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番茄褐斑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河南新乡市牧野菜区保护地发生的番茄褐斑病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该病的病原为长蠕孢菌(Helminthosporium carposaprum),菌丝生长的最适宜培养基为PSA培养基,最适温度范围为20~25℃,最适pH值7~9,光照对该菌的生长几乎没有影响;产孢量在25℃,pH值7,查彼培养基上达到最大;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0~25℃,最适pH值为9,相对湿度86%~100%,致死温度为55℃。  相似文献   

2.
黄瓜褐斑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对辽宁省保护地发生的黄瓜褐斑病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明确该病的病原菌为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cassiicola(B.&C.)Wei]。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 ,该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范围为15~35℃ ,最适pH值为5~8,水滴是孢子萌发的必要条件。病菌营养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5~35℃ ,最适 pH值为6~8 ,在PSA、PDA等常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光照对菌丝生长速度影响不显著。病菌产孢的最适温度为25~30℃,最适pH值为5~8,光照有助于孢子形成,在PSA、PDA等常规培养基上能大量产孢。病菌分生孢子在室外难以安全越冬,在保护地内能够安全越夏。该菌寄主范围广,能寄生黄瓜和番茄等20余种作物  相似文献   

3.
对咖啡褐斑病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和致病性测定, 并结合形态学和分子鉴定, 确定其病原菌, 同时开展咖啡褐斑病田间发生情况和品种抗病性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从不同地点采集的小粒咖啡病叶上分离出3个菌株, 其形态特征相同。选取从云南(CCYN05)和海南(CCHN05)样品上纯化到的2个菌株, 对其rDNA-ITS克隆测序分析, 2个菌株为同一致病菌。结合形态学特征, 将该病原菌鉴定为咖啡生尾孢。调查了5个小粒咖啡品种对褐斑病的田间抗性, 没有发现免疫品种和抗病品种, 5个品种抗病性由强至弱依次为卡杜埃瑞吉纳、卡杜拉、卡杜埃44、卡蒂膜、维拉萨奇。  相似文献   

4.
2009-2011年研究结果表明,玫瑰褐斑病致病菌原为蔷薇生尾孢菌Cercospora rosicola Pass,有性态为蔷薇生球腔菌Mycosphaerella rosicola Davis,该病在三门峡地区发病早晚、危害轻重和外界环境的温湿度关系密切。发病始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始盛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盛期在7月下旬至9月中下旬,进入10月份病害逐步停止危害,11月初进入休眠期。  相似文献   

5.
6.
柚木褐斑病病原菌的鉴定及室内药剂筛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对贵州花江柚木褐斑病病菌的多次分离培养,根据症状特点和致病性测定、病原菌的形态特点与培养性状,结果表明,柚木褐斑病的病原菌为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真菌。5种供试药剂中,75%猛杀生、60%茄苯得对菌丝生长有很强的抑制作用,2000倍时对病原菌的抑制效果均在80%以上。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袖珍椰子褐斑病的发病原因,寻找其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从广东广州、深圳采集的袖珍椰子褐斑病病害标本进行病原菌分离、致病性测定和种类鉴定,测定了致病菌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发育情况和对8种杀菌剂的敏感性。从采集的7份袖珍椰子褐斑病标本组织中均分离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在袖珍椰子叶片上人工接种该菌发病率为100%;该菌生长发育的温度范围为6~34℃,适宜温度20~32℃;杀菌剂代森锰锌、多·硫(固本)、百菌清、恶霉灵、甲基托布津对该菌菌丝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人工接种试验表明,有效浓度为1000mg/L的代森锰锌或多·硫(固本)防治袖珍椰子褐斑病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袖珍椰子褐斑病的发病原因,寻找其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从广东广州、深圳采集的袖珍椰子褐斑病病害标本进行病原菌分离、致病性测定和种类鉴定,测定了致病菌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发育情况和对8种杀菌剂的敏感性.从采集的7份袖珍椰子褐斑病标本组织中均分离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在袖珍椰子叶片上人工接种该菌发病率为100%;该菌生长发育的温度范围为6~34℃,适宜温度20~32℃;杀菌剂代森锰锌、多·硫(固本)、百菌清、恶霉灵、甲基托布津对该菌菌丝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人工接种试验表明,有效浓度为1 000mg/L的代森锰锌或多·硫(固本)防治袖珍椰子褐斑病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蝴蝶兰细菌性褐斑病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次报道蝴蝶兰细胞性褐斑病在我国大陆的发生,对分离到的菌株经形态特性,培养性状,致病性以及生理生化测定,确定引起广州地区蝴蝶兰细胞性褐斑病的病原菌为:Pseudomamas cattleyae Savulesou。  相似文献   

10.
苹果褐斑病     
《农技服务》2009,26(2):81-81
<正>中文通用名苹果褐斑病英文名Apple brown spot中文异名苹果绿缘褐斑病寄主苹果分布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区。  相似文献   

11.
对广州地区近年来新发生的蝴蝶兰褐斑病病原细菌进行分离、致病性测定、16S rDNA序列分析和Biolog测定.结果表明,该菌的16S rDNA序列与燕麦食酸菌燕麦亚种(Acidovorax avenae subsp.avenae)、燕麦食酸菌西瓜亚种(A.avenae subsp.citrulli)、燕麦食酸菌卡特兰亚种(A.avenae subsp,cattleyae)、水稻食酸菌(A.oryzae)的序列相似度达到99%;经Biolog进一步测定,该病菌属于燕麦食酸菌燕麦亚种(A.avenae subsp.avenae)的可能性达99%.初步确定引起广州地区蝴蝶兰褐斑病的病原菌为燕麦食酸菌(A.avenae).  相似文献   

12.
从传热学角度分析了采后苹果冷藏过程中果实内部的热量传递状况,并利用数值方法模拟计算了苹果果实内部一维有内热源不稳态温度场,并根据结果定量分析了环境温度、组织导温系数以及组织呼吸代谢热等对传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蘑菇黑斑病病原菌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广西横县云表镇病蘑菇作为分离材料,通过室内分离培养与田间(棚内)接种,获得对蘑菇有致病性的黑根霉菌。对黑根霉菌的形态特征观察结果表明,病菌孢囊梗大小为984.7-1798.6(1179.9)μm×13.0-29.1(22.8)μm,孢子囊球形或近球形,直径为87.5~208.4(140.5)μm,孢囊孢子球形或近球形或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小为6.1-12.2(9.3)μm×5.6-11.3(7.8)μm;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所分离的黑根霉菌是蘑菇黑斑病的病原真菌。  相似文献   

14.
蜘蛛兰具有较好的观赏和药用价值.在广州市区绿化带发现蜘蛛兰叶部红斑病发生严重,影响其正常生长和美观.为了探清该病害的致病菌,采用病原物组织分离法、柯赫氏法则致病性测定、病原菌培养性状、形态特征及β-微管蛋白(β-tubulin)序列分析等进行分类鉴定,确定了该致病菌为水仙花壳多孢(Stagonosporacurtisii).该病原菌的确定,可为有效防控该病害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兰州地区葡萄褐斑病发生为害及菌种鉴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1998~2000年对兰州地区葡萄褐斑病进行了系统观测和调查,结果表明该病害最初于6月中旬开始发病,7~8月为发病盛期,发病率为8%~36%,病情指数为3.0%~17.8%。对采集的病害标样经分离培养,致病性测定和形态特征观察,证明目前兰州地区的葡萄褐斑病是由葡萄拟尾孢菌(Pseudocercospora vitis(Lev.)Speg.)为害所致。  相似文献   

16.
对广州市及附近地区荷兰铁(Yucca filamentosa)上新发现的一种细菌性叶斑病病原进行了分离培养,并对获得的5个分离菌株进行了致病性、革兰氏染色、鞭毛染色、形态学特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特性等测定。结果表明,此病为假单胞属(Pseudomonas)荧光类群的菊苣假单胞(P.cichorii)所致。该病国内无记载,故称之为荷兰铁细菌性叶斑病。  相似文献   

17.
万州红橘褐斑病是以交链格孢菌和炭疽病菌危害为主的复合型真菌病害。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选择20种药剂对万州红橘褐斑病的2种主要致病菌进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30%己唑醇、25%咪鲜胺、75%肟菌.戊唑醇、25%吡唑醚菌酯、43%戊唑醇(上海禾本)等5种药剂对2种病原菌都有较强抑制作用,其中,对交链格孢菌的EC50(mg/L)分别为0.522 8、1.011 1、1.616 6、3.016 6和3.024 7;对炭疽菌的EC50(mg/L)分别为0.806 4、0.003 4、0.748 5、0.725 9和0.187 3。  相似文献   

18.
通过形态学观察、诱导产孢、致病力测定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对引起广州地区金心也门铁叶斑病的病原菌进行鉴定,确定其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病原菌在金心也门铁植株上接种后表现近圆形或椭圆形水渍状病斑等症状,与田间自然发病植株一致;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初期为白色,后转为紫红色,大型分生孢子有3~5个分隔,呈纺锤形至镰刀形,基部有脚胞;供试菌株的r DNA-ITS与Gen Bank中已有的Fusarium oxysporum,登录号为LN828176.1、LN8-28174.1、KM282627.1的序列相似性均高达100%。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苹果抗褐斑病遗传趋势及杂种抗性选择,为苹果杂交育种的抗病性早期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苹果品种秦冠、富士及其杂交F1代为材料,连续3年对苹果褐斑病(Marssonina coronarian(Ell.EtDavis)Davis)发生规律进行田间鉴定和调查,研究了苹果褐斑病遗传趋势及杂种抗性表现。【结果】苹果杂交F1代褐斑病病情指数表现广泛分离,呈现偏正态分布规律,苹果褐斑病是主基因控制和微效多基因共同作用的数量性状;正反交组合之间抗性差异显著,平均病情指数31.7,F1代抗病植株占49.1%,其中高抗(DI<5)单株比率为7.0%,高感(DI>50)单株比率为14.6%;不同年份间群体平均病情指数相关系数达0.78~0.85,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大部分植株抗性表现稳定,病害发生周期内8月底是植株个体抗性鉴定的最佳时期。【结论】苹果褐斑病遗传符合数量性状遗传规律,杂种抗性表现型丰富,早期抗性选择和淘汰能有效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20.
对广东稻区近年来水稻生产上发生较为普遍的水稻稻叶褐条斑病进行了病原分离鉴定,根据柯赫氏法则,初步鉴定其致病病原菌为稻黑孢霉菌[Nigrospora oryzae (Berk.et Br.)petch];其症状与水稻窄条斑病类似,主要见于水稻生长中后期,在叶面上形成黄褐至黑褐色的短细条状斑,严重时均可致全叶枯死,引起穗枯,谷粒结实差或不结实,造成水稻严重减产.对该病在广东主栽水稻上的发生症状、病原鉴别进行了详细描述,并对该病原菌在国内外不同寄主上发生、防治状况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