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研究长期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有机无机复合体中有机碳(OC)、全氮(TNOIC)特征的影响,为红壤性水稻土管理和培育土壤肥力提供依据。【方法】以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的红壤性水稻土为研究对象(始于1984年),选取CK(不施肥)、PK(施磷钾肥)、NPK(施氮磷钾肥)、NPKM(施70%氮磷钾肥+30%有机肥)4个处理。采集0—20 cm土层土样,分析各粒级(<2、2—10、10—20、20—50和50—250μm)有机无机复合体的分布,并探讨施肥对复合体中有机碳(OC)和全氮(TNOIC)含量、储量和碳氮比(C/N)的影响,以及有机无机复合体中OC和TNOIC对红壤性水稻土有机碳(SOC)、全氮(TN)贡献率的影响。【结果】与不施肥CK相比,施肥处理显著提高了20—50μm粒级复合体的比例,降低了<10μm粒级复合体比例,而NPKM处理与其他施肥处理相比,50—250μm粒级复合体的比例增加更显著;不同施肥对各粒级复合体中OC和TNOIC含量影响不同,与PK相比,NPK处理的50—250μm粒级复合体中OC和TNOIC分别增加了36.3%、80.6%;与NPK相比,NPKM...  相似文献   

2.
 通过 14年 2 9茬稻 麦水旱轮作田间试验 ,研究长期连续定位施用有机肥料对土壤及不同粒级土壤颗粒中各形态有机氮含量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 ,长期施肥后土壤酸解有机氮总量比对照增加 10 %~ 34%。施肥对不同形态有机氮的影响取决于肥料类型 ,单施化肥处理酸解铵态氮增加最大 ,其它形态氮素变化较小 ;化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后 ,酸解铵态氮明显下降 ,氨基糖态氮显著增加 ,氨基酸态氮含量也增加。从形态分布上看 ,土壤中以氨基酸态氮和酸解未知氮占优势地位 ,铵态氮次之 ,氨基糖态氮最低。长期施用有机肥后氨基糖态氮占土壤总氮的比例超过酸解铵态氮 ,同时还使得土壤中非酸解氮的比重增加。土壤不同粒级中酸解氮的含量高低顺序为 :0~2 μm >2~ 10 μm >5 0~ 10 0 μm >10~ 5 0 μm粒级。长期施入土壤的肥料氮同化进入各粒级中不同形态氮的数量因肥料种类而异 ,化肥氮主要进入 0~ 2 μm的粘粒 ,有机肥氮则同化进入各粒级中的氨基糖态氮及 2 μm以上各粒级的氨基酸氮中。土壤各粒级中均以氨基酸氮比重最大 ,其它形态氮在不同粒级中无明显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土壤有机培肥(ISFOM)对棕壤和黑土微团聚体组成及其碳、氮分布和活性的影响。并对本文所用的制备微团聚体的方法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①棕壤和黑土的优势粒级和次优势粒级分别为10~50μm和50~250μm,C、N分布一般为10~50μm>50~250μm≥0~5μm>5~10μm。②随粒级的增加,棕壤的碳活性(C_A)和氮活性(N_A)提高。③ISFOM后一般使50~250μm粒级含量、各级微团聚体的C_A和N_A增加。④在没有更好的方法以前,用沉降虹吸法制备微团聚体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杉木人工林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4个不同林龄(3 a、14 a、21 a和46 a)的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0~5、5~10、10~20、20~40 cm 4个土层进行取样,测定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并计算其化学计量,探究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全磷含量、C:N、C:P、N:P和C:N:P随不同土层的变化规律及其在不同林龄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4个林龄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含量为18.5~22.28 g/kg,全氮含量为1.4~1.63 g/kg,全磷含量为0.28~0.34 g/kg。不同林龄有机碳含量和全氮含量呈现出随林龄变化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不同土层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少,全磷含量在不同林龄和土层之间差异不显著。4个林龄杉木土壤C:N为11.55~14.27,平均值为13.27,C:P为57.11~79.57,平均值为68.34; N:P为4.44~5.73,平均为5.01; 4个林龄杉木土壤C:N:P分别为42:4:1,43:5:1,41:5:1和50:6:1。研究区的C:N和C:P都主要受到C的影响,所以在杉木人工林的生长过程中,控制好有机碳的含量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王艳红  郑国璋 《安徽农业科学》2011,(9):5319-5321,5353
[目的]研究临汾盆地褐土剖面磁化率与粒度垂直变化特征及相关性。[方法]在临汾市尧都区农田取120 cm深的土壤剖面,每5 cm连续采样,对所取的24个土样进行磁化率和粒度的分析。[结果]磁化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递减,〉50μm粒级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递减,10~50、1~10、〈1μm粒级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递增。地表以下0~30 cm为砂土,30~120 cm为粉土。磁化率与1~10、〈1μm粒级含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50μm粒级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10~50μm粒级含量不相关。频率依赖系数XFD1.0与〉50μm粒级含量呈负相关,与10~50、1~10、〈1μm的粒级含量呈正相关;XFD0.1与10~50μm粒级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50μm粒级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结论]磁性颗粒主要赋存于粗颗粒物质中;磁化率及粒度对沉积环境和古气候的变化有一定的响应。  相似文献   

6.
以长期定位施肥的蔬菜保护地土壤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微团聚体组成和有机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地土壤中微团聚体的优势粒级是10~50μm,次优势粒级是50~250μm。与对照比较,施用化肥各处理土壤<10μm微团聚体含量略有增加,10~250μm微团聚体含量显著增加;与施用化肥比较,长期施用有机肥或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处理,土壤<10μm微团聚体含量减少,10~250μm微团聚体含量增加,土壤结构系数提高,<10μm和>10μm的微团聚体的组成比例显著降低,以有机肥与氮磷钾化肥配施处理变化最明显。长期施用化肥各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易氧化有机质和难氧化有机质含量明显减少;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易氧化有机质和难氧化有机质含量明显增加,其中以有机肥与磷肥配施增加最显著。相关分析表明,有机质含量与<10μm微团聚体含量呈现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测定长乐滨海沙地尾巨桉、木麻黄、纹荚相思、肯氏相思和湿地松等5种典型人工林0~10、10~20、20~40、40~60 cm土层土壤全碳、全氮、全磷含量,并分析其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长乐滨海沙地5种林型0~10 cm土层土壤全碳、全氮含量分别为1.50~3.26、0.12~0.24 g·kg-1,均显著高于10~60 cm土层,基本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土壤全磷含量在不同土层之间差异不大。0~60 cm土层土壤全碳含量以纹荚相思林最高,湿地松林最低;全氮含量则表现为固氮树种大于非固氮树种;全磷含量在不同林型之间差异不明显。5种林型土壤C∶N、C∶P、N∶P基本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 0~10 cm土层土壤C∶P和N∶P均显著高于其他土层; 4个土层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C∶N、C∶P、N∶P与全碳、全氮含量呈正相关,与全磷含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对浙北平原区水稻土分形特征与土壤肥力的关系进行研究,为利用土壤分形维数表征土壤肥力提供基础依据.通过对土壤各粒级颗粒组成、肥力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了解该地区土壤的分形特征,探究土壤分形特征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地区土壤颗粒粒级范围主要分布在2~250μm之间,占土壤颗粒组成的83.50%~98.36%.土壤分形维数(D)在2.43~2.76之间,D黏土>D粉黏土>D粉黏壤土;黏土、粉黏土和粉黏壤土分形维数之间呈显著性差异(P<0.05);土壤分形维数与粒级<2μm和2~20μm颗粒含量呈正相关,与粒级>20~50μm和>50~250μm颗粒含量呈负相关;不同深度土壤的分形维数D0~30 cm50μm)含量提高,导致土壤分形维数值降低,土壤分形维数值能有效反映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全钾和速效钾的特征.开展农耕活动时,可以采用间歇翻耕,缓解表层土壤长期处于松散状态,防止土壤养分过度流失.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荒漠绿洲农田盐渍化生态系统土壤C、N、P含量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为盐渍化治理提供参考。【方法】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取干旱绿洲区紫花苜蓿和大麦2种作物不同盐渍化农田为对象,以未盐渍化农田为对照,研究农田盐渍化过程中土壤(0~40 cm)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1)在0~40 cm土层,随盐渍化程度的加剧,紫花苜蓿地土壤SOC和TN含量表现为先增后减的变化,全磷(TP)含量表现为波动式降低;大麦地土壤SOC、TN和TP含量表现为波动式降低的变化。2种作物地,不同盐渍化阶段农田土壤养分含量垂直分布上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性”特征。(2)在农田盐渍化过程中,随盐渍化的加剧,在紫花苜蓿地,C/N呈“V”型变化;在中度盐渍化阶段C/N比值最低;C/P和N/P值表现为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在中度盐渍化阶段C/P和N/P值比值最高;在大麦地,C/N值表现为波动式增加,C/P值和N/P值表现为降低趋势。在紫花苜蓿地,0~10、10~20、20~40 cm土层土壤C/N在不同盐渍化阶段间无显著性差异;2种作物地,在各盐渍化阶段土壤C/N、C/P及N/P在不同土层间也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
通过8年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制度下褐土及其微团聚体氮素肥力变化规律,从各级微团聚体全氮和碱解氮储量角度探讨了不同施肥制度下土壤氮素肥力的变化实质.结果表明:不施肥处理由于10~50μm粒级全氮储量和<10μm粒级碱解氮储量降低(分别减少51.8mg·kg-1和31.4mg·kg-1),而造成土壤氮素肥力下降;单施常量NPK化肥和增量NPK化肥处理通过提高<10μm粒级碱解氮储量(分别上升5.7mg·kg-1和9.3mg·kg-1),增加土壤碱解氮含量;有机肥(物)料配施常量NPK化肥处理则通过增加大粒级特别是10~50μm粒级全氮和碱解氮储量(分别上升41.2~69.7mg·kg-1和8.0~9.2mg·kg-1),而使土壤氮素肥力水平得到提高.采用有机肥(物)料配施常量NPK化肥是改善褐土氮素肥力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辽宁农田土壤全量养分空间分布(摘要)(英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揭示土壤全量养分空间分布的异质性,为农田的科学管理及提高作物产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秋收后、土壤封冻前,在辽宁省59个农业气象站选择典型农业生态类型,分别于0~20cm和20~40cm进行混合取样,并进行相应的GPS定位。分别分析不同深度土壤全量养分,有机碳和全氮:元素分析仪测定(ElementarⅢ,德国);全磷:Na2CO3熔融-钼锑钪比色;全钾:NaOH熔融-火焰光度计法。利用SPSS13.0对土壤全量养分进行正态分布检验,不满足正态分布的进行对数转换,直至满足正态分布为止。利用SPSS13.0软件将Excel中的经度、纬度、海拔和属性数据转换为dbf格式。利用GIS9.2中的Kriging插值绘图,在ArcMap中将土壤属性的插值图与辽宁省行政区域图叠加,得到全量养分的空间分布图。[结果]不同土壤深度全碳、全氮和全磷呈现出东高西低的分布趋势,但全钾在辽西分布较高。土壤表层(0~20cm)全碳、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均高于下层(20~40cm),表现为土壤表层富集的现象。全钾随土壤深度变化量较小,其表层和下层平均含量分别为17.64和17.08g/kg。[结论]不同土壤深度全量养分的分布特征为农田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大钟岭水库氮磷营养盐季节变化及其与水质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对大钟岭水库进行为期1年的水质和生态系统的调查,发现氮磷营养盐的浓度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即秋冬季营养盐浓度为全年最高,夏季受降雨影响为全年营养盐浓度最低;总磷和叶绿素a浓度具有很强的相关性,是浮游植物的首要限制性因子;总氮和叶绿素浓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叶绿素浓度和透明度有很强的负相关性;总磷、总氮含量受季节影响比较大,叶绿素浓度由于受营养盐浓度的影响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辽宁农田土壤全量养分空间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揭示土壤全量养分空间分布的异质性,为农田的科学管理及提高作物产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GIS技术,分析了辽宁省不同土壤深度全碳、全氮、全磷和全钾的空间分布状况。[结果]不同土壤深度全碳、全氮和全磷呈现出东高西低的分布趋势,但全钾在辽西分布较高。土壤表层(0-20 cm)全碳、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均高于下层(20-40 cm)。全钾随土壤深度变化量较小,其表层和下层平均含量分别为17.64和17.08 g/kg。[结论]不同土壤深度全量养分的分布特征为农田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测定5种黔产药食两用植物中总黄酮、多酚及多糖的含量。[方法]选取茯苓、玉竹、天麻、木瓜和百合5种黔产药食两用植物为研究对象,运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5种植物乙醇提取液的主要抗氧化成分(总黄酮、多酚、多糖)的含量。[结果]茯苓的总黄酮、总多酚含量最高分别达到18.767 3和18.732 3 mg/g,而玉竹的总多糖含量最高达到154.437 6 mg/g。[结论]该方法测定了5种黔产药食两用植物中总黄酮、多酚及多糖的含量,为黔产植物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不同氮磷配比对小粒黑豆抗氧化活性的影响,试验以‘连枷条’黑豆品种为材料,分析16种不同氮磷配比施肥处理后,小粒黑豆总黄酮、总酚、总花色苷、2,2-联苯基-1-苦基肼基自由基(DPPH·)、羟自由基(·OH)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清除能力。结果表明,氮磷配比对小粒黑豆抗氧化活性有显著影响,N_3P_2(N 270kg·hm~(-2),P_2O_5360kg·hm~(-2))的总黄酮质量分数、N_0P_2(N 0kg·hm~(-2),P_2O_5360kg·hm~(-2))的总酚质量分数及N_1P_2(N 90kg·hm~(-2),P_2O_5360kg·hm~(-2))的总花色苷质量分数最高,分别为34.26mg·g-1、26.60 mg·g-1、1.27 mg·g-1,且均显著高于未施N、P的对照(P0.05)。总黄酮、总酚与DPPH·清除作用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总花色苷与O_2~(-·)清除作用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籽粒色差值ΔE与总黄酮、总酚、DPPH·清除作用呈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总花色苷、O_2~(-·)清除作用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综合分析表明,每公顷施N 270kg,P_2O_5360kg;N 0kg,P_2O_5360kg;N 90kg,P_2O_5360kg分别为小粒黑豆高总黄酮、高总酚、高总花色苷的最佳施肥配比。  相似文献   

16.
利用近红外光谱法对烟叶氮钾含量的快速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近红外光谱法无损快速测定烟叶氮钾含量的可行性,利用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测定建模集(104个)和检验集(40个)烟叶样品的近红外光谱,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LS)把测得的烟叶光谱值与常规化学分析法测得的全氮和全钾数值拟合建立定标模型,经分析得出:预测模型分析氮的相关系数(R)为0.951,预测标准差(RMSEP)0.301;钾的相关系数(R)为0.928,预测标准差(RMSEP)为0.278。近红外法测定结果与常规方法已有较好的相关性,能为今后快速诊断烟叶的营养状况提供新技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金银湖水体进行细菌学检测与分析。[方法]从武汉市金银湖3个不同位点取水样,进行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总数的检测。[结果]金银湖水体为α-中污带污染,细菌总数为3.6×105CFU/ml,大肠菌群总数约为3 133个/L,严重超过国家饮用水的卫生标准。[结论]金银湖水体中细菌总数严重超标,间接反映该水体受有机物污染严重,揭示了该水体存在来自生产和生活污染源的可能性,对武汉水环境的保护治理、金银湖水质的提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测定甘肃产藏药绿绒蒿中总黄酮、总生物碱含量,为其质量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芦丁为对照,测定总黄酮含量;以罂粟碱为对照,测定总生物碱含量。[结果]绿绒蒿中总黄酮含量测定条件为:60%乙醇回流提取制备供试品溶液,以芦丁为对照,以5%亚硝酸钠、10%硝酸铝显色,在500 nm处测定吸光度;绿绒蒿中总生物碱含量测定条件为:采用氨水碱化处理,95%乙醇超声提取,0.01 mol/L盐酸溶解定容制备供试品溶液,以罂粟碱为对照,溴甲酚绿显色,在416 nm处测定吸光度。甘肃甘南产五脉绿绒蒿中总黄酮含量介于四川产五脉绿绒蒿和青海产五脉绿绒蒿中总黄酮含量之间,总生物碱含量均低于青海产五脉绿绒蒿和四川产五脉绿绒蒿中总生物碱含量。[结论]所建立的绿绒蒿中总黄酮、总生物碱含量测定方法准确、可行、重现性好,可作为绿绒蒿药材质量评价方法的科学依据,试验结果也为甘肃产绿绒蒿药材内在品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黄珠子草不同部位总黄酮和总酚含量及抑菌活性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NaNO2-Al(NO3)-NaOH和Folin-Ciocalteu比色法测定黄珠子草根、茎、叶、果实4个部位中总黄酮、总酚含量,采用滤纸片法测定了根、茎、叶、果实4个部位乙醇提取物对7种常见病原菌(草莓枯萎病菌、辣椒疫霉病菌、青霉病菌、黄瓜枯萎菌、西瓜枯萎病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叶中总黄酮和总酚含量均最高,分别为31.07 mg·g-1、23.85 mg·g-1,叶中总黄酮含量分别是茎、根及果实的2.86、1.83、1.21倍;叶中总酚分别是茎、根及果实的27.10、22.29、2.52倍.叶中总黄酮、总酚含量均较其他部位高,果实次之,茎最低.在预设质量浓度为40 mg·mL-1时,叶的乙醇提取物对病原菌的抑制效果最好,特别是对黄瓜枯萎病原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率分别为100%、89.78%、100%,且最小抑菌质量浓度分别为10 mg·mL-1、20 mg·mL-1、10 mg·mL-1.果实部分的抑菌效果稍次于叶部分的,但对黄瓜枯萎病原菌表现出强抑菌性,其抑制率为98.13%.根部分整体抑菌效果较弱,但对黄瓜枯萎病原菌、大肠杆菌有较强的作用,抑制率分别为65.28%,90.04%.而茎基本上没有什么活性.叶和果实的活性成分含量均较高,抑菌活性也较强,药用价值很高,是黄珠子草的主要药用部位.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兔粪堆肥过程中的辅料选择、配方设计及工艺优化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兔粪、稻草和食用菌渣为原料,采用人工翻堆的方式进行高温堆肥,研究兔粪堆制过程中理化参数的变化规律及高温发酵机制。[结果]经过35 d的堆腐,堆体含水率、总有机碳含量和C/N逐渐下降,全氮含量逐渐升高,堆体进入腐熟阶段;从试验组取部分堆肥加入5%面粉后堆体温度逐渐升高,进入2次发酵,堆体pH值先逐渐下降后又逐渐回升,其总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及C/N变化不明显。[结论]水溶性速效碳源是堆肥后期微生物繁殖的限制因子,适时提供水溶性速效碳源可加速物料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