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9~2005年,璧山县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98.61 km2,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治理区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森林覆盖率提高了5.75个百分点,年土壤侵蚀模数已由1989年的3 835 t/km2降为2005年的2 055 t/km2,年土壤侵蚀总量已由1988年的152.1万t降为2005年的82.42万t,有效地减少了泥沙对塘、库、河的淤积,增强了蓄水抗洪能力,特别是在抗击2006年的百年大旱时效果更加明显。近年来,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大力发展优质梨和花卉苗木生产,经济效益明显提升,极大地调动了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介绍了具体的工作经验。  相似文献   

2.
2000年起,长汀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列入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4年来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9万hm^2,治理程度30.7%,取得了显著的基础、社会、生态、经济效益,并探索出了南方治理水土流失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3.
《中国水土保持》1997,(10):47-49
<正>朝阳市位于辽西丘陵地带,是全国8个严重水土流失区之一,所处的努儿鲁虎山地区是全国18个贫困地区之一.为了尽快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早日摘掉贫困落后帽子,多年来,全市人民同穷山恶水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尤其是1987年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领导与支持下,我市坚持不懈地开展了大规模的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与开发.近10年来,我市治理水土流失共投入资金2.2亿元,投入劳动积累工3.9亿个,投劳折款19.5亿元;累计完成土石沙工程10.5亿m~3.10年来,全市累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面积87.2万hm~2,其中建水平梯田12.1万hm~水、果树台田12.3万hm~2,完成坡面造林整地55.8万hm~2,工程整地种草5.5万hm~2,闸沟造地1.5万hm~2,治理小河道2480km,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54.3%,森林覆被率由80年代初的15.4%提高到现在的33%.水土流失的治理,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使农业抗灾保收能力大为增强.我们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做法是:  相似文献   

4.
为了能够全面、科学地评价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以北票市天鹅湖小流域为研究对象,构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水土流失防治体系,评价综合治理效益。结果表明:通过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耕作措施与管护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具有良好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2020年,增产粮食5.05万kg,增加秸秆2.53万kg,增加木材0.26万kg,增加薪柴2.36万kg,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56.49万元。蓄水0.85万m3,减沙0.03万t,产生4.55万元间接经济效益。预计2050年径流模数和侵蚀模数分别为250.50 m3/hm2和11.98 t/hm2,其减流效益和减沙效益分别为77.63%和59.46%,预计产生直接经济效益472.50万元和间接经济效益26.87万元。  相似文献   

5.
坡耕地是广大山地和丘陵区群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产用地,同时也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源地。为进一步加强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十三五"期间甘肃省选取8个市(州)的27个县(区)开展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共完成坡耕地改梯田5.66万hm~2。采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评估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在总结典型经验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下一步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6.
根据地貌特点、土壤条件和水土流失成因,确定安阳市不同水土流失区域的治理开发模式并建立示范区。示范区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安阳县北岭开发公司实行种养结合,公顷产值达4.5万元,显示出巨大的示范推动作用。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开展示范区建设,才能从根本上调动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7.
青海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调研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省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 ,水蚀、风蚀和冻融侵蚀都较严重并呈复合型出现。全省水土流失面积为 33 4万km2 ,年土壤侵蚀量为 114 95万t ,年土壤侵蚀模数为 10 0 0~ 80 0 0t/km2 。有效防治水土流失 ,加快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和途径是 ,把水土保持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工程 ,坚持走综合治理的成功之路 ,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发展等  相似文献   

8.
《中国水土保持》1997,(11):48-50,56
<正> 赣州地区位于江西南部,简称赣南,是江西省最大的行政区,辖18个县(市),总人口755万,土地总面积390多万hm~2,其中山地面积300多万hm~2,耕地面积38.9万hm~2,是典型的南方丘陵山区,也是南方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1980年全区水土流失面积高达110万hm~2,占山地面积的37%.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成为赣南经济发展,尤其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搞好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改善我区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农业建设及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重中之重和关键所在.赣州地委、行署从区情出发,早在1979年就提出了打好农业开发总体战,大力开发山地资源,搞好水土保持,促进生态农业建设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奋斗目标.经过十几年的努力,1996年全区水土流失面积比1980年减少了33.5万hm~2.此外,我们着力寻求防治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的新路子,在水土保持治理中创造了“赣南模式”,即以治理开发水土资源为目的,以生态小流域为单元,以股份合作制为切入点,大力兴办水保经济实体和农村庄园经济,全面推进以“猪—沼—果(鱼、林、禽)”工程为主的生态农业建设.这个模式的有效实施,促进了生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1 生态农业建设的成效1.1 生态型小流域建设进展迅速1983年地委、行  相似文献   

9.
大田县位于福建省中部,山多平地少,人地矛盾突出,相当部分的农业土壤分布于丘陵、台地上,而这部分农业土壤也是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武陵乡反季节蔬菜基地开发项目是大田县近年来山地开发的主要项目,项目的开发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可喜的经济效益,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针对基地的水土流失状况,在分析其成因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经过2年的治理,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生态环境趋于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0.
中国西部地区水土流失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次遥感调查结果显示,西部地区12省区潜在和已经发生水土流失地区的耕地总面积为45.3 77万km2,其中中度以上水土流失的耕地面积达29.348万km2,占耕地面积的64.67%.从发展程度来看,以严重水土流失为主,占37.35%,极严重占29.35%,严重和极严重合计占到 60%以上,说明我国西部地区耕地水土流失是非常严重的.西部地区潜在或已经发生水土流失的地区,草地总面积99.664万km2,已经发生中度以上程度的水土流失草地面积62.98万 km2,占63.19%.从发展程度来看,草地水土流失以中度为主,占87.52%.所以从发展程度上看,耕地水土流失要比草地水土流失严重的多.西部地区耕地和草地水土流失面积合计92.329万km2,其中草地水土流失占68.21%,耕地水土流失占31.79%.  相似文献   

11.
水土保持是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江流域现有水土流失面积56.2万km~2,占土地总面积的31.2%,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15.3%,年侵蚀量22.4亿贫,年侵蚀模数3981.8t/km~2.经过40多年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长江流域已高标准地完成治理面积4.58万km~2,既提高了林草覆盖率,减少了土壤侵蚀量,又增加了粮食产量,培养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了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江流域的治理目标是:“九五”期间治理5.0万km~2,2000~2010年治理15万km~2,2010~2025年治理30万km~2,基本实现15年初见成效,30年大见成效.  相似文献   

12.
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动态演变趋势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梁音  张斌  潘贤章  李德成  史德明  穆欢  杨轩 《土壤》2009,41(4):534-539
利用水利部3次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数据,结合实地抽样调查,分析了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演变态势:南方8省区水土流失面积从20世纪50年代初的10.5万km2 增加到2002年的19.6万km2,净增加了9.1万km2,1986年前呈增加趋势,之后呈逐步减少的趋势,到1996年实现了治理大于破坏的历史性转变.不同时段水土流失演变的趋势和增减速率各异,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增减幅度在减小.抽样结果显示,2002-2005 年的3年间,南方8省考察区水土流失面积共减少约4500 km2,年均减幅为 1.2 个百分点,按此速度估算,南方8省区19.6万km2水土流失面积需要130年以上的治理时间,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治理力度.  相似文献   

13.
<正> 泉州市位于福建省晋江流域,该区地形破碎,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流失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21.4%。严重的土壤侵蚀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泉州市的经济建设,为治理水土流失,泉州市水土保持部门自1982年起开始种植杨梅,并以杨梅为突破口,变水土流失区为经济作物区。8年来,泉州市推广种植杨梅8万余亩,取得了巨大的生态效益,也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正确评价杨梅在水土保持中的作用,现对泉州市1982年以来推广种植杨梅的生态经济效益作一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14.
山地茶园水土流失及生态调控措施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福建是我国的产茶大省,近年来随着山地开发热潮,大面积的山地被开发成茶园.茶园的开发加剧了山地的水土流失,大量肥沃表土的流失降低了茶园的经济效益.2003年福建省茶园水土流失面积高达6.35万hm2,占山地开发水土流失总面积的22.73%.占茶园总面积的比率高达46.62%.以乌龙茶之乡安溪县为研究区,在调查和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新开垦茶园、不同开垦年限、不同耕作方式和山地茶园不同部位水土流失状况.研究结果表明新开垦茶园水土流失较严重;3 a生以下茶树的茶园土壤侵蚀显著高于5 a生茶树的茶园;茶园的顺坡种植会加剧茶园的水土流失;山脚的茶园土壤侵蚀最严重,其次是山顶茶园,而山腰茶园土壤侵蚀最轻.根据山地茶园各种情况下水土流失状况,提出对新建茶园应进行铺草覆盖或间种绿肥,提高茶园的覆盖度以降低茶园水土流失;改梯壁锄草法为割草覆盖;在山地茶园内合理设置排灌工程等相关措施,为从整体上治理茶园水土流失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正>长汀县是国家“八七”扶贫攻坚重点扶持的贫困县,也是水土保持重点县.全县18个乡(镇),总人口47万人,总土地面积3099km~2,其中山地面积25.87万hm~2,人均0.57hm~2,耕地面积2.05万hm~2,人均450m~2由于多种因素的长期综合作用,长汀的水土流失历史久、面积大、程度严重.据1984年普查,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7.13万hm~2,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23%,占全区水土流失总面积的1/2,占全省水土流失总面积的1/20,为全省之冠.尤其河田一带早在40年代就童山濯濯,草木稀疏,千沟万壑,岩石裸露,一片耀眼刺目的红色山岗,使人恍若置身于传说中的“火焰山”中.据测定,河田未治理的坡面年土壤侵蚀模数平均为8580t/km~2,属极强度水土流失区.  相似文献   

16.
交城县的水土流失及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交城县总面积1 822.12 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655 km2,占到35.9%.年土壤侵蚀总量283.5万t,年土壤侵蚀模数4 328.2t/km2.至2008年底,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193.40 km2,治理度29.5%.在分析全县水土流失现状、水土流失成因及危害的基础上,提出了综合防治水土流失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水土流失社会经济因素作用机制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正>严格地讲,在一定的相对稳定的地质时期内,水土流失受控于两种外力的作用,即涉及气候、地貌、植被、土壤等自然因素的外营力和人类活动.实际上,人类活动并不像地表径流等外营力那样直接参与侵蚀过程的发生,但人类活动的结果使水土流失过程发生了改变,使自然侵蚀过程大大加速.研究表明,在现代地质和气候未发生显著变化的情况下,人为活动特别是人为作用造成的天然植被的破坏是黄土高原现代水土流失加剧的根本原因;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速率已由唐代以前7.9%的自然侵蚀速率上升到今天的25%.50年代我国的水土流失面积为153万km~2,1992年公布的遥感技术普查结果是水蚀面积179.4万km~2,40年来已治理53万km~2.也就是说,若不考虑其他原因,40年来以人类活动为主要原因的水蚀面积扩大了79万km~2.因此,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行为是现代加速侵蚀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治理水土流失的效益,福建省根据生态经济学的观点,按照水土流失的特点,采取以植物措施为主治理水土流失的多种途径。这些途径包括封禁补植、草灌乔结合、建立立体果园、“三跑”茶园改造以及崩岗治理与利用等。依照这些治理途径,从1983年至1987年底,福建共治理41.06万公顷,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水土保持》1997,(10):53-55
<正>万县市位于新成立的重庆直辖市东部,三峡库区腹地,辖11个区、县,幅员面积29485km~2,总人口840万.其中农村人口760万,城市人口80万,全市有9个区、县为三峡工程的淹没移民区.我市是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以下简称“长治”工程)的首批实施区域.按照长江水利委员会的统一规划,结合三峡库区的自然地理特点,从1989年开始,治理区始终坚持以坡改梯为重点,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整治.9年来,在10个区、县的106条小流域内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960km~2,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推动了库区生态农业建设,促进了移民、脱贫和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朝阳地区的绵羊生产发展很快,到1988年末绵羊存栏100.3万只,比1980年末存栏63.4万只增长58.2%.由于历史形成的常年放牧的饲养方式和用整草喂羊的习惯,使绵羊长期处在“夏饱、秋肥、冬瘦、春死”的恶性循环之中,不仅是绵羊生产经济效益差的重要原因,”而且也是加速草场退化、加剧水土流失和破坏生态环境的重要症结.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根据辽西半干旱地区的自然特点和牧草生长发育规律及绵羊的生长特点,从1986年开始进行“绵羊分阶段饲养及对草场保护效益”的试验研究.到目前为止,累计参试绵羊3.833万只,保护草场面积19万亩,获经济效益309万元,同时取得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