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采用“有进有出”逐步回归等方法分析了影响东海磷营养盐变动的各环境因子的显著性及其影响权重,得到对东海磷营养盐变动起显著性影响的环境因子的相对重要性依次为:硅酸盐>硝酸盐>温度>溶解氧>亚硝酸盐>pH>盐度>碱度>氨,影响权重系数分别为18.01%、17.84%、15.17%、10.98%、8.43%、7.9%、7.63%、7.53%、6.52%;硅酸盐对磷营养盐变动显著性影响最大,表明东海磷、硅等营养盐的结构变化在浮游植物群落演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与该海域近岸赤潮生物逐渐由中型(硅藻种类多)向小型和微型(甲藻种类多)发展的事实相符合。在构建东海磷营养盐动力学模型和海洋生态模型中时,必须对硅酸盐等环境因子予以充分考虑。 相似文献
2.
根据1989年至2010年丰水期东海区3条断面表层营养盐调查结果,分析近20年来东海典型断面丰水期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硅酸盐长期变化。结果表明:(1)1989—2010年东海区表层水体中无机氮从1996年开始波动浓度范围明显增大,无机氮的最大浓度增加到1989年的2.15~5.94倍,平均值浓度为1989年的1.80~6.75倍;(2)活性磷酸盐在1989—2010年呈现历年增大的变化趋势。活性磷酸盐的平均浓度是1989年的1.44~9.22倍,在2005年达到最高;(3)硅酸盐的浓度在0.00~107.17μmol/L,波动较大,除了2002年最大浓度骤降外,整体基本呈现上升趋势;(4)从总体上看,除长江口附近3—5个测站外,表层水体基本为贫营养,总体上营养水平很低,水质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3.
结合GIS平台对1996及2002年中国县域农田土壤磷平衡状况分析结果表明,全国农田土壤磷平衡存在很大的时空变异.1996年及2002年县域农田土壤磷盈亏范围分别为-20~425 kg/hm2及-17~450kg/hm2.农田土壤磷盈余量在20~50kg/hm2的县市占全国总县市的比例从1996年的34.2%下降到2002年的24.1%,而磷盈余量在50~100kg/hm2的县市所占比例从29.3%增加到33.4%,农田土壤磷盈余量在6年间普遍提高了一个等级.区域尺度上,化肥磷投入是影响磷平衡空间分异的直接因素,而有机肥的影响不明显;种植业结构变化是影响磷平衡时空变化的间接因素;农业收入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影响磷肥投入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预测土壤中磷的长期淋洗性需要了解土壤特性和不同形态磷的行为.本研究用模拟试验评估了不同磷负荷砂质土壤中不同形态磷的移动性.分别从浙江省衢州市和温州市采集具不同磷含量的蔬菜地土壤,每一地点分别采集2个深度的土壤(0~10 cm和10~30 cm),表层土壤(0~10 cm)通过添加不同量的磷酸盐、CaCO和无定形氧化铁,形成研究需要的不同磷含量和不同磷形态的系列土壤样品;淋洗柱长30 cm,由10 cm经培养处理的表层(0~10 cm)土壤和未经培养处理的亚表层土壤(10~30cm)构成,每一淋洗土柱连续经历12个循环的0.002 mol?L-1CaCl2溶液淋洗,收集的淋洗液用于分析钼酸反应总磷(TRP)、可溶态钼酸反应磷(DRP)和颗粒态钼酸反应磷(RPP);试验结束后鉴定土壤中水溶态磷、MehlichⅢ-P和磷的化学形态变化.结果表明:添加无定形氧化铁和碳酸钙可显著改变砂土中磷的形态,降低土壤磷的有效性;无定形态氧化铁在降低土壤磷有效性方面的作用大于碳酸钙;淋洗液中磷的形态主要为DRP,颗粒态磷占总磷的比例为1.2%~39.8%;TRP和DRP的损失与培养处理后表土中磷含量存在显著的相关.相关分析和淋洗试验后土壤中磷形态变化结果都表明:表土柱中淋移的磷主要来源于水溶性磷(H2O-P)和NaHCO3-P,与NaOH-P、HCl-P和残余磷的相关不明显;从表土淋失的磷有27.1%~54.2%被淋出土体,其余下移至10~30 cm土层中.研究结果还表明,添加无定形氧化铁可增加土柱中颗粒态磷的迁移.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不同氮和磷浓度下,东海原甲藻(Prorocen trum dongha ineseLu)对微量Cd(Ⅱ)的吸收及其在细胞亚结构和大分子物质中的分布.结果表明,硝酸盐的添加促进了藻细胞对Cd(Ⅱ)的吸收,而磷酸盐的添加在低浓度Cd(Ⅱ)时对藻细胞吸收Cd(Ⅱ)没有影响,但在高浓度Cd(Ⅱ)时则抑制藻细胞对Cd(Ⅱ)的吸收;尿素为氮源时,细胞中Cd(Ⅱ)的含量较硝酸盐为氮源时高.细胞内的Cd(Ⅱ)主要分布在可溶性物质中.硝酸盐的添加主要影响Cd(Ⅱ)在细胞亚结构中的分布,细胞壁中Cd(Ⅱ)的含量随培养液中硝酸盐浓度的增加而降低,而细胞器中的含量却随培养液中硝酸盐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培养液中磷浓度的添加增加了细胞壁内Cd(Ⅱ)的含量.Cd(Ⅱ)在各生化组成中的分布以蛋白质中含量最高,可达总Cd(Ⅱ)含量的55.0%~79.6%,脂类中含量最低,仅为总Cd(Ⅱ)含量的5.9%~7.1%,蛋白质内Cd(Ⅱ)的含量随培养液中硝态氮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蛋白质内Cd(Ⅱ)的含量与藻细胞内的蛋白质含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低磷胁迫下不同磷效率大豆花期磷营养效率分析(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低磷胁迫下不同磷效率基因型大豆花期的磷营养效率。[方法]选用4个"磷低效"大豆基因型(D03、D05、D17和D18)和4个"磷高效"大豆基因型(D31、D34、D37和D38)为试验材料,采用土培试验,设高磷(+P)和低磷(-P)2个处理,分析不同磷效率大豆基因型的含磷量、吸磷量和磷的利用效率与磷效率的关系。[结果]低磷处理下,4个磷高效基因型大豆苗期植株吸磷量的优势均较明显,D34表现出较强的磷吸收能力,但其磷利用效率的适应性并未表现出优势,只有D37表现出较强的磷利用能力和吸磷能力。相关与通径分析表明,在大豆花期(-P)和(+P)处理下,大豆磷效率的高低主要是由吸磷能力的强弱来决定的,(-P)处理明显大于(+P)处理。(-P)和(+P)处理的吸磷量和磷的利用效率对磷效率直接影响均较大,而吸磷量贡献更大;间接影响均较小。低磷胁迫下,在大豆的营养生长阶段花期,磷高效基因型适应低磷的机理是不同的,磷吸收效率即吸磷量是不同基因型大豆花期磷效率的主要变异来源。[结论]该研究明确了不同磷效率基因型大豆的磷吸收效率和磷利用效率对磷效率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太湖大型水生植物分布特征及其对湖泊营养盐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运用野外调查方法,于2004年5月和9月,对太湖32个点的水生植物进行了环湖调查,发现沉水植物主要有: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微齿眼子菜(Potamogeton maackianus)、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等;浮叶植物主要有:善菜(Nymphoides peltatum)、金银莲花(Nymphoides indica)和野菱(Trapaquadrispinosa)等;进一步分析了大型水生植物对太湖湖水和沉积物的营养盐的影响.结果表明,太湖大型水生植物生长与分布对其水体中N、P营养盐有显著影响.有草区上覆水中TP含量(5月、9月分别为0.067、0.050mg·L1)和沉积物中TP含量(5月为0.399 mg·g-1)显著低于无草区(水体分别为0.133、0.129 mg·L-1;沉积物为0.513 mg·g-1);有草区沉积物中的氮(0.010 mg·g-1)和有机质(分别为7.402、6.502 mg·g-1)要高于对照(氮0.007 mg·g-1;有机质5月、9月分别为5.755、5.455 mg·g-1).方差分析结果差异显著,表明太湖大型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湖水和沉积物营养盐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8.
[Objective] The study aimed to research the nutrients release of ponds sediment.[Method] The sediments which from a new pond(A) and an old one (B) these analyses used to carry out indoor experiment under the anaerobic dark condition for researching on nutrient release. The N(nitrogenous) and P(phosphorous) release were analyzed every two days.[Result] At the prophase, the N release in B was bigger than that in A, while the decline sediment release in A was gentle.[Conclusion] There was no accumulation of organic compound during the breeding time. The NH4-N was the main form of N release; and the P release was correlated with N release, while PO4-P was the main form of P release. 相似文献
9.
磷肥施用对红壤有效磷含量和易流失磷含量的影响(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该研究旨在探讨好气培养条件下,不同磷肥施用量的红壤中,应用Olsen法和Bray-1法测定的土壤有效磷含量及应用CaCl2法测定的土壤易流失磷含量的变化及其相关关系,为红壤区的磷素管理及磷素流失潜力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共设6个土样处理,室内好气培养后测定各土样中Olsen-P、Bray-1P和CaCl2-P含量。[结果]随培养时间的延长,施用不同量磷肥的红壤中Olsen-P含量逐渐降低,Bray-1P含量逐渐升高,CaCl2-P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CaCl2-P含量与Olsen-P含量和Bray-1P含量均呈线性相关关系;肥料磷进入红壤Bray-1P库的比例高达62%,进入Olsen-P库的比例为14%,进入CaCl2-P库的比例为0.12%。[结论]好气条件下施用磷肥造成红壤磷流失的风险不大,但随施磷量的增加,磷流失潜能仍会升高,且在施磷初期流失潜能最高。 相似文献
10.
《(《农业科学与技术》)编辑部》2014,(12)
选用磷低效大豆基因型D03、D05、D17和D18及磷高效大豆基因型D31、D34、D37和D38,采用土培试验,设高(+P)、低磷(-P)2个处理,分析了不同磷效率大豆苗期吸收氮磷钾的差异。结果表明,(-P)处理下,不同磷高效率大豆基因型根茎叶吸磷量有所不同,根茎叶的干重与吸磷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磷利用效率呈负相关,但未达到显著水平,根、茎和叶的吸氮量和吸钾量均呈下降趋势。低磷胁迫下,抑制大豆苗期植株对氮磷钾的吸收,但磷高效大豆基因型对低磷胁迫的适应能力明显高于磷低效基因型。 相似文献
11.
利用荧光显微镜技术(Epifluorescence microscopy,EFM)对东海海域(26~30°N,120~127.5°E)夏季聚球蓝细菌(Synechococcus)的密度、生物量、生态分布特点进行了研究,并结合相关环境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夏季聚球蓝细菌细胞密度为1.65×104cells/mL,生物量为4.85μg C/L。从水平分布上看,近岸海域高于外部海域,从垂直分布上看,明显呈现由表层至底层逐渐下降的趋势。该海域夏季聚球蓝细菌占浮游植物生物量平均百分比(CB/PB)为22.65%,水平分布上呈现外部海域高于近岸海域。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聚球蓝细菌细胞密度与CB/PB、叶绿素a、水温成显著性正相关,与硝酸盐、总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盐度、浊度成显著性负相关;而CB/PB与叶绿素a、硝酸盐、亚硝酸盐、总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及浊度成显著性负相关,与水温成显著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东海物质输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东海是一个兼有浅海和深海特征的边缘海 ,其辽阔的程度在全球陆架海域中为数不多 ,渔业产量及其生产潜力在世界海洋生产中十分突出。东海地形复杂 ,西部大陆架约占东海总面积的 2 /3,东南面大陆坡及深海槽最大深度 2 70 0m以上。除外侧势力强大的黑潮暖流外 ,对马暖流、台湾暖流、东海沿岸流等也在不同季节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东海的流况。另外 ,以长江为代表的大陆径流以年平均总值约1 1 0 0 0亿m3的巨大流量 ,夹带着营养盐等丰富的陆源物质不断流入这个边缘海。那些流入的陆源物质在地形及流况如此复杂的东海如何移动及扩散 ,在它们相互发… 相似文献
13.
东海是一个兼有浅海和深海特征的边缘海 ,其辽阔的程度在全球陆架海域中为数不多 ,渔业产量及其生产潜力在世界海洋生产中十分突出。东海地形复杂 ,西部大陆架约占东海总面积的 2 /3,东南面大陆坡及深海槽最大深度 2 70 0m以上。除外侧势力强大的黑潮暖流外 ,对马暖流、台湾暖流、东海沿岸流等也在不同季节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东海的流况。另外 ,以长江为代表的大陆径流以年平均总值约1 1 0 0 0亿m3的巨大流量 ,夹带着营养盐等丰富的陆源物质不断流入这个边缘海。那些流入的陆源物质在地形及流况如此复杂的东海如何移动及扩散 ,在它们相互发… 相似文献
14.
由黑潮派生的各种暖流在冬季对东海而言是重要的热能来源,它们的态势会极大地影响东海的温度分布,从而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变化和发展。通过对2003年度冬东海暖流主干温度、暖舌前锋位置进行空间分析,并与历史状况比较显示今冬的黑潮、台湾暖流和对马暖流都接近历史最强水平,而黄海暖流也比多年平均略强一些。同时期沿岸水体的表面温度与历史的比较结果显示出与多年平均差不多的状况,且在整个冬季表现出明显地随沿岸气候变化的波动状态。所以,2003年度冬暖流的强势对暖流附近海域有一定的影响但并未波及沿岸海域。而对黑潮与其他暖流、沿岸水体以及中西太平洋热带表面水温的相关分析表明,黑潮对对马暖流、台湾暖流有很强的影响作用,但对黄海暖流、沿岸水体的影响不明显,此外,黑潮的水温变化则与中西太平洋热带海域水温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5.
由黑潮派生的各种暖流在冬季对东海而言是重要的热能来源,它们的态势会极大地影响东海的温度分布,从而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变化和发展。通过对2003年度冬东海暖流主干温度、暖舌前锋位置进行空间分析,并与历史状况比较显示今冬的黑潮、台湾暖流和对马暖流都接近历史最强水平,而黄海暖流也比多年平均略强一些。同时期沿岸水体的表面温度与历史的比较结果显示出与多年平均差不多的状况,且在整个冬季表现出明显地随沿岸气候变化的波动状态。所以,2003年度冬暖流的强势对暖流附近海域有一定的影响但并未波及沿岸海域。而对黑潮与其他暖流、沿岸水体以及中西太平洋热带表面水温的相关分析表明,黑潮对对马暖流、台湾暖流有很强的影响作用,但对黄海暖流、沿岸水体的影响不明显,此外,黑潮的水温变化则与中西太平洋热带海域水温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6.
在研究我国东海区域内海洋渔业资源的利用情况和东海现令的环境状态、制定了海洋渔业相关政策的前提下,结合博弈论的理论,并参照我国目前海洋渔业的产权制度的现实,解析了我国目前东海渔业发展的具体状态和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东海毛颚类数量分布与环境关系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N、118°30′~128°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对东海毛颚类的数量分布,优势种丰度对总丰度变化的回归贡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毛颚类总丰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4季平均丰度(不含台湾海峡水域)为秋季(540ind/102m3)>夏季(322ind/102m3)>冬季(235ind/102m3)>春季(33ind/102m3);毛颚类高丰度区的移动和变化与带鱼渔场的移动和变化基本一致;春、秋季毛颚类总丰度与表层水温线性相关关系非常显著;肥胖箭虫(Sagittaenflata)、海龙箭虫(Sagittanagae)和百陶箭虫(Sagittabedoti)是构成东海毛颚类总丰度变化的最主要种类,其中肥胖箭虫具有较广泛的空间与时间分布的适应性,海龙箭虫分布的水温偏低,是影响冬、春季总丰度变化的主要优势种,百陶箭虫分布的水温偏高,是影响夏、秋季总丰度变化的主要优势种。 相似文献
18.
东海毛颚类数量分布与环境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N、118°30′~128°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对东海毛颚类的数量分布,优势种丰度对总丰度变化的回归贡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毛颚类总丰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4季平均丰度(不含台湾海峡水域)为秋季(540ind/102m3)>夏季(322ind/102m3)>冬季(235ind/102m3)>春季(33ind/102m3);毛颚类高丰度区的移动和变化与带鱼渔场的移动和变化基本一致;春、秋季毛颚类总丰度与表层水温线性相关关系非常显著;肥胖箭虫(Sagittaenflata)、海龙箭虫(Sagittanagae)和百陶箭虫(Sagittabedoti)是构成东海毛颚类总丰度变化的最主要种类,其中肥胖箭虫具有较广泛的空间与时间分布的适应性,海龙箭虫分布的水温偏低,是影响冬、春季总丰度变化的主要优势种,百陶箭虫分布的水温偏高,是影响夏、秋季总丰度变化的主要优势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