青霉菌,BV-F原液的最大抑菌圈直径达61mm.BV-S对金苋色葡萄球菌抑菌的最小体积分数为1/256.BV-S对桔青霉菌抑菌的最小体积分数为1/128。  相似文献   

8.
紫外线辐射对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气臭氧层的破坏引起地表紫外线--B(UV-B)辐射增加,从而导致对各种 生不良影响,本文主要阐述过量的UV-B辐射对人类和某些昆虫的影响,以及抑制和破坏许多睡和水生植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9.
何姗  龙尧 《湛江医学院学报》1998,16(1):34-34,38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BV)与戊型肝炎病毒(HEV)重叠感染对HBV复制的影响。方法:以血清HBsAg和抗HEV均阳性患者36例作为重叠组,以单纯HBV感染患者36例作为对照组。两组病例抗HAV-IgM和抗HCV均为阴性。采用ELISA法测定两组的HBV-M。结果:重叠组血清HBsAg的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抗HBe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HBV与HEV重  相似文献   

10.
青年人原发性肝癌致病因素配对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湛江市青年人原发性肝癌(PHC)的病因。方法:对120例青年人原发性肝癌患者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湛江市青年人原发性肝癌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密切相关,HBV总感染率为79.5%,明显高于对照组19.5%(P〈0.01)。肝癌家族史、肝炎史、饮水、饮酒为青年人原发性肝癌主要危险因素。结论:HBV感染在青年人肝癌中的作用远远高于其他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据近几十年来考古发掘材料证明,约在七、八千年以前,我国北方和南方一些地方已有粟、稻种植。经历漫长的不定期撂荒、定期撂荒阶段,直到约公元前三世纪成书的《周礼》中,土地连种才见于记载。随着人口的繁衍,经济的发展,技术的提高,人们对土地的利用也益发重视。公元前四世纪魏国李悝曾倡导尽地力之教。新兴的封建王国,竞相发展实力,壮大自己的财富,纷纷筑城设防,带来城市手工业的较快发展和人口相对集中,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氮肥对谷子产量的影响。[方法]通过大田随机区组试验,采用不同施肥方法和不同的施肥量,探讨氮肥对谷子产量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A(2/3底肥,1/3追肥)、B(1/3底肥,2/3追肥)2种施肥方式下,随着氮肥施用数量的增加,产量有明显增加的趋势。施肥量1001、50与50 kg/hm2相比,产量差异极显著;施肥量150与100 kg/hm2相比,差异显著。A、B 2种施肥方式相比,产量差异显著。[结论]考虑到经济与环保方面的因素,谷子氮肥施用量以100 kg/hm2水平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3.
谷子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谷子施肥技术,为谷子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吉谷1号为供试品种,通过大田随机区组试验,采用A(N70%底肥和30%追肥)和B(N 30%底肥和70%追肥)2种施肥方法和N与P、K(作底肥)不同的施肥量,研究施肥与谷子产量的关系。[结果]在2种施肥方式下,随着N肥施用量的增加,谷子产量有明显增加的趋势,施N 100与50 kg/hm2和150与50 kg/hm2产量差异极显著,施N 150 kg/hm2与100 kg/hm2的产量差异显著;施P肥量由35 kg/hm2增加到70 kg/hm2时,谷子单产提高7.26%,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施K肥量由30 kg/hm2增加到60 kg/hm2时,谷子单产提高8.07%,差异也达到显著水平。[结论]就A与B 2种施肥方式相比,B施肥方式产量明显高于A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14.
播期对糜子农艺性状及淀粉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不同播期对糜子籽粒性状、农艺性状和籽粒淀粉理化性质的影响,为后续机理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盆栽试验,以陕糜1号为试验材料,设置4月20日(B1)、5月10日(B2)、5月30日(B3)、6月20日(B4)4个播期,全生育期保持土壤充足供水。系统研究糜子成熟期农艺性状指标、籽粒性状及籽粒淀粉理化性质,分析不同播期下糜子株高、穗长、穗柄长、穗分枝数、千粒重、籽粒长/宽/圆度等农艺性状指标,研究淀粉晶体结构,粒径分布、直链淀粉含量以及淀粉的热焓特性及糊化特性的变化,总结淀粉的直链淀粉含量、热焓特性及糊化特性与形态指标、粒径分布及粒径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随着播期的推迟,糜子的株高、穗长、穗柄长极显著增加,主茎分蘖、分枝显著减少,穗二级分枝数和籽粒粒宽显著降低。籽粒淀粉粒径分布均呈双峰分布,且与其他播期相比,B1播期下粒径>28 μm颗粒的比例最高(25.5%),5—28 μm颗粒的比例最低(67.5%)。播期不影响糜子淀粉的晶体类型,但是影响了X-射线衍射图谱的衍射峰强度。B1播期的直链淀粉含量(1.3%)极显著高于其余播期处理(0.18%—0.53%)。不同播期的籽粒淀粉的热焓特性相关指标中,糊化起始温度(To)、峰值温度(Tp)和终值温度(Tc)整体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热焓值(ΔH)没有显著差异。不同播期下的糜子淀粉糊化特性各项指标均呈现显著性差异,其中,B3的峰值黏度(Pv)、谷值黏度(Tv)、最终黏度(Fv)和破损值(BD)显著高于其余处理,而回生值(SB)及糊化温度(PT)显著低于其他处理。随着播期的推迟,糜子淀粉的峰值黏度和破损值呈现先增加再减少的趋势,B1淀粉的热糊稳定性最强,B3淀粉的冷糊稳定性最强,但热糊稳定性最差,B2淀粉的冷糊稳定性最差,B4的冷糊、热糊稳定性均处于中间水平。【结论】 适宜的播期可以提供充分满足糜子生长需要的光、温条件。早播使糜子籽粒千粒重显著增加,籽粒更加饱满,且籽粒淀粉的平均粒径增加,具有较高的直链淀粉含量,更加适合加工热食,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播期不影响淀粉的晶体类型,但是影响淀粉的X-射线的衍射峰强度,也会影响糊化特性等指标。  相似文献   

15.
在科尔沁沙地南缘,以仁用杏//花生/玉米/花生//仁用杏(A1模式)、仁用杏//谷子/玉米/谷子//仁用杏(A2模式)、仁用杏//大豆/玉米/大豆//仁用杏(A3模式)、仁用杏//玉米//仁用杏(B1模式)、仁用杏//花生//仁用杏(B2模式)、仁用杏//谷子//仁用杏(B3模式)、仁用杏//大豆//仁用杏(B4模式)7种果粮立体复合种植模式为试验对象,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对作物病虫害的影响,并评价了其经济效益。结果表明:玉米病虫害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表现为B1模式〉A2模式〉A3模式〉A1模式;A模式较B模式能够显著降低矮棵作物花生和大豆的病虫害发生率。玉米产量顺序为A1模式〉A3模式〉A2模式〉B1模式。A模式较B模式,矮棵作物(花生、谷子、大豆)产量略有降低,但减产幅度均〈5%,差异不显著。从经济效益分析,A1模式和B2模式的经济效益较高。由此认为,A1模式和B2模式表现较好,适宜在风沙半干旱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基于PCR技术的谷子分子标记遗传图谱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构建一张基于PCR技术的谷子分子标记遗传图谱。【方法】以谷子高146A和K103杂交自交F2分离群体为作图群体,以分布于谷子9条染色体上的81个SSR标记为主要参考标记,采用来自谷子、水稻、珍珠粟和高羊茅的SSR、STS、SNP、SV和ACGM标记共1 733个,在亲本间筛选多态性标记,并进一步在F2群体间进行验证,利用MAPMAKER VERSION 3.0软件进行连锁分析,采用MapDraw V2软件绘制遗传连锁图谱。【结果】构建了一张包含192个不同类型分子标记的谷子遗传图谱,新定位标记33个,其中32个来自谷子,另1个来自珍珠粟。遗传图谱包含9个连锁群,覆盖基因组全长2 082.5 cM,连锁群长度介于119.5-475.2 cM,平均长度231.39 cM,标记间平均距离10.85 cM,每个连锁群上的标记数介于10-37个。部分连锁群上标记存在偏分离现象,在定位的192个标记中,共有36个标记发生偏分离,占图谱总标记的18.75%,其中,在LG2、LG6和LG7上分别聚集分布了10、15和7个偏分离标记,出现了偏分离热点区域,而在LG1、LG4、LG5和LG8上仅有零星分布,LG3和LG9上则没有偏分离标记。对来自不同作物的分子标记在谷子上的可转移性分析发现,来自谷子的1 235个PCR标记中有205个标记在双亲及其F2群体间有多态性,多态率为16.60%,而来自珍珠粟、高羊茅和水稻的498个PCR标记,在该群体上仅发现1个多态性标记。【结论】利用不同物种中的分子标记构建了一张覆盖基因组长度为2 082.5 cM的谷子遗传连锁图谱,其分子标记主要来自于谷子。  相似文献   

17.
辽西地区谷子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形成谷子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提升辽西地区谷子生产水平,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以燕谷16号为试验材料,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制约谷子生产的氮肥施用量(因素A)、磷肥施用量(因素B)和种植密度(因素C)3个关键技术进行了不同水平组合的籽粒产量及其经济效益研究,以明确谷子生产上的最佳施肥方案与合理的种植密度。结果表明:3个因素对燕谷16号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顺序均为氮肥施用量〉磷肥施用量〉种植密度,其中,氮肥是影响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最重要因素,种植密度是影响谷子叶面积指数和穗粒重的最重要因素。本研究条件下,最高产量和最大经济效益的因素组合均为A2B3C1,即氮肥施用量187.50kg/hm2、磷肥施用量131.25kg/hm2、种植密度30.0万株/hm2时谷子产量和经济效益最高,分别达到了5363.79kg/hm2和14514.9元/hm2。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高矮秆夏谷不同发育时期叶片过氧化物酶同工酶 (POD)酶谱变化及其地上部植体动态发育、干物质积累的变化。结果表明 ,谷子叶片 POD酶谱的苗期和抽穗期酶带最丰富 ,高矮秆谷子在孕穗后的发育和灌浆过程中的干物质积累不同。酶谱中的 B1 、C1 和 C2 带与其生长发育有关 ;A2 、A3带与成株期株高有关。高矮秆材料的发育差异可在其叶片的 POD上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19.
地膜覆盖机械化谷子种植,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种植技术,它不仅可以提高种植效率, 而且能够有效的减少劳动人民的种植成本因此晋西北地区的农民已经把地膜化覆盖谷子种植 技术应用到了农作物种植上。笔者在这里对机械化地膜覆盖谷子种植技术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机械化地膜覆盖谷子种植技术与之前的传统谷子种植技术是有一定区别的,机械化地膜覆盖谷 子种植技术有效的解决了传统谷子种植技术的弊端,提高了谷子种植的产量。  相似文献   

20.
以小麦和糜子为供试作物,利用室外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添加量生物炭与矿质肥配施对两种不同土壤化学性质及小麦和糜子产量的影响。生物炭当季用量设5个水平:B0 (0 t/hm2)、B5 (5 t/hm2)、B10 (10 t/hm2)、B15 (15 t/hm2)和B20 (20 t/hm2),氮磷钾肥均作基肥施用。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施用生物炭可以显著增加新积土糜子季土壤pH值,其他处理随生物炭用量的增加虽有增加趋势但差异不显著;显著增加新积土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增幅为1.5 %—58.2 %;显著增加两种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幅为31.1 %—272.2 %;2.两种土壤的矿质态氮含量、新积土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随生物炭用量的增加而显著提高,氮磷钾增幅分别为6.0 %—112.8 %、3.8 %—38.5 %和6.1 %—47.2 %;3.生物炭可显著提高塿土上作物氮吸收量,而作物磷、钾吸收量虽有增加,但差异不显著。生物炭对小麦和糜子的增产效应尚不稳定,在试验最高用量时甚至产生轻微抑制作用。总之,施用生物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土壤化学性质,提高土壤有效养分含量,但生物炭对土壤和作物的影响与土壤、作物类型及土壤肥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