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杂交籼稻气候适应性及播种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播种期试验结果分析,杂交籼稻的播种期对其生育进程、植株性状、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均有较为显著的影响,结合气象资料分析,杂交籼稻在中纬度地段(苏北地区),保证安全齐穗和安全成熟的临界播种期均为5月15日。  相似文献   

2.
信息选萃     
我国育成世界上第一份杂交旱稻不育系2004年7月10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江苏省优质杂籼稻繁育推广中心正式落户里下河农科所,这标志扬州经成为国家优质杂交籼稻品种技术的研发中心。江苏是我国水稻种植的主产区之一,常年种植面积00万hm2左右,总产175亿kg,占全省粮食总产的60%。下河农科所是长江中下游流域小麦、水稻等品种的繁育地,特别是优质杂交籼稻育种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该在水稻旱育秧、旱育抛秧等稻作栽培技术研究上也处于内领先水平。此次国家和省有关部门在里下河农科所建优质杂交籼稻繁育推广中心,主要是发挥该所技术与品资源优势,…  相似文献   

3.
水稻地膜育秧膜内外气温关系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表明:(1)水稻地膜旱育秧与水育秧膜内苗床表面温度(y)与膜外气温(x)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2)如籼稻和粳稻地膜育秧安全出苗的最早播种期的膜内苗床表面温度分别为12℃,10℃,由籼稻地膜旱育秧与水育秧;粳稻地膜旱育秧与水育秧的膜外相应气温应分别达到9.65℃10.41℃,8.28℃为宜。(3)籼,粳稻地膜旱育秧与育秧分别达75%,85%,95%三种安全保证率的最早播种期(Y1-12)与纬度  相似文献   

4.
调整播期可以改变水稻生长发育中的环境气候条件,对于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调节水稻生育进程及提升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为明确南方双季晚籼稻优质丰产与温光资源相适应的播种期,本研究选用万象优华占、象牙香珍和美香占2号等3个晚籼稻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6月10日、6月20日、6月30日共3个播期,研究播期对双季晚籼稻品种温光资源利用、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推迟,供试品种在不同生育阶段日均温度和有效积温、全生育期和齐穗至成熟期阶段的日照时数均呈递减趋势,而全生育期天数无明显变化;产量以6月20日播种的最高,早播(6月10日)会导致显著减产,而晚播(6月30日)虽然也会导致减产,但差异不显著;随播期推迟,晚籼稻品种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变优,但不利于改善食味品质,对营养品质无显著影响。在南方双季晚籼稻实际生产中,不建议早播,应根据品种不同进行适期播种或适当晚播,能使水稻更合理有效地利用温光资源,有利于协调水稻高产和品质提升。  相似文献   

5.
淮北地区生产上机插粳稻收获期比小麦适宜播种期晚10~15 d,影响了小麦的适期播种,对实现稻麦周年高产不利。针对稻麦两熟茬口衔接紧张的矛盾,通过本试验表明:采取提早育苗,运用稀播、化控、旱育等措施,培育长秧龄水稻秧苗,可以使水稻生育期有所提前3~5 d,为小麦及时播种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6.
随着高产优质的中晚熟粳稻品种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机械化插秧等新型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人为推迟水稻播种期,使水稻熟期明显推迟,给下茬小麦的适期播种造成了影响。小麦播种偏迟,难以形成冬前壮苗,常规生产上应用的高产优化调控技术在迟播麦上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本文根据我县近几年来的试验和大面积生产实践,对晚茬小麦的一些主要生育特性及栽培技术进行了探讨,为晚茬小麦实现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我国杂交籼稻选育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水稻杂种优势被利用以来,我国杂交籼稻育种取得显著进展,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根据国家水稻数据中心水稻品种审定数据信息,对我国籼型水稻不育系研究进展、杂交籼稻品种审定情况、籼型超级稻品种发展现状和几个籼稻育种大省的杂交籼稻国审情况进行了对比和分析,并对杂交籼稻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播种期补灌对土壤含水量和小麦籽粒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祥  王东  谷淑波 《麦类作物学报》2015,35(12):1700-1711
为明确播种期0~200 cm土体贮水量及其纵向分布对小麦出苗、群体发育和籽粒产量的调节作用,于2013-2014年度小麦生长季,在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和肥力条件一致,而小麦播前土壤贮水量不同的A、B两个地块,在播种期设置不同的计划湿润层深度和目标土壤含水量进行补灌。结果表明,在地块A和地块B 0~1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分别为201.5和266.3 mm、0~2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分别为554.2和586.4 mm的条件下,播种期补灌,土壤水分平衡后,灌溉水在地块B下渗的深度较大,但主要集中在60 cm以上土层,其中0~10和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提高的幅度最大;小麦出苗率主要受播种期0~1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的影响,而群体发育、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则受播前土壤贮水量和播种期补灌水平的共同影响。播种期上部土层土壤含水量过低不利于幼苗发育,显著减少越冬至拔节期间的单位面积茎数。播种前0~1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过低,即使播种期在一定范围内增加补灌水量,并于拔节期和开花期再补灌,仍会制约小麦生育中后期的生长,导致成穗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减少,产量降低。在同一底墒条件下,小麦总耗水量和籽粒产量均随播种期补灌目标土壤相对含水量的提高呈增加趋势,但补灌水量过多,籽粒产量不再增加,水分利用效率降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明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对FACE(大气CO2浓度增高)响应的差异。方法 以常规粳稻、杂交籼稻、常规籼稻共6个品种为供试材料,研究FACE对不同类型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 1)FACE处理极显著提高了水稻产量,平均增加24.17%, 常规籼稻增幅最大,FACE和对照均以杂交籼稻最高;2)FACE处理显著增加了单位面积穗数,常规粳稻增幅最大,并显著增加了杂交籼稻和常规籼稻每穗粒数;3)FACE处理显著提高了成熟期吸氮量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成熟期吸氮量平均增加21.23%,杂交籼稻增幅最大, FACE和对照均以常规籼稻最高;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平均增加7.33%,杂交籼稻增幅最大,FACE和对照均以杂交籼稻最高。成熟期吸氮量对产量促进作用略大于成熟期氮素籽粒生产效率;4)FACE处理降低了植株含氮率,成熟期平均下降0.105个百分点,常规粳稻降幅最大。FACE处理极显著提高植株干物质量,成熟期平均增加23.95%,常规籼稻增幅最大;FACE处理显著提高常规籼稻和杂交籼稻成熟期单穗吸氮量,分别增加10.79%、13.93%,但常规粳稻下降了9.60%;FACE处理显著提高了成熟期群体吸氮强度,平均增加22.29%,杂交籼稻增幅最大。FACE处理对水稻全生育期天数无显著影响;FACE处理显著提高茎鞘、叶片、穗各器官吸氮量,叶片增幅最大,平均增加51.86%,杂交籼稻增幅最大;FACE处理显著提高了不同生育阶段吸氮量,抽穗-成熟阶段增幅最大,平均增加108.90%,杂交籼稻增幅最大;5)植株干物质量、单穗吸氮量、吸氮强度、穗吸氮量、抽穗-成熟阶段吸氮量对成熟期总吸氮量的促进作用分别大于植株含氮率、单位面积穗数、生育天数、茎鞘叶吸氮量、移栽-分蘖和分蘖-抽穗阶段吸氮量;6)FACE处理显著提高了氮肥偏生产力,降低了每百千克籽粒需氮量,前者平均增加24.16%,常规籼稻增加最多;后者平均降低4.7%,常规籼稻降幅最大。结论 FACE处理可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但品种间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0.
播种期对稻茬小麦籽粒产量及物质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苏淮北麦区主推的半冬性小麦淮麦33和弱春性小麦周麦21为材料,设计10月21、26、31日及11月5、10、15日6个播种期,研究稻茬田不同播种期对小麦籽粒产量和物质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播种期推迟,小麦籽粒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播种期10月21—31日小麦籽粒产量差异不显著,但极显著高于其余3个播种期(P0.01),其中播种期10月26日小麦籽粒产量最高,淮麦33为573.25 kg/667 m2,周麦21为557.19 kg/667 m2;播种期10月21—31日处理籽粒产量高,且在各个生育时期均有相应较高的群体质量性状,如合理的茎蘖数量及较高的成穗率、适宜的叶面积指数、较高的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在本试验条件下,淮安市稻茬麦获得高产的适宜播种期范围为10月21—31日。  相似文献   

11.
根据1999年以来浙江省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种植面积数据,分析了不同时期浙江的主栽品种数量和品种集聚度等。结果表明,与《种子法》实施前的1999年相比:一是2002年以来浙江省水稻生产上推广应用的品种总数变化不大,但杂交晚稻品种数量逐年增加,常规水稻(除晚籼稻外)品种数量则逐年下降;二是杂交晚籼稻品种集聚度呈下降趋势,常规晚粳稻品种集聚度呈上升趋势;三是杂交晚稻面积占比逐年上升,而常规晚稻面积占晚稻面积比例总体呈下降趋势;四是1999-2013年期间水稻主栽品种已经更新1次以上。  相似文献   

12.
水稻直播试验表明:哈98-86、龙选9707、空育131是比较好的直播水稻品种;5月11日前是获得高产的最佳播种期;空育131的播种量(芽种)控制在10kg/m~2为宜。提出了直播的灭草方法、注意事项及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水稻直播经济效益比插秧水稻增加收入100元/667m~2以上,说明水稻直播在北方稻区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杂交中籼稻年度间产量波动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各气象要素对杂交中籼稻年度间产量波动的影响程度,以1990-2015年湖北省中籼稻区域试验产量资料及武汉、荆州、襄阳气象站的气象资料为依据,分析了各气象要素与杂交中籼稻年度间产量波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各种气象要素影响产量波动从大到小依次为7-8月累计日照时数、累计蒸发量和日平均地温,其他气象要素的影响相对较小。7-8月累计日照时数与水稻产量间的相关系数为0.5977,达极显著水平;偏相关系数为0.6870,达到极显著水平。7-8月累计日照时数(X7)对产量(Y)有最大的直接正效应(X7→Y=1.0879),可导致杂交中籼稻年度间产量波动幅度为27.0%。  相似文献   

14.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已发现45份双胚苗水稻品种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筛选双胚苗是寻找无融合生殖材料的重要途径之一。几年前我们获得了四个具有遗传特性的水稻双胚苗品系:陆52(粳稻),阿里希斯尼(粳稻),双-13(籼稻)和双-3(籼稻)。在此基础上,我们一方面致力于进一步提高双苗率( TSR)和不定胚频率(AER)的研究,另一方面在水稻资源中进行双胚苗的广泛筛选工作,至今已从数千份水稻资源中筛选发现具有双胚苗的水稻品种49份。它们大部分筛选自常规水稻品种(32个),一部分来自杂交水稻F1杂种本身(12份)。还有一些来自特殊的水稻品种(如紫稻1份,水稻与高粱杂交后代的平顶轮生稻1份)。已发现具有双胚苗单株的杂交稻…  相似文献   

15.
应用转基因技术对水稻抗性、品质等性状进行改良,已取得较大进展。但是遗传转化率低、愈伤诱导困难等问题仍限制水稻尤其是籼稻的转基因育种。分析转化体系中的组分因子,优化转化体系,可为建立高效的籼稻遗传转化体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了最终实现对籼稻数量性状基因位点 (QTLs)精确定位 ,用一个包含 1 31个系的籼 /籼交重组自交系群体 (F6∶7)构建了分子遗传连锁图谱。该图谱含由 1 1 3个水稻探针、2 8个小麦探针揭示的 1 6 0个RFLP标记和由 5个PstⅠ /MseⅠ引物组合揭示的 78个AFLP标记。群体的杂合性比率接近期望值 ,表明该群体具有正常的遗传结构。在 6个染色体区域观察到标记的偏分离 ,表明即使在亚种内群体中也可能发生标记的偏分离。本图谱的总长度为 1 4 35 8cM ,相邻标记间的平均距离为 6 38cM。由于采用了一套日本水稻基因组计划 (RGP)的RFLP标记 ,使本图谱能与RGP图谱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两个图谱上的共同标记所覆盖图谱总长度几乎相同 ;在水稻 1 2条染色体中的 9条表现完全的连锁保守性。此外 ,水稻的第 1号染色体与小麦的第 3组染色体具有很强共线性。但是 ,两个图谱间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 1S、1L、4L和 8L 4个染色体臂上发现 4个小倒位 ;除第 5号和第 6号染色体外的其他染色体上共检测到 1 9个新的位点。籼稻亲本间在染色体臂 2S、7S、1 0L和 1 1S 4个区域的RFLP多态性很低或没有 ,从而导致籼稻图谱在这些区域呈现空白。在这个籼稻图谱中 ,未检测到第 1 1号和 1 2号染色体间的重复性。还就稻属在基因组进化中的染  相似文献   

17.
合理的播种期和种植密度有助于发挥小麦品种的产量潜力。利用裂区试验研究了对小麦新品种豫农202的播种期和种植密度。结果表明:播种期对小麦新品种豫农202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较小,除对穗数的影响达显著水平外,其他均不显著。种植密度则影响较大,除对千粒重的影响不显著外,其他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特别是对穗数和穗粒数影响的显著程度非常高。在不同的播种期下各种植密度间产量差异较大,但产量构成因素差异较小。在不同播种期和种植密度下,穗数对产量的直接影响较大,其次是穗粒数,千粒重的直接影响很小,穗数与穗粒数间呈显著的负相关。该品种的适宜播种期应该在10月8日至10月25日,早播情况下每667m^2选择8万基本苗较合适,中晚播情况下选择16万。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晚播条件下盐城地区小麦适宜的播种期和密度,本研究以苏麦8号为试验品种。设置11月12日、11月18日、12月5日3个播种期,播种量分10.0、12.5、15.0、17.5、20.0 kg/667 m~2共5个水平,研究不同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对小麦磨粉品质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期推迟明显降低小麦的磨粉品质和产量,因此11月中旬大面积播种时,播种量控制在17.5 kg/667 m~2较为适宜;12月初过晚播种,播种量控制在20 kg/667 m~2以上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9.
小麦是安溪县的主要粮食作物,栽培面积仅次于水稻和甘茹。长期以来,由于播种偏迟,抽穗灌浆期雨量多,湿度大,赤霉病发生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导致种麦效益低。目前小麦当家品种仍以福繁16、福繁17、泉麦1号等中熟品种为主,为充分利用冬季温光资源,搞好冬种农业生产开发,提高小麦单产,现以“福繁16”为例(根据1982~1987年观察记载资料整理),对安溪县小麦生育特性进行分析,结合历年小麦高产示范片的实践,提出配套栽培技术。一、生育特性(一)生育期与积温福繁16播(播种期11月16日至12月5日)播种至出苗历期(X)7d,全…  相似文献   

20.
同源四倍体水稻成熟胚囊的结构及异常现象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应用整体染色透明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术(WCLSM),对包括籼稻、粳稻及爪哇稻在内的13份同源四倍体水稻的成熟胚囊结构进行了观察。同源四倍体水稻多数子房(平均6290%)胚囊结构正常,与二倍体的正常蓼型的相似,一些子房(平均3710%)胚囊结构出现异常,异常包括雌性生殖单位退化、极核异常、胚囊退化、卵器退化、异常小胚囊和“双套结构”胚囊等6类。这些异常胚囊都可能影响受精,从而导致结实率降低。不同类型的同源四倍体水稻间异常结构胚囊的频率差异极显著。籼稻与粳稻比较,总的趋势是粳稻异常胚囊的频率高于籼稻,其中粳稻平均为2566%,籼稻平均为1934%。同一品种内异常类型的频率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显示异常结构胚囊的形成可能与品种的基因型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