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南海北部陆架区海域鯵科鱼类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12月至1999年6月对南海北部陆架区海域进行了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调查分春(4-6月)、夏(7-9月)、秋(10-12月)、冬(12-2月)4个季节,每个季节都进行全海域的大面积定点调查,共采获鲹科鱼类31种,分隶属于11属.通过对渔获种类组成和渔获率在不同区域、不同季节、不同水深以及昼夜变化等的分析,结果表明,北部湾海区的渔获率最高,粤东海区最低,并由西往东呈逐渐递减的趋势;夏、冬季鲹科鱼类的渔获率较高,而春、秋季较低;渔获率沿水深梯度的变化为≤100m水深海域沿水深的增加而增加,>100m水深海域随水深的增加而下降,以80~100m海域的渔获率相对较高;午夜的渔获率最低,14时最高.  相似文献   

2.
1997年12月至1999年6月对南海北部陆架区海域进行了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调查分春(4-6月)、夏(7-9月)、秋(10-12月)、冬(12-2月)4个季节,每个季节都进行全海域的大面积定点调查,共采获科鱼类31种,分隶属于11属。通过对渔获种类组成和渔获率在不同区域、不同季节、不同水深以及昼夜变化等的分析,结果表明,北部湾海区的渔获率最高,粤东海区最低,并由西往东呈逐渐递减的趋势;夏、冬季科鱼类的渔获率较高,而春、秋季较低;渔获率沿水深梯度的变化为≤100m水深海域沿水深的增加而增加,>100m水深海域随水深的增加而下降,以80~100m海域的渔获率相对较高;午夜的渔获率最低,14时最高。  相似文献   

3.
根据2006-2007年在南海西北部陆架区海域进行的4航次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该海域鱼类的种类组成和群落格局进行分析.调查共采获鱼类262种,隶属于20目102科.以冬季出现种类数最多,为166种;夏季和秋季次之,分别为161种和155种;春季最少,为135种.运用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NMDS)方法分析了南海西北部陆架区鱼类群落结构的空间分布.研究表明,该海域鱼类可划分为5个群落,分别为粤西沿岸群落(群落Ⅰ)、海南岛东南沿岸群落(群落Ⅱ)、海南岛东部深海群落(群落Ⅲ)、过渡群落(群落Ⅳ)和混合群落(群落Ⅴ).ANOSIM检验表明,各群落间鱼类组成的差异极为显著(R=0.847-0.939,P<0.001).鱼类群落格局的变化与海流和水深关系密切,有较明显的沿水深梯度分布的规律.咸淡水鱼类在雷州半岛东部的冷涡区域,形成群落Ⅰ;南海暖流控制区域内的深海鱼类,形成群落Ⅲ;在南海暖流最为强劲的冬季,研究区域内大部分鱼类集结为混合性群落Ⅴ;琼东南沿岸的上升流区内形成群落Ⅱ;沿岸流强劲的夏、秋季,在沿岸流和上升流交汇处,形成过渡性群落Ⅳ.  相似文献   

4.
根据2006—2007年南海北部陆架区4个季节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区蟹类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状况。结果表明:南海北部陆架区共有蟹类51种,隶属于10科24属,以热带暖水性种类为主,属于印度洋—西太平洋区系中的南中国—东南亚海区;这些蟹类可分为3个生态类群———高温广盐生态类群、广温广盐生态类群和高温高盐生态类群;依据P inkas判定,优势种为银光梭子蟹、红星梭子蟹、锈斑蟳、香港蟳、逍遥馒头蟹、武士蟳、直额蟳、威迪梭子蟹;优势种类渔获率(2.99 kg/h)占蟹类总渔获率(3.66kg/h)的81.69%;经济蟹类为红星梭子蟹、锈斑蟳、武士蟳、三疣梭子蟹、日本蟳、拥剑梭子蟹、远海梭子蟹,均属梭子蟹科种类,经济种类渔获率(2.37 kg/h)占蟹类总渔获率(3.66 kg/h)的64.75%;蟹类资源密度为97.47 kg/km2,经济蟹类资源密度为63.20 kg/km2。蟹类资源密度区域分布以D断面最高(125.60 kg/km2),C断面最低(70.93 kg/km2);蟹类资源密度季节分布以秋季最高(181.60 kg/km2),冬季最低(50.13 kg/km2)。蟹类密集区为1060 m深水域,尤以10 m深附近水域分布最多,达222.13kg/km2,其数量分布趋势大致与水深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根据2006--2007年南海北部陆架区4个季节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区蟹类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状况。结果表明:南海北部陆架区共有蟹类51种,隶属于10科24属,以热带暖水性种类为主,属于印度洋一西太平洋区系中的南中国一东南亚海区;这些蟹类可分为3个生态类群——高温广盐生态类群、广温广盐生态类群和高温高盐生态类群;依据Pinkas判定,优势种为银光梭子蟹、红星梭子蟹、锈斑蝎、香港婚、逍遥馒头蟹、武士蜉、直额蟳、威迪梭子蟹;优势种类渔获率(2.99kg/h)占蟹类总渔获率(3.66kg/h)的81.69%;经济蟹类为红星梭子蟹、锈斑蜉、武士蝎、三疣梭子蟹、日本蝇、拥剑梭子蟹、远海梭子蟹,均属梭子蟹科种类,经济种类渔获率(2.37kg/h)占蟹类总渔获率(3.66kg/h)的64.75%;蟹类资源密度为97.47kg/km^2,经济蟹类资源密度为63.20kg/km^2。蟹类资源密度区域分布以D断面最高(125.60kg/km^2),C断面最低(70.93kg/km^2);蟹类资源密度季节分布以秋季最高(181.60kg/km2),冬季最低(50.13kg/km^2)。蟹类密集区为10-60m深水域,尤以10m深附近水域分布最多,达222.13kg/km。,其数量分布趋势大致与水深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根据2006年-2007年南海北部陆架区4季的调查资料,分析该海区甲壳类的种类组成和资源密度的分布.结果表明,甲壳类有99种,分隶于2目22科46属,其中虾类32种,蟹类51种,虾蛄类16种;以热带和亚热带暖水性种类为主,属于印度-西太平洋区系.优势种为口虾蛄、黑斑口虾蛄、红星梭子蟹、锈斑蟳、银光棱子蟹、逍遥馒头蟹、猛虾蛄、宽突赤虾、武士蟳、香港蟳、长叉口虾蛄;渔获率B断面最高(7.94 kg/h),C断面最低(4.94 kg/h);渔获率有明显的季节变动,秋季最高(10.31 kg/h),冬季最低(4.05 kg/h);平均渔获率为6.54 kg/h,其中:虾类渔获率0.88 kg/h,占13.46%,蟹类渔获率3.68 kg/h,占56.27%,虾蛄类渔获率1.98 kg/h,占30.27%;甲壳类60 m以浅水域分布较多,并密集分布于10~20 m水深处;平均资源密度为87.20 kg/km2,资源密度秋季最高(137.47 kg/km2),冬季最低(54.00 kg/km2).  相似文献   

7.
浙江北部沿岸海域小型经济鱼类的分布与开发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洋鱼类中体形较小,具有一定经济价值和数量,可供人们开发利用的对象,如龙头鱼、棘头梅童鱼、鳀鱼、风鲚、刀鲚、黄鲫等,我们称之为小型经济鱼类。  相似文献   

8.
根据2015年8-10月在南海北部陆架区渔业生产期间采集的362尾短蛸样本,对南海北部陆架区短蛸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样本的胴长范围为24~67 mm,平均胴长为43.2 mm,优势胴长组为35~50 mm,占样本总数的70.9%;样本的体质量范围为9~124 g,平均体质量为37.0 g,优势体质量组为13~52 g,占样本总数的83.8%。不同海域短蛸的胴长和体质量组成不同,北部湾海域的样本个体要小于南海北部海域。回归分析表明,短蛸的胴长与体质量的生长最适合用幂函数表示。样本的雌、雄比例为0.66∶1;不同海域的样本性腺成熟度组成不同,南海北部海域的样本以成熟个体为主,占比66.44%,而北部湾海域的个体几乎都处于未成熟阶段;样本摄食等级以0~1级为主,占样本总数的91.4%,胃含物主要以甲壳类为主。  相似文献   

9.
陈萍  韩耀全  吴铁军  龚竹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4):8627+8633-8627,8633
洞穴鱼类多数栖息于由石灰岩、岩体经腐蚀逐渐发展成的溶洞。该次科学考察首次发现凌云洞穴鳅科鱼类新种——凌云平鳅。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03年9-11月印度洋西北海域鸢乌贼资源的调查数据,应用统计的方法对鸢乌贼的钓捕技术作了初步研究。调查发现,手钓产量明显高于机钓产量。日产量多数在5t以上,手钓与机钓的比值大约为4:1;而当日产量低于0.5t时,机钓产量高于手钓产量。鸢乌贼的脱钩率较高,机钓脱钩率平均达45%以上,手钓脱钩率也在7%~12%间,其中主要为水中脱落和触须脱落。统计分析表明,不同机钓钩和手钓钩类型,其脱钩率存在明显的差异;不同类型手钓钩,其渔获率也存在显著差异。从作业位置来看,其渔获率和产量分布在统计学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如何降低鸢乌贼的脱钩率成为今后钓捕技术的重要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1.
南海重要珊瑚礁过渡性水域软骨鱼类的组成与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4年5—7月和2005年3—4月采用深水三重刺网在南海的羚羊礁、华光礁、银砾滩、东岛、滨湄滩、排洪滩、本固暗沙、比微暗沙、武勇暗沙、海鸠暗沙、双子群礁、中业群礁、鲎藤礁、美济礁、仁爱礁、仙宾礁、南方浅滩、棕滩、大渊滩、永署礁、南薰礁、牛轭礁、道明群礁等23座重要珊瑚礁过渡性水域进行了2个航次专业调查,其中有21座岛礁共渔获到7目15科33种408尾软骨鱼类,而美济礁和南方浅滩没有渔获到软骨鱼类。根据调查资料,通过物种各分类阶元的分布、优势度(IRI)和单位努力量渔获量等几个方面分析南海重要珊瑚礁过渡性水域软骨鱼类的组成与分布,旨在为南海珊瑚礁渔业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西沙群岛的重量单位努力量渔获量范围为73~499kg/10^4m^2,其优势种类是迈氏条尾虹、灰六鳃鲨和黑梢真鲨;中沙群岛的重量单位努力量渔获量范围为114~245kg/10^4m^2,其优势种类是迈氏条尾虹、灰三齿鲨;南沙群岛除了美济礁和南方浅滩外其重量单位努力量渔获量范围为51~846kg/10^4m^2,其优势种类是黑梢真鲨、灰三齿鲨。  相似文献   

12.
2004年5—7月和2005年3—4月采用深水三重刺网在南海的羚羊礁、华光礁、银砾滩、东岛、滨湄滩、排洪滩、本固暗沙、比微暗沙、武勇暗沙、海鸠暗沙、双子群礁、中业群礁、鲎藤礁、美济礁、仁爱礁、仙宾礁、南方浅滩、棕滩、大渊滩、永署礁、南薰礁、牛轭礁、道明群礁等23座重要珊瑚礁过渡性水域进行了2个航次专业调查,其中有21座岛礁共渔获到7目15科33种408尾软骨鱼类,而美济礁和南方浅滩没有渔获到软骨鱼类。根据调查资料,通过物种各分类阶元的分布、优势度(IRI)和单位努力量渔获量等几个方面分析南海重要珊瑚礁过渡性水域软骨鱼类的组成与分布,旨在为南海珊瑚礁渔业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西沙群岛的重量单位努力量渔获量范围为73~499kg/10^4m^2,其优势种类是迈氏条尾虹、灰六鳃鲨和黑梢真鲨;中沙群岛的重量单位努力量渔获量范围为114~245kg/10^4m^2,其优势种类是迈氏条尾虹、灰三齿鲨;南沙群岛除了美济礁和南方浅滩外其重量单位努力量渔获量范围为51~846kg/10^4m^2,其优势种类是黑梢真鲨、灰三齿鲨。  相似文献   

13.
对捕获于上世纪70年代保存于天津自然博物馆的南海鱼类标本进行了分类整理。整理鱼类标本698尾,分属12目、43科、87属、144种。与历史上南海鱼类物种组成进行了比较分析,同时探讨了鱼类标本保存方法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南海争端对我国南海渔业的影响和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分析了南海争端和南海渔业的现状,以及南海争端对我国南海渔业产生的重大影响,主要有南海争端现状复杂,渔民实际捕鱼区域范围未定;渔业资源过度捕捞,渔业资源难以可持续发展;渔业纠纷加剧,渔业监管难度加大;我国渔民安全很难保证;渔业增效和渔民增收困难等.提出了创造一个稳定的南海渔业发展环境,共同投资开发南沙渔业资源,加大对南沙渔业的扶持力度,提高南海周边国家对渔业资源保护的理解,降低捕捞强度,加强南沙渔业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渔民安全等南沙渔业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12年夏季在南海北部海域设置的23个站位,以WP2浮游生物网(网口内径57 cm,网长271 cm,网目200 μm)进行垂直拖网采集的样本,研究仔稚鱼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分析南海北部海域水文特征与仔稚鱼分布的相关关系。研究共采集仔稚鱼230尾,隶属11目33科77种,其中8种鉴定到科,23种鉴定到属,46种鉴定到种。鲈形目(Perciformes)种类最多,有16科24种,占调查海域仔稚鱼种类数的31.17%。其次是灯笼鱼目(Myctophiformes)和巨口鱼目(Stomiiformes),分别为1科18种和4科12种。灯笼鱼科(Myctophidae)、巨口光灯鱼科(Phosichthyidae)、钻光鱼科(Gonostomatidae)的仔稚鱼数量约占仔稚鱼总捕获量的50%。各站位间仔稚鱼种类数的变化,与丰富度指数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总体而言,粤东海域和琼东海域的仔稚鱼群落结构相对稳定。夏季南海北部琼东沿岸上升流海区、珠江冲淡水海区以及西沙群岛近岸海区仔稚鱼丰度相对较高。典型相关性分析(CCA)结果表明,南海北部仔稚鱼的数量分布与海表面温度(SST)和叶绿素a质量浓度(Chl.a)密切相关。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仔稚鱼群落可划分为2个群组,大洋组和近海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