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纱》是英国作家毛姆的作品,展现的是一位女性主义意识从缺失到觉醒的女性形象。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女主人公凯蒂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及原因,从而反映出女性伟大的精神觉醒。  相似文献   

2.
本文解析了《萨勒姆女巫》中女性角色的刻板印象及女性力量。  相似文献   

3.
作为美国当代文坛最为活跃的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以她特色鲜明的小说受到了广泛关注。《紫色》是她的代表作,这部小说一经发表,就轰动全美。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认为妇女与自然的双重压迫都是由二元制的统治逻辑造成的。  相似文献   

4.
霍桑(1804—1864),美国19世纪后期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作家。他的代表作《红字》发表于1850年,在当时就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即使时至今日仍然是不朽的经典名作。小说富有新意地展示了教权统治对人们的压制,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白兰仍然坚贞不屈,不向愚昧无知的传统屈服,这样,她成为了积极勇敢、反抗传统、积极追求自己的爱情但是也会诚心忏悔自己的罪过,却也期待能有好的结局的典型人物形象。将其独特的人物形象呈现给读者。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呼啸山庄》中对男女两性的疯狂言行的不同描写,来揭示小说中不仅有女性主义的思想萌芽,更有受父权思想潜在影响之处。这两种思想在小说中间杂出现,并在小说的结局处进行了激烈的争斗,最后作者艾米莉·勃朗特对传统思想作了一定的妥协。小说中父权思想与女性主义的斗争,充分反映了作者创作思想的复杂性,小说的神秘之感也由此而生。  相似文献   

6.
女性主义乌托邦小说借其独特的视角和写法,代表了每个时代女性的愿望,表达了对父权社会二元对立说的批判和否定,也为女性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吉尔曼的《她乡》是女性主义乌托邦小说的代表作,解构了女性气质,消解了男性角色的强势地位,消除了等级特权,构建起一个在平等、关爱等女性价值基础之上的美好世界。  相似文献   

7.
《简爱》是世界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之一。在小说中,女主人公对自我女性人权的追求与捍卫影响了整个社会对女性社会地位的重新审视。本文从女主人公女权意识觉醒出发,探讨《简爱》带给我们的启示与思考。  相似文献   

8.
汤亭亭撰写的《女勇士》已经成为华人文学的经典之作。作为典型的女性主义文本,《女勇士》讲述了几位华人女性在男权社会中如何进行反抗的故事,并且以第一人称的口吻重述了花木兰传说。这部小说反映了在男权社会影响下女性对不公平待遇之反抗意识的逐渐觉醒。本文通过分析作品中女性从无声到有声的反抗过程,以此来证明只有通过话语女性才能得到应得的地位,才能给自己的身份进行准确的定位。  相似文献   

9.
美国著名作家凯特?肖邦被视作二十世纪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驱。她特别关注十九世纪末女性的生存状况及自我身份的觉醒。她的著名短篇小说《暴风雨》自发表以来就受到了评论界的广泛关注,但大部分文章都是分析其讽刺和象征艺术、自然主义倾向及女性自我身份的觉醒等。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视角探索《暴风雨》中的道德与情欲问题,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道德的效力;情欲的力量;道德和情欲的平衡。  相似文献   

10.
《献给埃米丽的一朵玫瑰花》自从问世以来,一直是福克纳广为人知的短篇小说之一,常常被收录在高校英美文学教材中。它宛如文学大观园中的一朵玫瑰,吸引众多文学评论家和读者掩卷沉思。本文将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分析埃米丽的悲剧以及其所代表的“南方淑女”形象,诠释美国南方女性在自我建构的过程中的挣扎与无助,最终走向异化和扭曲的可悲人生,从中也可以体会到福克纳对于南方的特殊情感。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法国女性主义批评代表人物西苏的双性同体理论为参照,用比较的方法解读杨苡的《呼啸山庄》译本,认为译本一方面采用了女性视角,另一方面使用了更具权威地位的男性话语秩序即父权社会下的标准话语。这种双性同体的现象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男女地位状况,并进而说明译者的性别对于文本操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中西文学中,妇女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持续关注的对象,女作家萧红的《生死场》书写了男权中心的认同者,而美国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紫颜色》书写了男权中心的认同者向叛逆者的转变,不管是认同者还是叛逆者都展现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下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3.
管理科学是研究人类管理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科学。跨入新世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技能,进行职业准备和职业训练,还教给学生社会价值观念、社会行为规范和社会理想,教他们如何做人,多层次、全方位地塑造学生个体的素质。因此,构建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对将大学生培养成有德之人、有为之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1.科学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女性哥特理论认为,女性哥特小说在情节、叙事技巧等方面,与男性哥特小说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小说的情节多围绕女主人公逐步揭开男性社会向她隐藏的秘密而展开。《吕蓓卡》中,达芙妮·杜穆里埃通过对女主人公在逐步揭开秘密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从无知少女到成熟女性的蜕变的描述,延续了女性哥特创作的传统。  相似文献   

15.
刘美希 《山东饲料》2013,(35):221+230
郭沫若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他在文学,戏剧,古文字学,书法等领域都颇有成就。然而,大多数人都只知道郭沫若具有颇深的文学造诣,并不知道其实他还是个大翻译家。本文简要地介绍了郭沫若的翻译思想,并以郭译本《鲁拜集》为例分析郭沫若译诗的优美之处。  相似文献   

16.
《君主论》作为马基雅维利的代表巨作,包含着众多政治、外交、宗教的思想,在1532年一经出版,引发了各种强烈的反响.马基雅维利并未在《君主论》中系统的阐述关于国家治理的思想,但其在书中关于国家治理的观点却不容忽视.笔者就从《君主论》中马基雅维利的人本思想、领导者素质以及军队的建立来探讨其国家治理思想.  相似文献   

17.
生态批评自20世纪90年代出现于英美后,即凸显出逐渐强大的生命力,并越来越受到文学批评的关注。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对以《2012》为主的灾难电影进行解读,有助于唤醒人类的自然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调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促进人与大自然和谐共生、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认知诗学图形/背景理论对Robert Frost的《未选择的路》的认知解读过程进行分析,逐层剖析其创作思路和手法,用全诗所描绘的十二个意象或画面从诗人的角度呈现了图形与背景的分离关系。认为《未选择的路》中的图形/背景关系的呈现方式对烘托主题——偶然的选择往往导致人生历程的重大变化,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我和林中岔路这一对图形与背景的不断移动和转换中,最终凸显了由此产生的怅惘思绪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19.
《论语》和《傅子》都是儒家的经典著作,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治国理念,在思想源流上有一定的传承关系。通过对二者政治思想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傅子》不仅继承了《论语》的政治核心思想,而且有所发展,很好地契合了“外儒内法”和“内圣外王”的治国思想。此外,该研究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儒家学派在特定时期的发展倾向,对当今社会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爱情和复仇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题材,也是人类永恒延续的主要情感因素。《呼啸山庄》中女作家艾米莉通过对一系列超自然现象的描述,使得贯穿爱情主题和复仇主题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小说中的神秘成份,都具有一定的精神深度,因此,它不仅没有降低事件和人物的真实性与可信性,反而在读者心中引起了更深层次的共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