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袁圣 《海洋与渔业》2013,(11):60-60
【病原】鲮单极虫【症状】鲮单极虫寄生在鱼的体表(包括躯干、鳍、头)和鳃上,严重感染时可见鳞片凸起,挤压有白色脓状液体流出,被感染鱼游动缓慢,生长发育不良。【流行情况】鱼苗初期即开始感染,短期内可大量寄生。主要感染鲤、鲫、鲮,流行于长江流域一带。【诊断】镜检鲫鱼体表突起物可确诊。【防治措施】1.外用①生石灰带水清塘,以杀灭寄生虫幼虫和中间宿主。②用90%晶体敌百虫2~4ppm浓度泼洒,每天一次,连用3日。③用环烷酸铜全池泼洒.每日一次,连用2日。  相似文献   

2.
鲤鱼单极虫病组织病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1989年以来,造成王快水库等网箱养鲤大批死亡的单极虫病,病鱼出现烂鳃、肛门红肿、腹部膨大,腹腔内有大量粘液等症状;显微观察的结果为:各组织器官发生病变,肠上皮细胞严重坏死,平滑肌纤维发生玻璃样变及解体,鳃丝充血,鳃小片融合,肝细胞核溶解、坏死。  相似文献   

3.
鲤鱼吉陶单极虫病的治疗方法近几年,我场在精养鲤成鱼阶段,普遍发生吉陶单极虫病,尤以1994年最为严重。7月中旬,各成鱼池鲤鱼摄食明显减少,每天都发现死鱼,多者每天死鱼数十尾,病鱼完全失去商品价值,给渔业生产带来很大损失。我们通过对个别病情严重池塘实验...  相似文献   

4.
<正>单极虫是鲤鱼常见的一种寄生粘孢子虫。鲤鱼肠道单极虫病,已经严重危害鲤鱼养殖业的迅速发展。笔者于2010年4月对吉林省农安县太平池水库的病鱼调查中发现病鲤鱼肠壁上寄生了大量白色胞囊,取胞囊压片显微镜观察,经光学显微镜镜检后,鉴定为单极虫。并对该病进行了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彭泽鲫体表寄生鲫单极虫初探彭泽鲫(GarassiusauratusVarPengze)是从野生鲫中选育出来的一个养殖新品种,具有生长快,个体大,易养易繁,抗病抗逆性强等优良性状,农业部将其列为“八五”期间重点推广养殖的淡水品种之一。在以往的推广过程中...  相似文献   

6.
正跑道式养殖模式因其养殖产量高、饲料系数低、生长速度快、易管理等明显优势,近年来发展迅速,已成为浙江省重要的养殖推广模式。然而,由于养殖密度增加,各种养殖鱼类的病害频发,时有死亡,加之多数养殖户技能水平较低,存在治疗不及时或盲目用药的情况,往往造成不小的损失。因此,及时有效的防控对于解决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省网箱鲤鱼单极虫病比较严重,影响水库网箱养殖业的发展,因此及时提出防治措施是当务之急。防治措施一是把住放养关,严禁病鱼入箱;二是采用各种药物内服、外用进行治疗。经查明,黄壁庄水库网箱鲤鱼单极虫流行病与水库水温有密切关系,与水库水质无关。  相似文献   

8.
看了本刊1996年第2期“彭泽鲫体表寄生鲫单极虫初报”,我们所就进行了彭泽鲫体表寄生鲫单极虫的预防与治疗的研究,得到了理想的效果。现将具体方法介绍如下:l流行情况及症状鲫单极虫寄生在15cm至5cm的鲫鱼鱼苗体表,主要流行时间为5——8月,盛行期为6—7月,病灶达几处至几十处,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虽不高,但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和游动摄食。肉眼观察可见鳞片下出现胞囊,肿大,鳞片竖起,病灶处呈深灰色至黑色,鳞片下可见白色胞状物,轻挤会有脓液流出。2预防和治疗方法①用90%晶体敌百虫1g/m3浸泡鱼苗3—5分钟再入池,然后…  相似文献   

9.
宿州市塘桥区前付精养鱼塘的几口鲫鱼垂钓地中,今年6月初发现鲫鱼体表的鳞片竖起,有的体表形成白色胞囊。经诊断为鲫鱼单极虫病。单极虫病不会引起鱼类的大量死亡,但对人们的消费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垂钓渔业。如不及时治疗,会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单极虫病病原为单极虫,分类上属单极虫届、碘泡科。它的生活史分为营养期和抱子期,营养期在寄主体内生长、发育长大,进人抱子期后,开始繁殖,从而传染或侵入鱼类。鱼类被抱子传染或侵入的途径有两种:一是抱子从病鱼体上落至池底或悬浮在水中被鱼吃人;二是抱子与鱼体接触而粘附在体…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寄生部位分化对黏孢子虫种群分化的影响, 以吉陶单极虫(Thelohanellus kitauei)为例, 研究了寄生于鲤(Cyprinus carpio)皮肤和肠道的吉陶单极虫的形态、寄生特征和分子遗传信息。寄生皮肤的吉陶单极虫(S 型)形成单个明显孢囊, 直径约 2.1 cm, 寄生肠道的吉陶单极虫(I 型)形成多个(16 个)孢囊, 直径 0.21~0.82 cm; 孢子形态特征相比, S 型和 I 型孢子鞘膜宽差异不显著(P>0.05), 但孢子厚差异显著(P<0.01), 孢子长、极囊长、鞘膜长、孢子宽和极囊宽呈现极显著差异(P<0.001); 组织病理结果显示, 二者均寄生于结缔组织中, 引起淋巴细胞浸润、组织增生等炎症反应, 但 S 型孢子主要分散在真皮疏松层, 部分孢子侵入致密层, 造成结缔组织弯曲、变形, 而 I 型孢子主要分散在肠黏膜下层上方, 挤压并导致肠绒毛萎缩; 分子序列比对发现, S 型和 I 型的 SSU rDNA 序列相似度较高, 为 99.7%, 具有 4 个差异位点, ITS-5.8S rDNA 序列间相似度较低, 仅 97.3%, 共有 20 个差异位点。基于 SSU rDNA 和 ITS-5.8S rDNA 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 S 型和 I 型于吉陶单极虫支系内部各自聚类, 表明相同寄生部位的吉陶单极虫具有更近的亲缘关系。综上所述, 寄生不同部位的吉陶单极虫在形态、寄生特征和遗传信息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具有明显的种群分化特征, 说明寄生部位分化是驱动黏孢子虫种群分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12.
2004年7月份,我地一养鱼户的鲤鱼种池发生了鲤斜管虫病。经连续3天泼洒“鱼虫清-2000”杀虫药,控制了病情,保证了鱼的健康生长。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鲤鱼棘头虫病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道了1985-1987年在崇明县新民第三水产养殖场对鲤鱼棘头虫病的病原、症状及治疗方法的研究结果。该病可引起鲤鱼自夏花至成鱼大批死亡,全场感染率在70%以上;发病严重的鱼池则感染率高达100%,死亡率高达60%.病鱼肠壁上形成肉芽肿结节,严重时能使内脏粘连,甚至体壁溃烂和穿孔。病原是崇明长棘吻虫(新种)Rhadinorhynchus chongmingnensis sp.nov.。扫描电镜观察,吻上布满细毛。有吻钩14纵行,每行29~32个吻钩,粘液腺8个。治疗方法为每天每公斤鱼拌饵投喂0.6毫升四氯化碳,连服6天,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小瓜虫属(Ichthyophtihirius)隶属于纤色虫纲(ciliata),全毛目(Holotricha)、凹口科(Ophryoglenidae),其寄生虫于鱼体会引起小瓜虫病。目前,关于此病的防治方法较多,但能快速有效治愈的方法却不多。本文是作者多年防治小瓜虫病的实践经验总结,仅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5.
16.
南方大口鲶锥体虫病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锥体虫属鞭毛虫,最早于1841年在鳟鱼的血液中发现。锥体虫个体小,寄生于血液,使鱼精神萎顿、不食、体质衰弱、贫血,最后死亡。我国从50年代起就陆续有锥体虫感染青、草、鲢、鳙、鲤、鲫、鳊、黄颡鱼、黄鳝、鳗鲡等鱼类的报道。但至今尚未见感染南方大口鲶的报道。近年来,四川南方大口鲶养殖增多,规模不断扩大,最近相继在一些养殖场发生锥体虫病,造成很大的损失,其中尤以1997年5月上旬至6月上旬在仁寿黑龙滩水库网箱养殖的大口鲶发病严重。病鱼表现为不食、精神萎顿、浮于水面、活动滞缓、呼吸困难、体色变淡、鳃丝腐烂等,最初认…  相似文献   

17.
近日,笔者接连诊断了几家发病渔场,发现造成几家养鱼户鲤鱼大量死亡的原因是由一种单极虫大量寄生引起的。经过笔者的诊断和治疗,病情基本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18.
散鳞镜鲤单极虫病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在湖南省邵阳地区水产研究所饲养亲鲤的池塘中,发现散鳞镜鲤亲鱼被一种单极虫大量侵袭引起发病、死亡,使生产遭受损失,为了探索病原及其病理变化,寻找有效的防治方法,对此病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在湖南省邵阳地区水产研究所饲养亲鲤的池塘中,发现散鳞镜鲤亲鱼被一种单报虫大量侵袭引起发病、死亡,使养鱼生产遭受损失,为了探索鱼病原因及其病理变化,寻找有效的防治方法,对此病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由上海水产大学养殖系黄琪琰副教授等完成的鲤鱼棘头虫病研究成果,继去年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之后,今年又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这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查明了鲤鱼棘头虫病的病原,在国内首次发现了长棘吻虫属的一个新种,定名为崇明长棘吻虫(新种);弄清了鲤鱼棘头虫病的发病机理,取得的大量数据资料丰富了我国的鱼病学内容;找到了简便有效的防治方法.崇明县新民乡第三水产养殖场的2000多亩鱼池,在1985—198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