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建明同志的文章《新桩剪截必须留有余地》一文的观点非常正确,行之有效。我在新桩进行截剪时,是因树种而定:雀梅是最易失枝的树种,所以截剪时都预留二对芽眼的长度,老干、大干、无用干、枝都保留一部分,以待树桩成活后、生长旺期进行截锯。这在95年第9期《雀梅的栽培管理》一文中已有详  相似文献   

2.
<正>四、树根雀梅盆景枝的培育制作方法1.截干蓄枝法截干蓄枝是岭南盆景造型的主要技法。截干是将不符合造型要求的树干截去。蓄枝是将选定的枝条定好位后蓄养。截干蓄枝的造型技法贯穿在根桩雀梅盆景栽培造型的过程中,按造型设计要求决定盆树整体的高度及树木形态,并进行剪截。当定植萌发新枝后,定好枝的位置,引导枝形的走向,待蓄养到粗度适宜时,按照造型要求的长短及时剪截,依此类推。经多年的剪截,反复交替蓄枝,直至剪截成"鸡爪"、"鹿角"的枝干状态,那时就会曲折苍劲,自然入画。这个剪截过程的做法,便是"截干蓄枝技法"。  相似文献   

3.
选桩立意截桩造型意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桩是从众多的树桩中挑选自己喜爱且又符合盆景造型规律的树桩。立意是指从选定的桩材中,确定今后培育创作的主题。截桩是依据选定桩材后的立意,确定桩材的最佳观赏面及欣赏角度,把有碍造型和影响自然美的多余干、枝、根截去。  相似文献   

4.
为使树桩成活,大都有个养坯过程。养坯方法不外是罩塑料袋;向桩体经常喷水;架芦莲遮荫。本人因工作忙,采取了一种最方便省事的养桩方法:首先对树桩截断枝根时,一定要留有一定数量的健壮细梢枝。选有阳光照射的地面,挖浅坑,将树桩栽至齐根处,浇透水(一面浇水一面摇动树桩,使土同根充分接触)。在桩的外围叠砖,向其内填土,直到埋没树桩整体,只留细梢枝在土外(见图)。然后淋透水即可。平时,除砖土太干需淋水外,一般无需特殊管理。因其树木的细枝比粗枝易萌  相似文献   

5.
用“截干蓄枝”法培育榕桩盆景,经常要截掉枝干。截下的废枝有的收尾自然,有的侧枝四向散射,略加修剪就得一棵小树。能否变废为宝,用废枝育出桩材? 笔者这盆榕桩是用废弃的枝干培育而成的。1996年春末截一榕桩顶枝,截口枝径3厘米,两侧互生枝径约1厘米的侧枝,剪后取之嫌小,弃之可惜。思前想后还是种在一个花盆里。第三年入夏定托移植,第四年根部出现薯块,七年培育共剪三刀。成型桩高17厘米,四托一顶。2003年3月剪后摄下照片。今后培育重点是促使顶冠丰满。自培自育桩材是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需要,是解决桩材来源的主渠道。用榕枝扦插育苗,成活率高。劝君善待废榕枝。  相似文献   

6.
山松是岭南盆景中的常见树种。它的优点是:1.寿命长。四季长青。2.干身嶙峋古朴、肌理特异。龟甲般的干身纹理是其它树种所少有的。3.枝条软韧,可塑性强。山松2、3厘米的粗枝都可施技弯曲。愈合性能好。4.干形怪异,千奇百态,适合多种造型。常可见特异桩材,有利造型出新。5.生长速度快。与雀梅、九里香速生性树种相差不大,可培育到粗枝托。6.掌握好修剪时间,同样可以用截干蓄枝法造型。特点:1.萌芽率没有常见的杂木树种强,老干、不带松针的枝  相似文献   

7.
贵刊93年第9期陈新民同志的“野生雀梅也有回片现象”中的基本观点是错误的。一、作为树木生长的正常现象,“育枝”不但野生的有,盆中也极濒繁。生长良好的盆栽雀梅无论年份多少都会出现育枝。但它至多只分散养份,削弱局部长势,而极少“其生长点以上枝干死亡”现象。盆栽如此,生长相对旺盛的野生雀梅更是如此。二、衰老、虫害、外力伤残、生态环境剧变之下的野生雀梅有可能  相似文献   

8.
雀梅树桩,性本粗野,生命力强,但从山上挖回后,往往是奄奄一息了。加上树龄大,年老力衰,就是催芽催根成活后,仍应精心管理。据笔者实践经验。须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一、根与叶雀梅虽系易生根,耐修剪的树种,但对于刚刚成活的雀梅树桩,第一年和第二年既不能勤剪,也不要翻盆。植物的根和叶是互相依存,相互促进的,根深才能叶茂,通过叶进行光合作用,吸  相似文献   

9.
在树桩盆景的制作中,会遇到主干关键部位无出枝或突出枝位置不佳的困扰。采用“借枝补位”,可解决无出枝和出枝不佳的问题。现作简要介绍,供参考。一、树冠制作中的“借枝补位”:在桩景制作中,树冠制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体构图的优劣。有些桩坯,为了促其成活,顶梢主干大多被截除,仅保留少量的顶部短截后的侧枝。在育坯过程中,这些侧枝也不一定百分之百地成活,有的会  相似文献   

10.
雀梅易出现“缩枝(托)”,被戏称为“功成身退”。在佛山所见,经营者不愿多种,发烧友不敢投资,成了人们心目中的“拦路虎”。雀梅似失却了昔日的辉煌。本文就如何减少雀梅缩枝现象谈一些粗浅之见,供参考。“树大有枯枝”,这是自然现象和规律,不过雀梅比较多见一些吧了。雀梅缩枝的一般表现是:1.多见于中大型的已成型景树,荫蔽枝、老的瘦小枝和中下部位枝托;2.挨近主干有粗大伤疤的枝托;3.根头部枯起连及上部的枝托;4.曾受过皮肉之伤的枝托……等等。  相似文献   

11.
问:我是个盆景初学者,请问怎样能保证“落山树桩”成活? 山西余同舟答:1.根据不同的树种,确定合适的挖取时间。如梅、罗汉松、松柏类桩,应在冬末春初挖取,才易成活;福建茶、黄杨、榆、雀梅、九里香、六月雪、杜鹃等树桩。应在3—4月间挖取为宜;一些怕冷的树种如榕树桩等,以5—6月挖回为宜。  相似文献   

12.
移植大树桩时,尽可能带土坨,但是大树桩的吸收根仍然多数失去,留下的老根再生能力差,新根生发慢,吸收能力难以恢复,虽然截枝去叶,但树桩仍然要蒸腾大量水分。当供应(吸收)水分数量小于消耗(蒸腾)水分时,就会导致树桩脱水而死亡。为了维持大树桩移植后水分供应与消耗的平衡,常采用外部给水(土壤浇水和树桩喷水)措施,但是往往效果不佳,甚至造成渍水烂根。如果采用树体内给水的输液新技术,就可解决移植大树桩水分供需矛盾,从而促其成活。现介绍其技术  相似文献   

13.
五、宜立向明确,忌反复。树桩的立向(即确定主观赏面和干身栽植的角度)要以充分展现原桩的精华为前提。常见一些朋友往往把树干的最宽面作为主面,不去考虑其干势、根势是否与它配合。我们都知道人的视觉欣赏习惯是以半月形的凹位向前为好,原托的利用就要符合这一要求。只有干势、根势、原托分布合理,又能充分展现树桩个性品格的一面,就应定为主面。至于光身桩就完全可以自由地培育到合适的出枝角度。如果立向不明确,背面变作主面,改动后就又需要长时间的培育才能回到主面所需的要求。而且枝托的第一二节是很难改变的。  相似文献   

14.
桩景造型注重意境,因材而异。树桩成活后虽可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和树桩的萌芽状况绘出造型方案作为今后的培育依据。但在具体培育过程中又要考虑到枝托长势的强弱,水线、根系的合理分布,故一般人都多留一二可弃可留的枝托以备大风吹折或意外的人为折断  相似文献   

15.
水影桩型,是比较特殊的造型。取自然界塘边、河岸上干、枝俯卧水面,顾影生辉的树木景象而得名。水影树桩多为曲卧干桩和曲斜干桩。干身不是横卧于盆面,而是卧于水面(意象中的空间)。同悬崖型一样,根头部必须有反方向的强力拖根,才合乎长期为大水冲刷,在悬岸中露根、俯干的特点。其造型上有与悬崖体十分相似的地方:干身飘离根头部,向  相似文献   

16.
树桩盆景创作需要一个长的时间过程。岭南盆景中的一些大型桩、巨型桩,成型时间约为12~15年,或者更长;中型桩8~12年;小型桩也要3~5年。岭南盆景的特征是截干蓄枝。蓄枝的艺术要求是干、枝逐级收尖,最后达到任剪下  相似文献   

17.
老有所乐     
二、雀梅伤口的处理技术一般而言,将雀梅缩入盆中栽培,不可避免的要产生截锯后的伤口。如果处理不当,会影响正常生长。特别是根部较大的伤口,腐烂后会使雀梅内部失水而逐年衰弱,进而影响到枝干上伤口的愈合;而枝、干上的伤口若久不愈合,又  相似文献   

18.
雀梅根干自然奇特,树姿苍劲古雅,虬曲优美,叶小色翠,耐修剪;扦插、分株、播种繁殖均可。是苏派及岭南派常以雀梅为主要树种。兹就雀梅易发生的异常情况与有效的管理措施,介绍如下:1、老桩初上盆时的重点养护:此时因修剪、绑扎等原因,根部及有的枝条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而雀梅皮薄干硬,极易失水,轻则偏枯失枝,重则整株枯死,故截桩结束时,应立即涂抹白胶水封口。  相似文献   

19.
雀梅具有桩姿奇特,皱皮斑驳,萌发力强,耐修剪等特点。通过截干蓄枝,绑扎修剪,可制作成奇姿异态的桩景,是盆景界广泛应用的植物材料之一。但雀梅桩景在养护过程中,常有枝片萎蔫的现象,业内人士称之为“回片”,至于原因,众说不一,往往笼统地归咎于养护不当,难以令人信服。雀梅在自然界为攀缘藤本状灌木,藤本植物的输导组织有别于直立的乔灌木,这恐怕才是造成雀梅树桩回片的关键所在。藤本植物在长期的攀附生长过程中,不但形成了适用缠绕或攀缘生长的外部形态,而且在内部结构上也发生多种变异。原先坚实的维管柱已不适应藤本植  相似文献   

20.
赤楠木质坚硬易脆、不好蟠扎,枝条直立生长,野生可利用的枝托很少,更多的要靠树桩成活后重新培蓄新枝,进行造型,其主要方法是: (1)先留主枝。就是新桩成活萌发新枝时,根据枝条分布的需要,有意识地在老枝托或主干的适当位置,先留主枝条,同时在附近位置留一至两枝后备枝条,到第二年主枝健壮后再剪掉备用枝条。 (2)拉弯主枝。在主枝长至10厘米长时,就要趁枝嫩细软,用小铜线牵拉下垂,一般3个月就可固定,但枝尾尽量保留,让其疯长,待到一定粗度方可剪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