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通过绿色诱盘测定迁飞着落蚜虫动态来研究迁飞传毒蚜虫与烟草黄瓜花叶病毒病株率日变化率的关系 ,在概率分析与统计拟合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蚜传烟草花叶病具时滞的田间病株日增长率与烟蚜关系模型—— PHYCMV模型 .利用该模型对湖南的 3个地点进行模型拟合检验 ,平均准确率在 90 %以上 .该模型的建立 ,可以通过当时田间的有翅蚜量和田间病株率来预测 12d之后田间病株率的增加值 .  相似文献   

2.
田间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烟草病毒病病株分布在病株率<21%时一般呈聚集格局,病株率为21%~32%时呈随机格局,而当病株率>45%时则呈均匀格局。病级分布在病株率<31%时一般为聚集格局,而当病株率>31%时则转变为均匀格局。本研究还确定了烟草病毒病的平均严重度和病情指数与病株率之间存在的回归关系,并推导了以累计病株数估测田间发生程度的序贯抽样模型。  相似文献   

3.
一、症状病株最初在叶片上产生黄色和绿色相间的花斑,此后浓绿色部位逐渐突起呈疣状,叶片畸形。病株生育缓慢、矮小,开花结荚少。豆粒上产生黄绿色花斑,有的病株生长点枯死,或从嫩梢开始坏死。二、发病规律在生长季节,田间主要由蚜虫传染,使病害迅速扩展蔓延。一切有利于蚜虫发生和迁飞的环境条件,均易于该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贵州省石阡县2015年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的推广应用效果,为烟草病虫害防治提供参考。[方法]于2015年在石阡县进行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的推广应用,调查烟蚜和蚜茧蜂的繁育情况以及还苗期、旺长期、打顶期田间蚜虫及蚜传病毒病的发生情况。[结果]试验区有蚜株率和蚜情指数在旺长期达到最高峰,分别为11.3%和0.87,此后逐渐降低,呈抛物线趋势,对照区有蚜株率及蚜情指数呈逐渐上升趋势,打顶期达到最高峰,分别为24.5%和2.94,试验区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均呈逐渐上升趋势,打顶期分别达57.8%和73.13%;试验区和对照区蚜传病毒病病株率及病情指数均呈上升趋势,其中打顶期试验区病株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15.3%和4.52,对照区分别为16.6%和4.84,试验区病指减退率及防治效果呈U型趋势。[结论]虽然通过释放蚜茧蜂较好地控制了田间烟蚜的繁殖和迁飞,降低了烟田蚜虫虫口基数,有效地控制了因蚜虫繁殖迁飞危害烟株和传播蚜传病毒病,但由于人为因素及降雨的原因,导致试验区蚜传病毒病防治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5.
在建立烟草花叶病田间株率与烟关系的数学模型的基础上,选用反映烟草损失的病情指数作为观测目标,从分析病情指数增加与烟株生长状况,传媒蚜虫数量,气候因子等的关系入手,通过多元主成分分析,得出烟草花叶病病情指数的增加与田间烟草单株面积着落蚜量、日平均温度成正相关,与日平均降水量和日平均相对湿度成负相关,并建立了多元回归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6.
<正>2012年,我们通过对平顶山烟区不同地点有翅蚜迁飞动态、病毒病发生的监测调查及移栽后的不同的田间因素对烟草病毒病发生的影响的对比,研究影响田间蚜虫种群动态变化和病毒病发生的各种因素。结果表明:有翅蚜种群的迁飞及病毒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温度、湿度对蚜虫及病毒病发生影响最大,远离村庄、菜地、桃园的烟田蚜虫量少,病毒病发生较轻;移栽后立即覆盖薄膜的烟  相似文献   

7.
2012年,我们通过对平顶山烟区不同地点有翅蚜迁飞动态、病毒病发生的监测调查及移栽后的不同的田间因素对烟草病毒病发生的影响的对比,研究影响田间蚜虫种群动态变化和病毒病发生的各种因素.结果表明:有翅蚜种群的迁飞及病毒病的发生具有-定的规律性;温度、湿度对蚜虫及病毒病发生影响最大,远离村庄、菜地、桃园的烟田蚜虫量少,病毒病发生较轻;移栽后立即覆盖薄膜的烟田防蚜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固原市马铃薯蚜虫种群时空动态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固原市马铃薯蚜虫的种群及时空动态分布规律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危害马铃薯大田生产的主要优势种群为棉蚜和桃蚜。马铃薯蚜虫始见期一般为6月上旬。在气候冷凉的马铃薯种植区,田间蚜虫少,迁飞扩散较慢;在气候温和种植区,田间蚜量较多,迁飞扩散相对频繁。降水量是蚜虫田间消长的重要因素,5月份气温低不利于蚜虫迁入,降水频繁抑制有翅蚜在田间的迁飞。蚜虫在田间分布数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近风口、中间点、远风口。大风有助于翅蚜进行较远距离迁飞,有翅蚜处女迁飞距离为60 m。  相似文献   

9.
蚜虫的消长与春大豆花叶病毒病的田间流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黄色皿在江苏扬州、南京、句容等地春大豆田间诱集调查有翅蚜迁飞消长情况,定点定株调查春大豆无翅蚜数量变化动态。研究表明:迁飞的有翅蚜是春大豆花叶病毒病田间传播流行的主要介体,大豆植株上无翅蚜量的多少与病毒病的发生和流行没有关系;传播大豆花叶病毒病的主要蚜虫种类有桃蚜(Myzuspersicae)、豆蚜(Aphis craccioora)、菜蚜(Rhopalosiphum pseudobrassicae)等,不同地区、不同年份迁飞种的种类、数量及出现时期有差异;在蚜虫迁飞高峰期间,大豆田间植株生育期越早,病毒病发生越重;用常规杀虫药剂防治这类非持久性蚜虫传播的大豆花叶病毒病无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0.
 在田间多数蔬菜病毒都以蚜虫为媒介进行传播,蚜虫与蔬菜病毒流行关系密切,了解这些关系对有效防治蚜传蔬菜病毒病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综述了蔬菜上主要蚜传病毒及传毒蚜虫种类;蚜虫传播蔬菜病毒病的特点;有翅蚜迁飞与蔬菜病毒流行的关系及阻断蚜虫传毒的途径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陕西合阳、澄城、富平、洛川、黄龙等县,于烟草炼苗期对苗床进行病毒敌喷施,纱网覆盖苗床,田间采用不同移栽期、病毒敌防治烟草花叶病.结果表明推迟移栽期烟草花叶病的发病率显著减轻,病毒敌对烟草花叶病的防治效果均在70%以上.陕西烟区,烟苗炼苗期正是烟草蚜传花叶病的传毒介体有翅蚜的迁飞第一高峰期,此时蚜虫带毒率高,用纱网覆盖烟苗有效地阻隔了有翅蚜对烟苗的取食传毒,防效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2.
番茄病毒病是番茄最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症状有3种类型:花叶型,条斑型,蕨叶型。病毒病是由烟草花叶病毒、黄瓜花叶病毒等侵染引起的,这些病毒多在病株残体、种子、杂草上越冬,翌年通过蚜虫、摩擦和田间操作等传播。  相似文献   

13.
菜蚜种群密度简易估计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田间菜蚜种群的数量消长和空间扩散规律,提出了一个根据有蚜株率P来估计种群平均密度M的数学模型,并利用同样数据,对几个常见的P~M关系模型进行拟合,根据各个拟合模型的残差平方和分析,新提出的模型对菜蚜种群数据具有较高的拟合能力。该模型适合于田间在一季作物的生长初期菜蚜种群处于定居扩散期间(P<100%)的种群密度简易(二项抽样)估计,可简化田间菜蚜种群的密度调查工作,文中还对该模型的密度估计方差  相似文献   

14.
云南烟草丛枝症病害研究Ⅱ田间发病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地调查云南烟草丛枝症病害的田间自然发病情况和介体发生情况,并实验测定烟草品种的抗病性,结果表明:烟草丛枝症病害在病区常年均有发生,最早发病时间在4月下旬,保山市1994,1995和1997年属一般年份,1993,1996和1998年属流行年份,导致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是苗期和移栽初期的两次蚜虫迁飞期高峰,以网罩隔离培育无毒烟苗、避开蚜虫迁飞高峰期移栽并同时施药是最有效的防治方法.目前生产上审定推广的品种全为高感品种,测定31个烤烟和145个晒晾烟品种未发现抗病品种.  相似文献   

15.
系统地调查云南烟草丛枝症病害的田间自然发病情况和介体发生情况,并实验测定烟草品种的抗病性,结果表明:烟草丛枝症病害在病区常年均有发生,最早发病时间在4月下旬,保山市1994,1995和1997年属一般年份,1993,1996和1998年属流行年份,导致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是苗期和移栽初期的两次蚜虫迁飞期高峰,以网罩隔离培育无毒烟苗、避开蚜虫迁飞高峰期移栽并同时施药是最有效的防治方法.目前生产上审定推广的品种全为高感品种,测定31个烤烟和145个晒晾烟品种未发现抗病品种.  相似文献   

16.
根据田间菜蚜种群的数量消长和空间扩散规律,提出了一个根据有蚜株率P来估计种群平均密度M的数学模型,并利用同样数据,对几个常见的P~M关系模型进行拟合。根据各个拟合模型的残差平方和分析,新提出的模型对菜蚜种群数据具有较高的拟合能力,该模型适合于田间在一季作物的生长初期菜蚜种群处于定居扩散期间(P<100%)的种群密度简易(二项抽样)估计,可简化田间菜蚜种群的密度调查工作。文中还对该模型的密度估计方差及理论抽样数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在玉米矮花叶病重病区抚宁县,自播种至玉米10叶1心期,每天定点定株调查有翅蚜蚜量和玉米矮花叶病病株率。田间调查结果表明,5月22日,玉米2叶期始见蚜虫,蚜株率6.6%,牙量7头。5月31日,玉米3叶期蚜量达到高峰,蚜株率89.6%,总蚜量366头。高峰期过后8d,6月8日始见病株,病株率1%;高峰期过后28d,6月28日,玉米9叶期,病株率达到高峰22%,并维持此高峰。生产上制定防治措施应遵循此规  相似文献   

18.
对宁夏丘陵地区马铃薯种植区蚜虫迁飞消长动态调查表明,从幼苗至收获整个马铃薯生育期内,都有蚜虫在田间迁徒取食活动。以西吉沙岗村为代表的气候冷凉区,马铃薯田的蚜虫种群数少,迁飞频数低(1次);以原州区毛庄村为代表的气候温和区,马铃薯田的蚜虫种群数量多,迁飞频数亦高(3次)。在无翅蚜虫繁殖积累密度达到峰值的15-30d后,必有1次数量较大的有翅蚜虫的迁飞活动。  相似文献   

19.
为降低田间蚜虫数量,减少化学农药的施用次数,有效控制病毒病病株率及病情指数,通过推广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探索生物防治在三门峡烟区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与常规对照相比,放蜂2次后,烟蚜虫口减退率达75.65%,有效控制了烟田蚜虫数量。病毒病病株率相对防效、病情指数相对防效分别为54.41%、62.41%,与常规对照相比差异显著(P<0.05)。释放烟蚜茧蜂后,减少了农药使用次数,防治成本减少50%以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0.
为了明确大豆蚜在牡丹江地区的发生规律,集成防控措施,利用昆虫吸捕器捕捉与田间动态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明确了吸捕器的监测数据对田间大豆蚜的发生有监测预警的作用;吸捕器捕捉蚜量的第一个峰值是由于随着田间有翅蚜大量产生并扩散迁飞引起的,而吸捕器捕蚜量的第二个峰值则是由于田间大豆蚜虫的越冬迁飞引起的;在2011年这样的特殊气候条件下,吸捕器捕蚜量与田间蚜虫发生量及温度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