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闽中名泉记     
陈龙 《农业考古》2000,(2):82-86,91
“名茶难得,名泉尤不易寻,有茶而不瀹以名泉,无茶也。”(明·徐渤《茗谭》) 名茶与名泉是相得益彰的。茶是饮料,其色、香、味的优劣要通过水的冲泡或煮渍来品定。水质能直接影响茶汤的质量,这便如明人许次纾在《茶疏》中说“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我国古代茶书中在论茶的同时,往往兼而论水。除此之外,还有一批专门研究用水的著述,较有代表性的有唐代张又新的《煎茶水记》、宋代欧阳修的《大明水记》及叶青臣的《述煮茶小品》;明季则有徐献忠的《水品》、田艺蘅《煮泉小品》;清代有汤蠹仙的《泉谱》等,上列…  相似文献   

2.
名茶与佛教     
古诗云 :“天下名山僧占多” ,“好茶出在名山中”。名茶与佛教因此相辅相成 ,声名与共。五代十国蜀人毛文锡的《茶谱》记及 :昔日有僧 ,久病不愈。一老翁告以蒙山顶上茶能祛宿疾 ,僧遂于山上筑室采茶。“获一两余 ,服未竟而疾瘥”。宋代陆容《赠天台山茶僧》诗云 :“江南风致说僧家 ,石山清泉竹里茶 ;法藏名僧知更好 ,香烟茶晕满袈裟”。诗中勾划出泉淌石崖 ,茶隐竹影 ,名僧含笑点头 ,香烟茶香弥漫 ,恰是一幅极为生动逼真的山水画卷。天台山 ,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佛教中重要的宗派———“天台宗”的发源地。素称“佛天雨露 ,帝苑仙…  相似文献   

3.
杭州泉话     
杭州是名茶之乡,俗话说,“好茶需好水”。这是因为茶与水的关系至深,明代许次纾《茶疏》中说:“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张大复的《梅花草堂笔谈》中也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可见,水质能直接影响茶质,中国人历来很讲究泡茶用水,尤其是古代文人雅士更是对佳水孜孜以求。古人以“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也就是认为“清轻甘洁”的泉水最宜泡茶。作为“茶都”的杭州,同样名泉荟萃,宜茶之水很多。宋人耐德翁在《都城纪胜》书中说:从五代吴…  相似文献   

4.
茶与泉水     
自古以来,茶与泉水结下不解之缘,宋代王安石曾诗曰:“水与茶串香”,李中又诗云:“泉美茶香异。”都道出了泉水对茶的重要影响。因此,有许多人为了品饮名茶的妙处,亲到各处寻觅甘泉活水。唐代刘伯刍,在品尝了各地茶水后,提出了鉴定:“水之与茶宜者凡上等,扬子江南零水第一;无锡惠山泉水第二;苏州虎丘泉第三;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四;扬州大明寺水第五;吴淞江水第六;淮水最下第七。”唐代宗时,湖州刺史李香卿于赴任途中路经扬州,七遇茶圣陆羽。李说:久闻陆君善于饮茶,人皆仰慕,而这里的扬子江零水也是名扬天下,今日我和二者相遇,怎么能轻易放过这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呢?于是命士兵操  相似文献   

5.
李广德 《农业考古》2020,(2):216-218
茶与舞的关联。“御舞”非“舞”而为茶。“乌程之御舞”出于宋·杨伯嵒《臆乘》一书的《茶名》。迄今首次发现文献上记载“乌程”即今之湖州市吴兴区有名茶“御舞”。其他典籍史料均未记载。《臆乘·茶名》将“丹丘之仙茶”与“乌程之御舞”并列,对比突显名茶之优异。“谢氏论茶”疑为皎然《茶诀》内容。  相似文献   

6.
《新农村》2008,(9):F0003-F0003
桐庐产茶,历史悠久,三国时代的“桐庐录”中就有记述“武昌、庐江、晋陵好茶,而不及桐庐”。宋·范仲淹作《潇洒桐庐郡》注:“潇洒桐庐郡,春山半是茶;轻雷何好事,惊起雨前芽。”赞喻了古时桐庐的山、水、茶。目前全县共有茶园3800公顷,其中名茶“雪水云绿”生产基地2900公顷,  相似文献   

7.
论唐代茶区与名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论唐代茶区与名茶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程启坤,姚国坤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文化发达的朝代。当时很多地方饮茶已成风俗,如《膳夫经手录》所载:“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封氏闻见记》中也说:“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  相似文献   

8.
寒夜忆茶     
湖北省黄梅县系名茶“团黄”的产地。茶圣陆羽曾到黄梅县山乡考察了“团黄”的生产与采制。他在《茶经·八之出》中记录了考察结果:“薪州生黄梅山谷。”七十年代,笔者在县供销社作了一段多种经营管理工作,经常走茶场、访茶园,对名茶“团黄”及该地产的其他雀舌春茶的色味香,至今念念不忘。八十年代重返文艺战线,再无机会登山涉水,去县四大山区访茶,但当年品茶的余味,尚在脑中飘逸,故撰《寒夜忆茶》以记事。霜风袭户紧敲窗,荡涤尘心骨也凉。渴病缠身寻旧梦,思茶买杖走山乡。初饮反岩(1)茶踏雾乘云到反岩,山泉煮茗畅心怀。绿…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被称为“茶的祖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名茶众多,繁花似锦,世人瞩目。但再好的名茶,总还是要用佳水冲沏,才能香气四溢,味道醇正,即所谓“好茶伴好水。”著名的佳茶,往住伴有名泉。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常常在山区和丘陵区的坡麓,沟谷出现。我国疆域广大,幅员辽阔,有数以万计,千姿百态的碧水清泉。与各色各样的香醇名茶,相得益彰,颇有锦上添花之妙,纯芳四溢,驰名中外。自古以来,煮茶造水,普遍成习,并有不少讲究,因为不同的水质煮出的茶汤有不同的滋味。古代的“斗茶”(即茶叶优劣的品评),不少人就失败在水上。这就是说,有时虽然茶是好茶,  相似文献   

10.
我国饮茶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西汉王褒所著的《僮约》,记有“武阳买茶”一事。唐代,茶已成为许多人“一日不可无”之物了。如今,客来献茶,已成为交友待客的礼节。其实,茶不仅是一种很好的止渴饮料,在医学舞台上,它也大有用武之地。如成书于东汉的《神农本草》中记及:“茶叶味苦寒,久服安心益气,轻身耐老”。《神农食经》亦记载:“茶叶利小便,去痰热、止渴,令人少睡”。唐代顾况的《茶赋》认为:茶叶有助于消化,除油腻、祛暑和振奋精神的作用。宋代吴淑《茶赋》云:“涤烦  相似文献   

11.
古人云:“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水十分,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茶十分,茶只八分耳。”这充分说明茶与水的关系。自古以来,对于水的选择十分注意。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记曰:选水以山水最佳,次江水,次井水。明代钱椿年在《茶谱》中又重述:“山水上,江水次,井水下”。清代饮茶用水更为讲究,正如梁章钜《归田琐谈·品泉》载:“品泉始于陆鸿渐(即陆羽),然不及我朝(清代)之精”。清代,以水的轻、重作为分类标准,列出泉水的品第者,为乾隆皇帝。据载,乾隆皇帝一生多次东视、南巡,塞外江南,无所不至。但是他每次出巡时,总带有一个特制的银质小方斗,命侍从“精量各地泉水”,然后再以精  相似文献   

12.
早在唐宋时期我国已注意到煎茶的水质优劣问题。唐代陆羽的《茶经》说:“点茶,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出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颈疾”;“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井取多汲者。”宋代蔡襄的《茶录》说:“水泉不甘能损茶昧。”这些论茶名著中都言及煎茶的水品问题。唐代张又新的(煎茶水记)记有这样一个故事:唐代宗时,李季卿去湖州当刺史,路过扬州,遇到陆羽,李季卿说:“陆君善于茶,盖天下闻名矣。况扬子南零水又殊绝。今者二妙千载一遇,何旷之乎?”于是,让诚实可靠的军士,携带水瓶,…  相似文献   

13.
高山出好茶,平地长好花,自古名山名水出名茶。“江南诗山”敬亭山因唐代诗仙李白一首《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而名扬四海,产于斯山历史名茶敬亭绿雪也因其独有的色、香、味、形而享誉九洲。一代文豪郭沫若曾为之挥毫题名,当...  相似文献   

14.
匡达人 《农业考古》2007,(2):135-137
在沅陵县从南向北横贯县境中部的沅江北岸,有座海拔480多米高的碣滩山,山腰有块千来亩似坡似坪的女儿坪。这里就是产名茶碣滩茶的茶场所在地。在茶场为纪念操劳恢复千多年前名茶碣滩茶的刘先和茶师,于1992年建了一座仙鹤亭,并立碑刻了《仙鹤亭记》,600字的碑文概说了建亭原委、  相似文献   

15.
蔡泉宝 《农业考古》2003,(2):315-316
浙北湖州市所属的长兴县、安吉县和德清县 ,近二十年来所产销的紫笋茶 ,安吉白茶和莫干黄 (剑 )芽 (以下简称“三色”茶 ) ,不仅已经成了当今中国名茶市场的亮丽风景线 ;而且 ,能够品尝到这种茶 ,意味着品尝者的身份 ,品位和礼迂 ;并且开始走向国外 ,赢得了广大饮茶爱好者的喜爱和赞扬。一、“三色”茶的由来以紫色、白色和黄色三种颜色命名的名茶 ,在我国名优茶茶目中并不罕见 ,而在一个市属的三个县各有一种颜色打造名茶品牌的却还少有。紫笋茶产在长兴县。最早见于唐·陆羽《茶经》中的“紫者上”、“笋者上”这两句中的“紫笋”两字而定…  相似文献   

16.
竹叶青茶     
竹叶青茶江西省蚕茶研究所吴英藩临川县农牧渔业局黄小梅宋代中期之后,盛行“斗茶”、“茶宴”之风,从而产制出各种名茶,如雨后春笋,争奇斗艳。竹叶青茶是当时的名茶,产于抚州一带。南宋著名词人陆游,曾宦抚州,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前坪寺戏书触目》,描绘了当...  相似文献   

17.
六安瓜片历史悠久 ,驰名中外。早在唐代 ,《茶经》就记载有“六安茶”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中《茶叶卷》认定宋朝就出现“片茶”。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其著《农政全书》中记述 :“六安州之片茶 ,为茶之极品”。另外 ,《红楼梦》、《太平天国》等书中也有记载。“浙杭龙井、徽六瓜片” ,在中国名茶史上一直占据着显著的位置。在清代 ,六安瓜片为贡茶。解放后的相当长时间 ,六安瓜片被指定为中央军委特贡茶。直到现在 ,国家各种各级评茶机构 ,仍把六安瓜片列为十大名茶之一。真正的六安瓜片产于安徽省六安市的齐云山等地 ,其外形似瓜子 ,单片…  相似文献   

18.
明人罗廪的《茶解》云:“煮茶须甘泉”。从唐代至今的茶叶专家、学者在论茶时,差不多都提到了泡茶的“择水”问题。茶圣陆羽在《茶经·五之煮》中强调了好茶必须用好水来烹煮:“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在山水中又特别注重了泉水:“其山水拣乳泉石池瀑流者上。……使新泉涓涓然酌之”。他在考察、研究、总结茶叶产地、栽培、采制、器具、煎煮等茶技时,登山涉水,沐雨栉风跑遍了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的长江两岸和浙江、陕西、广西部分地区,对所到之处的泉、江水进行煮茶品评。建国后,特别是七十、八十年代,笔者因用党史人…  相似文献   

19.
《“神农得茶解毒”考评》读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农得茶解毒”考评》读后反思安徽农业大学陈椽周树斌同志在《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1991年第2期,发表“神农得茶解毒”考评,提出很重要茶史问题。约言之,其一,引刘安《淮南子》、干宝《搜神记》、《甲乙经》和《图经本草》等均无“得茶”条目;...  相似文献   

20.
许乐江 《农业考古》2002,(2):196-197
读关于茶的文赋诗词 ,神游其中 ,使人悠然忘世 ,心归于静 ,真有一种“杯水如名淡”的意境。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史上 ,茶文化犹如一朵芳越椒兰的奇葩 ,其德操所蕴 ,不同流俗。茶与文赋诗词 ,在中国都是源远流长 ,而又密切相连。从写《赋》的杜育 ,写《封氏闻见记》的封演 ,写《茶经》的陆羽 ,直到写茶诗的皎然、卢仝、苏轼、王世贞等 ,可以列出一长串名单来。在茶与文赋诗词的密切关系中 ,古人有许多妙论。汉代大医学家华佗著《食论》说 :“苦荼久食 ,益意思。”《神农本草经》云 :“荼叶苦 ,饮之使人益思。”诗仙李白得族侄僧所赠玉泉仙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