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露天煤矿废弃地生态重建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建立了以专家系统为核心,由数据库系统、图形库系统、模型库系统、人机界面系统等五个模块组成的矿区废弃地生态重建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并对其设计思想及各模块的内容构成,结构功能进行了详细分析。在安太堡露天煤矿人工重建的生态系统上,进行运行、验证和预测表明,该系统运行良好。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加强对采矿废弃地的生态与景观恢复治理工作,该文对其景观生态特征以及景观生态重建原则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恢复型、土地开发型和景观再造型的采矿废弃地生态与景观恢复的治理模式,并以浙江省矿山治理工程为例,进行了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3.
辽宁省矿业废弃地面积大,对生态环境破坏剧烈,矿区生态恢复与重建时间紧、任务重。影响矿区生态重建的因子很多,摸清矿业废弃地生态重建主导因子,是尽快恢复矿业废弃地植被、重建矿区生态系统的关键。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影响矿区生态重建的因子进行系统分析诊断,结果表明辽宁省矿区生态重建的主导因子为降水量、土壤颗粒级配和基质风化速度,在矿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分区及进行矿区生态重建措施配置时,应主要考虑这3个因子。  相似文献   

4.
辽宁省采矿业对全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的同时,也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矿业废弃地生态系统是极度退化的生态系统,生态重建难度很大。影响矿业废弃地生态重建的主要因子为降水量和矿业废弃地表层物质组成。目前人类尚不能随意调控降水量,而地表物质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人为改造。根据矿业废弃地地表组成物质特点,将矿业废弃地分为土状基质矿业废弃地和岩状基质矿业废弃地,岩状基质矿业废弃地又可根据其风化特性分为岩状易风化基质和岩状难风化基质矿业废弃地。根据不同类型矿业废弃地表层物质特点,提出三类矿业废弃地生态重建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5.
采矿废弃地由于具有物理结构不良、重金属含量过高、极端p H值等众多危害环境的极端理化性质特点,使得其对环境的危害持久而严重。文章通过对国内外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方法的分析,以新邵县高家坳金矿废弃地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植被快速恢复的研究试验,并对植被恢复的短期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可为金矿废弃地及中国南方同类矿山的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金属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婧静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5):8082-8084,8087
金属矿山废弃地是剧烈人为干扰下的一种特殊景观类型,其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退化严重。通过生态恢复和重建促使采矿废弃地的生态价值再生,对区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我国采矿废弃地的现状、环境影响,对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各种生物措施以及可持续利用途径进行综述,对我国金属矿山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徐州城北生态农业公园总体规划为例,推行生态造园理念,精心构思农业项目,在矿区废弃地生态修复与景观格局重建、城郊观光农业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提出将城郊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与观光农业建设相结合的发展思路,促进区域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以山东淄博高新区玉皇山生态恢复工程为例,针对城市周边石灰岩废弃采石场,提出生态恢复与景观重建规划措施:包括采石废弃地矿坑的生态恢复与景观营造措施、植被重建规划、地形处理方案、水系整治措施等内容;还从行政管理和开发运营方面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为我国采石废弃地的景观与生态恢复工程寻求经验,探索具有现实意义的治理途径。  相似文献   

9.
简述了中国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的现状并对其进展缓慢的原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通过对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的研究,提出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应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以改善生态环境和景观重建并控制水土流失为根本,根据各地区的发展规划,运用景观生态规划原理和恢复生态学原理,运用各种技术手段,结合矿区废弃地的具体情况,在生态恢复和尊重现实,尊重当地人民群众和政府经济利益的基础上发展诸如旅游业等产业,以求获得更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目前城市工业废弃地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已形成严重危害,工业废弃地生态修复和重建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对工业废弃地的产生、特征及对环境景观的影响进行了阐述;对工业废弃地生态景观修复的问题与策略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以唐山植物园规划为例,提出了工业废弃地生态景观修复的景观设计方法与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1.
针对山西省因煤炭大量开采,对土地利用产生的巨大负面影响问题,通过对本省土地复垦情况的调查及对目前国内外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研究情况的查询分析,利用山西省农科院现有数据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结合数据库系统设计思想,设计构建矿区复垦与生态恢复专题数据库。旨在通过建立数据库,实现行业内的数据资源共享,促进土地复垦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大宝山矿因长期采矿等干扰破坏,使原生植被被破坏殆尽,形成了大面积的矿山废弃地,导致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严重制约了当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大宝山矿区现状调查,土壤性质及水土流失是制约采矿废弃地生态恢复的关键因素,并提出了通过客土与土壤改良、水土流失防治、植被恢复以及跟踪监测与评价等步骤为加速大宝山矿区生态恢复的基本思路与途径,以期为矿区生态恢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基于无人机遥感技术的废弃采石场立地条件类型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无人机遥感影像和ArcGIS技术结合成为废弃地生态恢复的新手段,而准确划分立地类型是废弃采石场生态修复和造林绿化的关键基础步骤。本研究基于无人机遥感影像技术和ArcGIS技术,快速、准确地实现对冀北山区废弃采石场立地条件类型的划分。方法以草帽山废弃采石场为试验区,采用数量化理论Ⅰ与ArcGIS空间分析,对废弃采石场的立地类型划分和立地质量评价,再得到立地类型分布图,并与实地立地因子分类结果进行精度检验。结果利用上述方法将冀北草帽山采石场废弃地划分为9种立地类型,同时根据立地分级结果将试验区立地定量评价为4个等级;与实地立地类型调查结果对比发现,本研究划分结果精度高达96%。结论无人机遥感影像与ArcGIS技术的结合应用不仅能实现采石场废弃地立地类型的高精度划分,还能够为采石场废弃地以期合理规划造林绿化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矿区废弃地污染综合治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区废弃地的污染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分析矿区废弃地污染途径及特点的基础上,从改善土壤质量和恢复植被2个方面详细探讨了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措施。  相似文献   

15.
废弃矿山植被恢复技术方案设计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江苏宜兴林场废弃矿山地质环境的调查,分析了其生态环境破坏现状,初步探讨了该矿山环境治理设计方案,主要包括设计原则、设计方案及植被恢复后期的管理,以期对宜兴废弃矿山的植被恢复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黄土区大型露天煤矿土地复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重点讨论了所研制的黄土区大型露天煤矿土地复垦专家系统在露天煤矿土地适宜性评价中因子的筛选、土地适宜性评价与规划中的应用以及其工作流程。在山西安太堡露天煤矿试运行表明 :专家系统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最佳选择 ,进一步的修正、完善和发展将使其在实际应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且有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在对榆林市煤炭开采区生态环境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煤炭开采对榆林市水资源、土地资源以及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和破坏的主要原因是:煤炭开采的生态治理制度不完善、环境补偿机制缺乏和生态环境标准不统一等。鉴此,提出了申请综合配套改革、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落实大型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以及在煤矿土地利用规划调整中同时做好林业生态建设用地的规划等策略,以期有效地减小煤炭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地貌重构是煤矿开采区土地复垦和生态恢复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决定煤矿临时建设用地复垦后的微地貌框架,决定复垦方向在利用上的稳定性.综合集成土地复垦、边坡治理、水土流失防治等方面的措施,考虑压占损毁、堆积损毁地貌形成原因、可能产生的危害(隐患点),尤其现有地貌和利用方式距离原有地貌和利用方式的偏差大小,细化了煤矿临时建设用地凹凸地貌重塑技术体系:建筑物与构筑物拆除技术、土地平整与表土剥覆技术、沟道再造与道路工程技术和坡面防护技术,并选择重庆市綦江区木朗煤矿进行典型案例的实证研究.总体看,这些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决定煤矿区临时建设用地地表起伏的大小,控制平地、山丘、洼地的配置形式,影响煤矿区临时建设用地地貌的大致架构.但是,因缺乏对地貌形成中的自然因素及周围景观环境的考虑,塑造的地貌往往与周围原有地貌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未来应运用微地形理论在微观尺度上对煤矿临时建设用地进行坡度设计、沟谷布局,参考仿自然地貌理论,协调重塑地貌与周围地貌之间的关系,构建多种理论结合指导的受损土地地貌重塑技术体系,从根本上为煤矿临时建设用地凹凸地貌重塑提供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以宣东二号煤矿为例,针对煤矿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科学有效的生态恢复与治理方案,探讨了生态恢复与治理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并结合国内矿区现状及一些城市的成功治理经验,提出了生态恢复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