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油菜菌核病抗(耐)病性筛选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本文评价了不同接种鉴定方法在油菜菌核病抗(耐)病性筛选上的应用。结果表明:花期离体或活体叶片菌丝体接种和限期接种法能显著区分不同品种(系)的抗感水平;苗期菌丝体悬浮液接种和试管苗接种法适于早期育种世代进行大规模筛选。对83份品种(系)鉴定结果,821、083等呈轻度感病,大部分属中感至高感范围。 相似文献
3.
4.
温度对银纹夜蛾实验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银纹夜是苜蓿Y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cMNPV的良好替代寄主。本文研究了温度对银纹夜蛾发育,存活,生殖等的影响,对发育速率进行了数学模拟,计算了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组建了不同温度下的实验种群繁殖特征生命表,并测定了内禀增长力,25℃时内禀增长力最大,22℃次之,确定最适温度范围为22-25℃。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23种农药在常用剂量下,对伪钝绥螨耐药性的测试结果。其中测试的13种杀虫(螨)剂中,浏阳霉紊和三氯杀螨醇的毒性最低,施药后48小时分别杀死伪钝绥螨ll.1%和40.0%;甲基对硫磷、水胺硫磷达70~81%;哒螨酮、久效磷、氧乐氰菊、敌敌畏达91~98%;氧化乐果、灭虫素、丰收菊酣、溴氰菊酯、灭扫利等5种农药毒性最高,24小时杀死全部伪钝绥螨。测试的10种杀菌剂中,朴海因、代森锰锌、多氧霉素、退菌特、甲基托布津,48小时的死亡率为6.7~12.2%;晶体石硫合剂、粉锈宁为24.4~25.6%;多菌灵、自配的波尔多液和石硫合剂死亡率最高,达34.4~44.4%。 相似文献
6.
在19、22、25、28及31℃ 5种恒温条件下测定的结果表明:尼氏钝绥螨的卵、幼螨、若螨、雌成螨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21.1、10.7、8.4、7.4℃,有效积温分别为25.4、12.2、34.4、530.9日度。该螨的最适生长发育温度为22~25℃。在25℃恒温条件下,其卵、幼螨、若螨、雌螨的发育历期分别为:1.96、0.89、2.09和30.47天。卵的孵化率,幼螨、前、后期若螨的存活率可达96%以上。雌成螨在25℃条件下,总产卵量和日平均最高产卵量,分别为42.9和2.4粒;其实验种群的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世代平均周期及种群净增殖率分别为0.1819、1.1994、3.8116和28.0265。 相似文献
7.
几种生态因子对银纹夜蛾实验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主要质量指标对比了用人工半合成饲料与天然饲料饲养银纹夜蛾的结果,表明人工半合成饲料明显优于天然饲料。研究了幼虫饲养密度对存活的影响,四龄末幼虫存活率与一龄幼虫密度呈抛物线关系,化蛹率、蛹重与五幼虫密度呈直线下降关系,相对湿度、夜间光照强度、食物等对成虫生殖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草间小黑蛛对朱砂叶螨的捕食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草间小黑蛛对朱砂叶螨的功能反应和选食反应。结果表明,幼蛛和成蛛的功能反应均为Holling—2型。在朱砂叶螨和棉蚜共存时,幼蛛和成蛛对螨的偏食作用较小。此外,用李超(1982)对Holling方程的修改型描述了草间小黑蛛在上述两种猎物共存时的捕食反应。 相似文献
9.
新疆棉铃虫赤眼蜂种系筛选—对温湿度的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采自新疆棉铃虫的2个暗黑赤眼蜂地理品纱和1个广赤眼蜂品系以及从乌孜别克斯坦引进的2个暗黑赤眼蜂地理品系进行了对温湿度反应的比较研究。各赤眼蜂种(系)后代性比之间的差异受温湿度组合的影响较小。同一种系中,雌蜂倾向于在较高温度下产更多的卵,达到更高的寄生率,但性比(雄/雌)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在高温(35℃)低温(45%)条件下,暗黑赤眼蜂吐鲁番品纱的后代中雌性所占比较最高,其羽化率和发育历期与最高的种(系)无显著差异,尽管其寄生率仅次于最高的暗黑赤眼蜂喀什种群。说明赤眼蜂吐鲁番种群最能适应新疆高温干旱的气候环境,是一比较好的侯选品系。 相似文献
10.
黑带食蚜蝇捕食量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繁殖周期短的猎物来说,猎物在繁殖前被捕食的量的多少.是影响天敌捕食量计算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必须纳入天敌捕食量计算公式。1984—1992年,作者采用推理分析、天敌捕食习性研究、实践验证的方法,对黑带食蚜蝇的捕食量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捕食量计算公式应该采用 P=(R_C+B_C)/2(B_T/B_C-R_T/R_C),式中各字母含意见表1. 相似文献
11.
朱砂叶螨抗药性与羧酸酯酶活性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羧酸酯酶是昆虫体内普遍存在的一种水解酶。昆虫对多数有机磷、氨基甲酸酯及有些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羧酸酯酶活性有关[1~2]。桃蚜(Muscapersicae)对有机磷的抗性与其体内所含酯酶活力呈正相关,E4酯酶的量随着抗性程度的增加而呈几何级数上升[3]。棉蚜(Aphisgossypii)对对硫磷和对氧磷产生抗性后,α-乙酸萘酯酶活力分别增加15.25倍和60.30倍[4]。本文研究了朱砂叶螨(Tetranychuscinnabarinus)对氧化乐果(有机磷)、三氯杀螨醇(有机氯)、双甲脒(有机氮)及哒螨灵(杂环类)的抗性与羧酸酯酶的关系。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叶螨在人工气象室内… 相似文献
12.
13.
豚草条纹叶甲实验种群生命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6±1℃恒温和食物充足的条件下,豚草条纹叶甲种群每一世代以59倍的速率增殖。其内禀增长力为0.06772,瞬时出生率和瞬时死亡率分别为0.31753和0.24981。世代的平均历期为66.5天。种群平均日增长1.07倍。种群存活呈DeeveyⅡ型分布,雌虫年龄特征存活率呈Ⅰ型分布。种群年龄组配为:卵占37.44%、幼虫占45.08%、蛹占12.05%、成虫占5.43%。 相似文献
14.
1988年在实验室内人工条件下,对三突花蛛捕食棉铃虫幼虫的功能反应进行了初步研究。三突花蛛的捕食功能反应是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大,而随其自身密度的增加而减少,随两者密度的增加,相互干扰越显著,捕食作用效应下降。建立了参数方程和模拟模型。该参数方程能在一定程度上描述雌成蛛对棉铃虫初孵幼虫至3龄幼虫的捕食作用。 相似文献
15.
几种生物农药对平腹小蜂的毒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荔枝蝽(Tessaratoma papillosa)是荔枝和龙眼最重要的害虫之一,平腹小蜂(Anastatus japonicus) 能大量寄生荔枝蝽卵,对荔枝蝽起着很好的控制作用。但由于荔枝和龙眼需经常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以保证荔枝和龙眼的高产高质,为使化防和生防统一协调,本文就几种果园常用的生物农药对平腹小蜂的毒性进行了研究。1 材料与方法1.1平腹小蜂:用柞蚕卵繁殖,由广东省昆虫研究所提供。1.2试验农药:10种生物性农药,其中尽种是B.t类杀虫剂,1种是病毒,5种是植物性杀虫剂。它们依次是高… 相似文献
16.
拟澳洲赤眼蜂对小菜蛾卵的适应能力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本文比较经米蛾卵繁殖的拟澳洲赤眼蜂在小菜蛾卵和米蛾卵上的产卵差别,结果为:不喂蜜糖水,拟澳洲赤眼蜂寿命短,不到一天,可在小菜蛾卵上产卵的雌蜂比 只有45.45%,比可在米蛾卵上产卵的雌蜂比例低得多,可产卵雌蜂的平均产卵量亦是在小菜蛾卵上的低,喂以蜜糖水,拟澳洲赤眼寿命得以延长,平均寿命达12天以上,可在小菜蛾卵上产卵的雌蜂比例为96.13%,与可在米蛾卵上产卵的雌蜂比例相当,并且在两种寄主卵上可产 相似文献
17.
圆斑弯叶毛瓢虫对湿地松粉蚧捕食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试验条件下,研究了圆斑弯叶毛瓢虫Nephus ryugutus(Kamiya)对湿地松粉蚧Oracella aciiLa(Lobdell)的捕食功能反应和干扰反应,结果表明瓢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ing-Ⅱ型模型,捕食量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大;1~4龄幼虫和成虫理论最大捕食量分别为13.63头,/d、21.57头/d、55.07头/d、66.39头/d和93.40头/d;对猎物的寻找效应随自身密度的增大而下降。在猎物密度不变的情况下.捕食率随自身密度的增加而减少.成虫个体之间的干扰反应经检验.符合Hassel-Varlev干扰反府模型。 相似文献
18.
甘薯对马铃薯腐烂线虫分泌物的反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马铃薯腐烂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分泌物滴注到甘薯感病品种薯块内,孔壁周围组织出现褐变和轻度腐烂。同样方法处理抗病品种,仅孔壁变褐。石蜡切片检查发现感病品种褐变组织细胞离析崩解,而抗病品种孔壁上的薄壁细胞形成木栓层,与接种该线虫悬浮液的反应是一致的。将分泌物定量滴加到抗病和感病品种的甘薯片上,结果抗病愈伤组织被刺激产生肿瘤,组织增生,感病品种无这种现象。经组织切片染色镜检,肿瘤部分的细胞比正常增大2~3倍,无淀粉粒和晶簇,但细胞壁不破裂。处理30天,愈伤组织的肿瘤表层细胞发展成木栓层。应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分泌物含有18种蛋白质,最大分子量为93000,最小分子量为16000。 相似文献
19.
用斑头陡盾茧蜂防治松墨天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道用松墨天牛幼虫繁殖双条杉天牛寄生蜂—斑头陡盾茧蜂,及防治松墨天牛的效果。用松木板槽繁殖时,覆在寄主上的盖片可用杉树皮、松树皮及阔叶树皮制作。盖片上刺孔便于产卵,提高寄生率。盖片以1~3mm厚为宜。蜂对树皮下的天牛有较强的搜索和识别能力。室内放蜂寄生率为94.1%,林间放蜂寄生率为23.67%。 相似文献
20.
方头甲科介绍及其利用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头甲是蚧虫的重要捕食性天敌,由于缺乏详细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知识,目前其利用还受到一定的限制。中国记录的方头甲仅2种,即日本方头甲Cybocephalus nipponicus和光亮方头甲C.sublucidus,这与实际种类数很不相符。本文介绍方头甲科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以及利用情况及展望,希望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