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1985—2015年滦河下游典型区域土地覆盖/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业资源管理》2016,(5):118-123
为探究滦河下游典型区域土地覆盖/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利用1985—2015年每隔5年的遥感影像及其他辅助数据,采用监督分类的最大似然法提取不同时间段各土地类型,分析了滦河下游土地覆盖/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耕地面积近30年呈高速率下降的趋势,但仍是滦河下游的主要土地覆盖类型。2)总体上,从1985—2015年林地与草地变化表现上升趋势,林地上升速率为15.78km2/5 a;草地上升速率为9.23 km2/5 a。3)耕地面积变化呈持续高速下降趋势,下降速率为103.8 km2/5 a。建筑用地呈上升趋势,2015年建筑用地面积为1985年的3倍多,其近30年来的整体增加速率为83.00km2/5 a;研究区水域面积呈波动下降的趋势,年变化率为-4.11km2/5 a。4)城镇扩张是影响滦河下游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4.
在“双碳”目标和可持续发展背景下,探讨长江首城——宜宾市自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自然资源保护等生态工程以来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以及生态环境的响应,为该地区的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环境治理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基于2000年、2010年、2020年3期遥感影像数据,以宜宾市域为研究范围,从土地利用动态度、生态环境质量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等方面综合分析了宜宾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自2000年以来,宜宾市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草地、耕地面积减少,林地面积先增后减呈波动变化,建设用地、水体面积增加。建设用地和水体动态度最大且呈正向变化。(2)20年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333.21亿元增至347.82亿元,增长了14.61亿元。(3)2000年、2010年、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分别为0.4065、0.4077、0.4078,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在维持着相对平衡的同时呈现出上升态势,但在区域内部改善与恶化并存。宜宾市长江生态第一城的建设任重而道远,未来应继续扎实推进岷江、向家坝库区等地的生态修复工作,着重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切实走好宜宾的生态、低碳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以2003年、2013年两期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小班数据以及2009年森林资源年度更新数据为基础,提取出衡阳盆地2003、2009、2013年三期土地利用/覆盖数据,在IDRISI17.0软件支持下,利用提取出的矢量数据进行空间叠加运算,得出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空间转移矩阵,分析了2003—2013年间衡阳盆地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面积变化和结构变化情况。现状结果显示:2003—2013年,衡阳盆地内草地、林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均有下降,耕地、建设用地、园地和水域面积均有所增加。基于CA-Markov模型模拟出2023年土地利用/覆盖情景。模拟出2023年衡阳盆地的土地利用/覆盖情景,并依据数量Kappa系数、位置Kappa系数和标准Kappa系数检验模拟精度。模拟结果显示:2013—2023年间,衡阳盆地内的林地将向草地、耕地和水域转化,耕地则更多的转化为园地和未利用地,部分林地、耕地和水域将继续向建设用地转换。 相似文献
6.
在谢高地等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当量表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正,确定了毕节市生态服务价值系数,进而对该区生态服务价值(ESV)进行了核算,结果表明:研究区ESV由2007年的564.79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623.45亿元,增加了58.66亿元,增长率达10.39%.其中,从2007~2012年,毕节市ES... 相似文献
7.
9.
根据临淄区2008年、2012年和2018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地理信息软件对2008-2018年这10年间临淄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2008~2018年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和建设用地。10年间,草地和建设用地的面积增加,耕地、林地、水域和其他用地的面积减小,耕地减少的面积最大,建设用地增加的面积最多。草地增加的面积主要来自耕地和林地,建设用地主要来自耕地;耕地和水域为生态高敏感类型,林地为中敏感,草地低敏感,建设用地和其他用地不敏感。2008~2018年期间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导致临淄区中高风险、较高风险和低风险区域的面积不断增加,而中风险和低风险的面积不断减少,临淄区区域总体生态风险增加;10年间,生态环境质量指数逐年下降,2008~2012年,耕地转换为建设用地是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主要因子,耕地转换为草地是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因子;2012~2018年,草地转换为建设用地是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主要因子,建设用地转换为耕地是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0.
11.
乌鲁木齐市是坐落在绿洲上的城市,城市的生态环境较为脆弱。通过对城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土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揭示乌鲁木齐市1990—2017年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规律、生态安全变化趋势。借助ERDAS和ArcGIS软件对乌鲁木齐市4期遥感图像进行解译分析,利用物元模型对乌鲁木齐市的土地生态安全现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990—2017年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以耕地、林地以及草地的转出和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的转入为主;各时段总体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且正处在发展期;乌鲁木齐市土地生态安全程度由不安全增长较安全水平。通过分析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情况及生态安全进行评价,为未来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诸多土地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LI Tiehua XIANG Wenhua XU Guozhen ZENG Guangzheng School of Resource Environment Central-south Forestry University Changsha P.R.China 《中国林业科技(英文版)》2005,4(2):82-86
China is a public ownership country. At present, theownership of land belongs to the country andcollectivity. In China, the meaning of ownership ofland is the light that the owners of land can possessthe land, use the land, get some interest from the landand deal with the land according to laws. The 4 sectionsof ownership of land can either be combined or beseparated to carry out. In practice, these 4 sections ofownership are usually separated to carry out. The tenureof land is an independent… 相似文献
13.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于区域的自然、经济和生态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土地变化驱动力研究是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核心问题之一。为了探讨中西部小流域的土地覆被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子组成与驱动方式,以山西省文峪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RS与GIS平台,分析流域2000—2018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情况;利用马尔柯夫模型预测未来土地利用结构;选取自然因子、区位建设因子、社会经济因子,利用Logistic回归的建模方法分析流域的土地利用/覆被驱动力。结果表明,流域整体耕地、林地、草地面积有所减少,水域、建设用地、其他用地类型面积增加,不同地类的变化速度、土地转移情况不同,流域整体土地变化速度较快,利用程度提高,有序化程度下降,均匀度增加。预测结果显示,耕地、林地、草地、其他用地面积下降,水域、建设用地面积增加,除耕地、建设用地外,其余地类面积变化较小。自然因子、区位建设因子和社会经济因子对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都具有显著的驱动作用。流域的土地利用/覆被在过去18年间经历了快速、复杂的变化,自然因子对土地变化具有基础性、长远性的影响,短时间尺度上区位建设因子与社会经济因子是影响土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量。 相似文献
14.
东营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分析及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利用RS及GIS方法,以东营市1992、2000及2010年TM/ETM+遥感影像为基础,分析了东营市18年间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的情况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东营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在2000~2010年间最为显著,1992~2000年间变化不显著;滨海地区、内陆经济发达地区为土地利用变化发生的主要区域;监测期内,研究区景观要素类型相互转化较为频繁,主要表现为耕地转为建设用地,草地转为耕地,未利用地及滩涂转为盐田虾塘;人口、经济增长及城镇化是该区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5.
毛乌素沙地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毛乌素沙地2000、2005、2007、2010年的TM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对毛乌素沙地近10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⑴在时间尺度上,2000-2010年毛乌素沙地裸露地、低覆盖草地和耕地面积减少,高、中覆盖草地、林地和居民工矿用地面积增加,水域无明显变化。⑵在空间上尺度上,2000-2010年,毛乌素沙地北部地区土地利用变化较明显,其中在东北部,大部分由耕地转为林地,在西北部,部分中覆盖度草地转为耕地。⑶2000-2005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中面积增加最多的是中覆盖度草地,净增加7 598.84 hm2,主要由26 255.3 hm2的低覆盖度草地和3 550.41 hm2的裸露地转入;2005-2007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中面积增加最多的是高覆盖度草地,净增加7 584.81 hm2,主要由6 074.43 hm2的裸露地和3 083.12 hm2的中覆盖度草地转入;2007-201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中面积增加最多的是林地,净增加37 978.01 hm2,主要由35 488.96 hm2的耕地和2 640.42 hm2的高覆盖度草地转入。 相似文献
16.
指出了生态用地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调节功能,是表征一个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好坏的晴雨表,对国内外生态用地的概念、分类进行了系统的综述,提出了应根据研究区域的生态功能特点进行生态用地概念的界定和分类,探讨了生态用地的研究方法并比较它们的利弊,展望了生态用地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7.
18.
以黑龙江省宾县为例,应用Landsat TM遥感影像数据及DEM数据,在Arc GIS空间分析模块支持下,完成地形因素和土地利用类型现状的叠加分析,并从地形(高程、坡度、坡向)角度探讨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格局分布,为研究区域的土地合理利用的对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研究区域耕地和林地的面积之和比例为91.20%,占据绝对的优势地位;耕地所占面积最大,集中分布于平地、阳坡和低海拔区域上;林地面积次之,林地在坡度、坡向、高程分级中的各种级别上都有分布;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多集中在平地、平坡和低海拔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优面积比例为34.16%,林地占据较大比例,生态环境中和差的区域多为平原地带,面积比例分别为36.99%和9.65%。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土地管理决策、土地可持续利用以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支持。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阴山北麓荒漠草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春季表土水分的动态监测,对土壤水分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阴山北麓荒漠草原不同土地利用春季表土含水量大部分小于10%;不同耕地利用中,免耕地土壤含水量最高,且第3次采样中土壤含水量增加最明显;已翻耕地第2次采样土壤含水量变化很大;林地较其他土地利用表土水分含量高,且波动幅度较小。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含水量依次为:林地〉草地〉灌丛〉耕地,这主要与土地利用状况和植被覆盖度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