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编制杉木林分密度管理图研究报告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我国目前杉木人工林面积逐年增加,抚育间伐的起始期、强度、间隔期等问题亟待解决,为此我们引用日本的理论,结合我国杉木实际生长情况,编制了杉木林分密度管理图,并经过检验,证明精度可达90%以上。在1980年5月于南昌召开的全国杉木第二次科研协作会上,由各地代表组成的鉴定小组对该图的编制进行了鉴定,认为该图达到了国内较高的水平,对我国杉木经营数表的研制和定量间伐等科学栽培制度的建立将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建议在生产中进行试用。现将编制该图的理论、方法和精度检验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林分密度管理图是日本林学家根据林分密度法则理论,以林分密度效应规律为基础,用密度与各测树因子之间数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式来编制的。这个图式模型是由最大密度线、等直径线、等树高线、自然稀疏线、经营管理线等五组曲线构成。它们之间关系是以林分蓄积量为变量,以密度为自变量建立起各种数学模式集中在双对数纸上,便构成林分密度管理图。它是进行定量间伐、生长予测的重要工具;对森林资源的调查,造林设计和经营管理工作也能提供参考性数量指标。  相似文献   

3.
为了及时地合理的调整林分密度,必须探索密度与林分其它测树因子间的数量关系和动态规律,并力求用一个简单的生物学模式或数表综合地表现出来,使林业工作者在森林发育的任何阶段能准确的确定密度和产量之间的关系。使之营林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定量管理的基础之上。但迄今在我省油松林的经营活动中,尚缺乏这样数学图表。为此,我们利用432块实测标准地资料,根据林分密度效应规律,通过  相似文献   

4.
<正> 林分密度控制图是以林分密度效应规律为基础,用密度与各种测树因子之间的数量关系所建立的数学模型来编制的。因此,弄清林分密度效应规律,掌握密度效应数学模型,是编制林分密度控制图的基础。本文首先阐明林分密度效应规律,然后详述密度效应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5.
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林在全省现有用材林中蓄积量占首位,为39.5%;林地面积占25.6%,居第2位;木材产量占年产量的60%以上。自日本林学家安藤贵(1968)的林分密度控制图创立以来,中外学者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并获得了许多成果,如日本菊泽喜八郎(1978)、美国的Drew和Flewelling(1977~1979)、中国的尹泰龙(1978)、周本琳等(1980)、刘景芳等(1980)和姜文南等,均编制了不同林分密度控制图。但未见有关白桦林分的报道。因而编制此图,以便通过人为的干预,使白桦林在生长过程中,保持最佳密度,提供最多的木材产量或发挥最大的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林分密度控制图是森林经营管理、预测预报的常用工具。本文据大青杨的258块标准地材料,试用PC—XT计算机,编制了我省天然大青杨林分密度控制图,节约了人力物力。  相似文献   

7.
林分密度控制图的编制与应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掌握林分的生长与立木密度之间的数量关系,是控制单位面积产量,培育目的材种,科学经营森林的重要条件。为此,我们就吉林省人工落叶松林和天然次生林,探讨了密度效应数学模型及其图象,绘制了五种森林类型的林分密度控制图。随着森林经营强度的提高,密度控制图将成为定量间伐和生长预测的重要工具,对于资源调查、造林设计、更新普查和经营管理也能提供参考性数量指标。  相似文献   

8.
山东省临沂地区杨树人工林林分密度管理图的编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山东省临沂地区杨树人工林林分密度管理图,于1986年冬至1987年春在该地区设置69杨等临时标地356块资料基础上编制而成。密度为278—5952株/ha(其中500—1894株/ha者占89.1%);优势高为5.9—28.6m;平均胸径为3.8—28.6cm;蓄积量为3.9—339.7m~3/ha。管理图编制方法:等树高线选用M~(-1)=A_1+B_1N~(-1)式,等直径线选用D~(-1)=A_2+B_2N式;最大密度线采用M_(Rf)=K_2·N_(Rf)~(K_1~′)式;密度管理线采用M_(Ry)=K_3·N_(Ry)~(K_1~′)式。本密度管理图的精度,等树高线为97.6%;等直径线为98.9%,符合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9.
<正> 林野厅自1978年着手编制人工林资源预测资料。其概要如图1。具体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人工林的调查,然后根据林分密度理论进行分析,计量地掌握林分构成因子间的关系,并把图表化为一般可资利用的人工林林分密度管理图(林野厅);然后,据此编制人工林收获予测表(都道府县为单位)。编制这种人工林资源予测资料的目的是掌握人工林的资源、予测收获量、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辽宁省次生柞林的经营水平,进一步探索柞林的自然稀疏规律,掌握林木生长与林分密度之间数量关系,控制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在引进国外、吸收国内编制密控图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我们编制了柞树林分密控图。以期达到科学营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正> 单位面积上的林木株数,作为林分密度的一个测度,反映着林木的密集程度。适时合理的对其进行调整,将关系到森林生产潜力的发挥和对森林质量的控制。因此,密度的计测以及力求测算方法的简捷便成为森林经理和经营  相似文献   

12.
广南县杉木人工林林分密度控制图的编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杉木人工林立木密度对优势木平均高、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林分平均直径等生长因子的规律,于2003~2005年在广南县14个乡镇,设置20m×30m的杉木人工林样地215块,在实测胸径和树高的基础上进行资料整理,并编制了杉木人工林林分密度控制图。经检验,其等树高线精度为97.8%,等直径线精度为98.8%。  相似文献   

13.
马尾松人工林林分密度控制图的编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正> 一、材料的收集与整理: 供编制林分密度控制图用的300块标准地材料,取自福建主要用材林区的建瓯、邵武、顺昌、南平、沙县、尤溪等县、市。所有标准地均按典型选择的方法,分别在不同立地条件和不同年龄的,属于统一自然发育体系的,未  相似文献   

14.
<正> 刺槐是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改良土壤的优良树种。从五十年代开始,我省广大地区就有大面积的栽植。但由于多年来剌槐林缺乏科学的经营管理,致使一些林分生长衰退,效益日减。为此,我们在充分研究剌槐林分与立地条件的变化规律、林木与林分内部结构特征的基础上,利用林分一些测树指标  相似文献   

15.
前言调整林分的密度与结构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经营措施。林分的合理密变随培育目的、林分年龄、立地条件等因素而变化。要傲到及时地合理调整林分密度,就必须探讨密度与林分其他测树因子间的数量关系及其动态规律,并用一定的数学图象综合地表现出来,以使营林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定量管理的基础上。迄今为止,在我省森林经营中,尚缺乏这样的数学图象,国内外曾对某些树种编制了这类数学图象,在日、美等国已经被应用到森林经营与造林中去了。由于我省杉木分  相似文献   

16.
林业生产实践反复证明了:“成林靠抚育,成材依间伐”。其目的就是按照林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物质循环和同化物分配规律,采取适时、适量、适法来调整林分密度,以保证保留木有合理的营养空间,改善林分状况,促使其生长发育,充分发挥森林生产潜力、控制森林质量均具有显著效果。为了避免传统间伐的盲目  相似文献   

17.
<正> 一、前言建国以来,我省大力营造了人工杉木林,据一九七八年底统计,杉木人工林面积为4876860亩,其中幼、中龄林面积占96.3%。随着时间的消逝,需抚育间伐的林分越来越多,然而如今尚缺乏抚育间伐科学数量依据。由于森林经营强度的提高,定量间伐的需要,我们必须掌握林分生长马立木密度之间的数量关系,才能使抚育间伐工作有所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林分密度控制图是根据林分密度法则研制的一种图式模型。由等树高线、等直径线、等疏密度线、饱和密度线和自然希疏线组成。主要用来表达林分的生长与密度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图式模型具有直观、简明和便于应用的特点。因此,随着经营强度的日益提高,将会逐渐成为资源调查、生长予测、定量间伐、造林设计、更新普查和经营管理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9.
辽宁省东部山区自然条件优越,雨量充足,土壤肥沃,适宜落叶松生长发育。日本落叶松在辽宁省占人工林总面积15%,蓄积量占20.9%。为提高经营水平,掌握林木生长与林分密度之间数量关系,在吸收国内外编制密度控制图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编制了日本落叶松林分密度控制图,以期达到科学营林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思茅松人工林林分密度控制图的编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思茅松人工林集中分布的西双版纳、思茅地区的 10个县 (市 ) ,按照立地条件、年龄、郁闭度、生长状况等的不同 ,设置 16 6块标准地 ,用以编制林分密度控制图 ,包括等树高线、等直径线、最大密度 (饱和密度 )线、等疏密度线、等自然稀疏线等 5条曲线 ,根据密度控制图可以求算林分蓄积量、疏密度、优势高 ;可以求算林分间伐量、间隔期进行间伐设计 ;可以预测各生长阶段的平均胸径、生长量等。经检验等树高线精度为 96 1% ,等直径线精度为 97 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