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水稻矮缩病的研究——Ⅱ.病害感染、发生和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矮缩病的潜育期因气温、水稻生育期、介体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的虫龄、性别等不同而异,一般为10~15天。水稻在分蘖初期到盛期最易感病,这些病株均不能抽穗结实;分蘖末期感染者,产量损失达80%以上。病毒在虫体内越冬,越冬代带毒成虫传毒给早稻,第2、3代带毒虫传毒给晚稻。第1、4代经卵带毒虫,还能分别引起早、晚稻再次侵染。以早栽双季晚稻和杂交晚稻发病最重,其主要感染期是在本田初期。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治虫防病抓适期的综合防治措施,能有效地控制病害流行。病区在连片种植的基础上,对早栽双季晚稻本田初期喷药治虫1~3次,能收到显著的防病效果。  相似文献   

2.
灰飞虱传播水稻条纹叶枯病毒的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灰飞虱是水稻条纹叶枯病的传毒介体,带毒的长短翅型成虫及各龄若虫均能在秧苗期和分蘖期传毒感病,秧苗感病以卷叶型为主,均相继枯死,分蘖期感病以展叶型为主,病株95%以上不能抽穗结实。主蘖传毒,主蘖及各分蘖均发病,分蘖传毒,仅分蘖发病。带毒雌雄配对繁衍3代,无毒分离率平均为31.38%。带毒虫传毒3min,发病率为2%,传毒2h,发病率达22.5%。带毒率50%以上的群体一生传毒频次为3~5次,10%以下仅1次。各龄若虫及不同成虫1天传毒致病株:秧苗期为0.97株及1.26株:分蘖期为0.45株及0.42株。秧田传毒后,80%以上的隐症病株到本田期才陆续显现病状,故秧田“治虫防病”甚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发生规律及防控对策初探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我国新发生水稻病毒病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由斐济病毒属建议新种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Genus Fijivirus)引起。迁飞性害虫白背飞虱为其传播介体。依据近年田间调查和试验结果分析,白背飞虱不能经卵将病毒传给下一代,后代须在病株上取食才能获毒。若虫最短获毒饲育时间为5~10min,体内循徊期为3~5d。若虫获毒后可终生传毒,最短传毒取食时间为5~10min,且若虫传毒效率高于成虫。白背飞虱带毒率与虫源性质密切相关,采自病株的虫源明显高于采于健株的虫源。因此,对灯下白背飞虱的检测能够反映自然种群的带毒状况,对早期监测和预警具有重要意义。田间发病表现为轻病田病株呈零星分布,重病田病株呈集团分布。水稻各生育期均可感病,感病生育期越早,症状越严重。针对大田的应急防控,应着重做好秧田避害、治虫防病和本田初期病株清除及介体防治,加强病情监测和灯下介体带毒检测。该病害的长期治理,除培育抗性品种、提高预警能力外,降低介体昆虫的种群数量,是控制病毒病流行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4.
柑桔木虱传递柑桔黄龙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柑桔木虱是柑桔黄龙病主要媒介昆虫。几年来的试验初步表明:无病植株上繁殖木虱成虫,在病树上吸毒20—30天以上就可传病。黄龙病病原在成虫体内约经20—30天循回期、带毒后木虱成虫,虫口密度大(20头/苗以上),吸食传毒1天即可发病;虫口密度小(1—5头/苗),吸食传毒7—14天也能传病。潜伏期一般2—8个月,个别株2年才发病,病梢于冬季回接,3—5个月后也表现出和虫传发病苗相同的斑驳状病症。  相似文献   

5.
《植物保护》1980,6(2):20-21
春小麦黄矮病的发生、发展和传毒的麦蚜介体有直接关系,因此,在1974—1977年,我们进行了治虫防病的试验,取得了明显的防病效果。本文着重总结了几年来治虫防病的技术措施和防治指际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6.
浙江中部地区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流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水稻黑条矮缩病再次回升流行的发生规律、分布格局、介体昆虫灰飞虱的种群动态及其相互关系、病害与产量的关系。感病秧苗、大田前期介体灰飞虱密度以及本田期再侵染是本田病害流行的3个重要部分,但早、晚稻有所不同;秧田期介体密度与移栽时、移栽后病害程度,本田初前期介体密度与抽穗期病害程度,株发病率与丛病率,病害程度与最终产量均有显著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规律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通过室内对水稻不同品种、不同生育期接种带毒灰稻虱成虫 ,观察其传毒发病过程和调查田间自然发病结果表明 ,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早、晚稻不同品种上的抗性表现和在不同生育期的感染敏感性有差异。分析了秧苗期与本田期的侵染机率 ,提出了秧苗期是水稻黑条矮缩病治虫防病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8.
灰飞虱不同虫量与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田间水稻1代灰飞虱成虫高峰期罩笼接虫传毒试验,结果表明,带毒灰飞虱属持久性传毒型介体昆虫,并随虫量的增加,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病呈上升趋势,以400~600头/m2时发病较为明显。浸种试验显示,用25%咪鲜胺EC(使百克) 10%二硫氰甲烷EC(浸种灵) 12.5%吡虫啉SL浸稻种有控虫防病效果。  相似文献   

9.
自90年代以来,水稻黑条短缩病在本地发病面积不断扩大,为逐年加重,据统计1999年,全台州地区发病面积已达到1.33万hm3,其中以连作晚稻发病最重,一般发病田块丛发病率为10-30%,严重的达30-80%,最重的田丘丛发病率达95%以上,业已成为当前威胁我市水稻生产的一种灾变性病害,该病是由灰飞属(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en)传毒所致,在目前生产上未抗病免疫良种与有效治疗病毒病药剂可提供的状况下,治虫防病成了防治水稻黑条矮缩病的主要手段,但治虫防病的效果常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不尽人意,笔者认为要取得理想的效果,站先应搞清传毒昆虫灰飞虱在本地的发生规律胶侵染特性,其次是了解水稻的主要感染期,并依此来制度防治方法,本文是根据我们近几年来在台州临海市病区基点开展水稻黑条矮缩病实践的成功经验,对该病治虫防病策略的报道。  相似文献   

10.
柑桔黄龙病的病原在木虱体内循回期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应用生物测定和电镜检验的方法,探讨黄龙病病原在其介体昆虫(柑桔木虱)体内的循回期。前者的结果表明,其循回期长短不一,短的为3天或少于3天,长的达26—27天。木虱成虫能终身携带病原。获“毒”饲育若虫新羽化的成虫也能传病。其中,羽化后1天和2—5天便能传病的单虫分别占供试虫(组)数的3%和5%。电镜检验结果,在获“毒”饲育后3天的成虫唾液腺细胞内能观察到病原体,有力支持了采用生物测定循回期的可靠性。根据由获“毒”饲育若虫新羽化的成虫就能传病的新认识,建议治虫防病的重点应放在治卵和若虫上。  相似文献   

11.
 本文叙述了晚稻矮缩病和暂黄(黄矮)病预测模式(Y=(n·d·p·t)/x)的验证方法及结果。预测模式经6个单位在浙、皖两省6个不同病区进行联合试验结果,证明它能在发病株率为0~33.74%的不同发病条件下比较准确地预测双季晚稻矮缩病和暂黄病的发病程度,并说明第二代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带毒率的及时检测是该模式能付之实用的一个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12.
水稻瘤矮病的发病规律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瘤矮病主要为害晚季稻,尤以杂优稻受害特重,这与杂优稻秧苗田播种量和大田插植苗数较少有关。目前病区未有免疫或高抗品种。早季稻一般受害较轻,仅零星发病,但成为晚季稻的主要侵染源。晚季稻播种后从秧针期开始(播后4-5天)即受侵染。特别是在7月中旬早季稻收割时介体叶蝉被迫大量迁移,秧田的虫数激增,秧苗感染率也激增。愈靠近早稻病田的秧苗感染率愈高。早播早植比迟播迟植发病重。秧苗在6叶龄前最易感染发病,苗龄愈小受害愈重,9叶龄后感染的不发病,所以大田的发病率基本上就是秧苗期的感染率。
防治本病主要抓晚稻秧田下述两项措施:(1)播植期适当推迟7-10天,即在7月中旬播种,8月上旬移植;(2)秧苗田从秧针期开始每4-5天喷药1次,共4-5次,如结合迟播则只需喷药2-3次。1983年的2,670亩防治试验和1984年病区全面推广防治结果,防效极为显著。1984年发病面积仅3.36万亩,为1982年发病面积50万亩的6.7%;发病率在0.5%以下,(1982年一般发病率为20-30%,严重的达98%)基本不造成为害,保产约2,500万公斤。  相似文献   

13.
 水稻簇矮病的两种介体中,Nephotettix cincticeps的传毒率(为45.1%)显著高于N.virescens (24.7%)。但不同虫态、龄期和性别,以及采自不同产地的同一种叶蝉,其传毒力并无显著的差异。
病害的潜育期在17~29℃下为8~44天,随温度的上升而缩短。病害的发生发展与其有效毒源(带毒虫数量)、品种抗性及外界条件有密切关系。采用抗病品种(如赤块矮3号、包胎矮、珍龙13和珍龙410等),结合测报调节播插时间,必要时辅以育秧返青阶段做好治虫防病工作,可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水稻黄矮病的发生及流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水稻黄矮病,是六十年代以来新发现的一种病毒病,目前分布范围广,一般发病损失产量2-3成,是南方稻区的一个重要病害。
本病的症状特征是:始病叶位,在水稻生长前期,从顶叶以下一、二叶开始;病斑先从叶尖端开始向叶基扩展,全叶形成叶肉黄化、叶脉绿色的条状或斑驳状花叶,以后向上纵卷枯黄;病叶与茎杆夹角增大。  相似文献   

15.
水稻黑条矮缩病药剂防治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对比试验和大面积示范应用证明 ,播种时以吡虫啉拌种 ,秧田后期、本田前期喷施康福多、扑虱灵 ,可以较好地控制灰飞虱 ,从而有效地控制黑条矮缩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16.
The spread of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disease, which has emerged as a major problem on winter wheat and the two summer rice crops (early indica and late japonica ) grown in central and southern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is documented from 1995 to 2007. The late japonica crop suffered the most: up to 64 640 ha were affected with estimated losses of c . 120 000 t grain per year. Peak adult numbers of the small brown planthopper vector, Laodelphax striatellus , coincided with the seedling stages of both rice crops and the proportion of the insect population carrying virus increased during 1998–2005. Seedlings with three to four leaves were the most susceptible, whereas plants inoculated after the end of tillering developed few or no symptoms. Disease levels were strongly correlated with numbers of viruliferous vectors. In sowing-date experiments with both rice crops, the earliest sowings had the most disease and suffered the greatest yield losses. With the last sowing date (25 days after the first), there were almost no losses. There were yield losses of 0·80% for every 1% increase in disease incidence in early indica rice and rather more (0·92%) in the late japonica crop. There were large differences in susceptibility between cultivars, indicating the possibility, within currently available germplasm, of using more resistant cultivars to help contain the disease. Changes in cropping practice and in recent winter weather conditions have probably contributed to the emergence of the virus as a major pathogen in eastern China.  相似文献   

17.
 1982~1984年研究结果,广东水稻瘤矮病毒田间的自然越冬寄主植物主要是再生稻、自生稻,带毒率分别为63.95~100%和28.57~41.20%;还新发现看麦娘(Alopecurus aequulis)是越冬寄主植物,但只个别株发病,故不重要。人工接种成功的寄主植物还有小麦(Triticum aestivum)、燕麦(Arena sativa)、野生稻(Oryza rufipogon)和玉米(Zea mays)。玉米是本研究接种成功的新寄主。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s)和李氏禾(Leersia hexandra)不受侵染。在自然情况下,迄未发现越冬的小麦和野生稻有感染此病的。  相似文献   

18.
浙江省水稻病毒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总结了1965-1977年水稻病毒病主要是黑条矮缩病、普通矮缩病的发生规律和传毒昆虫传病特点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
水稻黑条矮缩病由灰稻虱传播。灰稻虱能把病毒自水稻传到水稻、大小麦、玉米,但难以把病毒从玉米传到其它寄主上。已证实田间早熟禾可以作为黑条矮缩病无症带毒寄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